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鲜
江南鲜笋趁鲥鱼 , 烂煮春风三月初;
分付厨人休斫尽 , 清光留此照摊书。
这是清著名画家郑板桥对江阴鲥鱼的诗赞。江阴以水产著名的有“长江
三鲜”:鲥鱼、刀鱼、河豚。三鲜中以鲥鱼更称绝佳,向有“鱼中之王”之称。
鲥鱼是潮江回济游性鱼类,栖于海洋,每年阴历五、六月间进入长江产卵,到九十月间再回到海中,年年准时无误,故称鲥鱼。鲥鱼性猛,游击迅速,鱼鳞锋快,以此搏击其他鱼类,所以又称它“混江龙”。但又很娇嫩,一离水面,很快死亡,因此鲥鱼难得。江阴一带出水的鲥鱼,肉质鲜嫩,鳞片富有脂膏,滋味腴美。历代多赞美之诗,苏东坡有诗云:
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
尚有桃花仙气在,此中风味胜鲥鱼。
惠山泥人
无锡惠山泥人名传中外,说起它的来历,有段神奇的故事。
相传在明代洪武年间,有一天,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在五更三点上朝启奏皇上:“臣夜观天象,发现无锡龙山(即惠山)有龙脉龙气,将要出三斗三升芝麻多的文官和三王十八将大乱南。”朱元璋大吃一惊,急问:“如何是好?”
刘伯温笑笑说:“待臣前往无锡细察一番,便有主张。”
刘伯温来到无锡,登上龙山,朝东、朝南、朝西、朝北望了又望,然后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泥土,捏一捏,竟粘成了一个泥团。他看看手上的粘团,再捏捏、看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刘伯温立即吩咐随从晓谕龙山脚下众老百姓:大明天子深知民间疾苦,特派军师前来龙山察访,今发现龙山泥土可以捏成泥人卖钱度日,变泥土为乌金,无锡人将永世享受不尽。刘伯温跟着招来一些能工巧匠,用泥土捏成了许许多多头戴朝冠,身穿朝服、脚登朝靴的文官武将,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人人见了都喜爱。
那时候,龙山脚下的老百姓因日子过得十分贫困,都以为是朝廷为百姓着想呢。于是家家户户拿起铁锹到山坡上去取泥做泥人。没几天,龙山街上开满了大小店家、摊位。
刘伯温看到龙山脚下泥人店铺越开越多,暗暗高兴。一天夜里,他与随同前来的太监开怀畅饮。酒过三杯,太监忍不住轻轻问他:“ 军师,皇上派你来办理安邦定国的大事,你为啥叫无锡老百姓大做泥人?”刘伯温带着几分醉意,得意地仰天大笑,说:“公公有所不知,我是叫此地尽出泥王泥相、泥臣泥将,这岂止三斗三升,我要刨得龙山一丝龙肉也不剩!”太监又追问:“军师计策虽妙,可龙山不死,后患无穷呵!”刘伯温安慰他说:“公公不必担忧,山人还有对策。”
过了几天,刘伯温突然调三百士兵,在龙山南麓青山湾前的山坡上扎营下寨;并下令把这一带树林统统砍掉,从中选了一块地方,准备开凿一口深井。附近老百姓眼看树林被毁,断了他们樵柴生路,都跑来气愤地跑来找军师说理。刘伯温呵呵笑道:“我是见你们吃水困难,特地为你们打算,井挖好了,大家得益非浅呵!
