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曲是在岭南粤语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曲艺形式,星腔是粤曲中最为流行的一个唱腔流派,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三水籍名伶小明星所创。小明星原名邓小莲,后由粤曲撰曲家王心帆为她改名为邓曼薇(1911—1942),十一岁开始学唱粤曲,十五岁初登曲坛,因贫...

行通济是指每年正月十六佛山乡民经过“通济桥”,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的风俗。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据记载,该桥最先是由附近乡民集资修建的木桥,明天启年间,户部尚书、乡人李待倡建重修,建成后取名为“通济桥”。该桥横跨佛山涌,水路...

乐安花灯会是南海罗村乐安圩一带每年元宵期间挂灯、赏灯的传统民俗活动,其历史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现在,乐安花灯会分布以传统乐安圩为中心,其影响范围辐射周边张槎、南庄、桂城、盐步、大沥等地。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为乐安圩期...

佛山春节习俗是当地最盛大、最隆重、时间最长的节日习俗,由农历十二月(腊月)至第二年一月(正月)二十六日。 佛山春节习俗按表现形式和时间不同,大致可分为腊月迎春、新年贺岁和酬神祈福三大类。从腊月下旬至年三十为腊月迎春,包括谢灶、扫屋、上挥春、...

高明花鼓调是佛山市高明地区特有的传统音乐形式。过去,当地农村遇有红白二事,盛行演奏喜丧吹打乐,多由六种乐曲组成,称为“六音”,而“高明花鼓调”是“六音”中的迎亲组曲,因用鼓来指挥演奏,故称为“花鼓调”。 高明花鼓调依次由“行街”、“大过场”...

咏春拳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中晚期,关于其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有传,是清代福建人严咏春观蛇鹤相争而创立;也有说,是少林五枚师太所创,后传于严咏春;更有一说,是源自清雍正年间京昆名伶“摊手五”。不管其起源如何,至清同治年间,通过梁赞的整理、适应甚至...

蔡李佛拳是在蔡家拳、李家拳和佛家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由一代宗师陈享整理创新而成的,后经过张焱的不断改良,进一步发扬光大。佛山蔡李佛拳始于1851年张炎在佛山创立鸿胜馆,传承至今已有160余年历史。目前,佛山蔡李佛拳主要以佛山鸿胜纪念...

叶问宗支是咏春拳一个重要的宗支,由古南海县黄鼎司西隆堡潭头村人(今佛山市南海区罗村街道联星潭头村)叶问(1893-1972)在秉承咏春拳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其师陈华顺、梁璧的武术精髓,并改良了其授艺方法和拳术用语,形成了别样运动特点和风...

九江扒龙舟自清代起盛行,现存最早的下西村“翘南洛溪社”龙舟,传承至今已有300年历史。据《九江儒林乡志》载:乡人每夏五月,必斗龙舟。九江传统龙舟盛会常于端午节期间进行,后由于水位、气候和农忙等因素,抗战胜利后改为10月初举行。现主要分布于南...

南海藤编最早记载于北宋欧阳修等人编修的《新唐书·地理志》,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编修的《南海县志》亦有记载。据史载,南海藤编最先使用本地野山藤为原料,后改用海南的白藤编织;清代道光年间开始使用洋藤编织。 南海区的藤编主要集中分布在素有...

石湾龙窑历史悠久,因建在山岗的斜坡上,状如龙形,颇具气势,故称“龙窑”。石湾尚存最古老的龙窑是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灶口朝南的“南风古灶”。 石湾龙窑营造技艺涉及建筑、物理、化工等学科,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是研究古代陶瓷生产方式和技术的一个活标...

佛山金箔锻造技艺,是中国传统金箔业在南方的代表,宋元时期由北方中原移民传入,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金箔制作始于东晋,成熟于南朝,流行于宋、齐、梁、陈,今南京龙潭地区是其发源地。随着大庾岭古道的开通,金箔制作等技艺逐渐南传。宋元时期,佛山金箔...

石湾玉冰烧是中国豉香型白酒的代表产品,始创于1895年,经历数代传承。石湾玉冰烧由现禅城区石湾镇太吉酒厂(原陈太吉酒庄)生产,其产品远销海内外。 佛山蒸酒业于清代盛行,据《佛山忠义乡志》载:“本乡出产素称佳品。道、咸、同年间以陈总聚(陈太吉...

