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流行在广州市海珠、番禺、南沙区的咸水歌,又称“白话渔歌”。 它既是疍民闲时娱乐的船歌,又是疍家迎娶习俗、庆贺中秋的一种歌唱形式,据古籍记载推算,至今已有600年历史,明清时期尤为兴盛。 广州咸水歌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多以口语、俗语等入歌。歌词...

番禺鳌鱼舞盛行于广州市番禺区滨海的石碁镇沙涌村及沙湾、渡头、龙岐、西村、龙津等地,相传是沙涌江姓祖先于明初从浙江随军入粤,在番禺落户时把鱼灯舞传来,并与当地民间的鳌鱼崇拜融合衍化而成,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沙涌一带自古即流传海中鳌鱼救起...

在广州市番禺区黄阁镇民间,至今仍流传着尚存于当地的麒麟石、麒麟岗的古老传说,而黄阁麒麟舞据传也有200多年历史,民国初年一度甚为兴盛。 黄阁麒麟舞由一人舞头、一人舞尾组合表演,基本套路是表现麒麟从出洞、采青、巡游花园、回洞的完整过程,以采青...

广州砖雕是富有珠江三角洲水乡建筑特色的墙体装饰艺术,主要分布于广州市老城区、番禺区沙湾镇和花都区。在秦末汉初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州中山四路)出土的熊纹空心汉砖,见证了广州砖雕的久远历史。明清时期,广州砖雕已在祠堂、庙宇和民居中广泛采用,并...

明清时,广东官方和民间的端午节赛龙舟活动已很普遍。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中,对珠三角每年端午节期间的赛龙夺锦以及赛后的喜庆场面皆有描述:“岁五六月间斗龙船”,主办者给全胜者赠与“状元标,张伎乐,簪花挂红”,龙船“得胜还埠,则广...

沙湾飘色是流行于广州番禺区沙湾镇一带的以色柜为展示舞台、以人物造型为表现形式、以故事传说为主要内容、以沿街巡游为主要表演样式,以材料、力学、音乐、装饰工艺为主要特色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 沙湾飘色已有100多年历史。清咸丰年间,在广东各地的流...

番禺水色是一种以木筏为载体、以戏剧或民间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水上表演活动,主要流传于广州市番禺区市桥镇、沙湾镇等地。据说,番禺水色始创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是当地民间为奉祀天后,由市桥黎氏家族发起,吴、韩、李、谢等家族参与而形成的迎神...

 广州番禺沙湾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之一,沙湾何氏在广东音乐的起源、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近代沙湾涌现出了被誉为“何氏三杰”的广东音乐名家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他们在继承前人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吸收粤剧、戏曲和西洋音乐的养分,强调节奏...

  广州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一带把七夕乞巧节称为“七姐诞”,又叫“七娘诞”、“摆七娘”、“拜七娘”,是岭南古老乞巧民俗的存续。清代末期,广州形成了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等专卖女子用品的乞巧街市。   七夕之日,由社区组织“拜七娘”仪式,祭拜对象除了牛郎、织女二星,还有织...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形成的人体生命之学和人类健康之学,它不仅是一方一药、一技一招的简单积累,而是一种关乎人体生命健康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它以独特的哲学思维、系统的基础理论、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人文色彩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形态之一,又是传统文化...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狮舞分为南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