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城位于市中心府前街,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龙年间(229――231),已有一千七百
多年历史。子城面积原有7.5万平方米,周长二里十步,高、厚均为一丈二尺。从三国至清代均为嘉兴(秀州)府衙或军治。
子城一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唐末在原城外又建大城,故原城改称子城;另一说法原城周围遍植梓树,故叫“梓城”,后演化为“子城”。据光绪《嘉兴府志》称,元代子城正门有丽谯,宋时城上建天殿、箭楼等。至现代,城垣已改筑,仅存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之谯楼及东侧城墙。近年子城重修后开放。修复后的子城长百余米,谯楼为砖木结构三楹楼房,重檐翘角,宏丽壮观。垣墙为砖石结构,城上设有垛口,下置城门,门口有石狮镇守。登楼远眺,禾城风貌、南湖烟雨尽收眼底。在太平天国时,子城内曾建7进听王府,清咸丰十年(1860)四月二十六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部属陈坤书、陈炳文等攻占嘉兴,十二年陈炳文晋封听王乃大兴土木,建造听王府。同治三年二月,清军占领嘉兴,清兵淮军入城后,大肆抢掠、拆屋,听王府房舍门窗都被拆卖。后4进楼房于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失火焚毁。1914年在子城内建浙军第二十一团营房,俗称西大营。这里相沿为军队营房或军事单位驻地。西大营于1937年11月毁于日军的炮火。翌年7月,敌伪在此地建“绥靖司令部营房”。至1942年,子城内大小营房共20多幢,都是日本式建筑。1946年蒋经国在这里办“国防部预备干部局特设嘉兴青年中学”。这所中学的校名很长,很特别;学生也“特别”、都是青年军复员军人,是作为国民党预备干部来培养的。这些青年,大都富有朝气,在进步思想影响下,不少人对国民党腐败政治产生了不满情绪。1949年1月,“青中”解散。2月,国民党预干总队从南京开赴嘉兴,分驻东大营和西大营。“青中”的部分军官、学生也编入“总队”。
城市:嘉兴市
位置:市中心府前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