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庙镇特产手信 ...更多

洪雅藤椒油

洪雅自古就有加工藤椒油的历史,数百年来,每到农历七月藤椒成熟飘香之季,洪雅的家家户户都要闭制藤椒油,用作不可缺少的美食调料,又当作珍贵的礼物送人。嘉庆版《洪雅县志》载:“椒有藤椒、以烫油淋制味美,谓之洪雅藤椒油”。洪雅藤椒油采用传统工艺加工,不添加任何添加剂,色泽清亮,呈浅黄绿色,保持了藤椒果所具备的纯香,口味清爽、麻香浓郁、麻味绵长。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发明的东坡钵钵鸡所用主要调料也是洪雅藤椒油,并赞日:“香味透骨,麻味绵长,尝后成仙,清心脱俗”。

洪雅绿茶

洪雅县地处川西盆地西南边缘,位于成都、乐山、雅安三角地带,幅员面积1896平方公里。因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云多雾大,雨量充沛,日照偏少,无霜期较长,空气湿润,宜茶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3%以上。造就了“千里连绵绿海,四时云雾缭绕”的茶叶生态环境,孕育出了洪雅一方出产优质茶叶的风水宝地。 洪雅绿茶即是用采自洪雅无公害生态茶园的细嫩牙尖,精制加工而成的高档绿茶。冲泡后:汤色清碧明亮,香味清纯持久,叶底嫩匀、芽叶相抱,滋味十分鲜爽、醇厚、回口甘,使人齿频留香,给人以养心、养眼,回味无穷之感受。 早在秦、汉、晋时代,洪雅尚未置县,其现有地域为益州犍为郡南安县所辖,与益州犍为郡武阳县相毗邻。从《尔雅》中有茶名和《华阳国志》中蜀人以茶贡周人看,洪雅饮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较为可信。西汉宣帝时(公元前73―49年)蜀人王褒《僮约》中规定僮奴任务是“牵犬贩鹅,武阳买茶”;东晋蜀人著名的方志家常璩(约291―357年)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提到犍为郡:“汉有盐井,南安、武阳,皆出名茶”。由此可以断定洪雅产茶历史源远流长,在两千年以上。 洪雅县自公元593年(隋开皇十三年)置县后,在唐宋时期属剑南眉州。唐朝陆羽(733-804年)著述《茶经》中将眉州洪雅列为茶叶出产地。唐元和八年(公元813)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中记载:“洪雅买茶场,地址芦溪(今花溪)”。又唐人李肇《唐国史林》中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茶,号为第一”。五代茶人毛文锡《茶谱》载曰:“眉州洪雅、昌阖、丹棱,其茶如蒙顶制法、其散者叶大而黄,味颇甘苦,蝉翼之次也。”宋朝,吴淑(947-1002)《茶赋》中载“蜀冈牛岭。洪雅乌程。碧涧纪号。紫笋为称。陟仙厓而花坠。服丹丘而翼生”。《宋史·食货志》载:“熙宁七年(1074年)至元丰八年(1085年)蜀道茶场四十一”,同期1080年王存、曾肇、李德刍《元丰九城志》载:“洪雅买茶一场,丹棱买茶二场”。清《嘉庆四川通志·茶政篇》洪雅腹引细茶贸易年成交6456张,赋税额占全县农业税收60%,位列全省首位。这充分说明洪雅已成为当时全省最大的买茶场。 进入21世纪之后,洪雅县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全国无公害绿茶基地县。 2010年11月6日,在中国第四届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上,洪雅“雅茶”被授予“中国最佳生态茶园品牌”称号。 截止2010年底,洪雅县拥有绿色食品和有机茶等标志产品11个,干茶品质通过欧盟及日本检测,成为茶叶出口基地县。“道泉”有机茶、“玉屏露芽”等产品走俏京、津、沪、深等大城市及山东、山西等地,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好评,其“珠茶”、“眉茶”远销欧盟、非洲及东南亚。目前,洪雅县正以“更美的环境,更好的茶”为主题,围绕“有机、低碳茶业发展理念,生产、加工、营销等前沿技术”等内容进行深层次研讨、交流,把洪雅绿茶生产加工作为特色效益型生态农业亮点来抓,加大洪雅绿茶品牌培育,让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到洪雅感受和体验采芽叶、制香茶的乐趣。

雅连

“雅连”为中国四川省洪雅县、峨嵋一带特产,由于对地理条件要求非常苛刻,所以是中草药黄连中的珍品,药效为“味莲”“雅连”“云连”三个品种中之最,历朝均将雅连作为贡品,上缴于朝廷太医院,因此又称为“贡连”。

高庙镇文化遗产 ...更多

  夹江手工造纸在远道已有史料记载可考。元、明时期,夹江造纸技术已有相当的规模。元代《洪雅县志》中已有邑内产纸的记载(元代时洪雅属夹江)。由此可见,至少在元代,夹江造纸已有史料可证。明代《名胜志》云:“嘉定(夹江明时属嘉定府)尖山下皆纸房,...

  洪雅县的“五月台会(城隍庙会)”是由古老的“地会”和“灯会”发展演变而来。明代著名工匠王光斗设计出一个既是灯又是戏、能够移动的小戏台造型,由小孩扮演剧中角色,按剧情需要来布置灯景,然后抬着游街。另据洪雅民间记载,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七日,...

  “灯戏(峨眉堂灯戏)”产生于峨眉山市普兴乡、双福镇、绥山镇。在与之相邻的夹江县华头、麻柳、洪雅县柳江、高庙等地方也有流传。是在四川民歌、民间舞蹈特别是花灯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幽默风趣、载歌载舞的地方戏曲剧种。内容...

  “复兴耍锣鼓”产生于四川省洪雅县瓦屋山下复兴村境内的严道故城。相传在2200年前,秦灭楚后将楚国贵族后裔流放到瓦屋山下,楚人用先进的冶炼技术在王河两岸开矿炼铜,由于生活艰辛,楚人利用置身大铜山的条件,用铜块打造了几件铜器在劳作之余用来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