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俗称“卖梨膏糖”,也称“小锣书”。主要流行于杭嘉湖、金华、宁波等地区。起源于清末杭州街头的“说朝报”,1905年,杜宝林把这种说唱朝报的形式运用到卖梨膏糖上,把原先的说唱新闻和生活趣事发展成了有简单故事情节、有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的节目,并以...

杭剧,又名武林班,为杭州市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杭州宣卷,流行于浙江省杭州、宁波及江苏省宜兴、常州、无锡、镇江等地。杭剧的唱、念均以杭州官话为基础,使用中州韵念出,唱腔以【经调】、【大陆板】、【平板】为基本唱腔,曲调悠扬质朴,唱腔粗犷高亢。...

萧山花边于20世纪初传入萧山的坎山镇。因坎山一带妇女擅长种棉织布,养蚕缫丝,以聪敏巧手著称,上海商人徐方卿便在坎山开设了萧山第一家花边厂——乔治花边厂,之后萧山花边厂发展迅猛蓬勃兴起,“萧山花边”因此得名。萧山花边以设计精巧、构图精致、绣制...

王星记扇创始于清光绪元年(1875)杭州扇子巷,已有140多年历史,素以选料考究、技艺精湛、造型典雅、品位高档被誉为“扇中之王”。其继承千年中国扇艺精髓,保留古老而又传统杭扇生产技术,以纯天然材料、纯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精细,装饰结合泥金、...

杭州织锦技艺以杭产桑蚕丝为料, 在特制的提花织锦机上以手工织造的技艺。杭州织锦历史可追溯至五代十国,吴越国王钱缪在杭州设立了官营丝绸作坊“织室”。明清“杭州织造局”是三大官办织造机构之一,产品专供宫廷使用、在中国织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杭州西湖绸伞始创于1932年,由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研制成功,传承至今已有80余年历史。建国后为发展绸伞生产、提高绸伞质量,建立了杭州风景绸伞厂,之后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设立了绸伞研究室。西湖绸伞因其利用杭州本地独有的淡竹资源、杭州丝绸及杭州西...

浙江是我国古代瓷业的主要发源地和产区之一。特别是越窑,制瓷历史最早,首先突破原始瓷器烧造,走向成熟瓷器生产。它为瓷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越窑的主产地是古越人居住之地,唐代称之为越州,越窑因此而得名。越窑以生产青瓷而闻名,是中国极具...

江南丝竹又名“丝竹”、“清音”,是流传于江浙沪一带的优秀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杭州是江南丝竹流传发展的重要地区。江南丝竹的乐队通常以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主构成。丝弦类乐器有二胡、中胡、三弦、京胡、板胡、扬琴、琵琶等 竹管乐器有...

淳安竹马,又称跳竹马,是淳安城乡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歌舞形式。其来历相传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竹马表演时,表演者将马首系于身前,马臀系于身后。一个竹马班通常有红、绿、黄、白、黑五马组成(遂有六马,增一花马)。由五人饰成戏曲人物模样,左手抓马颈,...

三角戏是活跃于淳安乡村的民间小戏,因剧中大多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角色,故俗称为“三角戏”。因淳安旧属睦州,故又称“睦剧”。演出一般使用淳安方言,剧目多取材于农村日常生活,通俗易懂,多以喜剧见长。睦剧角色不分行当,没有袍带戏和程式化动作,...

吴山庙会在唐宋时期开始盛行,四季不段,延续至今有880多年的历史,是杭嘉湖一带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庙会之一,是展示杭州风土人情的重要民俗节庆活动。目前,吴山庙会已被列入杭州西湖博览会的重要活动。 当下的吴山庙会每年举办两次,分别在春节和十...

    2007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遗名录。余杭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悠悠古运河催生了大批靠运河命脉生活,与船相依为命的船民,运河船民中一类以水路运输为职业,一类以淡水捕鱼为生。以船为家的运河船民长期吃住在船上,形成了一套不同与岸上的生...

九姓乃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他们长期以捕鱼或从事水运为生。这个水上群体历经数百年之久,形成了特有的风俗习惯。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他们的 “水上婚礼”。 “水上婚礼”由“接亲”、“发嫁妆”、“吃离娘饭”、“抬木盆花轿”、“抛新娘”...

蒋村龙舟胜会是蒋村人在端午自发组织的一种民俗活动,自明代至今已数百年。龙舟胜会的起源和水患有关。每年农历四月廿四开始,至五月十三小端午止,乡民们自发请龙王,供龙王,谢龙王,吃龙舟酒,求龙王不再发大水。端午节当天一二百条龙舟汇聚在西溪湿地深潭...

半山泥猫习俗同拱墅区半山一带繁荣的桑蚕业密切相关,该习俗始于南宋,盛于清代,光绪年间逐渐衰落。半山有半山娘娘庙,传说娘娘殿内塑像座前,时常出现黑、白、黄等七彩神猫,嗣后,半山倪家门的人就以产售泥猫为世业。明、清时期,杭、嘉、湖等各地的桑农、...

每年农历二月十二、十三日是祥符传统的花朝节,花朝节每隔三年有一次大祭,农历二月十二,远道而来的各地经营花木的富商都会出资为花神塑像更换衣饰,农历二月十三,泽举行隆重的迎花神活动,并举行各种相应的节庆活动。抗战时期,花朝节举办场地花神庙被日军...

西兴祝福是滨江区西兴街道本地一项民俗活动。农历十二廿四或廿八夜间或黎明,家主沐浴更衣,独自操办祭请,妇女回避。祭请时用两张大方桌拼拢横放,根据木板纹路,朝天祭请。根据农历月份设神祃(祃衣)、设黄酒十二盅、饭十二盅、筷十二双,如当年有闰月,则...

胡庆余堂中药文化主要包括“戒欺”文化和中药传统技能。“戒欺”是胡庆余堂的店训,由胡雪岩亲笔写就。一百四十余年来,胡庆余堂始终恪守“戒欺”原则,秉承中医药文化,形成了以“戒欺”为内涵特色的经商理念和店规。2006年5月20日,胡庆余堂中药文化...

张同泰国药号始创于1805年,占地约1400余平方米,经营中西成药、丸散膏丹、参燕银耳等1900余个品种。是杭州现存最古老,连续在原址经营时间最长,市中心古建筑惟一保留完整的国药号,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比胡庆余堂还要早70年左右,张同泰以...

膏方是集多种药材的精华,熬制而成的传统滋补品。方回春堂始创立于1649年,当时,便以十全大补膏、二仪膏、益母膏、阿胶膏、龟鹿二仙膏等众多膏方享誉江浙一带。这一工艺在方回春堂已逾360多年,如今方回春堂对制膏工具要求苛刻,工艺复杂严谨。制膏传...

疑难光度镜片传统加工技艺,在毛源昌的眼镜镜片加工历史中,可追朔到清朝同治元年,是杭州较早的眼镜片生产和加工工艺。疑难光度镜片的生产,受到了省内高度近视人群和社会各界的好评,生产的疑难光度镜片被原省轻工业厅列为1986年名、优、新、特产品,授...

杭州金银饰艺,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五代吴越 南宋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信源银楼开创于1865年,已有160年的历史。时至今日,仍保持着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授艺方式,原汁原味地用榔头、凿子等多种手工工具生产和制作如龙凤、蝙蝠、竹、牡丹、梅等具有浓...

南宋官窑为宋代王朝南迁建都临安(今杭州)而专设的宫廷瓷窑,位列我国“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首。制品有四大特征著称于世,即“紫口铁足”、“粉青釉色”、“冰裂纹片”、“薄胎厚釉”。萧山区拥有多家南宋官窑研究机构和工作室,叶国珍、金国荣的...

八都麻绣,起源于三国时期,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刺绣艺术。主要分布在淳安八都(王阜、屏门)一带。由于交通闭塞,这里的百姓依靠自种自织麻布并增添象形写意的绣花,制成衣服鞋子等生产生活用品,制作工艺流传至今。八都麻绣独特之处在于整幅图案只用一根线绣成...

   2007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遗名录。余杭纸伞制作,有史料依据的历史至少230余年。余杭纸伞以选料优良、做工精巧、美观大方、经久耐用而久负盛名,有鱼船伞、文明伞等多个品种。余杭纸伞选料优良,制作极为复杂,至少要经过70多道工序,主...

中国是有五千年青铜文明的国家。自吴越国、南宋建都杭州,大量铜工匠迁入杭绍等地。清同治末年(1875年),朱府铜艺第一代在绍兴石灰桥畔创立“朱府义大铜铺”,谱写朱府铜艺的开端。随着时代战乱和铜材紧缺,朱府铜艺传人从绍兴迁到杭州,并逐渐形成点刻...

杭州雕版印刷技艺起于隋末,是传统典籍印刷的重要技术。除印制官方和民间书籍,还广泛应用于古代生活,诸如年画、地契、租约、纸币、请帖、信笺、信封等。杭州雕版印刷的整个过程大体分为选材、雕刻、印刷三个程序,共有浸蒸、取板、刨涂、磨板、描稿、拳刀、...

杭罗是丝绸品种之一罗里面的地方性名品,原产杭州,由纯桑蚕丝以平纹和纱罗组织联合构成,绸面具有等距规律的直条形或横条形纱孔,孔眼清晰,质地刚柔滑爽。杭罗织造工艺复杂,原料厂丝进厂后,必须经过严格检验筛选,然后历经浸泡、晾干、翻丝、纤经、摇纡等...

