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积千年伟力的调兵山,在体悟人间百世花开花落的同时,也见证了这片土地
上的沧桑巨变。调兵山秀丽的山川和悠久的历史,不仅给这片土地增添厚重感,还为她披上了靓丽
与神秘的面纱。7000年前,先人们就在调兵山繁衍生息。已经发现的历史文物、文化遗址形成于新石器、夏、商、周、唐、宋、辽、金、元、明、清不同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调兵山文化”。这里"唐属燕州,辽属黄龙府隶上京,金属会州",有久远的历史可考。近年来,吸引了无数考古爱好者和学者前来考证。日俄战争时期,这里也曾刀光剑影,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在这里聚歼残匪,曾有百余名先烈的热血洒在这片沃土,留下了吟颂民族之魂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浩歌。
辽金文化是调兵山文化的主线。据历史记载:金兀术曾驻兵于调兵山,山坡兵营垒迹犹存。南宋时期,担当金国兵马大元帅的大金国太子金兀术,在率兵南犯中原被岳飞挫败归巢,带残兵败将返回途中,行至调兵山脚下,只见调兵山山势雄奇壮美,层峦叠峰,林草繁茂,花香袭人;山下流水淙淙,景色宜人。于是命军师哈密嗤传令,在山下安营扎寨,筑城屯兵,树旗于调兵山上,演练和调集兵马,伺机再犯中原。后来人们就把金兀术调集兵马的山改称为"调兵山",把山下金兵安营扎寨的地方取名为"兀术街"。兀术街当时建有古城,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古城已不复存在。2001年,根据遗址考证,由国内著名古建筑专家设计建造了兀术城。
兀术城是辽金白建筑群,占地176.7亩,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城中500多米道路横穿东西。两侧城门楼气宇轩昂,城内牌楼雕梁画栋,云檐飞挑,整个古城古朴厚重。置身于此,时空回转,金戈铁马和门庭若市景象幻于眼眸,历史足音萦绕耳畔。
穿过兀术城,西走200米,便是恢复建设的东北最大的佛教圣殿―明月禅寺。明月禅寺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227平方米。寺内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配殿和钟鼓楼等。苍松翠柏使国学大师文怀沙和一代书画大师范曾、韩美林等文化名人的题匾更加显眼,每逢庙会等佛事活动,吸引四海僧侣,每日游人如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