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特产

普洱茶

产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自治州和澜沧江沿岸各县,多经普洱运销各地,普洱茶即因此而得名。属于黑茶。现在泛指普洱茶区生产的茶,是以公认普洱茶区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普洱茶是”可入口的古董“,不同于别的茶贵在新,普洱茶贵在”陈“往往会随着时间逐渐升值。

巍山红雪梨

巍山红雪梨在当地栽培历史悠久,据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林业》记载:“巍山红雪梨是县内特有的晚熟耐储藏的优良品种,已有近百年的栽培历史”。 因成熟于冬季,群众又称之为“冬雪梨”。 据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科技局整理的资料《红雪梨王》中记载:“在巍山县海拔2400米的鼠街新家村上对生长有一株自然杂交而成的红雪梨,据有关专家认定该树至今已在这片土地上巍巍挺立了两百多年”。据巍山县地方旧志丛书(清)《蒙化志稿》第十四卷物产志记载:“梨(一名快果,一名玉乳,一名蜜父,有雪梨、蛮梨、香酥、早白、火把、花红、水扁数种)”。据县《林业》、《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志》及《巍山年鉴》记载:“1983年至1984年,由县政协牵头,组织了县科委、民委、经协办、农业局、国土办等有关单位进行红雪梨资源调查,获得巍山县1984年科技成果二等奖,并于1985年4月在《云南科技报》进行了报道。1986年,经有关专家鉴定,巍山红雪梨为云南罕见品种,具有开发价值。1987年巍山红雪梨开发被列为云南省‘星火计划’项目之一。1989年底统计,全县挂果红雪梨6万多株,年产量100万斤。1990年,巍山红雪梨被云南省温带果树专家评委会评为省晚熟梨第一名,并颁发了证书。1993年获得云南省农牧渔业厅优质水果产品证书,1995年获得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银质奖产品”。 巍山红雪梨晚熟、耐贮藏、外观艳丽,富含氨基酸,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供不应求。2009年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绿源林果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红雪梨获得了“绿色食品A级”认证。2011年,巍山红雪梨被云南省列为农业地方标准示范项目。

洱源梅子

遐迩闻名的大理洱源被誉为“中国梅子之乡”,盛产鲜梅,洱源梅子产量高,品质优,梅树生长在2200——2800米高海拔无污染的山区,出产的梅果个头大、肉质厚、色泽美、酸脆可口,可作为水果直接食用,又可加工为话梅、苏裹梅、雕梅、炖梅、果醋及梅子饮料等多种产品。

漾濞核桃

五朵金花的故乡——大理,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风花雪月的四季美景,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宛如一颗明珠闪耀在祖国的西南边陲。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出仁率高、营养丰富而誉满中外的漾濞核桃。

鹤庆乾酒

鹤庆乾酒产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云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始创于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在滇西传播了几百年,并快速发展,具有良好的市场口碑,获得多项荣誉,目前已成为云南白酒行业的领军名酒。

宾川柑橘(宾川柑桔)

宾川县位于云南省西部、金沙江南岸干热河谷地区。 宾川栽种柑橘 (柑桔)有数百年的历史。宾川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悠久的种植历史,所产的宾川柑橘(宾川柑桔)个大、皮薄、色艳、味美引来历代骚人墨客的称颂。

朱苦拉咖啡

宾川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东部,因得天独厚的地貌、土壤、气候条件造就了朱苦拉咖啡独特的品质,朱苦拉咖啡以其独特的风味、优良的品质赢得消费者的钟爱,远销欧美等世界主要咖啡市场,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马厂当归

马厂当归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马厂当归的地理标志保护区域范围为鹤庆县所辖草海镇、松桂镇、金墩乡共3个乡镇。经过100多年的种植发展,现以个大、肉肥和挥发油含量高而居全国当归之首。 马厂当归味甘微辛、气味芳香、性温,具有补血、活血、润燥滑肠、破淤生新、调经止痛和治疗血虚头疼等功效。