太监不知他葫芦里卖啥药,老百姓走后,悄悄地问道:“军师,你凿井到底为何?”刘伯温嘴巴一努,回答:“这凿开处是紧连龙颈的龙脉,井一开凿,不就断了龙脉、斩了龙颈?嘿,我叫无锡人守着这座死山,世世代代尽出瞎子、聋子靠讨饭为生。”说完,两人不约而同冷笑起来。谁也没料到,两人说的悄悄话,竟被龙山听得清清楚楚。龙山越听越气,气得九个山峰顿时颤动起来,把刘伯温和太监颤得跌跌撞撞,滚到了山脚下。龙山的龙脖子也气粗了,一股怒气迸发出来,一瞬间天动地摇,“哗”一声巨响,在青山湾前山坡上长出了一座小山。第二天一早,刘伯温赶到打算凿井的地方一看,只见那里已平地隆起一个山头,吓得目瞪口呆,灰溜溜地带着随从回南京去了。
这座小山,无锡人现在还叫它“产山”。无锡有句谚语“一夜长产山”,就是这个出典。因为产山是龙山气出来的,所以产山上的泥土粗、无粘性,做不得泥人。龙山未死,龙山的泥土能做泥人,无锡人捏泥人的手艺却从此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惠山油酥
惠山油酥,原名“重油烧饼”,无锡著名特产。惠山最著名的小吃莫过于油酥,惠山油酥有个别致而有趣
的名称:“金刚肚脐”。传说,明末清初,明宗室的朱圣谕携 眷来到惠山脚下,一时苦于生计。某日,朱圣谕踱进古华山门
,目光无意落在坦胸露腹的四大金刚的肚脐上,突然想起宫中 有种重油酥饼,大小像金刚的肚脐一样。由此激发创意,决定
以做这种宫中的点心为生,并将之称作“金刚肚脐”。之后, 他又把另一种宫廷食品“腊烧片”也烘制起来。惠山街著名的
老店有朱强昌、朱永昌、朱顺兴、朱源泰四家。“金刚肚脐” 选用上等白面粉加豆油拌和再酿进椒盐馅心,撒上芝麻制成,
特点是素、香、肥、酥、甜感适中。“腊烧片”则用饴糖、上 等白面粉拌匀,做成一圈圈、一片片,再烘焙而成。
惠山油酥品形规整,色泽金黄,酥松香甜,甜中带咸,具有独特风格,数百年盛销不衰。
江阴黑杜酒
新春佳节到了,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品尝美酒佳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延续了千百年的江阴黑杜酒便是当地人必备的传统“年酒”,那浓郁的醇香,甘甜的口味,给人们平添几多节日气氛。
江阴“徐霞客”黑酒,又称“黑杜酒”,相传由酒师杜康始酿。当年杜康在家乡以高粱、玉米等粮食酿制出著名的“杜康酒”后,偕同好友刘伶云游四海,来到江南,并隐居于江阴
城东。杜康用江南糯米经蒸熟后发酵酿制的米酒,酒性绵厚醇甜,更适合江南一带人饮用。一日,杜康在对糯米进行蒸煮时,刘伶到访,杜康忙于接见好友,竟将一锅酿酒的米饭煮焦,两人觉得
丢了太可惜,决定用此米饭酿酒。不想这种酒不仅具备了米酒的特点,且酒香四溢,还有补血、健脾、开胃之功效,于是就把这种酒命名为黑酒,也因此有了“江阴黑酒饮三碗,醉倒刘伶整三天
”的故事。
江阴黑酒酒度在13度左右,浓郁醇厚,甘甜绵软,营养丰富,其独特品味,长期以来深受江南百姓的喜爱,每逢佳节,这里的人家必备此良酒招待客人。如今,生产江阴黑酒的厂
家很多,其中江阴黑酒酿造有限公司的“徐霞客”黑酒已渐成品牌,它秉承了古老的酿酒工艺,从原料选购、发酵温控、菌种投料到炒色调酿,把杜康当年的传统酿酒工艺和现代
的科学技术有机 地结合为一体,使黑酒酿造技艺更上了一层楼。
清水油面筋
无锡油面筋很出名,饭店用它配料,可翻多种菜肴,家常用于佐饭、做菜、烧汤均宜。无锡民间还有个习俗,逢到节日合家团聚,饭桌上少不了一碗肉酿油面筋,以示团团圆圆,增加快乐气氛。油面筋早已成为无锡著名的土特产了。
说起油面筋的来历,最早还是尼姑庵里的一位师太油炸出来的。过去去惠山,得经五里街。五里街梢有座大德桥,桥畔有座尼姑庵。这庵堂靠近惠山,环境清静,四时霸节菩萨生日,无锡城厢老太太来此念佛坐夜的不少,有时念七佛,在庵里一住就是六七天。庵里有个烧饭师太,烧出来的素斋有些名气。俗话说“豆腐百叶,没啥花样”,她烧出的就不一般,会翻名堂,味道又好。师太烧素斋,惯常用生麸当主料,红烧的,炒丝的,煮汤的,真是吃得念佛老太太称心满意。逢到有钱人家太太、小姐,师太用生麸配上细货冬笋、香菇,道道菜肴引得素斋席上赞口不绝。经常来庵念佛人不断,闻名来吃顿素斋的居士不少,无怪烧饭师太总是麸疲汰生麸,浸浸一小缸。
有回,原先约定来庵堂念佛坐夜的几十个乡下老太太,不知啥事情那天没来。好几桌素斋需用的生麸,烧饭师太早上已准备好了,怎不叫她发愁。生麸是隔夜馊,一过夜就吃不得了。烧饭师太先是放些盐在上生麸缸里,还是放心不下,怕缸里出毛病。她左思右想,试试开个油锅,把生麸煎一煎,免得发馊,明朝仍可烧素斋派用场。油锅里油多了些,待油一滚,师太怕生麸煎不透,特地剪成一个个小块,手抓一把扔进油锅,铲刀翻了几翻。嘿,真稀奇!只见锅里一块块生麸膨胀成一个个金黄澄亮的空心圆球,在滚油里窜上窜下,师太用笊子捞起手指头戳戳松脆、鼻头闻闻喷香、嘴里尝尝蛮鲜。她高兴呵,赶忙找来众师太看看,众口赞好,还给这油炸生麸空心圆子起名“油面筋”。烧饭师太心里有了新算盘:庵里素斋席上添上了一员主将!
