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固始县特产

新县山茶油

新县位于大别山腹地,是我国油茶资源的最北界,种植油茶面积近30万亩,其中天然有机茶林近20万亩,是全国首批100个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和河南木本粮油试点县。近年来,新县已经将油茶等木本植物油料列为扶贫的主导产业。

潢川金桂

潢川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气候温润,雨量充沛,位于亚热带北部,是热带花木北移和温带花木南迁的适生地。《光州志》卷28记载:"木之属有桂,一名木樨花,有红、白、黄3种"。距黄国故城遗址西北,有一延绵数十公里的丘岭,自古就大面积种植桂花,每逢金秋, 桂花盛开, 香飘百里 ,因此得名曰"桂花岭"。潢川百姓逢年过节有流传打"桂花糕"、做"桂花糖"、酿"桂花酒"的习俗。

潢川甲鱼

潢川甲鱼通常被称作光州甲鱼、光州马蹄鳖、中华鳖、老鳖、元鱼、团鱼等;民国后,光州更名为潢川,"光州甲鱼"、"光州马蹄鳖"等也逐渐被称作为今天人们所熟知的"潢川甲鱼"。潢川甲鱼质地上乘,腹色清白,裙厚上翘,营养丰富,自古以来就是风靡豫南一带的佳肴,为光州的食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据光州志记载,早在唐朝时,潢川县就有了"光州马蹄鳖压断街"的说法,清朝时,有专职人员在光州为皇室捉鳖烹制菜肴,光州马蹄鳖与光州贡面、潢川金桂并称光州三绝,成为了宫廷贡品。潢川人民研制出了甲鱼各种不同的吃法,形成了光州特有的鳖食用文化。

固始鸡

固始鸡是以河南固始县为中心的一定区域内,在特定的地理、气候等环境和传统的饲养管理方式下,经过长期择优繁育而成的具有突出特点的优秀鸡群,是中国著名的肉蛋兼用型地方优良鸡种,是国家重点保护畜禽品种之一。毛色以黄色、黄麻为主,青腿青脚青喙,体型中等,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细嫩等特点。

固始皇姑山茶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地区划为八大茶区,信阳固始归淮南茶区。北宋时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1987年,考古学家在固始县白寺地挖掘古墓中发现陪葬品中有茶叶,考证距今已有2300年历史。固始皇姑山茶多为本山良种(又称本山种、桂化种、信阳种),为小灌木半披张型居多,中型叶,长椭圆形,叶面隆起,深绿有光泽,芽壮多毫,抗逆较强,俗称“柳叶茶”。皇姑山位于河南省固始县境内,地处大别山北麓, 群峦叠翠,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是得天独厚的无污染天然优质茶叶生产基地。皇姑山茶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玉叶香”,这当然又有一个传奇故事。 相传在清乾隆年间,乾隆帝微服私访时偶染风寒,头晕脑胀时误走一座不知名的山中,晕倒在一个石屋旁,被山上一家朱姓山民的17岁女儿凤姑所救,养在家中。也有一说凤姑是玉皇大帝身边的一个茶童,玉帝算到乾隆帝来此地有难,便派茶童化身成凤姑前来搭救。乾隆在朱凤姑家养病期间,正是谷雨季节,凤姑每日上山采茶煮水,喂服乾隆帝,不几天,乾隆帝便容光焕发,自言:“仙山献神茶,山泉天下佳”,随即赐茶名为“玉叶香”。乾隆帝病愈临走之时,收朱凤姑为义女,并把身上的玉带撕成两块,一块赐给凤姑作纪念。回京后不久,乾隆帝便派亲信来接凤姑进京受封,路经信阳驿站时,凤姑暴病身亡,乾隆帝得知悲痛不已,下旨把凤姑送回朱家所在山中安葬,后来此山便称为“皇姑山”。此后,因念及凤姑的救命情义和“玉叶香”茶独特的色、香、味,每到谷雨季节,乾隆帝便派人来此山采摘茶叶,回去和文武大臣分享。于是皇姑山茶叶也便自然而然的成为贡品,每年上贡给宫廷御用。当然乾隆帝在朱凤姑家养病这段故事,我们还可以从朱氏家谱中寻到踪迹。