诺邓黑猪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龙县,有这样一种美食,它与宣威火腿、鹤庆圆腿并称为云南三大名腿,这种火腿可以煮着吃、可以炒着吃、甚至可以生吃。这就是诺邓火腿,据说,一千年前,它曾经是南诏大理国的皇家贡品。《舌尖上的中国》把诺邓火腿做了一次最生动的广告,以至诺邓村所在的云龙县广告也与此息息相关:你若回眸,我便还你一生不舍的味道!这是我看到最煽情的政府广告了!诺邓火腿远近闻名的第一奥秘在于,它选用的是一种特有的黑猪,这种猪就是诺邓黑猪,是云龙县大山深处生活了1000多年的地方品种。

云龙茶

云龙茶的种植历史悠久,据云龙县志记载,“民国八年(1919年)县令段韬由顺宁(今凤庆)购运茶籽100斤,发交实业员长及三区实业员分别试验。云龙茶汤色和叶底黄绿明亮,芽叶嫩匀完整,其形状为螺形和条形,螺形茶紧结重实,卷曲成螺显亮,光滑匀整,色泽绿润,条形茶紧实匀整,灰绿上霜。

永平白鹅

永平白鹅起源于野生鸿雁,是鸭科雁属鸿雁的一个变种,据《大理州地方畜禽品种志》记载,1263年永平回族纥氏开始驯养鹅(鸿雁),迄今为止已有750多年的历史。永平白鹅是当地回族农民在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饲料条件、饲养习惯下,在长期的养殖实践中,经精心选留、驯养培育和自然选择,逐步形成了独具特性的优良地方品种,具有遗传力强,喙、羽毛、肉瘤、颈、肉色、肤色、体型、生产性能、繁殖性能遗传稳定,毛色纯净、繁殖力高、就巢性强、早期生长速度快、耐粗饲、饲养成本低、抗病力强、肉味鲜美、鹅肥肝大、油脂含量高等特质。1980年收录于《大理州地方畜禽品种志》,1987年收录于《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2010年7月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将永平白鹅地方优良家禽品种确定为云南鹅,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并将永平县定为原产地中心产区。永平白鹅曾在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作过专题报道,加工产品在昆明国际旅游节商品展销会上评为“名特优旅游商品奖”;“永平白鹅”曾连续三年获得大理州三月街民族节展销产品“金花奖”。 永平县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由于海拔和地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境内河流众多,水源较好,自然生态条件为永平白鹅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在永平海拔1800m以下的江河流域、湖泊、池塘、水沟、沼泽地等水资源丰富的亚热带地段都有大规模的饲养。当地群众饲养雏鹅有饲喂碎玉米的习惯,种鹅和雌鹅饲养粮食作物中又以玉米、麦子为主,多采取自由放养,使其在河流、池塘、沼泽地、水沟边得到充分活动,并可获得较多的矿物质、青绿饲料、虫类等天然良好饲料。白鹅是永平回民的主食品之一,鹅油亦是当地回民摄取脂肪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地的回民传统习惯是每年10月陆续宰后腌制成腊鹅,作为访友待客或礼品相送。加上回族群众宗教信仰的原因,有“只是回民中可买卖或外卖,但却不与汉人买”的习惯,进行自繁自养。经过长期选育,一些优良基因得到扩大、发展、优良性状得到遗传和纯化。于是在漫长的饲养过程中,在永平特有的地理气候以及饲养环境下,通过当地长期的自然和人工的选择培育,最终形成了永平白鹅这一特有的优良地方品种。在当地广泛养殖,全县发展规模较大,回民户均常年养殖白鹅在200只以上。由于鹅是草食水禽,方便饲养,鹅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在本县水源较好的汉族村庄也大量仿效饲养,有一定规模的发展。年存栏15万只。

