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地处长江口门户,是我国几个大岛中唯一的由泥沙堆积而成的冲积岛。它三面环江,东临东海,伏卧在长江口海面上,东西向长76公里,南北宽度在13公里~18公里,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
崇明岛从形成至今
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据考,1300年前的唐朝时期,长江口门在今扬州、镇江一带,那时的口门沙岛只是江中的两个小沙洲,称为东沙和西沙,面积亦甚小,约数十平方公里。岛上先民从附近江苏丹阳、句容等地迁来,以打渔为生。到了唐神龙元年(705年),始建立崇明镇于西沙,大概这是最早“崇明”两字的出现。这里五代设镇,宋代设场,元代建州,明清以来设县,其县城却是一再迁移。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崇明县城已经有了五次大搬家。到了清潮光绪年间(1875-1908年),长沙南岸迅速地淤涨起来。后经当地百姓建石塘石坝等,制止了淤涨的势头,县城才得以保持并稳定下来。1958年12月划归上海市。
崇明岛东西长,南北狭。在它的旁边还有横沙、长兴两岛。崇明岛上,地势平坦,景观如同江南水乡:绿油油的庄稼、道道水渠、村落密布、道路交错,感觉不到置身于岛上。 但崇明岛也有作为海岛的特别之景:一曰蟹多。崇明岛上,尤其在近海边的泥滩上,到处是小蟹,几乎黑压压的布满滩面。所以,崇明岛又有“蟹岛”之美名。崇明岛的第二大特色是海滩芦苇成林,可称其为“环岛绿色长城”了。我们曾看到宽达数公里的芦苇带。芦苇之初用,不仅可护岸促淤,而且可作造纸之原料。第三大特色是岛身形状迁徒无常,始终处于迅速的演变过程中。直到今天极不稳定:长江口北支水道逐渐变窄变浅,也许将来崇明岛会与苏北平原连在一起。
崇明岛,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明代建造的崇明学宫、寿安寺、唐一岑墓和清代所建的金鳌山等名胜古迹,还拥有堪称华东地区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东平森林公园。这里森林茂盛、湖水澄碧、野趣浓郁、景色迷人,以幽、静、秀、野为特色。公园内有造型别致的“蟹”式别墅、多功能会议中心、森林沙滩浴场、网球场、青少年野营基地、森林酒家、森林吊床、帐篷、野炊烧烤、跑马场、彩弹射击、野外攀岩等,已成为繁花似锦、水果丰盈、翠林如画、鸟语花香的江畔绿洲。在崇明岛的西南端有一个面积达200多公顷的大水潭,当地称之为“崇明西湖”或“明潭”。明潭水面开阔,景色如画。潭内养有鲢鱼、鲫鱼、鳊鱼、鲈鱼、草鱼、青鱼、鳙鱼、桂鱼、鳗鱼、甲鱼、鳝鱼、蟹等,最大的鱼重达50余公斤。游览者可在明潭划船、垂钓。岛的东部是以团结沙、东旺沙为基础的水、滩、林、鸟相结合的国家级候鸟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