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阜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音八卦拳相传源于伏羲八卦拳,原清朝乾隆年间豫州陈州(现为河南淮阳县)人刘怀编创,其拳法是以伏羲的天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作基础而派生出来的,因此定于伏羲八卦拳。 五音八卦拳第一代创始人罗体贤,深得伏羲八卦拳的精髓,根据五行相生、阴阳相合、天人相立的思想......

        颍上大鼓书,本地俗称"打鼓说书",是一种一人说唱并重的表演形式。 是安徽大鼓在发展传播中在颍上形成并发展和影响周边的一种曲艺形式,这种民间曲艺从清朝中期基本形成至今已近二百年,是颍淮大地上荡气回肠意悠远的艺术奇葩。 "颍上大鼓书"源于颍上,流行于颍河淮河之间的颍......

阜南是一个人文荟萃的文化之邦,文化底蕴深厚,被万里同志誉为“天下独一戏”的阜南嗨子戏,就是在这块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一朵绚丽艺术奇葩。一百多年来,嗨子戏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  嗨子戏以其起腔多用“嗨”字而得名,大概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在嗨剧形成初期,艺人采取“围鼓坐唱”形式,......

     红灯舞在阜南流行已久,据老艺人代代相传,红灯艺人贡唐王为师祖,相传当年唐王李世民前线惨败,退守谷河南岸的项延城,采纳了谋士的意见,利用当地玩灯的习俗,和大臣们换上百姓的服装,由唐王扮演红灯的伞把,大臣们敲锣打鼓,大摇大摆出城玩灯,成功逃出乱军的包围。后来,唐王做了皇帝,封玩红灯的......

        柳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今上溯历史达500多年。相传北宋岳飞的副将刘琦命百姓编筐,令将士在黄岗西抬土筑台,庆贺败金兀术胜利,此台史称"贺胜台"。每逢重大的民俗节日,当地人以柳条扎龙舞凤,以示吉祥。 柳编编织工艺流程复杂,做工精细,而且工艺原始独特,纯手工编......

           琴书传入我省已有200多年历史,它因演唱形式活泼,语言纯朴生动,曲调婉转优美,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因流入的地区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路:一路是由河南永城县老艺人邵元振传入,代表性传承人有孟兆兴、孟影等;一路是由山东瞎子(真......

  黄岗柳编分布于安徽省阜南县黄岗镇及其周边地区,是当地农民的主要副业,民间流传的俗语中亦有“编筐打篓,养家糊口”的说法。   黄岗及其周边地区河湖滩涂密布,杞柳喜湿易于生长,史载“淮蒙盛产水荆(即杞柳),采伐加工,洁白如玉,坚韧如藤”(明正德《颍州志》)。清代初年,民间...

  嗨子戏,又称“咳子戏”、“嘿子戏”、“哈子戏”,因其表演时用“嗨”或“咳”字起调行腔,唱段字句中间也常使用“嗨”字来甩腔而得名。嗨子戏形成于清代中期嘉庆至道光年间,流行于安徽省西北部阜南、颍上、临泉等地以及河南省淮滨、固始、商城、息县一带。早期嗨子戏为“围鼓坐唱”的说唱形式,以“花腔小调”,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