诺邓火腿

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深山里的诺邓,是一个有上千年历史的白族村寨。诺邓一度是滇西地区的经济重镇,村民长期以煮盐为生,造就了名扬海外的诺邓火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诺邓火腿:藏匿深山的千年美味;CCTV4走遍中国栏目中《留住古村的手艺》等影视的宣传、报道,对诺邓火腿的人文历史进行了简介,让云南的诺邓火腿名杨四海,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诺邓火腿的美味。古来诺邓火腿之所以有名,是腌制火腿有两个特殊条件:一是腌制火腿的诺邓盐含钾(k);二是诺邓村有特殊的环境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可晾挂较长时期,所谓“隔年火腿”有的可以三至五年“隔”下去,可生吃;其次才是加工工艺。早在唐代诺邓盐井就已开采,云龙千年白族古村─诺邓盐文化造就了诺邓火腿腌制历史,因选用诺邓古盐井卤泥的独特腌制方法而得名。一千多年来,它以独特的品质流传至今,颇受称赞。诺邓火腿,以云南省云龙县饲养的诺邓黑猪或杂交猪宰杀后经过检疫合格的后腿为原料,经鲜腿修割定形,使用云龙包谷酒、诺邓盐进行传统手工腌制、堆码翻压、洗晒整形、上挂风干、发酵成熟等工艺制作而成,在制作工艺方面独特,为国内所罕见。据1992年版《云龙县志》记载,“白族每年腊月都要杀一头肥猪,称为‘杀年猪’。猪宰后要按各个部位分割,腌制腊肉供一年食用。白族加工肉食的技巧较高,诺邓火腿色香味俱佳,可保存五、六年不坏”。诺邓火腿之所以倍受人们的青睐,在明清时期就经“南方丝绸之路”出口缅甸、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相传南诏王微服私访,见诺邓火腿用盐泥敷腌,大感惊奇,令人取之,观之色泽红润,让人赏心悦目,食之香味浓郁、满口余香,赞不绝口。

云龙矮脚鸡

云龙矮脚鸡原名天登鸡,据《大理州地方畜禽品种志》记载:“云龙天登鸡按体型外貌、生产性能可分为矮脚鸡、赤轱辘鸡、乌骨鸡等三种类群,各类群鸡所占的比例是矮脚鸡占55%、赤轱辘鸡占30%、乌骨鸡占15%,多数分布于傈僳、彝族群众聚居的地区。云龙矮脚鸡养殖历史和品种形成大约也是由元代开始”。《云龙县志》记载:“天登地区有矮脚鸡,矮脚鸡体型矮小,近似椭圆形”。云龙矮脚鸡养殖历史长,是当地少数民族世代饲养的地方优良鸡种。 云龙天登鸡(矮脚鸡)1980年录入《大理州地方畜禽品种志》, 2006年6月2日,农业部以第662号公告,矮脚鸡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09年6月26日,云南省农业厅2009年第15号公告,云龙矮脚鸡列入《云南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云龙矮脚鸡突出特征是胫短、个矮、性情温顺,对恶劣气候和粗放饲养管理有效强的适应性。在肉、蛋生产及观赏方面的经济性状突出,是一个重要的地方家禽品种资源和宝贵的基因库。但因矮脚鸡争斗能力差,在与普通鸡的混养中往往遭到自然的淘汰,因此,保护该地方优良鸡种尤为重要。