“杭帮菜”烹饪技艺植根于江南民间食俗,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一千多年的南宋,当时临安作为繁华的京都,南北名厨济济一堂,各方商贾云集于此,杭帮菜达到鼎盛时期。在清后期便已初具规模,俗称城里帮、湖上帮两大派系,“城里帮”用料以肉类居多,烹调方法以蒸...

严东关五加皮酒始创于1763年,徽商朱仰懋在严州严东关设店,以“致中和”为号,广泛搜集民间配方,精心酿造,自成一家。该酒是一种集蒸馏酒与酿造酒配制而成的佳酿,配有五加皮、当归等29味中草药材泡制而成,具有消疲解乏、活血祛湿、添精补髓、强身健...

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她源于唐,闻于宋,名于明,盛于清,扬于今,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而著称。茶区先民通过长期生产实践,逐渐形成了选育良种、勤耕栽培、精细采摘的工艺流程。龙井茶制作精致细腻,全靠手工完成,需经摊放、青锅、成条、...

竹纸制作技艺是指从一株青竹变成一张纸的整个工艺。富阳竹纸生产起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至今仍是全国三大手工纸生产基地之一。富阳竹纸既有高端的文化用纸,也有低端的佛教用纸。元书纸是文化用纸的代表,其生产工艺流程有:斫青、断青、削青、拷白、浸...

张小泉剪刀是传统手工业名牌,始创于明代,已有380余年历史,乾隆年间列入朝廷贡品,曾在南洋劝业会、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等国际赛会上屡获殊荣。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包含试钢、试铁、嵌钢、出头、锉里口、锉外口、淬火、粗磨、细磨、检验、凿花等七十二道工...

里商仁灯,又称商辂花灯,主要流传于淳安县里商乡一带,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据传,里商仁灯源于明朝宰相商辂。在商辂七十寿辰时,宪宗皇帝敬其仁德,特赐宫灯百盏以示庆贺。商氏后裔为缅怀商辂,按宫灯式样制作花灯,每逢春节、元宵举行巡游活动,以示纪...

西泠印社创建于1904年,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大的学术团体,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提、叶铭、吴隐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早在元代,吴兴赵孟頫、杭州吾丘衍就是当时名家 山阴王冕取花乳石入印,为文人篆刻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明末流...

为纪念东汉学者方储,淳安瑶山、文昌一带每年举行“方仙翁庙会”,进行秋千、露台表演,以烘托庙会气氛。“瑶山秋千”的表演形式融杂技、舞蹈、歌唱为一身,三十三人组成,两座秋千。每座秋千分别由八名壮年男子抬着行走,台上四副小秋千依次坐身着红、粉、白...

相传翻九楼起源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孟姜女得知丈夫死于非命,嚎啕大哭,并搭高台登高为夫喊冤超度亡灵,后登高超度亡灵的民间习俗便在江南一带传播,其表现形式就是“翻九楼”,一般是为因水、火、刀、自缢、分娩而暴死的五殇者招魂超度举行的仪式。翻...

是一种由十八般古兵器操练法演变而成,集健身、防身、竞技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民间武术,系明朝尚书洪钟告老还乡后所创,传承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五常十八般武艺将刀法、棍法、拳法、阵法等糅合在一起,融入了西溪五常特色的拳、械操练法,带有明显的西溪水...

俗称“杭州大书”,流行于杭州、绍兴、金华等地。杭州评话源自南宋时期“说话”中的“讲史”,至元代演变为说大书的“平话”,后艺人加入了自己的评议,逐渐向“评话”演变。杭州评话是用杭州方言说唱,以说为主。演出时,说书人以醒木、折扇、手帕为道具,以...

又称“滑稽”,初为一人演出,故名“独脚戏”。流行于浙江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等地区及上海和江苏南京、苏州、常州、无锡等地。独脚戏一般以二人合作演出为主,也有一人和三人合演,主要有“说、学、做(演)、唱”四种形式,通过演员说笑话、讲故事...

别称“安康”、简称“杭摊”,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流行于杭州及嘉兴、湖州、宁波等地。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代言体分脚色自奏乐器坐唱。书目可分“前摊”和“后摊”两类。“前摊”曲目较多,脚色多模仿昆剧,“后摊”曲目较少,多表现市民生活故事。...

俗称“小书”,又名“文书”。流传于杭州、余杭、萧山、桐庐、绍兴、诸暨等地。由南词演化而来,清代初期称“文书”,后不断吸收当地的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杭州评词以杭州方言说唱,一人手执二胡,自说自唱自奏。...

又名“杭曲”。流行于杭州、嘉兴、湖州地区。武林调是由清末民初时期的杭州宣卷衍变发展而成。民国1924年在“杭州大世界”化妆上演,人称“化妆宣卷”,后改称“武林班”,出现了“高台”和“平台”两种演出形式,“高台”即演戏,而平台是唱曲。20世纪...

目连戏,是我国古老的一种戏曲,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活化石,按演出的不同程式,有说唱目连和哑目连之分。老东岳哑目连,是流传于西湖区老东岳地方的一个古老剧种,因《目连救母》故事而得名,清朝末期,在杭州乃至整个浙江地区都享有很大知名度。哑目连在表...

昆剧,又称昆曲、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具有六百年的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剧是受文人雅士、艺术专家精心呵护培植的特殊戏曲品种,昆剧音乐使用曲牌...

汾口草龙,源自汾口镇赤川口村,距今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传说为纪念一条善龙而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当地村民利用稻草扎成一条长长的草龙,并在草龙身上插满香火,绕村起舞,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点香燃放鞭炮迎接,以求来年风调雨顺,老幼安康,五谷丰...

神兽花灯流传于临安湍口镇,据塘溪源村《周氏家谱》记载:周氏家族的祖先北宋大文学家周敦颐(著名“爱莲说”作者),是一位大孝子,宋真宗皇帝为表彰周敦颐而特赐12只花灯,每只花灯又以一神兽冠名,神兽花灯由此而来。周家历代相传,经久不衰,每隔五至十...

 严州虾灯是梅城镇流传已久的一种传统民间灯彩艺术,制作取材自然,竹根扎虾头,竹梢作虾尾,中间捆扎竹篾圈,以线相连作虾身。虾身下前后各按木质手柄,以便擎舞。虾灯有大中小之分,舞动时躬旋有力,进退自如,既有大开大合、充满阳刚的雄奇力量展现,又有...

跳仙鹤是清乾隆年间开始流传在富阳区场口镇一带的民间舞蹈。每年正月十一上灯至十八日落灯期间表演,道具“仙鹤”以竹篾为骨架,外缝白布,布的表面糊上白纸剪成的流苏。表演以梅花锣鼓伴奏,舞者头套仙鹤形道具,腰弯成90度至120度,置道具于背上,双手...

2007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遗名录。它是具有独特军事操习风格的民间舞蹈,源于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镇仙佰坑村全城坞一带。当地人传说,《鸬鸟鳌鱼灯》的形成与三国逍遥津之战有关。其表演形式以走阵图为主,有元宝阵、长蛇阵、梅花阵等,伴有“双龙入海...

畲民自称“山哈”,擅对山歌,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为媒,以歌相贺,甚至以歌当哭。一盘一答之中,饱含着民族的信仰崇拜乃至丰富的风尚习俗。畲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它旋律深沉,曲调优美,内容繁杂、风格简朴。题材上多姿多彩,调式上具有鲜...

鼓亭锣鼓由鼓亭和音乐两部分组成,两部分密不可分,故称为鼓亭锣鼓。鼓亭为一座三层四角亭,高二米三十左右,一米余见方。垂檐翘角,回廊曲栏,前后对门,两面开窗,中悬彩灯,传统建筑式样。整体造型类似古代皇宫的角楼。以紫竹为架,四壁用绢、绫、绸等丝织...

浙江的古琴艺术,因其地理环境、气候风物、语言习俗的不同,因此,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域琴派的“浙派古琴艺术”。其发展,按时代分可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古代浙派古琴艺术始于南宋,郭楚望被认为是浙派古琴艺术的创始人,形成当时琴界最重要...

相传“十番”是歌颂大禹治水功绩的音乐,明代宫廷御医楼英辞官返乡时将“十番”音乐带入家乡——今杭州市萧山区楼塔镇。楼塔细十番曲目没有乐谱,长期以口传身授传承,以致许多曲目失传,清光绪年间,留学日本的楼岳堂回乡后,发起“十番会”并出任第一任会长...

《朱三与刘二姐》是江南著名的民间叙事诗,主要流传在富阳、余杭、湖州、长兴和上海松江一带。情节曲折生动,讲述苏州货郎朱三与屠场老板之女刘二姐自由恋爱,私奔野合,遭受迫害,双双殉情的悲剧故事。采用比兴手法,凄婉动听,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长歌分...

钱王传说是以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钱镠的生平事迹衍化而成的民间传说群。临安是钱镠的出生地和归息地,也是钱王传说的发源地。钱镠身经百战,开疆拓土,创建吴越国,当地民间不断有关于钱鏐的口头传说滋生流播。钱王传说的内容主要有钱王生平、家世的传说,见...

西湖传说是历代流传于西湖周边以及杭州地区的各类民间故事的统称,以叙述杭州西湖当地“名山、名水、名人”的故事为其主要特征。它是由人民群众创作讲述的、与西湖及杭州地域相关联的一种生活形态的口头民间文学。...

2007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遗名录。其原型是公元1873年发生在浙江余杭县的一件大冤案,此案曲折离奇,被列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案发后,余杭民间便以传说、歌谣等口头文学形式口耳相传,广为流播,在清末民初达到高潮,人人传讲,处处咏唱,...

