吴宫保
  • 人气值:1864
  • 菜系:黔菜
  • 地方餐饮名店地方餐饮名店

吴宫保

  • 全称:
  • 更新时间:
  • 地址:
  • 电话:
  • 荣获:
  • 颁发机构:

2021“生态黔菜”示范店-吴宫保第三代传承,贵州宫保鸡丁,选用优质土鸡,去骨,切成四方丁,然后码盐,蛋清,料酒水欠粉待用,选用优质自制糍粑辣,红大蒜,姜片,葱白及吴宫保密制酱,开阳菜油,酱油,糖,醋,烹制而成。油而不腻,辣而不爆,小荔枝味。

赖氏黔菜创始人赖炳荣先生为贵州顶级厨艺师,厨艺精湛,曾经为蒋介石、李宗仁、何应钦等主理厨政。新中国后,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康克清、邓小平等都品尝过赖大师厨艺,并给予很高评价。八十年代初期,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还亲切接见了赖炳荣大师。

郭恩源大师出生烹饪世家,其父吴作文(注:郭恩源三代还祖姓)为贵州知名厨师,其宫保菜自成一体,郭恩源自小耳濡目染,潜心学习,深得父亲真传,为博采众,将黔菜发扬光大,郭恩源拜入赖炳荣大师门下,成为赖炳荣大师嫡传弟子,一脉相承赖氏黔菜精髓。经过不断研究,郭恩源大师结合赖氏黔菜和吴氏宫保菜特点和技法,创立了“吴宫保”老黔菜品牌,将宫保黔菜推陈出新。

郭恩源,男,1960年7月出生,贵阳人,贵州黔菜烹饪大师,贵州省名厨专业委员会委员。2006年创立贵州吴宫保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担任董事长兼菜品研发总监。

1977年在贵阳河滨饭店工作,次年拜黔菜宗师赖炳荣为师。1984年任贵阳百事吉高级餐厅厨师长,1987年任贵州侨谊大酒店厨师长,1995年任贵州九洲大酒店餐饮部经理兼行政总厨,1998年任贵州六盘水迎宾馆副总经理兼行政总厨。曾为省政府接待乔石、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多次主厨。经营的老黔菜饭店被评为“贵州省特色餐饮名店”。烹制的经典菜品“宫保鸡丁”多次被评为省级名菜,荣获“贵州省十大名菜”殊荣。出品的“脑髓卷”“破酥包”被评为“贵阳市名小吃”。2018年9月,烹制的“黔味宫保鸡丁”“乌江豆腐鱼”入选《中国菜·贵州篇》十大名菜,个人业绩入选《中国烹饪大师名师百人作品精选》第十卷。

在贵阳,郭恩源作为黔派宫保鸡丁第三代传承人,早已把“吴宫保”酒楼做成了被贵阳人认可的“老黔菜”馆。

  而“吴宫保”这个称呼,其实是老贵阳餐饮界对郭恩源父亲吴作文(吴作文祖上姓郭,但他随祖母姓吴,其儿子郭恩源三代还宗,故名郭恩源)的称呼,当年吴作文师从有“第一代黔菜大师”之称的熊云轩,传承了黔派宫保鸡丁的烹饪精髓而得此名号。

  “熊云轩大师当年和兄弟熊云臣运用贵州食材来做宫保鸡丁,跟川版宫爆鸡丁大不相同,炒出来的宫保鸡丁色泽红亮,形如玛瑙、口感滑嫩、辣而不爆、略带酸甜,有‘小荔枝味’。”郭恩源说,这种口味一直在“吴宫保”传承,很多八九十岁的贵阳老人都爱来吃,说是吃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在“吴宫保”,特别推荐的是他家的宫保菜系,而宫保菜中又要首推需要提前预定的宫保肚尖。此外,他家烧的三鲜也是独有的老贵阳口味。


    闻名世界的宫保鸡丁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一道川菜,但实际上这是因为清代官员、贵州织金人丁宝桢,这道传统的黔菜菜肴“宫保鸡丁”,被演绎成了贵州的、山东的、四川的等多种口味。



    到了20世纪30年代,有两位贵阳大厨不甘黔菜落寞,潜心研究出了一道贵州风味的宫保鸡,这个菜式去掉了“丁”字,也彰显处出烹饪选料的最大区别:宫保鸡带皮,不分部位;宫保鸡丁则以鸡胸肉为主,不一定带皮。
    时至今日,一千个厨师有一千种炒宫保鸡丁的方法,而起初由那两位贵阳大厨独创的宫保鸡流传至今,不仅成就了三代名厨,更谱写了一段贵阳饮食文化的变迁史。



和“黔菜祖师”的渊源

    郭恩源的父亲名叫吴作文(1937-2006),很多人好奇为什么郭恩源不跟父亲姓。郭恩源说,这是因为父亲吴作文是随祖母姓吴,而他本人三代还宗,改回祖爷郭姓,故姓郭。

    说起跟宫保鸡的渊源,必须从吴作文的师傅说起。“我父亲是‘第一代黔菜大师’熊云轩的徒弟,而正是熊云轩(1896-1966)、熊云臣(1898-1982)两兄弟,开创了黔派宫保鸡的做法。”