麦地湾梨

麦地湾梨是云龙县特有的特晚熟耐储藏地方优良品种,在当地栽培历史悠久,据《云龙县志》记载:“已有近百年的栽培历史”。因成熟于冬季,群众又称之为“冬雪梨”。   一、麦地湾梨称谓的由来 麦地湾梨名称的由来还与知青上山下乡有关,当时下关知青多集中在云龙县旧州区(现功果桥镇)的澜沧江河谷地带,由于当时生产储藏技术水平有限,所以到每年的2-3月份已无梨果供应,这时有一人将梨从麦地湾村带到知青点给知青们分享,知青们品尝到汁多味甜的梨后,纷纷问:“这是什么梨?”这人也不知是什么梨,只说是从麦地湾带来的,以后知青们想吃这种梨的时候就会问:“有没有麦地湾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以地名和梨结合的品种称谓“麦地湾梨”。 二、麦地湾梨的品种来源 据1998年《河北林果研究》第13卷第一期中“云龙麦地湾梨调查”,云龙麦地湾梨, 又名麦庄梨、雪梨, 系云南农家品种。因来源于四川, 故群众又称四川梨( 原名已无法查考) , 系70 年前游洪顺由四川迁居云南省云龙县旧州乡麦庄村时带来的接穗, 接在屋角的一株川梨( Py rus p ashia Buch. -Ham. ) 树上, 成为繁殖传播的母树。母树的原树冠已死, 现存树冠系从距地面高约1m 的空心主干上长出的徒长枝重新形成的。现母树立地海拔1720m。树高10m, 冠幅8m, 主干高2m, 树势中等, 枝条中密, 年产梨果400~500kg 。后经大理州云龙县农业科技工作者多年发掘、筛选,并从其变异品种中成功选育的晚熟优良地方特色水果品种之一。 三、麦地湾梨产业的发展历史 据1992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云龙县志》中第176页第4行记载,有16种地方梨果品种资源,以水井麦地湾梨、漕涧黑心梨、大功厂密香梨为特品,1989年有面积4543亩,总产量103.03万公斤。第463页的第17行记载,优质晚熟香梨调查:旧州乡水井村麦地湾梨(又名麦庄梨)和大功厂梨(又名依主梨),以优质、晚熟著称,可保存到来年春季,为云南省少数优质、晚熟香梨品种,经过调查,鉴定和推广,至1989年,已嫁接28000株,为开发地方名特产品找到门路。 据1996年出版的《云龙县林业志》记载了云南省农大科研处高级工程师张兴旺(中),大理州经果站高级工程师汪长进(左)考察云龙优质梨的照片(张昭摄)。《云龙县林业志》第60页第17行记载,水果类:品种甚多,主要有梨、苹果、柿、梅、柑桔等,梨品种有16种,主要有麦地湾梨、大功厂梨、雪梨、漕涧黑心梨和大黄皮梨、火把梨、人头梨、麦皮梨、大棠梨等。其中以旧州乡水井村所产麦地湾黄皮梨(特晚熟)品质最优,年产量约15万公斤。在第71页第2行记载,梨:乔木、高10-15米,海拨2500米以下地带多有栽培,县内16个梨果品种中以麦地湾梨品质佳,其特点是:①果色褐黄着红晕,果开型扁圆端正、皮薄、果心小、肉酥脆、味密香浓甜、汁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3%~17%,总糖7. 88%(已转化为糖汁) , 总酸0. 33%, 维生素C 2.2mg / 100g,大果型重400-800 克,中果型重250-350 克,一般单株产400-600公斤,最高单株可达1500公斤,霜降到小雪采摘,存放至来年阳春3月仍保持汁多浓甜酥脆不变;②树势强健,3月上旬萌动,中旬开花,花期约20天左右,遇重霜花亦能正常受粉,高山河谷海拨1800-2650米潮湿温凉地带均宜栽培,嫁接后3年结果,10年后进入盛果期,70余年老树仍抽新梢挂果满枝,全树结果均匀,木材纹理直,结构细而均匀,有优良器具和雕刻用材。 据1995年出版的《云龙年鉴》第93第16行页记载,〔麦地湾梨授粉试验获得成功〕:1992年以来,为探索云龙麦地弯梨授粉结实规律,县林业站经济林果专业技术人员与云南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共同承担试验课题,并经试验和跟踪观察得出结论:麦地弯梨自花授粉结实率为零,砀山酥、金花、雪花、大功厂、富源黄梨等梨品种与之授粉结实率较高,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的配置比例为5:1,县内先期开发的纯麦地弯梨园应按比例高头换接上述授粉品种中的任意一种,方能达到结实丰产目的。第338页第14行记载,〔麦地湾梨精品包装初见成效〕:麦地湾梨是县内特有的优质晚熟梨,具有很好的市场,2000年初,县科委接受“麦地湾梨”品牌开发项目后,根据项目要求,组织人力、物力、突出攻关,年内完成包装设计、印制、装合等业务。首批上市1500件,上市后受到广大消费者普遍欢迎,市场供不应求,经济效益显著。