白蛇传又名白娘子传奇、雷峰塔传奇等,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它讲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化为白娘子(白素贞),携青蛇小青来到杭州西湖,与药店伙计许仙(宣)相遇相恋结姻,复遭和尚法海横加干涉等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白蛇传故事肇于唐、五代,基本成型...

桐庐剪纸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乾隆《桐庐县志》“桐江风俗”载:“嫁娶之日行亲迎礼用新轿花灯鼓吹前号” “送殓设灵座供主七日” “人日前后竞以纸糊各种龙灯及竹马极工巧”,还有更多的窗花、礼花、衣饰花、喜花和寿花等等,这些在明清时期桐庐十分盛...

西兴竹编灯笼发源于滨江区西兴街道,始于南宋(950年),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西兴原为两浙门户,浙东运河之源,人文荟萃、商业发达,又因官吏,客商过往频繁,投宿者晚间需照明用具,促使西兴灯笼发展。其制作成型需经过剖竹劈篾、编制灯壳、糊纸着色、上油...

昌化鸡血石是中国特有的宝玉石品种,因出自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故名,被誉为我国四大名石之一。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春秋战国时期先人开始利用昌化石进行雕刻。明代已有关于鸡血石雕的记载。清乾隆年间以后,逐渐成为宫廷官府收藏的珍品,为名人雅士所推...

  也叫“跑竹马”,属于马灯舞范畴,因其马头特别高而命名。早先的马灯舞都是单骑独舞,后来发展成红、黄、蓝、白、黑五色马队,经常扮演一些神话传说人物,并以丝竹伴奏,唱一些民间小调。舞时以梅花形为主,配以快步跳跃,慢步倒退。艳丽、跳跃、简洁、热...

 东吴战马又称龙门竹马,流传于富阳区龙门镇,相传朱元璋的御马在西天目一带丢失,变成神马,为百姓驱妖灭灾。为感谢其护佑,人民于每年新春佳节跳竹马相庆,以祈吉祥。道具以铁皮制成马脸与马嘴,用竹篾编制成马头与马屁股的框架,外面用彩布、彩纸材料进行...

钱王祭是钱氏家族后裔长期以来在祖庙(宗祠)钱王祠举行的元宵节祭祀仪礼,缅怀先人功德,又称“元宵钱王祭”。钱王祠始建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明代嘉靖年间迁建至西湖南岸,供奉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钱氏三世五王,旧称表忠观,清代以后则通称为钱...

张氏骨伤疗法是指诊伤重全身、察局部、详查病情,手法求灵巧、以巧胜拙,固定超关节、小夹板、固定灵便,用药审部位、辨虚实、注重胃气的一种正骨疗法。浙江富阳人张永积在清道光年间创立的,以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外固定、百草伤膏治疗为特色,因其悠久的历...

钱塘江因特殊的喇叭状出海口,在海潮的作用下,形成了举世罕见的涌潮奇观。“钱江观潮”是流传在钱塘江一带的一种传统民俗。“八月十八潮 ,天下壮观无”,因这一自然遗产的长期存在,老百姓逐渐形成了与潮相关的一系列文化习俗,大致有:观潮、弄潮、抢潮头...

朱养心传统膏药制作技艺,是专门用于骨伤科外用敷贴的传统硬黑膏药制作技术,所制膏药疗效显著。据清乾隆年间修订的明朝《杭州府志》卷九十六方技中记载:“朱养心,余姚人,徙于杭,幼入山,得方书,专门外科,手到疾愈。”目前尚保留的主打产品有:朱氏狗皮...

叶种德堂中药文化以师徒传承,多年来潜心研究医术,不断传承创新,凭借其传统、精湛的制药技艺,闻名于世。叶种德堂中药文化作为清河坊中医药长廊的文化内涵,在提升清河坊、南宋御街的文化底蕴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传播中医药文化,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

  是杭嘉湖一带重要的中医流派之一,在浙北、上海、苏南有较大影响。姚派中医内科创始人姚梦兰,中年患重病几死,愈后悉心钻研医药,成为“晚清浙江四大名医之一”。姚派历代名医辈出,如沪杭名医叶熙春、浙江名医姚耕山、莫尚古、马幼眉、杭州名医史沛棠。...

西溪小花篮是西湖区具有民间特色的工艺品,发源于老东岳村,相传清末流传至今。当地农户造房子上梁时,要在新房前放上两根竹子,竹子上挂上两只小花篮,称“发篮”, 寓意“节节高升,发家致富”。小花篮品种有十余种之多,制作流程分选材、撕篾、上色、搭底...

书画装裱,是我国独特的保护和美化书画、碑帖的传统工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杭州素有“丝绸之府”之称,绫、罗、锦、缎等丝绸织物品种齐全,加之浓郁的书画艺术氛围,形成了特有的书画装裱技艺。杭派装裱,承宋裱之精华,融苏裱之素雅绵软,自成一派...

始创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的杭州潘永泰棉花店,前店后坊,是杭城最后一家传统手工弹制的棉花店,几乎每户杭州人家庭都有使用潘永泰棉花被,一说起棉被定会想起“潘永泰”来。 中华老字号“潘永泰”一直以一个活态的能参与的非遗展示窗口形式存...

杭州天竺筷号称“江南名筷”,源于清代,因产自杭州天竺山一带而得名。当时的天竺是杭州的佛国胜地,香火甚旺。为接应众多香客素斋,僧人就地取材,取当地小竹为筷。当地住户发现商机,农闲时取小竹成筷,修饰筷头,并在筷身烙上鱼虫花草、菩萨活佛、店家字号...

叠镶铜建筑技艺清朝道光年间在沿海地区已有相当的发展。主要品种有100余个,包括人物系列、吉样动物系列、古建筑系列、壁画系列等,其中古建筑系列是历史最悠久的产品,有60余款,典型的有“麒麟、蝙幅、龙包柱”等款,用途最广。锻打铜雕有制图、熬胶、...

西泠印泥是金石篆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石篆刻艺术的载体。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由西泠印社创始人叶为铭、丁辅之、王福庵等人共同研制而成的,印泥制作主要用于篆刻、书画印章等的著名传统手工艺,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与西泠印社的篆刻创作、手拓印...

运河元宵灯会是拱墅地区百姓常传不衰的兴事。灯会最繁盛的是在农历正月的元宵节,从正月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其中十五元宵是高潮。《梦梁录》中曾描写了南宋时杭州灯会的盛况,正月十五夜人人出游,个个提灯,既是观灯,又是赛灯。历经多年的积淀,运河元宵...

毛笔是我国汉字文化特有的书写工具,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它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文化需求应运而成,脱颖而出。毛笔制作工艺精湛,品质优良,享誉海内外。     杭州邵芝岩笔庄毛笔制作技艺操作纯系手工,主要工序有笔料、水盆、结头、装套、蒲...

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是以手工制作中国式传统服装的独特技艺,她的传承保护单位杭州利民中式服装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百余年来从未中断过中式服装生产的老字号企业。她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服饰文化精髓、高超的传统工艺技能,秉承“量身定制、精工...

顾家村位于萧山区西南部,属丘陵半山区,盛产毛竹,是造纸的绝佳之地,顾家溪手工造纸历史久远,主要生产原书纸(书法用纸)和宗教用纸,据顾氏宗谱记载 “诸生妙制,名噪洛阳”,可见几百年前顾家村生产的纸已经享有盛名。造纸步骤有:上山砍竹(砟竹)、切...

浙江省临安区千洪制作桃花纸、宣纸的历史可追溯到太平天国以前,历史悠久,素有‘纸寿千年’的美誉。宣纸的生产工艺与桃花纸的生产工艺大同小异。主要是两者的原料不同,宣纸用的主要原料是檀树皮加上稻草。而桃花纸的主要原料是山花皮。两者制作工艺流程复杂...

东坞山豆腐皮制作技艺因产于富阳区银湖街道东坞山村而得名,已有1300年历史,素有“金衣”之美称,据《富阳县志》记载:“明时东坞山豆腐皮列为贡品”。它以黄豆、盐卤(或石膏)为原料,经过洗黄豆、晒干、脱皮、风壳、冷水泡胖、磨浆、煮熟、滤渣、皮锅...

蒋村地处杭州城西,自古是柿子盛产之地,这里的柿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村民习惯在塘旁、河边广植柿树,起到护堤固堤的作用,因此有“柿基鱼塘”之说。在时间的长河中,蒋村人摸索、提炼出了颇具科学价值的柿子脱涩以及柿产品加工方法,不但延长了柿子的销售时...

“萧山萝卜干”历史悠久,起源于清末,文化内涵丰富,是萧山最具特色且久负盛名的地方特色农产品,更是萧山的一张“金名片”。萧山萝卜干在萧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主要产地在东、南片沙区,制作采用传统的自然风干脱水技艺,包括挑选种子、播种培育、收拔萝卜...

“楼外楼”店名取自南宋诗人林昇“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名句, 创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以西湖鱼虾、地方食材为原料制作地方佳肴。杭州楼外楼的烹饪技艺南北交融,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烹饪体系,目前是我国八大菜系中“浙江菜系”的重要组成...

知味观传统点心制作技艺继承南宋传统点心制作技艺精华,是极具地方特色的美味杭帮点心。其以“欲知我味 观料便知”为技艺直奔,恢复和光大南宋时期的传统制作技艺,通过和、揉、压、搓、摁、挤、切、卷、包、折、雕等几十道工序,具有独特的手工艺价值,发展...

