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合川区特产

合川桃片

合川桃片,是一种由糯米、核桃、面粉、白糖等制成的片状糕点,其形为薄片,色泽洁白,散如展卷,卷裹不断,点火即燃,入口化渣,软糯滋润,细腻香甜,兼核桃、玫瑰清香,清新爽口。山水秀丽的合川孕育了繁盛的文化,钓鱼城的辉煌历史令人叹服,而桃片的美味则让人垂涎。

巫山脆李

巫山脆李果形端正,近圆形,缝合线明显,离核,果面特有的白色粉层明显,平均单果重35g,整齐度好。果皮绿色或黄绿色,果肉浅黄色。肉质脆嫩,汁多味香,酸甜适度。

香龙大头菜

香龙镇现有500余亩蔬菜基地1个,种植大户12户,蔬菜种类有莴笋、芹菜、萝卜等,长势良好,可大量上市。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香龙大头菜”种植基地1个,种植大头菜350余亩,预计产量1500余吨。

合川湖皱丝瓜

合川湖皱丝瓜是合川当地传统的种植品种,据目前能查阅到的万历年间《合州志》记载,合川(古称合州)自明朝就有丝瓜种植,应有500-600余年栽培历史。由于该品种具有优秀的抗高温伏旱的特性,以前各乡镇家家户户的农民都要种植几分地的湖皱丝瓜,一来可供应当地乡镇市场,二来可解决伏旱期间自家缺菜的生活难题。在六七十年代,合川县太和镇长流村、富金村等地种植规模较大,后来南津街道临渡村、花园村等城郊的蔬菜基地也成片大量种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该品种作为重庆蔬菜地方特色品种入选《重庆蔬菜品种志》,九十年代入选《四川蔬菜品种志》、《中国蔬菜品种资源目录》,并编入部分农业院校教科书。如今,随着商品蔬菜基地的成倍扩张,合川区内不少种植大户都将合川湖皱丝瓜作为重点栽培的瓜菜品种。在蔬菜杂交技术逐步成熟之后,合川湖皱丝瓜成为优秀的品种资源。先后有育种企业利用合川湖皱丝瓜为亲本成功培育出杂交良种丝瓜“春使”、“虎霸”、“早帅”、“春帅”等。近年,合川加强合川湖皱丝瓜原种保护,在区内建立了原种保护基地。

太和胡萝卜

太和胡萝卜种植历史悠久,至少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清朝末年,太和胡萝卜种植基地由太和扩展到合川钓鱼城附近的渠口坝等地,后更在全县三江流域的各个冲积河坝都大规模栽培。民国5年版《合川县志》记载本县种植胡萝卜有如下盛况:“胡萝卜有黄白二色,长五六寸······县属凡河岸沙土皆种之为年节品届时舟载如梭盛行重庆而丰都一带尤视为奇珍云。”)太和胡萝卜销路好,解放前销售到涪陵、丰都一带。没有公路以前,太和胡萝卜全部走水路运输到重庆各地销售。由于它甜度高,爽口化渣,又不易得,重庆人往往轻易不舍得吃,只在过年期间办酒席或招待客人时用,久而久之重庆地区就有了“胡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的民谣广为流传,也有了“离了胡萝卜不成席”的说法,从而使太和胡萝卜享誉当时的重庆府。

青草坝萝卜

青草坝萝卜种植历史悠久。传说当年曹操下江南带领 83万人马路过青草坝,官兵又饿又渴,曹操看到当地的萝卜又大又多,于是就下令官兵们吃,吃了三天三夜没吃完,剩下的萝卜就化成江水,流下去把下江人淹得喊天叫地,三天不退。据当地的百岁老人高百诚回忆,其祖上种植青草坝萝卜可能始于清乾隆41年左右。1924年,大户李九成,组织农民大力种植青草坝萝卜,用船运往周边及江浙一带贩卖,一举成为当地有名的富翁。民国时,青草坝年年都在禹王庙做庙会,庙会上就用青草坝萝卜做菜吃斋。同时还要评选“萝卜大王”,谁家的萝卜最大最重就是“萝卜大王”,要搭台唱戏以庆贺丰收,据说有位叫孔合川的保长家,就出了个10多斤重的大萝卜。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国民政府“陪都”时,有一架美国飞机曾被日军击落于青草坝,死里逃生的美国飞行员靠青草坝萝卜充饥才活了下来,后国民政府派兵来青草坝接应盟军飞行员时也将青草坝萝卜带回重庆,使青草坝萝卜声名大振,连蒋介石也点名要吃渠河二郎滩下的青草坝萝卜,使青草坝萝卜在重庆成为抢手货。人们赞誉“青草坝的萝卜煮腊肉,不放油盐都好吃”“青草坝,萝卜大,不放油盐吃得下”,“青草坝,立冬萝卜小人参”。以至于青草坝现今还流传着这样的一首儿歌:“萝卜红、萝卜白,说起萝卜都晓得;萝卜香,萝卜甜,萝卜出来快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