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安门西侧。前身为明、清社稷坛,为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农历二、八两月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1913年底,在当时担任交通总长的朱启钤先生的倡导下,经多方
募捐筹集资金,对古坛庙加以简单的修整与改造,翌年(公元1914年)10月10日正式对社会开放,初称中央公园。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曾在园内拜殿(现中山堂)中停放灵柩,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中央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是一座具有纪念性的坛庙园林。
此处在唐代时建有一座古刹。辽金时代建起兴国寺,元代改为万寿兴国寺。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皇帝在建造紫禁城(即今故宫)的同时,以《周礼》:“左祖右社”之制,在此建社稷坛,占地近24万平方米,现在,辽金时栽植的柏树枝繁叶茂,明朝原有地面文物也基本保存完好。社稷坛、拜殿、神厨、神库、宰牲亭、坛墙、坛门等一应俱在。园中的社稷坛是全国仅存的一座。分为内坛和外坛。社稷坛在内坛的正中,上面按照五行方位铺五色土。即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央埋设主石,亦称江山石。坛四周的矮墙各有棂星门,墙顶按五色土的方位饰以相应颜色的琉璃瓦。自辟为公园以来,在保护古坛庙神韵的前提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和建设。园中移建的景观有明、清时代礼部的习礼亭、圆明园中兰亭碑亭、河北大明古刹的汉唐石狮以及原在东单的克林德石碑坊(后改名为公理战胜坊即今保卫和平坊);安放了原宫苑中的青云片、青莲朵等名石;翻建了唐花坞,修建了音乐堂等。中山公园先后从浙江、福建、江西、两广、云贵、川藏等地大量引进了兰花名贵品种。1964年朱德委员长又把自己家里的兰花赠送给公园。目前已有兰花一百多种,近三千盆,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名贵,在我国“三北”地区是少有的。园中遍植树木,绿树成荫。其中有古柏602株,7株辽代古柏树龄已有1000多年了,至今依然枝繁叶茂。位于内坛东南角外的“槐柏合抱”亦为奇观。唐花坞后成片的牡丹如树如林,不仅品种华贵,而且历史较长,花开时节香艳浓郁。近年来,园内来今雨轩饭庄又陆续开发了“红楼菜肴”几十个品种,已成为一大特色。中山公园除一般园林具有的休闲、游览、观赏功能外,还具有为首都政治活动服务,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服务等功能。解放后每逢孙中山先生的诞辰、逝世之日,各界知名人士均到此隆重举行纪念活动。在五、六十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园与人民群众共度“五一节”、国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