素以涌潮闻名的钱塘江流域,其两岸百余里沙滩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江盐产区。唐代《越州图序》云:“滨海居人以鱼盐为主”。钱塘江江水咸度为千分之8.5左右(海水咸度为千分之14左右),因钱塘江滩涂土质及江水含盐量的不同,江盐制作工艺与海盐有...

“九曲红梅茶” 被茶学家誉为浙江茶区“万绿丛中一点红”。自清代晚期,经历代茶农培植、改良,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随着产区逐步扩大,发展到上堡、张余、冯家、社井、下杨、仁桥一带,在沪杭乃至苏南各城镇得以闻名。九曲红梅茶品质优异,其外型呈褐色,...

天目云雾茶又称天目青顶,因出产在临安区太湖源镇东坑村为佳品而称东坑茶。其品质特色,紧结成条,叶质肥厚,汤色清澈明净,芽叶朵朵可辨,滋味鲜醇爽口,清香持久,头酌味淡,二酌浓郁,三酌醇和。东坑村的茶树大多生长在海拔六百米以上的山坞中,土质肥沃,...

杭州刺绣以杭产真丝面料和桑蚕丝线为原料,以吉祥图案、文人绘画、西湖风景为表现对象,运用盘金、线绣和金线丝线两者结合的表现手法创作而成。杭州刺绣主要分布在杭嘉湖宁绍一带,起始多为民间所用,后经历宫廷和闺阁,再回到民间大多为戏剧服装刺绣服务,杭...

是一种以天然矿物质为颜料,以殿堂为壁绘绘的一种壁画。它起源于“岩彩画”,是一种古老的画种。余杭的殿堂壁画继承了传统画法,加以浮雕、堆塑、镶嵌等工艺手段来辅助,从而使作品富丽堂皇,更具立体感和艺术性。自南宋以来,岩彩殿堂壁画便在余杭一代一代地...

昌化竹编历史悠久,历经2500多年, 是我国传统手工技艺中典型代表。昌化竹编艺术主要分布于昌化地区,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昌化竹编工艺分为生活器具、工艺品、人物三大类。 昌化竹编艺术的传统代表作品有果子篮、毛泽东像、四伟人像、佛像等。现代竹...

《杭州市志》中记载:广泛流传于杭州地区的“武林活拳”,系何长海在北少林拳基础上,结合各派武术精华创编,深受好评。何长海生于1912年,是浙江省国术界杰出代表,著名民间武术家。何公将武术内、外家的拿、摔、打等技击和西洋拳击术科学地进行融合,相...

苏州弹词是与苏州评话合称为苏州评弹。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一带,特别是在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等地有近二百家专业书场,是这一地区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品种。 苏州弹词起源于明末清初,发源于江苏苏州,但清代咸丰年间在浙江就出现了苏州弹词的名演员—...

马啸滚灯主要分布在清凉峰镇及周边的昌化等地。据《临安县志》记载,马啸滚灯起源于明朝中叶,是当地百姓为迎接孝惠皇太后回乡省亲所制作,至今有600多年历史。马啸滚灯出灯仪式,由两面大开锣开道,二支火铳,四支火流星及刀叉幡旗等,二只排灯 ,再是二...

富春江上的船民称为“九姓渔民”。渔民们在风吹浪打中,捕鱼度日,其中有不少渔民以蓄养鸬鹚为捕捞的工具。在捕鱼作业时,人与鸬鹚相互配合,主人要指挥鸬鹚下水捕鱼,用吆喝声进行沟通。于是各种吆喝声形成了劳动号子,而这种曲调就成了《鸬鹚调》,“富春江...

是一种集教化、信仰和娱乐为一体的特殊的民间文学样式,是民间讲唱艺术宣卷的脚本。余杭宝卷分宗教和非宗教两大类,有佛经故事、劝事文、神道故事和民间故事,劝人为善,提倡正直善良、勤劳俭朴 形式上,以七言和十言韵文为主,有一定的平仄韵律 讲唱方式上...

钱塘江传说,是钱塘江段沿岸民众口耳相传的关于钱塘江的一系列民间传说,以“名江、名人”为主要特征,内容丰富,广涉风物、史事、人物各方面。人物传说主要围绕历史人物、仙人、圣人展开 史实传说以春秋吴、越二国之争和迁都临安的历史背景为主,对真实历史...

“岳飞传说”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为八百多年来历代的普通百姓所创作,故事形象生动,体现了广大人民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和朴素的爱国思想。许多传说至今仍在民间广为传颂,而且留下一些相关的纪念建筑、纪念物等遗存。岳飞已成为中华民族气概的象征,...

   罗隐,唐末五代时吴越新城人(今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生于乱世,怀才不遇,大半生浪迹江湖,寄食侯门。世人认为罗隐出语成谶,浙江、福建、江西一带,凡接近怪异事情,都说是罗隐秀才所说。据明朝《注禄籍》,罗隐传说在宋元时已在民间流传。内容涉及...

花朝节,俗称“花神节”,是我国古代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最早记载于春秋的《陶朱公书》。西湖花朝节源于唐宋,杭州城西一带曾是十里花城。2011年西溪湿地恢复举办花朝节,重现了“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期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2007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遗名录。余杭是水乡,独特的地理坏境,使得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船只。余杭造船有着悠久的历史,各运河沿线的乡镇都有会造船的工匠,船匠将原木拿来根据需要锯成一块块大大小小的木板,再通过上船底、上栏板、上帮板...

 富阳手工木船制作以杉木等为主原料,辅以铁钉、麻丝、石灰、桐油等。制作均采用纯手工操作,工序繁复,制作过程中没有图纸,全凭造船师傅的眼光和经验。整个工艺流程为放样(计算料量、取料)、锯板、造船壳、凿船缝,然后用桐油、石灰、麻筋搅拌均匀后塞在...

 2007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遗名录。木刻雕版多色套印技艺的产生与一种祭祀用品——纸马的流行相关。纸马,是旧时江南苏浙一带民间广为流行的供人们祭祀用的纸制神像,多为木刻雕版多色套印而成。木刻雕版多色套印工艺流程极为复杂,大致可分为画、...

原萧山(含滨江)沿钱塘江一带沙地区盛产棉花,因而萧山土布在清末民初时闻名全国。随着萧山土布的出名,各种印染业也应运而生,特别是萧山蓝印花布非常行俏,当时妇女、小孩穿用皆为蓝印花布。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需要经过蓝草采集、染料制作、描绘、刻板、调浆...

辉煌盐都、百年古镇庵东曾是全国著名的盐仓和经济重镇。因贸易繁荣,庵东曾经被称为“小上海”。庵东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南岸,金庸先生曾在《倚天屠龙记》里描述过庵东的晒盐盛况。庵东大部分区域300年前为滩涂,六塘筑成后,渐渐成了村落,现分为十二塘。...

半山灶头画分布于拱墅半山地区,主要集中在石塘村一带。灶头画起源于明清时期,源于民间供奉灶神的传统,由打灶师傅中擅画者用墨汁信手而画。半山镇石塘村一带自古流行灶头装饰画,以花鸟吉祥语组成,图像逼真,色彩绚丽,体现当地百姓辟邪消灾、祈福的价值取...

富山露台,即抬阁,属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迄今已有千年历史。每年正月初六,文昌镇富山村都要举行方仙翁庙会,露台是庙会的主要内容。露台四面画有人物图案,台上装铁支架,用于绑扎演员。表演时,露台由四或八名壮年男子抬行,台上站一小女孩扮演“铁扇公...

新叶昆曲是金昆的延伸,被列入“浙江非遗普查十大发现”和“杭州市非遗十大濒危保护项目”。新叶昆曲声腔属曲牌体,“声各小变,腔调略同”,唱腔为昆腔。演唱不讲究“平上去入”、“字头字腹字尾”等要求,念白、韵白基本上用的是带有明显建、兰一带口音的中...

深澳“高空狮子”已有百年的历史,表演遍布桐庐江南、富阳、新登等地。深澳“高空狮子”是深澳村民在旧社会兴庙会而形成。 “深澳高空双狮”雌雄一对,各长1.5米左右,通体金毛,腿部绘有神火,下巴能上下自由开启,其腰身用竹篾圈连接而成,故能上下左右...

 断头龙俗称“九节龙”,它就地取材、制作简易、削竹为骨,糊纸画鳞,简约不简单,粗放里求生动,细节里显特色,形态上融多样。舞动时身断形不断,主要靠舞者的轻灵动作和娴熟套路来表现出龙在大自然中的各种活动姿态和神韵。它与众多龙舞的不同之处有二:一...

淳安三吹三打起源于清末,具有曲调柔扬优美、表演气氛浓厚等特点,是淳安民间文化的瑰宝,至今仍在千岛湖镇、瑶山乡、屏门乡等多地流传。其表演形式分为单人独奏与多人合奏。单人独奏由正吹、副吹、鼓板、大锣大钗、小锣、竹梆子、大堂鼓七人组成。多人合奏增...

 1955年,当地文化干部对这一带流传的民歌进行收集、整理,发现流传在昌化的民歌,占整个临安民歌的70﹪以上,故将该地民歌称为昌化民歌。昌化民歌主要分布在清凉峰、湍口、河桥、昌化、龙岗、岛石镇,是浙江丘陵山区民歌的典型代表,具有浓郁的地方风...