那还用说,烧饭师太手艺又强,从这以后,尼姑庵里素斋,清炒面筋、酿面筋面筋笋片、面筋汤,道道素菜,道道佳肴。日日只怕素斋桌数开得少,不愁吃客人不多。风声传出去,各处庵堂、寺院也都学起样来,素斋中增添油面筋花色。没多久,无锡城里开出一个个油面筋店铺。油面筋进了千家万户,肉酿面筋、面筋炒肉丝、菜烧面筋成了日常饭菜。至于那些饭店、菜馆,厨师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烧出了好多道无锡的传统名菜。
三凤桥酱排骨
无锡城内有座大石桥,桥墩下河滩上,很多年以前,不知谁丢了只破石臼在那里。年长日久,破石臼里积满了垃圾、长满了青苔。
有一天,有个江西人摇船到江南来寻宝。小船在桥下,江西人无意中发现了那只破石臼,横看竖看、左看右看,不禁失声惊呼起来:“有缘千里来相会,宝贝滚到眼前来。”他连忙上了岸。
桥边有个豆腐店,老夫妻两个做做小生意勉强度日。那个江西人寻上门来,一脚踏进店堂,就问老老:“老伯伯,桥墩下那只破石臼是啥人家的?”老老见问的是那个破烂货,感到奇怪,不以为然地回了一声:“这还是我太公那一辈丢在那里的哪。”江西人二话没说,忙拿出两块银子朝桌子上一放,朝老老连连点头:“好好好!我出五百两纹银买你家这个破石臼,今天先付十两作定金,十天后我带足银子来取货。”老老听了吓一跳,一个没人要的破石臼值这么多钱,真是天上落下来的财饷!便一口答应了。江西人乐滋滋地走开了。
老夫妻俩心里说不出的高兴,想想人家出这么多的银子,也该把破石臼收拾一番才对。老夫妻俩下到河滩,哼哼哈哈把石臼里的垃圾扔进河里,又用洗帚把石臼里里外外刷了个干干净净,然后请了几个后生家,七手八脚把石臼抬回家。
过了十来天,江西人急忙来到豆腐店,老夫妻俩笑咪咪地把他迎进店里。江西人着急地问:“石臼呢?”老老说:“客人别急,石臼在房里,我已把它洗干净了。江西人一听,心里暗暗叫苦,进房中一看,连连叹息,说道:“你们......嘿!这破石臼我不买了,那十两定金也还给我吧。”老夫妻俩莫名其妙,忙问其中缘故。
原来这破石臼并不是什么宝,真正的宝贝是石臼里的那堆垃圾。俗语说“千年难逢天开眼”,有回,老天真的开了眼。天光闪闪,彩云飘飘,三只仙凤下到凡间,飞到江南变成三只小鸟,竟在这破石臼里宿过一宵,并在里面掉了些羽毛屑屑。要知道,这仙凤的羽毛本是无价之宝,放到水里,水清又净,放到菜里,鲜美无比。如今,石臼里的垃圾都扔掉了,夹杂在里面的宝贝被扔得一干二净,剩下的那只光打光的破烂货,屁个钱也不值。
老夫妻俩听清来龙去脉后悔莫及,只好把十两定金还给人家,老头想得开,回头对老太说:“算了吧,你去买两斤肉骨头来烧烧,让我喝两盅,解解烦。”
老太买回肉骨头,见铁锅已生了锈,说拿洗帚把锅刷了一遍,烧火煮起肉骨头来。只一炷香功夫,满里飘起一阵肉香,香得特别,香得出奇!连门口过路人的鼻子都吸引住,探头朝屋里看个不完。隔一会儿,肉骨头盛在青花碗里,老头夹起一块,嘴巴一沾,啧啧,活了一世还没吃过味道这么好的肉骨头哩!忙问:“老太婆,你用啥佐料烧的呀?”老太太也奇怪,尝了一口,果然味道不一般。她细想想,心里明白了:刚才煮肉以前,是用那把刷过破石臼的洗帚刷过锅的呀!想心是宝气带到锅里了吧。
