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顺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村历史上是广东四大名镇之一,以花卉种植享誉岭南地区,有“岭南花卉第一镇”之美誉。清咸丰《顺德县志》记载,“陈村岁载花果出售诸郡,自汉例献龙眼、荔枝,宋贡异花,盖由来已古”。陈村人以花为业、以花成名,而其养花、种花的传统与珠江三角洲地区“逛...

龙眼点睛习俗又称“龙头祭”,历史上每年农历五月初三,顺德、南海、中山等地的龙舟,汇聚在顺德勒流镇龙眼村进行点睛,寓意龙舟点睛后具有灵性,不再是盲龙。 龙眼点睛习俗有着自成系统的整套仪式,包括祭拜、迎龙、抚龙、接龙、参拜、点睛、赠物、回龙、龙...

观音是顺德人广泛信仰的神灵,自宋代起当地便有容桂观音堂、龙江紫云阁等祀奉观音的庙宇,当地的观音信俗以每年农历正月廿六日的观音开库系列民俗活动为代表。传说正月廿六日是观音每年查点钱库的日子,子时会大开金库贷款助民,当地民众到观音庙虔诚祈祷并进...

关帝侯王巡游是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江尾洲十三乡奉祀关帝、侯王的民间信俗活动。关帝信仰在当地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至明代晏公被敕封为平浪侯后,当地群众建帝王古庙同奉关帝与侯王。清咸丰元年(1851)五月十三“关帝磨刀水”汛期期间,群众抬关帝、侯王...

      真步堂天文历算,亦称“真步堂通胜”,是指由顺德龙江蔡氏于清光绪年间创立并延续至今的天文历法推算模式和通书编撰方式、内容与法则。清光绪十七年(1891),蔡最白在广州高第街开办“蔡真步堂日馆”,出版《七政经纬历书》,并制成“浑天仪...

粤曲是用广州方言(粤语)演唱的汉族传统曲艺,是广东地区最大的地方曲种。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东南亚、北美等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的地区,凡粤方言区及有粤籍华侨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 粤曲起源于清道光年间...

  佛山市顺德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素有“南国丝都”之美誉,这里完整保存了香云纱的染整技艺。香云纱染整技艺即晒莨,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为丝绸染色的一种工艺。唐代已有关于薯莨的记载,北宋沈括和明代李时珍都曾记述过薯莨的染色作用。明代永乐年间,广东莨纱已经出口到国外,清末民初生产的莨纱更是受到国内外市场的...

  龙舟歌在民间又称“唱龙舟”或简称“龙舟”,是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一般认为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相传为一名原籍顺德龙江的破落子弟所创。其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锣或小鼓作间歇伴奏吟唱,声腔短促,高昂跌宕,诙谐有趣,富有宣泄效果。唱词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腔调简朴流畅...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舞龙灯”,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民间舞蹈。这种舞蹈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龙舞风格迥然不同。   根据龙的造型来区分,龙舞有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