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溯源
铁岭素有“辽北粮仓”之称。远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活动。
西周时属肃慎地;春秋战国时期是东胡族居住的地方;燕时,
燕惠王在这里设置辽东郡;秦灭燕后,仍设辽东郡;汉旧属玄茧郡,后属越喜国;唐玄宗开元元年(71年),唐勃海大氏取越喜地改富州,富州即今铁岭城迄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917年,辽太祖在此地冶炼银子,故将富州改为银州;明代时,在银州设铁岭卫;清康熙三年(1664年),废卫制设置铁岭县。
铁岭文化渊源流长,在辽宁省有南辽北铁(指辽阳和铁岭)的美誉。铁岭县大青乡和镇西堡乡出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遗迹,说明早在殷商时代就有文化的发展并与中原有密切的经济联系;境内出土的战国铜戈、铜编钟和燕国刀币、市币,汉代的"五球钱",都充分说明燕不仅开拓了东北,而且实行了长期的统治。著名的文化遗址有唐代的铁岭白塔和龙首山慈清寺;明代的山头关、古榆城、上边墙、烽火台、胜利钟楼、鼓路石塔;还有明代总兵李成梁墓。清代辅国公尔噶布喇墓和金侍郎墓。大量的文物遗迹展现了先人高度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艺术,记载了铁岭悠久的历史。
铁岭地处军事要冲。历史上称之为沈阳“北门钥匙”,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将薛仁贵征高句丽饮马于柴河;明将李文忠追击元顺帝曾过山头关;明代镇辽总兵李成梁横刀立马大破兀良哈于镇西堡;清太祖努尔哈赤以"七恨告天"兴兵伐明斩将铁岭城。近代甲午中日之战、唐子联军之乱无不波及铁岭;甲辰日俄之战,铁岭首当其冲。早在辽、金时代,铁岭即为军事重镇,境内先后建5州、置5军、治8县。明代所置铁岭卫,是防御蒙古族和女真族犯境的军事要地。清初为盛京辖地,驻有八旗军的正白旗、正蓝旗、镶黄旗和镇白旗的军队。
清末,沙俄侵略者在铁岭划定了铁路附属地,驻扎大量沙俄军队。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者代替了沙俄势力,扩大了日本居留民地盘,增建了西大营、南大营和关东军仓库,经常
进行侵略性的军事演习,战祸迭起,民无宁日。
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发动了抵制口货和排洋灭教的义和团运动;为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榨,民国5年(191年),黄古洞农民联合起来抗租;从民国5年至民国20年铁岭工人举行了4次罢工,教工和学生举行了3次罢教和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部山区人民先后组织/'胜利会"和抗日义勇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浴血奋战。解放战争期间,铁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地方武装游击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于1948年10月28日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铁岭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铁岭地灵人杰。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在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孕育了许多风流人物,代有名人。武有明代战功显赫的镇辽总兵李成梁,督师朝鲜大败日军的总兵李如松;文有清代著名指画家高其佩,著名书法家、诗人魏文均;现代革命英烈有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而英勇献身的苏俄红军中国团团长、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任辅臣;有被誉为“少杰血染雨花台”的烈士石噗;有为抢救警卫员而壮烈牺牲、文武汉全的中共辽吉一地委书记吕明仁;有首创中国空军战绩、击落9架日军飞机、人称飞将军的英雄刘粹刚;有枪击日本侵略军中将铺本世隆的革命烈士常隆基;有为保卫红色政权,舍身掩护战友突围、血洒前沿的昌图县长许芝;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一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崇民、社者衡、朱承泽、请凤歧、高尔华、孙西林、冯基平、马识途。关俊彦、车向沈等;服务于党政军地师级以上干部,任职于国内外的社会名流、专家和学者载不胜载。特别是当代伟人、中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1910年曾在铁岭银冈书院读书。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就胸怀大志,才智过人愿相会中华腾飞世界时的名言至今已成为现实。今日的银冈书院已成为"周恩来同志少年读书旧址,这些都为铁岭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地理简报
铁岭位于辽宁省北部,松辽平原中段。地处东经123°27' ~ 125°06',北纬41°59' ~ 43°29'
之间。南与沈阳市、抚顺市毗邻,北与吉林省四平市相连,东与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吉林省辽源市接壤,西与沈阳市法库县、康平县及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和通辽市为邻。全市东西最长134公里、南北端宽162公里,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38平方公里。地势大体是东高中低、北高南低、西部稍高。
气候点评
铁岭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全年日照为2700小时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 700毫米
左右,年平均气温 7.8摄氏度
,最低气温 31摄氏度
,最高气温 34.4摄氏度
,封冻期150天左右,无霜期127 162天。全年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