河上龙灯起源于南宋绍兴年间,在萧山区河上镇一带流传,每年元宵节期间,以河上镇溪头村为中心以板龙表演为主,融合马灯、高照等民间艺术元素,持续时间长达五天的大型民俗表演活动。主要包括“开光大典、出灯、闹元宵、化灯”等仪式,具有很高的地方文化史价...

是钱塘江北岸临平、海宁一带最盛大的庙会,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据民间传说,元帅庙会是为纪念“中山靖王瘟元帅”而举办。元帅收瘟同时进行民间艺术踩街活动,每年都有数十支民间艺术队伍几十种民间艺术上千名民间艺人参加踩街活动,蔚为壮观。2009年...

西湖香市是以西湖为中心的一类传统庙会形式,涉及杭州市区范围内众多寺庙宫观在内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历史上,每年春季,各地民众云集杭州,除了朝山进香之外,还有游览、购物、交际、休闲等诸多经济文化活动样式。各地民间艺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集结到西湖边...

西湖中秋赏月在南宋时已大致成型,主要有祭月、赏月、吃月饼、馈赠亲友、摸秋、观潮赏月等形式。杭州西湖这一带的中秋节风俗具有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和节日内涵的典型性等特征。...

它是杭州市余杭区径山寺接待贵客上宾时的一种大堂茶会,是独特的以茶敬客的庄重传统茶宴礼仪习俗,是我国古代茶宴礼俗的存续,也是我国茶俗文化的杰出代表。径山茶宴是日本茶道之源,对中日文化交流起到过桥梁和纽带作用。径山茶宴对于近代“茶话会”礼仪的形...

 孝子祭是浙江省杭州市富阳渌渚一带祭祀南宋大孝子周雄的民间信俗活动,又称“周王庙庙会”、“太太殿庙会”。周雄是南宋人,民间称孝子,并流传一系列关于周雄至孝的传说故事,成为这一带历史上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地对周雄的祭祀和信仰深入人心,流传至...

苏东坡传说流传范围很广,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普査和编辑中,浙江、江苏、江西、河北、山东、陕西、湖北、四川、广东、海南等省卷本都有所收录。其中,尤以苏东坡在杭州的传说数量最多,也最为出色。苏东坡曾先后两次在杭州任官,第一次是宋神宗熙宁四年...

余杭塘栖蚕桑生产民俗产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并以清末民初为最盛。例如正月初一,蚕农们要扫“蚕花地”,清明要“轧蚕花”,农历四月为“蚕月”,开始养蚕蚕农们要“关蚕门”,蚕熟茧成后“开蚕门”、“谢蚕花”,反映了蚕农对蚕桑生产的重视。2009年...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是标志夏季开始的日子,又称“立夏节”,为民间传统节日。江浙一带至今有“立夏日,吃补食”的风俗,如吃健脚笋、立夏蛋、吃立夏饭等。半山地区便一直保留着在立夏节当天吃乌米饭、称重、煮豆子等传统习俗,以迎接夏天的到来。现在每年的立...

七夕乞巧节俗始于汉代,《嘉泰会稽志》记载:“七夕立长竹竿于中庭,上设莲花,谓之巧竿,以酒果饼饵祭牛、女,盖乞巧也。”可见萧山祭星乞巧的习俗已有历史,代代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直至今日。农历七月初七,当地成年或即将成年的女孩,用槿柳叶洗发,做小...

抬阁是李村二月二民俗活动的重头戏,宗旨是纪念祖先,乐神娱人,由李氏族人的庙堂家祭向走村串巷的出巡庙会演化而来。前有鸣锣开道,中有壮汉抬阁,旁有护阁人持竿保护,后有锣鼓队断后。通常分为单、双和三层三种,座部由坚固木架搭成,其上架铁骨为“龙芯”...

过半年,又称“馒头节”,是湍口镇独特的的民俗民间文化,每年农历6月,湍口镇洪岭各村都忙着过“馒头节”, “馒头节”相传源于北宋末年,百姓用玉米粉做成那圆圆的食品,用来祭祀方腊起义军的亡灵,这种食品称之为“馒头”。如今,“馒头节”这一民俗活动...

太阳东平王庙会源于南宋初期,已有千余年历史,依据民间对东平王张巡的信仰和东平王庙的崇拜流传至今。临安太阳村老街的东门头建起了东平王庙,庙地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庆功殿和神像殿南北相对。坐南朝北的为庆功殿,殿内设有一个约50平方米的高台(1...

   2012年6月,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余杭区的塘栖、崇贤和五常一带,地处大运河畔,境内都是河湖港叉,交通非船莫通,故形成了独特的用船迎娶新娘的水乡婚礼。新娘迎到夫家,接轿的有由厨师、茶厢、喜手组成的一班人马,厨师民间称...

古时刘氏族人为逃避灾祸将自己的姓氏改为“金”,死后重新改回,形成风俗,延续至今。繁体字“劉”,由“卯”、“刀”、“金”三部分组成,去掉“卯”和“刀”而保留“金”。至今在富阳、萧山、义乌、东阳、嵊州、台州等地流传。富阳主要流行于渔山乡墅溪村。...

“十六回切”又称十六会签、十六围席,是流传于浙西乃至江南大部分地区的一种传统家宴礼仪,而桐庐的“十六回切”最负盛名。据1991年版《桐庐县志》记载,该家宴最早始于南宋,到清代及民国发展成熟,其菜肴种类、上菜程式、入座规定等都有一套相对规范的...

龙门九月初一庙会是杭州市富阳龙门古镇的传统庙会,在农历九月初一前后举行,相传是龙门孙氏后裔为纪念祖先孙钟种瓜积德而出天子,建成“荫功天子庙”,选定九月初一开庙而延续下来的。庙会期间,会举行祭祀先祖、办宴席,做善事、开社戏、举办各类民俗活动。...

新叶三月三是浙西地区传统的迎神祭祖和集市等民俗活动的范本,具有活动规模大,参与人数多,乡土风味浓,内容丰富多彩等形式。每到农历三月三都要举行大型的民俗活动,包括:迎神、祭祖、赶集、社戏等,俗称“三月三”...

茶亭伤科由清代精于岐黄、擅长武术的永春和尚柳溪(1832-1908)在同治九年(1870)创立于萧山县八都的静修庵,迄今已有148年历史。茶亭伤科由永春和尚创立,传至瞿迪甫,再传至阿有和尚陈德谊,1961年后传至陈锦昌,后再传至盛新农、陈亿...

彭祖是4000年前殷朝的长寿老人,他隐居归息在临安区锦北街道八百里。根据彭祖遗迹、民间传说和习俗整理提炼成的彭祖养生文化,是彭祖养生术和养生之道演绎表象化。彭祖养生文化园、养生一条街、百草园、种植基地、养生民宿等展现彭祖养生理念、养生歌、养...

天目山为浙西诸山之祖,素有“天然植物园”誉称。天目山中药文化是以天目山为载体,集中药材开发,中医悬壶济世,中药传承发展,名家道人养生等内容综合性传统中药文化项目。具有历史悠久、疗效显著、经济价值巨大等特质,又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医药项...

桐君中药文化是以桐庐县为核心,扩展至全国的传统医药文化。它包含有中药鼻祖桐君的传说,桐庐民间广泛悠久传统的中药采集、种植传统,秉承传统的中药古法炮制方法,药祖桐君名医馆“悬壶济世,求真济人”医药文化及“华夏中药节”等民间桐君祭祀活动等方面,...

莪山乡畲民人口3142人,占总人口的34%。红曲酒是畲民的传统产品,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她的民族文化、历史时代背景分不开。畲族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属于人数较少的居山民族,虽然没有文字记载,是因为早已与汉民族融合和沟通,是一个使用汉族文字较早的民...

小巷三寻土布纺织技艺,是以磐安郑氏一系完整系统传承下来的纺织技艺。依托小巷三寻土布纺织技艺传承人郑芬兰的理念,从土布织造到土布文创,多年累积村落和少数民族民间手艺培养,积极传播土布纺织技艺,深入发掘村落传统手工技艺、土布生活文化,践行健康温...

萧山过江布,也称萧山杜布,是过去有经商头脑的萧山人,靠着一根扁担两条腿跨过钱塘江,将手工制作的萧山杜布到市区、上海、嘉兴一带出售并进行提升。 萧山过江布,是以多种纯天然纤维如蚕丝、麻、棉为材质,多种纯天然草本、木本植物採集、色素萃取、遮盖染...

南宋官窑烧制技艺是中国青瓷中最具代表性的烧制技术之一。其核心区域即现杭州凤凰山修内司遗址区域。官窑青瓷被南宋皇家官府用于神祗祭祀及教育、文化等诸多范畴。在工艺技艺、艺术上,难度大、工序多,造型严谨端庄,美妙绝伦,其他青瓷品类难以企及。...

桐庐传统建筑群营造技艺,主要是指桐庐江南古村落建筑技艺,江南古村落由深澳、荻浦、徐畈、环溪四村组成,这四个村分布在长2000 米、宽500余。江南古村整体格局是基于完善的水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个村落以水为脉。水系形成于明代,由两个层次构...

 建德严漆主要分布在梅城、乾潭等乡镇,地理位置优越,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为漆树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光照,所产漆脂汁丰富且便于储存。严漆生产流程包括种植漆树、割取生漆、加工成品等工序。其取材加工纯粹采用手工,自然天成,全凭经验掌握工艺流程...

严州府菜点源自民间,是民众长期生产生活知识的积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显著特征是“野、鲜、咸、辣”,与丘陵地带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有关,更与这里人们的生活习惯、风尚习俗密不可分,反映了这里民众的喜好、气质和性格特质,对倡导文化多样性有利。...

