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溯源
夏、商、周时期,中国分为九州,云南属“梁州”之域。战国时期(前316年),秦灭巴、蜀两国,先后设置巴、蜀、汉中三郡。蜀郡太守张若“取笮及其江南地”,把秦的统治势力伸入今四川盐源至云南丽

江一带。战国末期,楚顷襄王派将军庄�F率兵入滇,后庄�F“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
俗以长之”。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进军滇池地区,迫使滇国降汉。武帝封当地统治者为“滇王”,并赐滇王王印,使其“复长其民”,并设含“云南县”在内的益州郡。今丽江
市当时则属越住�Q郡(首府在今凉山州西昌市),称遂久县,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统治区域。东汉永平年间(1世纪中叶),在今盐源或至丽江一带的纳西族先民“自狼”部落,曾向朝廷献歌三章,表达了向往内地之情。
三国时,云南是蜀国的一部分,称为“南中”。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亲征云南,最后“七擒七纵”孟获,完全平定南中,随即对原有郡县加以调整,从越�Q、益州、
永昌郡中分出遂久等七县新设云南郡,以云南县(今祥云县)为郡治。两晋南北朝时期,丽江仍属云南郡,称遂久县。
设云南郡,以云南县(今祥云县)为郡治。两晋南北朝时期,丽江仍属云南郡,称遂久县。
地理简报
丽江地区地处滇西北高原,金沙江中游,位于东经99°23′~101°31′和北纬25°59′~27°56′之间,东西最大横距
212.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
213.5公里。东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南连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北分别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毗邻。丽江行署所在地大研镇距云南省会昆明市
599公里。全区总面积20 603.74平方公里,其中坝区 1586.49平方公里(含河谷面积1050.7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山区19
017.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92.3%,1990年全区总户数 219 773户,总人口 1014 594人。
气候点评
丽江地区虽处于低纬度地区,但由于高低落差超过4500米,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立体气候显著。
丽江地区地面温度比较均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15.5摄氏度 -19.3摄氏度。丽江年均降雨量约为1000毫,每年的5 -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5%。而丽江的山区,气候则随海拔而改变,海拔越高,温度越低
全区属低纬暖温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海拔悬殊,从南亚热带至高寒带气候均有分布,四季变化不大,干温季节分明。全区全年平均气温在12.6℃~19.8℃之间;最热月气温在 18、1℃~25.7℃之间,最冷月气温在
4℃~11.7℃之间,极端最高气温为 41.8℃(1983年 6月1日,华坪县)。极端低气温-11.2℃(1969年 1月22日,永胜县)。全年无霜期分别为
191~301天,年降雨量一般为904、5~1046.6毫米。
高原水乡
丽江古城兼有山乡之容,水城之貌。主街傍河,小巷临渠,泉水环绕连接每家门庭,开门即河,迎面即柳,形成高原水乡“家家临溪,户户垂柳”的特有风采。他们用水十分讲究,名为三眼井,即泉水喷涌的第一眼井供饮用;下流第二眼井为洗菜;再下流第三眼井方可用以洗衣服,严格分开,不准乱用。一石跨渠,即成一家,水绕民家,自然处处以桥通路。大研保存了许多座明清的石拱桥,虽经几百年的风雨剥蚀、兵火焚毁,乃至多次大地震的破坏,石桥如故,至今依然雄跨主河,为这个“中国的威尼斯”、“高原姑苏”赢得一份古朴的壮丽。
东巴文化
丽江是古纳西王国的心脏,东巴文化指的便是纳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东巴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纳西古乐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纳西族人民不仅珍存了白沙细乐和纳西古乐,还保存了来自波斯的四弦弹披琴“苏古笃”,以及被称为“元人遗音”的纳西古乐。
纳西族东巴文字被誉为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至今还有保留在白沙的明代壁画以及堆满玉龙十三峰的民间传说……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西南丝路”的主要干道,从唐宋时期开始,云南和四川的茶叶需要销往西藏地区,西藏的金银饰品等也源源不断地运进来,当时主要有两条路,一条是云南--大理--丽江--中甸--察隅--拉萨--日喀则--江孜--亚东,然后到缅甸、印度等地;另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康定、昌都到印度。
由于这条道路上有大山大江阻隔,艰险难行,为了长途运送货物,成群结队的马帮就应运而生。当时丽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一个大型的以货易货的市场,南来北往的马帮川流不息。一个马帮少则几十匹牲口,多则成百上千,大锅头是马帮的首领,二锅头、管事是大锅头手下的两个头目,负责处理马帮的日常事物。现在的大研古镇就是当时马帮歇脚的地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