    郭恩源说,熊云轩、熊云臣两兄弟年少时拜有“黔菜祖师”之称的罗积荣为师,在“积荣楼”菜馆当徒。1935年,熊氏兄弟在贵阳开了一家名叫“云荣春”的餐馆,当时熊云臣点心制作技术精湛,熊云轩则擅长红案工艺。

    在这期间,两人不断琢磨,用贵州地道糍粑辣椒替代筒筒辣椒,并舍弃花生,配以贵州秘制酱料,做出了色泽红亮的黔派宫保鸡。“这个宫保鸡的选料,是从整鸡上连皮剔下鸡肉,切成拇指宽的条子,再切成圆润的算盘珠状。吃起来口感温润,咸辣适中,略带酸甜,有‘小荔枝’的味道。”

    熊氏兄弟还联手撰写了黔菜首部著作——《黔味菜谱》,这本菜谱由贵阳遵义路饭店于1981年出版,共计收纳了“宫保鸡”、“八宝特产鱼”、“破酥包”等130余道黔菜菜谱,对黔菜崛起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父亲得名“吴宫保” 

    随着时代变迁,开始公私合营,1956年,由几家私营企业合股而成的贵阳饭店建成,失去私营餐馆后的熊云轩被任命为贵阳饭店副经理,负责饭店业务部厨务,熊云臣则成为了贵阳饭店的主厨。

    贵阳饭店当时位于喷水池附近,在20世纪60年代,与“贵阳老百货大楼”、“贵阳邮电大楼”,并称为中华路上的三座标志性建筑。很多贵阳人以能吃到贵阳饭店的饭菜为荣,而当时能与贵阳饭店并驾齐驱的还有河滨饭店。

    1961年,郭恩源的父亲吴作文从化工厂调到贵阳饭店工作,每天骑着自行车去跟熊云轩学厨,因为吴作文勤奋好学,很快得了真传,成长为贵阳厨界名师,并接任贵阳饭店经理一职。

    郭恩源回忆说,父亲经常被省政府邀请去做菜,接待国家领导人以及重要外宾,因为只做宫保鸡这一道菜,业界为此给吴作文取了一个外号,叫“吴宫保”。

河滨饭店前的长队

    在郭恩源的童年时,父亲吴作文常常在家舂糍粑辣椒,被叫去做菜的时候,父亲就拿出饭盒装一盒糍粑辣椒,放在自行车的后架上,出门去给人家炒宫保鸡。“印象中,父亲的生活是两点一线的,除了工作,就是回家陪我们,给家人做饭。”郭恩源说,父亲做的糟辣肉片、红烧肉的香味,到现在他都还记得,也正是这些美味的诱惑,让郭恩源对学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郭恩源初中毕业后也走上了学厨的道路,到河滨饭店当厨,当时他的师傅是厨界鼎鼎大名的赖炳荣(1905-1986),1964年,赖炳荣就被中央商业部任命为国家级烹饪技师,当时贵阳得此名号的大厨屈指可数。

    郭恩源说,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上世纪70年代末,贵阳人排长队在河滨饭店打大锅菜的场景。“那个时候物资匮乏,肉、油之类限量供应,还有白糖、豆腐之类,都十分紧俏,当时每家会发肉票、油票,每个人都寡(方言,缺少油水的意思)得不得了,对油脂饱满的肉类充满渴望。”

作为贵阳当时最知名的两个饭店,河滨饭店和贵阳饭店天天顾客盈门,根本不愁没生意,郭恩源回忆说,当时河滨公园的一楼供应大锅菜,二楼可以坐下来吃小炒,每天开餐之前,几百人排长队在一楼打菜,热闹非常。当时大锅菜也就四个菜,分别是宫保肉丁、红烧肉、回锅肉和家常豆腐,1块钱或者2块钱一份,不能用粮票。

 “当时能来吃大锅菜的,也算是当时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了,他们会把菜打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像用红烧肉煮火锅,应该就是那个时候流行起来的。”


乔石连夸“好吃”

    郭恩源说,那个年代不像现在娱乐项目很多,平时工作之余,大家就是看看露天电影。可能是娱乐项目不多的原因,大家会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工作上。所以自己休息时,就是把食材买回家,然后不厌其烦的反复尝试,去研究怎么把一道菜炒好。

    1987年,当时贵阳最高级的一间酒店侨谊酒店(武岳酒店的前身)开业,郭恩源被派去当厨师长,在这期间,郭恩源多次担任贵州一些重大接待活动的主厨,还接待过时任国家领导人的乔石。

    当时,由郭恩源主导的一桌地道黔菜深得乔石赞赏。郭恩源还记得,那桌菜的主菜有宫保鸡、八宝贵州鱼、口袋豆腐等,用餐完毕,乔石连说了几个“好吃”。

    父亲吴作文去世之后,郭恩源扛起了黔派宫保鸡第三代传承人的旗帜,2014年,郭恩源以父亲的名号注册了“吴宫保”餐饮品牌,续写宫保鸡的传奇。






吴宫保招牌名菜、推荐必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