九江双蒸酒的酿造技艺已有近200年历史,具有豉香型白酒酿造技艺的典型特征,其产品需要两次发酵、重蒸而得,故称“双蒸”。 南海九江镇是南海、顺德、高明、鹤山、新会五区(市)的交汇点。双蒸酒创于清道光年间,不久即成为九江特产。清代诗人曾恕品尝双...

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曾名为“万应药酒”,由广东新会人冯炳阳于万历年间所创制,其子冯了性在佛山镇正埠渡头开设药铺,不断研究、改进药酒配方,并将药酒更名为“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佛山忠义乡志》即有关于冯了性药铺主营药酒的记载。19世纪以来,冯...

据记载,源吉林甘和茶是佛山最著名的中成药茶剂之一,其配方始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为广东鹤山霄乡人源吉荪与其两个儿子创建,定名为“流泽堂源吉林”,其后逐渐专营源吉林甘和茶。清末民初,源吉林甘和茶曾一度行销广东、广西、福建、湖南、云南、...

珠三角水网交织,雨量充沛,龙舟民俗活动甚为活跃。据清道光《南海县志》记载:每岁龙船络绎不绝,草场堡、横沙乡尤盛。盐步老龙礼俗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其源于明万历年间盐步与泮塘的一次赛龙夺锦活动,泮塘以不寻常的方式夺下冠军,泮塘父老认为冠军应属盐...

生菜会是南海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庙会活动,在古南海地区广泛传播,而以南海区狮山镇的官窑生菜会最富地方特色。相传,官窑生菜会是依“凤山古庙”而形成的庙会习俗,其起于明、盛于清并延续至今,清宣统庚戌年(1910年)续修的《南海县志》中称其“游人之...

陈村历史上是广东四大名镇之一,以花卉种植享誉岭南地区,有“岭南花卉第一镇”之美誉。清咸丰《顺德县志》记载,“陈村岁载花果出售诸郡,自汉例献龙眼、荔枝,宋贡异花,盖由来已古”。陈村人以花为业、以花成名,而其养花、种花的传统与珠江三角洲地区“逛...

九江煎堆制作技艺分布在九江镇内各村居,以九江的大谷村、新龙村为核心。据记载,唐代以前已有煎堆,称“煎锤”,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记载:“广州之俗,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爆谷,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祭祀祖先及馈亲...

龙眼点睛习俗又称“龙头祭”,历史上每年农历五月初三,顺德、南海、中山等地的龙舟,汇聚在顺德勒流镇龙眼村进行点睛,寓意龙舟点睛后具有灵性,不再是盲龙。 龙眼点睛习俗有着自成系统的整套仪式,包括祭拜、迎龙、抚龙、接龙、参拜、点睛、赠物、回龙、龙...

西樵山是南粤名山,因相传八仙之一吕洞宾在西樵山留下“大仙脚印”、“仙床石”、“试剑石”等胜迹,以及“药王峰采仙草”、“无笃田螺”、“煎燶鲫鱼”等民间传说,自清道光戊申年(1848)山中改建“云泉仙馆”,供奉吕洞宾祖师。每年农历四月十四吕洞宾...

观音是顺德人广泛信仰的神灵,自宋代起当地便有容桂观音堂、龙江紫云阁等祀奉观音的庙宇,当地的观音信俗以每年农历正月廿六日的观音开库系列民俗活动为代表。传说正月廿六日是观音每年查点钱库的日子,子时会大开金库贷款助民,当地民众到观音庙虔诚祈祷并进...

关帝侯王巡游是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江尾洲十三乡奉祀关帝、侯王的民间信俗活动。关帝信仰在当地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至明代晏公被敕封为平浪侯后,当地群众建帝王古庙同奉关帝与侯王。清咸丰元年(1851)五月十三“关帝磨刀水”汛期期间,群众抬关帝、侯王...

      真步堂天文历算,亦称“真步堂通胜”,是指由顺德龙江蔡氏于清光绪年间创立并延续至今的天文历法推算模式和通书编撰方式、内容与法则。清光绪十七年(1891),蔡最白在广州高第街开办“蔡真步堂日馆”,出版《七政经纬历书》,并制成“浑天仪...

粤曲是用广州方言(粤语)演唱的汉族传统曲艺,是广东地区最大的地方曲种。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东南亚、北美等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的地区,凡粤方言区及有粤籍华侨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 粤曲起源于清道光年间...

