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根据史料记载,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
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在城墙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这座巨大,浩瀚的工程,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建筑工程的杰出代表,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力量。“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使多少人渴望登上万里长城成为一种向往和期盼。
八达岭长城
位于北京
70公里的延庆县境内,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因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明长城中现今保存得最好的一段,也最具代表性这段长城由关隘、城墙、城台、烽燧四部分组成,沿山脊建筑,随山势曲折起伏,气势磅礴,
宛如一条巨龙奔腾飞舞于群山峻岭之中。
这一段长城修筑有“内三关”,“外三关”,为驻 防重地。墙体用长方形大条石砌筑,上面垒砌特制的大城,砖墙身平 均高度近8米,墙顶用方砖铺砌宽约6米,可容5马并驰,10人并行。墙顶外侧筑有高1.7米的垛口,上有了望孔,下有射击洞,内侧建有宇墙。城墙每隔一段,筑有一个堡垒式的方形城台。城台有高有低,高的叫敌搂,是守望和军士住宿的地方;低的叫墙台,高度与城墙相差不多但突出墙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逻放哨的地方。在长城沿线的险要处和交通要道上筑有碉堡、烽火台,遇到敌情,烽火台可传递情报。
每个周末八达岭长城从南至北四烽火台的1200米距离内,650盏彩色泛光灯同时亮起迷人的灯光。每日晚上18点30分至21点30分,对游人开放。德胜门乘919路车到八达岭,或乘游1-游5路车直达。
八达岭至附近旅游区的距离:
至龙庆峡 30公里;至官厅水库 44公里;至十三陵 36公里;至居庸关 11公里。
点击 查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