老太和老老一合计,忙把锅里剩下的肉骨头汁留着,下一次煮肉时添在汤里。以后,每回煮,每回留,每回煮出的肉骨头味香的出奇,鲜美无比。后来,夫妻俩干脆关了豆腐店开起了酱排骨肉店,说是在清朝已有名的现门莫家饭店产前身。至于那座大石桥,也改名为三凤桥,提到三凤桥,人们说会想起吃肉骨头。
再说,那石臼里的垃圾连同仙凤羽毛屑屑,扔在河里流出西水关,流进太湖,无怪太湖水年年月月总是分外清澈明净。
蜀山陶器
宜兴,以它的陶器和紫砂闻名中外。宜兴的丁蜀镇,是我国的“陶都”,制陶历史可以追
溯到五千年前。丁蜀镇有陶瓷厂近30家,长年生产的各类陶瓷品种达500多个。人称“五朵金花”的紫砂、青瓷、均陶、彩陶和精陶,享誉海内外。在海外,青瓷被称为“东方的蓝宝石”,称彩陶为穿“华丽衣服的陶器”,誉精陶餐具为“摔不破的瓷器”,均陶的绚丽多彩,更是“冠绝一世,千秋独步”。今天已成为国内外大至园林建筑、宾馆装饰,小到摆设案头的实用艺术品。至于宜兴的紫砂陶,更是遐迩闻名。古人早有评论“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姜溪头一丸土”,致有“华夏文化陶瓷最”的说法。如今丁蜀镇拥有顾景洲,顾绍培、徐秀棠、汪寅棠、沈巨华等著名工艺大师,所著紫砂作品屡得国际金奖,不少为海内外收藏家重价收藏、观赏。陶都自1988年以来每年春天举行“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国内外人士毕集,盛况空前。
无锡水蜜桃
无锡水蜜桃是无锡著名特产之一,已有近70年的栽培历史。以其形美、色艳、味佳、肉
细、皮韧易剥、汁多甘厚、味浓香溢、入口即化等特点而驰名中外。
水蜜桃与油面筋、肉骨头并称无锡名产中的“三绝”。其特点是皮薄肉软、味甜汁多、香浓、纤维少、无虫、入口即溶,为桃中珍品。
1930年前后,藕塘丁村上三六桃园开始引进浙江奉化的水蜜桃种植,无锡始有水蜜桃种植。
无锡水蜜桃品种主要有早洛林(又名早水蜜)、白凤、倦石郎、红花、岗山、盘桃等。早洛林成熟最早,七月上旬上市;小暑前后有早白凤、小暑红、倦石郎等品种;进入大暑,是水蜜桃的黄金季节,这时的中白凤压倒一切,独占鳌头;交过立秋,是晚白花的天下;岗山桃最迟,八月中、下旬才上市。
就质地而言,以红花、白花两种为上乘。红花色香俱佳,皮薄水多,颜色略带粉红色,味甘美。白花颜色呈肉白色,皮较红花略厚,个子很大、有尖顶,平均每只三、四两,大的六、七两乃至一斤。这两种桃子都在7月下旬上市。品质最差的是早洛林和岗山桃,色带青白、硬性、味略酸。盘桃外形扁圆如盘,故名盘桃,在水份及甜味上较红花、白花稍逊,近几年已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