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镇特产手信 ...更多

武隆土鸡

武隆土鸡中小体型,羽毛黑色,颈羽、翅羽、尾羽泛孔雀绿色,凤头,红色单冠,青脚,尾羽上翘;皮肤、肌肉白色。

白马蜂蜜

白马山土蜂养殖起源于明朝年间,至今近800多年历史。古时候,当地山民百姓虽然居住在白马山地区大片天然蜜源地,却没有养蜂的习惯。 据说,在明朝初年时,从陕西过来的一个中药太医要到贵州去,路过白马山时,看见漫山遍野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鲜花,却不见有人家养蜂酿蜜,甚觉可惜万分,便向人们传授养蜂酿蜜的技术,从而逐渐发展至今现在。 由于白马林区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日照时间长,雨露充沛,山上的开花植物众多,其中开花中草药有240多种,名贵品种达60余种,不少名贵中草药是满山满岭的成片集中生长。规模面积较大的野生金银花、杜鹃花、野菊花、五味子、千里光、何首乌、绿薄荷、相思子、续断、钩藤和仙茅等。它们分别于春、夏、秋三季开花,蓬蓬勃勃,怒放期长,是蜂蜜采花酿蜜的理想之地,因而被蜂蜜专家夸赞为“武隆喀斯特核心区的蜜源聚宝盆”。 自古以来,居住在白马山上的农民就有凭借良好的自然优势,养蜂酿蜜的习俗。早年间,他们聚集蜂源,四处寻觅花山,选择在向阳的崖壁上、岭岗处,或在自家的庭院里,安放好一排排的蜂桶进行饲养。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一批有志于打造家乡“白马蜂蜜”品牌,以养蜂作为增收致富门路的人们,进一步立足家乡,发展了高山养蜂的特色产业,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其中,张明超四代养蜂人的传承故事受到有关部门和干部群众的称赞和敬佩。 张明超今年65岁,是一位在农村基层乡镇和县农委工作,并多年任职后退休的老干部,他的家就住在白马山上白云乡深处的绿荫丛中。 张明超的家庭,在白马山地区,是一个有名的传统养蜂世家,据张氏的家谱记载,他爷爷于清朝光绪年间到白马山安家落户后,就被满山遍野的花山花海所吸引,最先在当地村民中开始了养蜂的事业。 经过多年的时间和摸索,张家养蜂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经验:一是饲养的蜂群要纯,二是蜜源要认真进行挑选,三是管理一定要精细,四是所产的蜂蜜要保持原态产品,不能掺入任何杂质。因此他们家的蜂蜜,因品质纯净、精良,一直是解放前乌江流域有名的土特产品,不少重庆、涪陵的“蜂糖贩子”,每年都要提早上山向张家交纳收购订金。 张明超的爷爷为了传承自家的养蜂技艺,对张明超的父亲从小就开始传授各种养蜂知识。首先教育他养蜂是门苦力活,要求他学会吃得劳苦,其次是引导他如何保持蜂群的纯洁度,三是怎样到山上去挑选蜜源带,四是如何加强蜂群酿蜜期间的管理,特别要求他“采蜜后心灵要干净,莫要被绳头小利打瞎眼睛”,一定要保证才割出的蜂蜜,是原汁原味的原态产品,不能掺任何杂质,让张家的蜂蜜保持独特的品质。 由于张家祖传养蜂坚持的正道,在解放后直至文革期间,他们的蜂蜜产品都保持了上好的质量,一直畅销于武隆县城和涪陵、南川等地区。1965年,其产品还被武隆县商业局收录进武隆县名优土特产名录中。 张明超从小在父辈精心养蜂的耳濡目染中成长,受到的是传统的正规教育,“养蜂就是为人、养蜂要有好人品”的理念,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扎下了根。10几岁时,他就基本掌握了高山养蜂的一整套技艺。后来离开家乡参加了工作,并担任过多个部门的领导。但是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张明超总会深入到山区的基层农村中去,了解当地农民养蜂的情况,并对蜂农们作一些技术上的指导,帮助解决有关的困难和问题。 2000年后,他调到县农村工作委员会工作,仍不忘发展养蜂的产业。在推进全县“三农”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工作中,多次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议,坚持把利用良好的自然优势,促进农民大力发展养蜂实现增收致富,作为一项特色的绿色效益农业来抓,并参与和组织编写了全县大力发展养蜂产业的规划。 退休后,张明超回到家乡白马山,“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传承好祖辈养蜂的技术,发扬光大‘白马蜂蜜’品牌,帮助乡亲增收致富”,成了他晚年的一个甜蜜的梦想和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