固始甲鱼

甲鱼,又称中华鳖,是一种卵生爬行动物,水陆两栖生活。甲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有清热养阴,平肝熄风、软坚散结的效果。甲鱼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而且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滋补药品。由于甲鱼喜欢栖息于水质清洁的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水域,因此,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甲鱼也只能在山青水秀没有污染的地区才能见到踪迹。 固始县位于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被誉为北国江南,江南北国,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质清洁,温度适中,四季分明,具有甲鱼生长的气候、水质和土壤条件。固始甲鱼大多生长在史河、灌河、泉河流域及沟、塘、堰、库之中。固始甲鱼一般生长5-8年,便达到体色润泽、胶质丰富、油质金黄,口感鲜美,没有腥味,营养高、味色鲜美的标准。 固始县是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传说唐朝时唐肃宗继位,因其信奉佛教,便在全国广建寺庙,并特设81个放生池,因感开漳圣王陈元光祖母魏敬夫人之功劳,在今固始县泉河乡安山修建奶奶庙,设一放生池,于是,闽台及全国各地返祖归宗,都来放生,放生的众多甲鱼顺泉河而下取道史灌河,由三河汇聚直下淮河,也便有了“三河甲鱼一溜水”之俗传。这也是固始甲鱼最早被世人认知的源头。 固始甲鱼体质健壮,行动活泼、敏捷,体色润泽,趾爪尖利,爪子又硬又尖,颜色发黄;裙边厚实有弹性,伸展平直,裙边宽度达到甲鱼自身宽度的三分之一以上;背部主要呈黄褐色与淡绿色,背甲上分布着表皮小突起,没有粗大的疣突;背部腹甲有光泽,摸起来光滑;颈部光滑,基部无疣突;肚皮上有花斑,条纹清楚,颜色发暗;油脂发黄,感觉富胶质,黏性很好。据测定:固始甲鱼每百克含有蛋白质20克,脂肪1克,碳水化合物1.6克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谷氨酸20多种,鳖甲中含有20多种矿物质,其中具有重要生理机能的硒、锌、铁等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此外甲鱼肉中还富有动物胶、角蛋白、碘等微量活性营养成分。我国自周代起甲鱼就被推崇为上乘食疗滋养佳品。据《本草纲目》记载:“鳖可补痨伤,壮阳气,大补阴之不足”。唐·孟诜:妇人病下五色、羸瘦,宜常食之。《随患居饮食谱》:鳖甘平,滋肝肾之阴,清虚劳之热,宜蒸煮食之。现代人逐渐追求优质化生活和健康消费理念,甲鱼也不断受到市场青睐。 固始县是河南第一水产大县,现有水域面积24万亩,近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固始资源优势,把固始甲鱼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树立原生态自然养殖的理念,加大保护力度,加快产业开发。全县目前以固始银河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固始甲鱼产业不断壮大。注册了“泉河皇宴”等甲鱼商标,2010年,被评为“中华名鳖”,2012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201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一村一品示范镇”,产品远销北京、上海、郑州等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固始萝卜

1999年,在全国第三届优质农产品博览会上,央视、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及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分别以《固始萝卜装箱卖》、《固始萝卜走销京城》、《身背萝卜闯京城》为题,对固始萝卜先后进行了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固始萝卜由此名声大振,家喻户晓,远销全国大江南北。 萝卜,别名菜菔、芦菔,十字花科。关于萝卜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史学研究认为萝卜的原始种起源于欧·亚温暖海岸。我国萝卜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多年的《尔雅》一书中对萝卜就有明确的描述,紫花大根,俗称“雹突”,又名紫花菘。到了宋代苏颂著《本草图经》中写到萝卜南北通有之。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提到萝卜具有下气、消食、除胀等药疗效用和南北均有种植。可见萝卜种植遍及全国,历史悠久。 固始萝卜又名固始水萝卜,俗称嫩头青萝卜,主产地位于固始县史、灌河沿岸的冲积平原上,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固始泉河“平寨遗址”发现的农种物种子就有萝卜种子,十九世纪杰出的植物学家,清代河南唯一状元吴其濬(固始籍)所著《植物名实图考》专著中,对固始萝卜种植有详细描述。固始萝卜典型特征为圆柱形,色青,表面光滑,青头有三分之二以上,入口脆嫩,味甜多汁,营养丰富,生食脆甜而无渣,被誉为水果型萝卜。据检测,固始萝卜每百克含水份90%以上,锌1.0mg,铁1.0mg,钙80mg,均高于其它萝卜。 固始萝卜明清时为贡品,传说在元朝至正年间,钟离国濠州(现安徽凤阳)皇觉寺,有一少僧(即朱元璋),入寺不到两月,遇上荒年,寺院无法维持,主持不得已解散众僧四处化缘,少僧化缘至固始,值一冬日,去农家化缘一萝卜,生而食之,叹曰,真好吃,既好看,又充饥解渴。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朱元璋率二十五万大军挺进中原时,命部下常遇春将军采购固始萝卜犒劳将士,次年(公元1368)朱元璋平定天下,明太祖朱元璋为外形美观,色泽纯青,生食爽口的固始萝卜钦定为贡品,这就是所谓的“天下萝卜多,固始萝卜为第一”的说法。 近年来,固始县委、县政府立足固始资源优势,打造固始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发固始萝卜产业,坚持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路子,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一体化经营,先后注册了嫩头青、王垴、东店等萝卜商标,固始萝卜常年种植面积达6万亩,年产量18万吨。2005年,固始县获得“河南省名优萝卜之乡” ,“中国名优萝卜之乡”称号,2009年固始县被授予“中国萝卜之乡”。2011年,固始萝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固始萝卜名扬神州,深受消费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