桐庐县合村乡绣花鞋制作技艺是在以桐庐县合村乡为中心,流传在桐庐、临安、桐庐、建德、富阳一带,的传统制鞋技艺,其特点是在传统制作的布鞋上,女鞋要鞋帮上绣花,而鞋垫则不论女,一律绣花。 合村绣花鞋与鞋垫以纯棉布为原料,取深山竹笋叶垫入鞋底,以加...

2012年6月,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泰竹笛是一种以苦竹制作用于吹奏的民间乐器,也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品。中泰竹笛历经70多道严格工序制作而成,尤以烘烤、定调、打孔、校音制作工艺严格,以做工精细、用料考究、音响优雅、风格独...

因淳安曾名“青溪”,砚石又以威坪镇龙眼山的“凿石”为原料,故称“青溪龙砚”。青溪龙砚始于明嘉靖年间,其来源相传与时任淳安知县的海瑞有关。青溪龙砚的雕刻技艺,一方面取自歙砚,另一方面广泛吸收淳安民间砖、木、石三雕技法。作品以动物、花卉及人物图...

富阳纸伞制作起源于清末民初,据民国25年(1936)出刊的《浙江之土特产》载称,新登是全省17个制伞县之一。目前,富阳纸伞仅在银湖街道金竺村仍在生产。富阳纸伞用料纯正,精选上等竹木、优质皮纸、芳香桐油等制成,制作工艺分为制伞架、制伞斗、制伞...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始于隋朝,完善于宋,元传入欧洲,明至巅峰,经历了雕版、活字、木版水印等阶段,以胡正言的“十竹斋”代表的饾版、拱花等多色套印技术,集绘、刻、印于一体,被中国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教授誉为“十竹斋佳制,画刻印三绝”,对...

龙坞彩灯制作技艺是杭州彩灯艺术中的重要制作流派,以构思独特、手法丰富、造型别致,并具“形、光、动、声、色”效果而享有盛名。龙坞彩灯制作技艺始于清道光年间,至今约有170多年历史。创始人葛正刚将东阳的木雕技艺有机地结合进彩灯,制作了马头灯和各...

《奎元馆宁式大面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是创建于1867年的杭州奎元馆,历经15代掌门人、传承人发扬光大的传统技艺,至今已有152年历史。据记载奎元馆已开发近200种面品,其中虾爆鳝、片儿川、红油八宝面、金玉满堂大碗面等招牌面,深受广大顾客欢迎...

钟山石雕历史悠久,据记载,清咸丰年间,钟山就有石匠,并从事石雕工艺,他们在房屋柱子、牌坊、墓碑、亭台楼阁上留下了龙凤、花鸟、山水风景等精美的图案。钟山的石雕经过祖祖辈辈的传承、发扬和光大,雕刻技艺日臻完善,在当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特别是石狮...

江干剪纸是江干民间艺人用剪刀或刻刀在红纸、毛边纸、腊光纸、宣纸上剪出或刻出各种花卉、瓜果、人物、动物、景象等图案,用于各种节庆祝福、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的一项手工艺。内容丰富,有灯花、喜花、寿花、礼花、窗花、功德花、招魂祭祖花及大量的服饰花,...

西溪船拳是明末清初流行在西溪地区,以强身健体、保家护院为目的,并在船上练习的拳术。最初,由三位隐居在西溪徐家横的少林寺高手传授当地后生以初步拳术套路,又因水网密布,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逐渐形成船拳。随着船拳的流传,拳师们常在元宵节、庙会等节...

天罡拳是流传于建德城乡各地的一种传统民间武术品种,其依据道家天罡北斗理念,分上天罡和下天罡各十八招,突出以守代攻、迂回打斗的实战性,讲究步法稳扎稳打,擅用斜身硬进、刚猛发拳。习练天罡拳倡导练武强身、尊师重德、以健体和防卫为宗旨。强调忍者为高...

鹰爪拳属象形拳类,它是模仿鹰捕猎动物之势演变改革而成的一种拳术。鹰爪功是鹰爪拳法和内功心法的总称,含技击与养生。传说来自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称为一百零八鹰爪手,又叫岳氏鹰手。最初的文字记载于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有“鹰爪王之拿”的...

萧山与绍兴接壤,史上曾属绍兴管辖,尤其萧山沙地区与绍兴隔河相望或土地相连,乡音乡俗如出一辙。绍兴莲花落便是以绍兴方言说唱的一种艺术形式,为萧绍一带老百姓所喜爱。莲花落语言风趣幽默,人物生动形象,曲调悠扬婉转,自然动听,受到很多观众的青睐。莲...

滑稽戏一种新兴的汉族戏曲剧种。在抗日战争中期,由独脚戏接受了中外喜剧和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它流行于江浙沪的许多地区,创作题材反映市民生活,以揭露、讽刺和搞笑为主要艺术手段。滑稽戏的音乐,沿用独脚戏的“九腔十八调”,演员不但要会多种戏...

是一种流传于余杭良渚大陆、瓶窑石濑及黄湖、崇贤等地,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舞蹈。有以舞蹈为主的“夹缠儿” 有载歌载舞的“小放牛”、“扑蝴蝶”、“卖花线”、“乔看相”、“补缸” 有带情节串连的“摇拉船” 有说唱性质的“李金甫卖布”等等,内容十...

五凤朝阳发源于于临安太阳镇太阳村,位于桃源溪和富源溪及浪山溪三溪汇合之所在地太阳村,三溪汇合形成环型状,似一个圆球,四周围有五座山峰,每座山峰形似凤凰状,古代就有人称其为“五凤朝阳”。五凤朝阳民间灯舞,是由五只凤凰灯配以云头片进行表演的传统...

临安区锦城街道横街村,早在1000多年前,吴越国王钱镠的爱妃戴氏,回横街村郎碧省亲,赐予了宫廷的黄绢龙,横街村是黄绢龙的诞生地。随着历史演变,村落的变迁,御赐黄绢龙经历了竹编黄龙、辫辫草龙的演绎过程。龙舞仍保留着祈新龙仪式,传承着恢弘大气的...

临安区湍口镇迎丰村凤凰山脚红毛狮子(变狮)起源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当地百姓为躲避“长毛”之灾,出逃三年,返村后,凤凰山先民为保平安,从分水、淳安请来拳术教师陈忠宗(武秀才)立拳馆授武艺。又将山洞“狮神”接下山,从淳安请来红毛...

   梓树布龙是流传于富阳区银湖街道梓树村的传统舞蹈。布龙以竹篾制成骨架,龙身外面裹以布料,有十一节、十三节、十五节不等,以十一节为主,一人持一节。表演有金龙扫场、游龙戏水、黄龙闹海、群龙戏珠、乌龙盘井等10多个阵式,气势威武。“游”、“盘...

玲珑山传说是杭州市临安区玲珑街道辖区内玲珑胜景和古迹为主要内容,集佛、道、儒为一体,逐渐演化而成的民间传说故事。具备了“名山、名水、名人、美人”的四大历史名胜古迹传说的要素,又汇聚了千百年来玲珑山周边广大百姓的劳动生活、人生价值和民俗风情,...

吴大帝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在浙江富阳以及富阳毗邻的一些地区,民众口耳相传着许多有关孙权以及孙权家族的口头传说,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情节之生动,都是值得富阳民众引以为自豪的...

  古严州府所在地的梅城作为州治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在孕育了大批珍贵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产生和积淀了大量颇具个性、多姿多态的民间口头文学,在人民群众中口口相传,代代不息。“梅城传说”基本内容含人物传说、地方传说、土特产传说、风俗传说、神话...

皋亭山传说是主要以皋亭山为核心的一系列传说故事,发源地位于杭州市江干区丁兰街道北部的皋亭山及周边地区,以“山、水、人”为主要特征,历代文人和当地民众共同传承至今,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海内外旅游者介绍皋亭山的名胜、习俗。皋亭山传说主要分为地名传...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五月至四十一年(1562)六月,海瑞在淳安任知县,留下了许多有口皆碑的传说故事。大多是反映海瑞任职期间巧判冤假错案的故事,展示了其清正廉明、爱民如子、断案如神、刚正不阿的一代清官形象。如《海瑞上任》、《定耗银》、《...

上田十八般武艺,在康熙年间(1662—1722),随着钱氏家族迁徙传入上田村鱼坑里,清末达到鼎盛,后发展至全村及周边乡镇,至今有三百多年历史。是由十八般古兵器及各种流派的武术表演演绎而成,集竞技性、表演性和艺术观赏性于一体,极具地域特色的民...

灵隐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习俗,是杭州西湖风景区核心区域的灵隐寺,在腊八会期举行供佛、讲经、煮施腊八粥等活动,集宗教信仰与世俗观念于一体的节日信仰民俗。灵隐腊八节上承周秦腊祭之绪,下领唐宋江南地区腊八节习俗之先,是我国腊八节习俗的杰出代表...

桐庐县江南时节(南乡时节)的传统习俗流传已久,据史书记载,源于宋元,盛于明清,一直延续至今。从农历八月初一到十一月二十,历时近四个月,在桐庐县江南地区四邻八乡家家办酒,户户接客,热热闹闹过时节。具有独特历史、文化、民俗价值,浓郁的地方特色的...