粤曲是用广州方言(粤语)演唱的汉族传统曲艺,是广东地区最大的地方曲种。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东南亚、北美等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的地区,凡粤方言区及有粤籍华侨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 粤曲起源于清道光年间...

佛山木雕是珠江三角洲民间的一种雕刻艺术,主要分布于佛山市禅城、南海、三水区及广州市部分城区。兴起于明代,鼎盛于清代中晚期。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清代佛山木雕业已有雕花行等店铺十余家,咸丰初年(1851年)成立了兴华堂木雕同业公会,光绪初年...

  庙会又称“庙市”,是在寺庙及其附近定期举行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一些大型庙会在唐代已有相当规模,至今仍传承不绝,影响广泛。各种庙会都有自己规定的会期,大多为某个传统农历节日或宗教及民间信仰纪念日。庙会具有集中性、群体性、固定性的特征,庙会期间,各种民俗活动、技贸活动得以当众充分展示...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间的传统文化节日。因时令恰值三秋之半,故得“中秋”之名。按一般的说法,中秋之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中秋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

  佛山市顺德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素有“南国丝都”之美誉,这里完整保存了香云纱的染整技艺。香云纱染整技艺即晒莨,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为丝绸染色的一种工艺。唐代已有关于薯莨的记载,北宋沈括和明代李时珍都曾记述过薯莨的染色作用。明代永乐年间,广东莨纱已经出口到国外,清末民初生产的莨纱更是受到国内外市场的...

  石湾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区域,石湾陶塑技艺主要分布在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水陆畅达的交通条件,使石湾成为我国岭南重要的陶业基地。   石湾陶塑技艺具有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石湾公仔”...

  彩扎是一种普遍流行于南北各地的传统民间工艺,它与祭祀、节庆、游艺等民俗活动密不可分,经过不断的衍生发展,在民间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彩扎技艺以篾骨纸裱为主,同时辅以表面彩绘。由于各地风俗和物产不同,具体用料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些地方即以秸秆替代竹篾做骨,以素色布、绸或皮纸作面,河北邯郸的彩布拧台则...

  佛山位于广东东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这里气候温暖,物产丰饶,民俗活动异常活跃,民间工艺丰富多彩。佛山彩灯俗称“灯色”,是佛山民间艺术与当地习俗结合而形成的工艺品。它品类丰富,题材广泛,以喜庆丰收、吉祥纳福及戏剧人物故事为主要表现内容,有头牌大彩灯、人物故事组灯、彩龙灯、元宵花灯、中秋灯、秋色特艺灯...

  广东剪纸主要由流传于佛山地区的佛山剪纸、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潮阳剪纸和流传于潮州地区的潮州剪纸构成。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剪纸是由当地民俗活动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艺术,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禅城区及南海区的部分乡镇。   佛山剪纸据说源自中原,结合当地民俗风...

  广东剪纸主要由流传于佛山地区的佛山剪纸、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潮阳剪纸和流传于潮州地区的潮州剪纸构成。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剪纸是由当地民俗活动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艺术,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禅城区及南海区的部分乡镇。   佛山剪纸据说源自中原,结合当地民俗风...

  广东剪纸主要由流传于佛山地区的佛山剪纸、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潮阳剪纸和流传于潮州地区的潮州剪纸构成。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剪纸是由当地民俗活动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艺术,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禅城区及南海区的部分乡镇。   佛山剪纸据说源自中原,结合当地民俗风...

  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毗邻港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早在宋元时期,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刻绘门神的习俗。这类门神早期直接在门板上手绘刻画,后来另置木板绘刻,大量复印,制成木版年画行销于市,供人张贴。   佛山木版年画的生产兴盛于清代乾嘉年间,2...

  龙舟歌在民间又称“唱龙舟”或简称“龙舟”,是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一般认为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相传为一名原籍顺德龙江的破落子弟所创。其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锣或小鼓作间歇伴奏吟唱,声腔短促,高昂跌宕,诙谐有趣,富有宣泄效果。唱词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腔调简朴流畅...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狮舞分为南狮、...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舞龙灯”,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民间舞蹈。这种舞蹈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龙舞风格迥然不同。   根据龙的造型来区分,龙舞有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10件乐器演奏而得名。这种音乐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音律和谐,悦耳动听,在我国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广为流传。十番曲调大多来源于民间小调和哗牌(唢呐曲),同时也从戏曲、曲艺及歌曲曲调中吸取了不少养分,其演奏形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