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岱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舟山渔民号子是浙江省舟山群岛渔船工号子的总称,在渔船工劳作中为统一行动,调节情绪而产生并世代口授相传的海洋民间口头音乐。起于唐宋,兴于清,建国后六、七十年仍呈鼎盛之势,其产生和发展与传统渔业息息相关,有起锚号子、拔篷号子、摇橹号子、起网号子...

祭海是舟山渔民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一种祭祀方式,是最具海洋文化个性的民俗之一。旧时由于生产工具落后,每逢风暴,渔民在海上的人身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于是将传说中的海上诸神明奉为生命保护神和丰收的赐福神,形成了“出海祭龙王、丰收谢龙王、求...

徐福东渡传说是流传民间的秦方士徐福赴蓬莱仙岛岱山求仙取长生不老药的种种传说。这些传说在魔幻仙化中融入海岛地理环境、地方方言、地域物产等元素,涉及造船、航海、科技、民俗等内容,具有强烈的传奇性、文学性、地域性、知识性等特点,是我国徐福文化研究...

海洋鱼类传统加工技艺是浙江岱山海岛居民对新鲜的海洋鱼类进行加工处理的一门专业性技艺。舟山渔业资源丰富,鱼类传统加工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余年之前“吴王制鲞”的传说。鱼类传统加工一般可分为抱盐、腌制、风干、糟、醉等方式,代表产品有大...

渔网编织技艺是舟山群岛渔民制作捕鱼网具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俗话说:“呒网难抲渔,呒刀难劈柴”。什么时候织什么样的网赴什么样的水域捕什么样的鱼,这是渔民网师心中的一笔清楚的帐。渔网从简单的撩篷、推缉(推网)、扳罾、串网(插网)等数十种,到后来...

舟山船拳发端于吴越春秋,形成于明清,是舟山地区特有的一种拳术。据史料记载,明朝中期,舟山海域成了抗倭斗争的主战场之一。战后,抗倭名将戚继光训练士兵水战用的拳术留在了舟山普陀等海岛,当地老渔民将它称为“在船上练的拳”。民国初年,舟山的武术界精...

舟山渔业谚语,是以民间文学中最精短的形式,概括鱼类回游栖息习性,抲鱼要决和抲鱼汛期相关的气象、潮汐、天文、地理等规律,积淀世代渔民的经验,是反映海洋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明清时期,舟山经过两次海禁,鱼类资源得到了保护,“前门一港金...

海盐晒制技艺,是盐民将海水通过“煎煮”“板晒”“滩晒”等方法制成食盐的一种传统技艺。唐宋年间,岱山已有制盐活动,是明州六场之一,清嘉庆年间,岱山盐民王金邦首创板晒工艺,解放后,盐民又试验成功滩晒工艺。岱山所产的海盐以色白、粒细、味鲜,享有“...

唱新闻,又称唱蓬蓬,是岱山的一种民间曲艺,表演者多为盲人,1895年前后经费阿水、周东法等人传入岱山。唱新闻是用小腰鼓、小铜玲、竹板击节乐器伴奏的坐唱类曲艺品种,唱腔音乐结构为单曲体与联套体的混合体,基本曲调其旋律与地方方言声调结合得十分紧...

岱山布袋木偶戏,当地又称“小戏文”“下拢上”。表演分前后场,前场艺人操数个木偶在戏台上表演,后场由2至3个艺人组成乐团进行伴奏,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一段剧目的表演。木偶戏最早由定海传入,唱腔以“二簧”为主,配合其它戏曲声腔,后来吸收岱山方言、...

岱山海难特殊葬礼,又称潮魂,是渔民在海上遇难后举行的一种特殊的葬礼仪式,以表达对亡者的尊重和对亲属的安抚。潮魂分“追魂”和“招魂”两种仪式。“十口棺材九口空,可怜只有稻草人”渔民遇难已拾回尸体者,不必用稻草人代替死者引魂,称“追魂”。“招魂...

  渔民开洋、谢洋节是我国沿海地区一种特殊的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浙江省的象山县、岱山县和山东省的荣成市、日照市、即墨市等地。   浙江象山、岱山的渔民开洋节是当地渔民在渔船出海时举行的一种祈求平安、丰收的民俗活动,谢洋节则是渔船出海平安归来后渔民为感谢大海恩赐而举行的一种...

  渔民开洋、谢洋节是我国沿海地区一种特殊的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浙江省的象山县、岱山县和山东省的荣成市、日照市、即墨市等地。   浙江象山、岱山的渔民开洋节是当地渔民在渔船出海时举行的一种祈求平安、丰收的民俗活动,谢洋节则是渔船出海平安归来后渔民为感谢大海恩赐而举行的一种...

  号子是中国民歌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产生于体力劳动之中,直接为生产活动服务,真实地反映着劳动状况和生产者的精神面貌。最初它只是自然的劳动呼号,以后逐渐美化成歌腔,具有了歌唱的艺术形式。   海洋号子是众多号子中的一种,主要流传在沿海地区。它以海洋劳作为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