竹盐制作技艺是依中医阴阳五行之说,将食盐混合酵盐装入竹筒,以黄泥封口,通过高温煅烧成为竹盐的传统技艺。该技艺起源甚早,源自吉林延边,于民国初期传入临安。国内只有杭州临安三和园竹盐食品有限公司掌握该项技艺。竹盐制作技艺具有费时费工、选料讲究等...

青柯鸟笼制作技艺选用优质毛竹为材料,手工制作鸟笼的传统技艺。 青柯村成为中国四大传统鸟笼制作“南笼”派的代表性传承基地。青柯鸟笼制作  主要工序有22道,全靠手工技艺完成,而且独创中药煮料,无榫扎角、笼门窗设暗锁等特技绝活。青柯鸟笼制作技艺...

严州地域自古有“三月农家无闲妇,家家忙做倒笃菜”之说。它源于建德盛产九头芥、雪里蕻这种蔬菜,家家户户通常都要用坛罐等器皿腌制倒笃菜,以备农忙、菜荒时食用,其制作工艺流程为堆放、精选、剁切、去涩、二度加盐、装坛腌制、倒笃沥渍、开坛。倒笃菜咸、...

径山茶自宋至清均列为“贡茶”,宋开庆元年,茶种、茶具传入日本,开日本茶道之先河。径山茶采摘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为标准,之后需经过摊青、杀青、揉捻、烘焙等多道工序。成品茶条索纤细苗秀,芽锋显露,色泽翠绿,香气清幽,滋味鲜醇,汤色嫩绿莹亮,叶...

  三家村藕粉历史悠久,南宋时,已成为贡品。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来杭时,品尝过三家村藕粉后赞不绝口,周恩来总理便以三家村藕粉作为礼品亲赠两位总统。三家村藕粉经过洗藕、磨粉、淘洗、过滤、沉淀、悬挂、削片、晒干等多道工序精...

全形拓技艺,源于南朝箫梁时期的传拓技术,始于清中晚期。全形拓的出现,把拓印技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杭州是全形拓的创始地,创始人之一的净寺主持释达受(六舟),有西湖“金石僧”之称,对全形拓技艺的发展贡献卓著。全形拓,有干拓、湿拓、平面拓、立体...

万隆,始创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择店址于杭州城最繁华地带中山中路河坊街交叉口,为杭城有名的四拐角百年老店之一。生产精制火腿、家乡南肉、香肠、酱鸭、香肚等腌腊食品,享誉“东南亚”,流传至今,有“腌腊上品推万隆”之美誉。该技艺经过代代传承...

百年浣花斋,创立于1637年。因制作“薛濤笺”而得名,又名浣花箋。是國內製造木版水印箋紙,歷史特別悠久的企業之一!並惯以古画(籍)修缮、全形拓、精裱及宣纸深加工等手工技艺精湛。清末民初,浣花斋宣纸做为贡纸已是享誉天下,曾是魯迅、余紹宋、潘天...

万承志堂创立于清光绪1875年,并称杭城药业三门市之一。万承志堂中医养生文化享誉江南,其药材曾获第一届西湖博览会金奖,其经典《万承志堂丸散膏方全集》为中医药养生文化之典范,是南宋以来江南最为完整的中药古籍。万承志堂历代员工遵循“做药务真,不...

金石碑刻源远流长,刻石文字绘画之流传当以秦代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秦篆诏书、汉代熹平石经,如汉武梁石室四壁所,不仅有人物衣冠,还有车马、台阁花卉、树木等等。降至晋、隋、唐代自碑刻业云起,碑刻是传中国文化资料书法绘画之极重要之载体,千百年来多...

杭州机绣是自缝纫机传入中国后发展起来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杭州机绣包括日用品和欣赏品两大类。日用品机绣产品曾全国领先,成绩斐然,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冠以“杭绣”之名。当前,杭州机绣以欣赏品的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物绣形式保护...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集中国戏曲艺术之大成的剧种,已有200多年历史。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进京后与京地其他戏曲剧种相融合,形成皮黄戏,同治年间皮黄戏传至上海后被称为“京剧”、“京戏”,后确定下来。京剧形成于北京...

绍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起源于上虞县(现绍兴上虞区),流行于绍兴、慈溪、余姚、萧山及其他浙沪一带。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旧称“绍兴乱弹”,或“绍兴大班”,经发展和演变,于1950年,正式命名为绍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建国后,萧山绍剧艺术中心的...

彰坞狮毛龙舞为桐庐彰坞村的传统舞蹈项目,因龙身由青紫色彩纸剪制成狮子毛状,故称狮毛龙。 狮毛龙表演阵势近乎板凳龙,阵势庞大,出龙时舞龙队70人,棋牌队22人,鼓乐队20人,神铳队50人,一次出龙,需近200人才能完成,但表演内容丰富,变化多...

跳净童因演员头戴面具表演而俗称“大头娃娃舞”,舞蹈按照角色、人文背景及性格指向全部戴有夸张的面具,舞中人物自始自终不说不唱,依凭着舞者的肢体语言去表达了一个充满情趣、又符合民众心中价值取向的生动故事,人物形象鲜明,角色生动,动作独特。同时指...

严子陵传说主要是由严子陵先生在桐庐隐居、耕读、垂钓,在民间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而成。历代不少文化名人留下了2000多首诗文与传说故事。 几百年来,桐庐当地不少人士也热心收集、整理和研究、传播严子陵传说。叶浅予与周天方于1941年合著《富春江游...

灯谜,是将谜语与灯彩相结合的一种深受民众喜爱的民间文学样式,又是元宵节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谜语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廋辞和隐语,一般认为灯谜最早出现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灯谜与民间流传的口头谜语不同,但总体风貌相仿,由谜面、谜底两部分构成,供...

  径山茶宴是杭州市余杭区径山万寿禅寺接待贵客上宾时的一种大堂茶会,是独特的以茶敬客的庄重传统茶宴礼仪习俗,是中国古代茶宴礼俗的存续。径山茶宴起源于唐朝中期,《余杭县志》有唐朝径山寺开山祖师法钦“佛供茶”条目,盛行于宋元时期,后流传至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之源。   按照寺里...

  蒋村龙舟胜会是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蒋村街道居民在端午日自发组织赛龙舟的一种民俗活动。自明代开始到现在数百年间,蒋村端午划龙舟的习俗从没间断过,即使是在“文革”期间,各村村民在端午日也偷偷组织开展这一民俗活动。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蒋村看到划龙舟像赶集会一样热闹,就御赐“龙舟胜会”,从此,蒋村“...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又名“重午”、“端五”、“蒲节”等。“端”有“初”的意思,故“初五”称为“端五”。夏历(农历)正月建寅,按地支顺序,五月恰为午月,加上古人常将五日称作“午日”,因而“端五”又称“重午”。端午节习俗遍布全国各地,主要流行于广大汉族地区,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

  “江南药王”胡庆余堂,是“红顶商人”胡雪岩在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创建的药铺,地处杭州清河坊。从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到明、清两代,清河坊一带形成了一条“药铺”长廊。其中如南宋的保和堂、明朝的朱养心膏药店;晚清的“六大家”胡庆余堂、叶种德堂、方回春堂等。胡庆余堂全面继承了南宋官方制定的《太平...

  张氏中医骨伤疗法是浙江富阳人氏张永积在清道光年间创立的,以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外固定、百草伤膏治疗为特色。   自张永积(1788—1862)始创张氏中医骨伤科,距今已有一百七十余年历史。至第四代传人张绍富(1922—1992)、第五代传人张玉柱(1948—),张氏中...

  朱养心传统膏药制作技艺是骨伤科外用敷贴的传统硬黑膏药制作技术,因其研制的膏药疗效显著而名震江南,是我国传统制药技术中的佼佼者。其创始人朱养心于明天启年间在古杭城胥山(今吴山)脚下开设“朱养心药室”(原称“日生堂”),专门从事骨伤科治疗,影响遍及江、浙、沪及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

  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是以手工制作中国式传统服装的独特技艺。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传承于1897年创立在杭州湖墅宝庆桥新码头的金德富成衣铺。传承人翁泰校师从金德富,学成以后,遂在杭州吴山路27号开设振兴祥成衣铺。其高超的制作技艺自成体系,历经几代传承至今。1956年公私合营后,更名为“利民中式服...

  越窑是我国陶瓷烧造延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极广、文化内涵丰富的窑系,是最早突破原始瓷器烧造,走向成熟瓷器生产的窑场。   越窑的主要产地在古越人的居住之地,唐代称之为越州,越窑因此而得名。越窑以生产青瓷而闻名,其制瓷技艺、装饰工艺和造型款式,在中国古代均达到了极高水平。...

  我国茶叶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千多年前,西周祭祀的仪礼上已出现了用来佐饮的茶。古代茶称为“荼”,名见《诗经》。三国和西晋时代,江南饮茶已成习尚。唐代茶风大盛,玄宗在《开元文字音义》中将“荼”改为“茶”,其后还出现了陆羽的《茶经》。宋代以前,饮用的茶多为紧压茶,即将茶叶蒸后捣碎,制成团块状,饮...

  伞是日常生活中用以遮阳或挡雨的工具,可张可收,携带方便。我国制伞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鲁国著名匠师鲁班之妻王氏将竹子劈成细篾条,上蒙兽皮,张如盖,收如棍,此即最初的伞。古代伞有“盖”、“华盖”、“伞盖”等别称。西晋时期,帝王和贵官出巡时往往有侍从执伞随侍,成为仪仗。古代伞面均用...

