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苍南夹缬是一种以雕刻着精美对称图案的木质夹板为工具,以民间土纺棉布为主要布料,以蓝草炼取靛青为染料的民间防染工艺,堪称中国传统印染工艺的活化石。工艺涵盖夹缬印染、发靛和花版雕刻等传统工艺技术,印染制品蓝底白花,图案取材花鸟虫鱼等,蕴含着当地...

矾塑,为造型艺术,将工艺美术与明矾炼制技术有机地结合于一体,是苍南一项世界独一无二的民间工艺。二十世纪20年代初,由矾窑结晶工刘肇宝发明。用数条铜丝及有色纱线扎出花木虫鱼、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山水风光等造型,再将模型放入生产明矾的结晶池,自...

蒲城“拔五更”是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抗倭古城——蒲壮所城的一项大型迎春民俗活动,也是以民间信仰海神“晏公”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文娱活动。活动每年正月初四开始,一直闹至正月十八,演绎了还杠还红、游巷、拔天申、闹花灯、抬阁、游四门、拔五更、抢杠、等三...

渔鼓,又称“蓬鼓”、“嘭嘭鼓”,与温州莲花共祖非同宗。明清时期自闽南传入,广泛流传于平阳、苍南及洞头等县的闽南方言区。一般由一人单独说唱,伴奏乐器只用一鼓一拍。艺人演唱时采用端坐姿势,左手握着一对竹片打节拍以助气氛,右手有节奏地拍打着鼓端的...

单档布袋戏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戏剧,明清时期,从闽南传入浙闽交界的苍南地区,因传承世系、表演手法和唱腔的不同分为了灵溪派和五凤派两大流派。在苍南则完整地保存着其原生态的艺术形态。表演时,一人坐一肩挑的戏楼内仅,由他操纵多个戏偶,兼敲打乐器伴奏,...

苍南自古以来就有一种专为婚丧及其他喜庆吉日吹奏的民间乐队组织,俗称“吹打”或“吹打班”。苍南吹打,主要为吹奏和打击乐器。“吹”以笛子和唢呐为主,“打”以锣、鼓、钹为主,辅以大胡、板胡、二胡等弦乐器,其演奏一般可分为“坐乐”与“行乐”两种。现...

《高机与吴三春传说》讲述了明嘉靖年间,苍南织绸高手高机与龙泉县吴员外的独生女吴三春坚贞不移、曲折生动、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被称为“浙南的梁祝”。400多年来,先以山歌、道情、花鼓、渔鼓、鼓词、参龙等说唱形式在苍南流传,后扩散到整个浙南及周边...

夹纻漆器,又称夹纻胎漆器,以泥胎加层层纻麻、生漆,候漆干凝固后取泥胎而成,因去泥胎后变成中空,故又称“脱胎”或“脱空像”。 夹纻漆器,柔和逼真,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别致,装饰技法丰富多样,画面色彩明丽和谐,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

点色剪纸的制作是采用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技法,纸张采用薄薄的白色生宣纸,用独特的刻刀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来,一次性一般刻制10-30张,再点染上鲜艳亮丽的颜色而成。点色剪纸,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构图饱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

参龙,是浙南地区一种配合舞龙灯、划龙船、唱“娘娘词”时进行的一种说唱形式,其唱词分仪式词、插词和正文三种形式。表演时,参龙师身披大红绸,边敲大堂鼓,边唱七言一句的参龙词,旁边的锣手们和着大堂鼓点的节奏配合着敲大锣,以增添气氛。...

       八仙戏,是由明清时期神道戏演变而来的一种吉祥小戏,是在正戏开演之前演出的折子小戏,民间俗称其表演为“打八仙”,分“大八仙”和“小八仙”。 苍南民间八仙戏主要有“蟠桃会”、“跳魁星”、“跳加官”、“跳财神”、“拜堂”等五项演出程...

苍南正一派科仪音乐是道教斋醮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又叫道场音乐。苍南正一派科仪音乐雅俗共赏,曲风上大雅与俗风并存。大雅承汉唐之雅韵,继宋明之清风,集和、静、清、远、古、淡于一体;俗风融闽浙之民风,合戏乐之韵律,将温州南戏音乐、瓯剧音乐、浙南民间...

莒溪常常有以真身扮神坐刀轿的民俗表演,给人惊奇和震憾的感官刺激。刀轿活动的整个迎神赛会仪式,也称“做太平醮”,醮事须经“请水、挂火、坐刀轿、送贡”等四道程序。活动极具神秘色彩,是一项可与苗族“上刀梯“相媲美的民俗活动,旨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

在人们心目中,妈祖是善良、智慧和正义的化身,对于妈祖的信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影响地域广泛。2009年,“妈祖信仰”被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妈祖文化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每年,苍南民间都要举行一系列妈祖信俗活动,内容主...