南涧无量山乌骨鸡

南涧无量山乌骨鸡,属肉蛋兼用型高原特色地方优良品种,产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的无量山广大山区。是由居住在无量山系的土著民族(主要是彝族)把狩猎中得到的红色原鸡,结合生产、生活的需要经长期饲养驯化而成的地方品种。无量山古称蒙乐山,据《蒙化志稿》记载,无量山“因山高不可跻,有足难攀,谓之无量”。南涧彝族自治县养鸡历史悠久,据说三国时代就有杀鸡宰牛祭祀盛典,由此推算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南涧无量山乌骨鸡体型大小适中、健壮,行动敏捷、适应性强,肉质细嫩、汤清味美,营养丰富,以黑肉、黑骨、黑内脏为典型特征。 南涧无量山乌骨鸡分布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境内林木繁茂,山高坡陡,海拔高差悬殊大,立体气候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食物来源充足,饲料中以玉米为主。群众饲养雏鸡有饲喂碎玉米的习惯,并采取自由放牧,使其在山地、林木中得到充分活动,获得较多的矿物质、青绿饲料、虫类等天然饲料,在长期的自然选育过程中,一些优良性状得到选优固定,最终形成了南涧无量山乌骨鸡这一特有的地方优良品种。 “无量山乌骨鸡”过去称谓很多,如本地土鸡、乌骨鸡、黑肉鸡、无量山绿耳乌鸡等。2009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定名。据1980年至1991年编纂,1993年出版的《南涧彝族自治县志》第232页记载:“乌骨鸡,毛有黄、白、黑、灰、褐等色,冠髯为紫色,眼、嘴、爪、趾、皮、骨、肉、内脏及脂肪为乌黑色。白毛绿耳乌骨鸡是佳品,体形大,成年公鸡体重1.2-4.25千克,母鸡体重1-3.3千克,肉多味美,食之可驱寒除湿,一般240-300日龄公鸡开啼,母鸡开产,年产蛋130-288个。蛋重40-75千克,蛋壳以黄色居多,白色次之,屠宰率80%以上。鸡多为放养,夜间关笼,以玉米、杂粮为主要饲料,辅以青饲料”。 2009年9月,南涧县畜牧兽医局编写了《南涧无量山乌骨鸡产业开发战略规划(2009-2015年)》,2010年1月15日无量山乌骨鸡列入《中国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2011年,无量山乌骨鸡被评为云南六大名鸡之一。 2012年,南涧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开发,把南涧无量山乌骨鸡作为地方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开发,坚持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走政府引导、合作社搭桥、种源场为龙头建立示范园区带动养殖户,用品牌推动产业发展的路子,形成上连市场、下接农户的产业链。出台了《南涧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无量山乌骨鸡产业发展的意见》。目前全县建成了三个种鸡场,以及年出栏商品鸡4000羽以上的养殖大户72户,制定了“一个标准八个生产规范”,建成南涧无量山乌骨鸡网站,建成刷卡消费和远程监控系统,现正着手建设产品安全质量可追溯体系。产品已进入了昆明市场,在昆明建成了一个配送中心,八个专卖店,一个主题餐厅。因南涧无量山乌骨鸡肉质细嫩、汤清味美,营养丰富,市场销路好,不仅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而且在全省和周边地区享有盛名。

大理独头大蒜

大理白族自治州种蒜历史悠久,各县皆有栽培,尤其是弥渡县、洱源县、宾川县等。早在明代徐霞客游记中就记录有现洱源县右所地区种蒜历史,记有“湖中渚田甚沃,种蒜大如拳而味异”;以及康熙、雍正、道光、光绪年间的云南大理方志篇物产中均记载有大蒜。但过去由于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束缚,农民只零星种植,商品量不大。1984年全国开始实施以产销逐步放开为主要内容的蔬菜体制改革后,“南菜北运”的规模逐年扩大。由过去的零星分散种植,发展到集中连片种植,1992年大面积生产上开始推广运用经试验成功的紫皮大蒜“提早抽苔”先进技术,使蒜苔、蒜头的上市期提早40-50天,而且产生了食用方便、品质好、个头大的独瓣蒜,栽培中独蒜率一般在30%-40%,高者达70-80%。大理独头大蒜产量一般800-1000千克/667㎡。个大质优的紫皮独头大蒜为国内唯一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