  杭州铜雕是古代青铜器制造的延续,在吴越和南宋时期得到很大发展,至清代达于鼎盛,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吴越和南宋建都杭州,大量铜艺工匠随之迁入,杭州由此成为全国铜工艺品的重要产区。打铜巷即为铜作坊集中之地,其地名一直沿袭至今。清代同治以后,以“朱府铜艺”为代表的杭州铜雕技艺日趋成熟,经四代相传至...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杭州织锦是以杭产桑蚕丝为原料,以吉祥图案、名人书画为表现对象,在特制的提花织锦机上以手工织造而成的。杭州织锦历史可追溯至五代十国,吴越国王钱缪在杭州设立了官营丝绸作坊“织室”。明清“杭州织造局”是三大官办织造机构之一,产品专供宫廷使用。 ...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地处杭嘉湖平原,当地出产的清水丝绵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代,这里已家家户户种桑养蚕。到唐代开元年间,余杭清水丝绵远近闻名。这种丝绵具有色泽洁白、厚薄均匀、质地柔韧等优点,因而被朝廷列为贡赋。南宋时期,余杭丝绵冠于全浙。清代以后,清水丝绵名声更大,康熙年间曾远销日本。民国时期,余...

  杭罗与苏缎、云锦同为中国华东地区的三大丝绸名产。杭罗原产杭州,系用纯桑蚕丝以平纹和纱罗组织而成,其绸面有等距的直条形或横条形纱孔,孔眼清晰,质地光柔滑爽。这种织品穿着舒适凉快,耐穿耐洗,多用作帐幔、夏季衬衫和便服面料等。   杭罗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地方志中就已有记载,...

  我国制扇的历史十分悠久,商代即已出现以长尾雉鸡羽毛制成的羽毛扇。汉代,宫廷流行绢扇,又称“宫扇”。东晋时期,葵扇开始流行。南宋时期,都城杭州成为折扇中心,河坊街附近的扇子巷即当年扇业作坊聚集之地。折扇古称“折叠扇”,又称“撒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撒开后扇面成半规(圆)形,聚头聚尾,故又称“聚...

  元、明、清直至民国,杭州雕版印刷一直非常发达。1957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成立木刻水印工厂,杭州雕版印刷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成为当时全国四处木版水印基地之一。   杭州雕版印刷术,是将需印刷的文字或图像,书写(画)于薄纸上,再反贴于木板表面,由刻版工匠雕刻成反体凸字...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四川省夹江县和浙江省富阳市为竹纸的重要产地。   夹江的环境适合竹类生长,当地在唐代即开始以“竹料手工造纸”,竹纸制作技艺兴于明,盛于清。自唐代以来,夹江即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夹江纸以质量佳、品种多、规模大、技术精著称,曾被康熙皇帝指...

  清代康熙二年(1663),张小泉剪刀始创于杭州,后成为闻名遐迩的“五杭”产品之一。传统民用剪刀是张小泉的起家产品,它有“信花、山郎、五虎、圆头、长头”五款,靠镶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销钉牢固、开合和顺、式样精巧、刻花新颖、经久耐用、物美价廉等十大特点称雄制剪业。张小泉传统制剪共有...

  石雕亦称“石刻”,是以石材为原料的一种传统手工雕刻技艺。中国的石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承沿不绝,流传至今,显示出传统民间工艺的精湛技术、巧妙构思和丰沛创造力。石雕创作一般在大理石、花岗岩、青石、砂石等天然石质材料上进行,在此过程中需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和线刻等一系列纯熟的民间雕刻技法。由...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是主要从事金石篆刻创作与研究,同时兼及书画创作的民间社团。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西麓,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   西泠印社由浙派篆刻家丁仁友、王福厂...

  十八般武艺是集健身、防身、竞技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据传,五常十八般武艺系明朝尚书洪钟告老还乡后所创,它由十八般古兵器操练法演变而来,传承至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   五常十八般武艺将刀法、棍法、拳法、阵法等糅合在一起,融入了杭州西溪(五常)特色的拳、械操练法,...

  九楼又称“洪楼”,多在浙江省东阳市流传。据传最早与秦朝孟姜女长城祭夫相关,是民间道教施仪形式的一部分。举行这一活动的目的:一为祈求太平,二为超度亡魂,三为祛凶辟邪。“九楼台”一般提前一天进场布置,在施仪场地上竖起两根13米高(9层)的粗杉木,称为“九龙柱”,然后用高1米、长1.5米、宽0.7米的...

  武林调又称“杭曲”,流行于浙江省杭州市及周边地区。它系由清代民间宝卷的宣讲活动演化而来,清代后期逐渐成形,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武林调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演出场所不限,表演者一般为4至5人,主要特点是分行当说唱,表演者借助生、旦、净、末、丑的表演行当来刻画人物,模拟...

  独脚戏又称“滑稽”,始创于清末,盛行于民国初年,一直传承发展至今。它发源于杭州,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仅上海黄浦区的老城厢一带就集中了独脚戏的千万热心观众。   独脚戏以上海方言和杭州话表演,它源自民间说唱和文明新戏,初时由一人单独演出,后逐渐发展为两人或多人同...

  杭州评话又称“杭州大书”,流行于浙江省杭州市及周边地区。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南宋时期临安(杭州古称)的“说话”、“讲史”、“小说”等古代曲艺形式。明末清初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杭州评话,至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这一民间曲艺样式进一步成熟,出现了王春乔、谢万春、沈蒲包等一批著名艺人。 /...

  杭州评词俗称“小书”,以往还曾有过“文书”之名,系由明代的弹词演变而成,流传于浙江杭州及周边地区。   杭州评词演出时以叙事为主,演唱者自拉二胡伴奏,使用杭州方言说唱,时而以唱书人口吻表述故事中的情景,夹叙夹评;时而为书中人代言,同时借助身势、表情、动作和醒木、折扇、...

  小热昏是广泛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曲艺谐谑形式,又名“小锣书”,俗称“卖梨膏糖的”。它源于清末杭州街头的“说朝报”。“朝报”是当时杭州的地方小报,因印刷质量较差,卖报人为了招徕顾客,就一面敲小锣,一面念出报上的主要新闻,称为“说朝报”。稍后,艺人把说朝报改为“说新闻、唱朝报”,自编自演。由于形式滑稽...

  摊簧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杭州及周边的绍兴、嘉兴、湖州等地。流传于杭州的名为“杭州摊簧”,简称“杭摊”,又称“安康”;而流传于绍兴的则名为“绍兴摊簧”,又名“绍兴鹦哥戏”。   摊簧表演时分行当说唱,往往以五人为一班,自奏自唱,生拉胡...

  自清咸丰(1851—1861)后期至今的一百五十年间,浙江一直是苏州评弹的主要活动基地之一。20世纪60年代前期,浙江城镇的苏州评弹书场有一百多家,农村茶馆书场更是多得难以统计。一百五十年来,浙江涌现了不少苏州评话、弹词名家,为苏州评弹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自1959年起,浙江先后成立了浙江曲艺...

  淳安三角戏,是由采茶戏与民间歌舞竹马班相结合形成的地方剧种。因早期脚色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个,故又名“三脚戏”,1951年定名为睦剧。主要流行于浙江省西部淳安、开化、常山等地,安徽屯溪、歙县和江西婺源一带也有演出,以浙江省淳安县境内演出为多。淳安三角戏形成于清末,由江西、安徽传入的采茶戏与当地...

  余杭滚灯源于浙江余杭翁梅一带,流传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是节庆和灯会期间表演的具有强烈竞技特点的民间舞蹈。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曾对滚灯作如下描绘:“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可见南宋时滚灯就已流行。   余杭处杭州近郊,南宋时为京畿之...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10件乐器演奏而得名。这种音乐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音律和谐,悦耳动听,在我国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广为流传。十番曲调大多来源于民间小调和哗牌(唢呐曲),同时也从戏曲、曲艺及歌曲曲调中吸取了不少养分,其演奏形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及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因乐队主要使用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而得名。   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在太仓南码头创制出昆曲水磨腔,当时由张野塘等组成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其后丝竹音...

  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等,是一种平置弹弦乐器。古琴艺术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且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除独奏外还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及琴箫合奏等。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完备。经历代琴人和文人创造性的发展,古琴...

  钱王传说是以吴越国王钱镠生平事迹衍化而成的民间传说。吴越国王钱镠,杭州临安人,是唐末五代雄踞一方的藩镇统领。他出身贫苦,贩私盐起家,唐末雄踞两浙,奉行“保境安民、善事中国、纳土归宋”的政策,使吴越之富“甲于天下”,奠定太湖流域成为“鱼米之乡”和苏杭成为“人间天堂”的经济基础。钱王传说在其家乡临安...

  苏东坡传说,是有关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传说故事群。历史上的苏东坡是个极富光彩的人物,在他生前民间就已流传着众多关于他的传说,有的在宋元时即被记入典籍,明清时生发繁衍,不断丰满,一直绵延至今。   苏东坡传说流传范围很广。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普查和编辑中,浙江、江苏、...

  杭州西湖传说源远流长,历代文学艺术家利用西湖民间故事材料进行改编再创作,形成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现存西湖传说约六百三十余个。   西湖传说以“名山、名水、名人”为其主要特征,以白蛇传说、梁祝传说、济公传说、苏东坡传说、岳飞传说、于谦传说等最为著名。山水...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以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结构而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梁祝传说和以梁祝传说为内容的其他艺术形式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之...

  浙江省杭州市白蛇传传说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所塑造的白娘子、许仙、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人性解放的渴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传说中所保留的大量古代传统习俗,使白蛇传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   白蛇传传说肇始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