畲族刺绣艺人多为男性。刺绣时不用图案,随心所欲,他们专为畲族女性做嫁衣裳。作为畲族标志的民族服饰,其特色表现在花边衫、女子头饰、彩带、花鞋等上,畲族花边衫的图案特点是有凤凰乌。凤凰是吉祥物,把女子扮成凤凰最美丽,畲族凤凰装也就体现在这里。...

宗谱又称族谱,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记载了一个宗族迁徙、繁衍、兴衰全过程中的诸多大事。苍南民间很早就有修编族谱习俗。宗族谱书,一般十年一小修,二十年一大修,每次修编宗谱要经历开祠堂议事、择吉、启谱、采丁、祭祖、择吉牵红支、圆谱...

为慰明朝抗倭忠魂,金乡群众自建义冢六处,收葬忠骨,于每年清明节举行盛大的仪式祭奠英魂,渐形成了传统的清明节庙会。故金乡清明祭暨城隍庙会活动,也称金乡清明抗倭文化节。该项活动意在驱除妖魔,祈求平安,崇敬英雄,宣传爱国主义精神。...

划太平龙是灵溪和云岩迎新春庆太平的一项民俗活动。太平龙分开门龙、净龙、关门龙、小船龙四种类型。划太平龙活动每年从正月初二开始一直舞至正月十五方止。龙队出乡巡演时,有红灯笼、乐队、戏装队等仪仗,颇为壮观。...

莒溪刘基庙例享春秋二祭,春祭为正月十五元宵节,秋祭在八月十五中秋节,两祭礼仪同中有别,一年一度,始自明正德年间,迄今有500多年祭祀历史。十五日(正日)早上,刘氏后裔子孙按辈份序列,穿戴礼服礼帽长袍马褂,由“司仪官”用南田话传呼,主祭人率众...

印刷术与指南针、造纸、火药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元代王祯创制了木活字。苍南灵溪、桥墩、马站、观美、莒溪等地,至今仍有用祖传木活字印刷族谱的习俗,特别是当地的印刷谱师傅,世代传承着木活字的刻字、排版、印刷、装订、封面等技艺。...

桥墩月饼是苍南地方名特产品,旧称“肉饼”、“中秋饼”,属潮式月饼。桥墩月饼配方独特,饼皮分油皮和酥皮。油皮讲究“薄、香”,酥皮注重“松、酥、脆”,入口即化。馅料有脊膘肉、桂圆肉、蜜枣、青葱、炒花生仁等十几种。制作工艺复杂,包括和面、配料、拌...

苍南米塑,以糯米、粳米等为原料,磨成粉蒸熟,成粉团状后,和以各种颜色,并以揉、捏、掐、刻、扮等手法塑造各种人物、水果、花鸟鱼虫、亭榭楼台等造型,它的工艺比较细腻、精致,造型逼真、生动,由于寓意美好、象征避邪、健康长寿,而深为群众喜爱。...

     提线木偶戏,又称“傀儡戏”, 以演员操纵木偶来表演故事,用闽南语演唱是苍南提线木偶戏的特色。苍南提线木偶戏,历史悠久,明清至民国年间,为其鼎盛时期,其繁盛余风沿袭至建国前期,当时苍南几乎村村有木偶剧团演出。以前戏偶为短线,现改成长...

夏益锦戏曲盔头制作技艺承传于一位叫金益锦的明末清初宫廷盔匠,夏可显得其真传演绎而来。“夏益锦”戏曲盔头,以自制纸版、牛骨胶、金属丝、桐油、色粉、珠宝等为原料,经绘画、雕刻纸版、烫型、走粉、点翠、贴金、装搭等大小128道工序制作完成。“夏益锦...

  蓝夹缬为我国传统印染“四缬”技艺之一,是我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蓝夹缬技艺曾普遍流传于浙江南部的温州市,至今仍在其下辖的苍南县以及瑞安和乐清两个县级市均得到较好地保护和传承。   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至元、明,夹缬向单蓝色转...

  苍南单档布袋戏是一种独特的木偶戏表演形式,演出所用戏楼及全套行头一肩可担。演出时戏楼就地搭起,如同一座雕梁画栋的精巧楼阁,戏楼内仅有一个艺人操纵数十个布袋木偶表演。艺人脑、口、手、脚并用,双手执戏偶表演,时而还腾出右手演奏鼓、钹、板等乐器,双脚踩击大小锣,口中以不同的变音法模拟生、旦、净、丑、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