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黄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骅市位于“环渤海、环京津”的“双环”枢纽地带和东北来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国家跨世纪工程--神华工程的龙头项目黄骅港所在地。高家口村位于黄骅市西北部,捷地减河南岸,是当地有名的文化村落。捷地减河起自河北省沧州捷地镇,至黄骅歧口经高头挡潮...

黄骅市南排河镇是河北省著名的渔业乡镇,植根渤海湾畔数百年,渔盐雄利天下,其水产品鲜美闻名于世。镇辖渔民以海洋捕捞为主,辅以制盐、海水养殖、水貂饲养,经济产值颇佳。几百年的海洋生活,使渔船在本地成为主要的生产和交通工具,风船的手工制作技艺曾是...

沧州黄骅市羊三木回族乡,位处津南古道,系南北通衢要路,北达京津,南接齐鲁,百年前燕赵、齐鲁民众走京下卫闯关东,均由此路过,别无他途,凡经此乡尝“万二烧鸡”者无不奉为美食,历逾二百年美名远播,历久弥香,现如今已成为黄骅当地周边群众逢年过节、馈...

桃园同乐会吹歌流传于河北省黄骅市齐家务乡桃园村。桃园村位于黄骅市东北部,娘娘河南岸,与天津市大港区毗邻,东靠津汕高速公路,南临子牙新河,西接205国道,交通便利。  桃园村同乐会是村民自发组织的自娱自乐的业余音乐团体,主要艺术形式为吹打乐,...

高氏迷踪拳流传于黄骅市吕桥镇高口村及周边地区,是沧州市境内迷踪拳五大流派之一。高家口村高氏族人基本上人人都会几手迷踪拳法,高恩武、高恩义兄弟二人现为高氏迷踪拳主要传人。 此拳传至沧州、黄骅为清朝乾隆初期,至今三百余年,其时山东兖州张先师的亲...

白猿通臂拳是我国武坛上久负盛名的传统武术门派之一,它广泛流传于河北省黄骅市及周边地区。白猿通臂拳打法独特,攻防合理,具有较强的技击实战价值,其动作特点鲜明,功架舒展大方,套路结构严谨,内容极其丰富。 白猿通臂拳是沧州市政府命名的首批20个传...

黄骅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临渤海、北靠津京、南接齐鲁、西依京沪铁路,位处“环渤海、环京津”的“双环”枢纽地带。 贾氏青萍剑流传于黄骅市黄骅镇附近村落,该剑术是一套高雅、实用的稀有剑法,风格独特。应周天之数,原有三百六十五式,全套剑术共有六趟...

黄骅五虎棍流行于黄骅市城区北部后街村,该村2300人,是回族聚居村。 黄骅五虎棍,原称五虎盘龙棍,又称舞花棍,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后街村老人王象河(现年90岁)口述,黄骅五虎棍为宋太祖赵匡胤所创。相传源于赵匡胤登基前与郑子明打败拦桥...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身处渤海渔区,剪纸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生活在沿海一代的渔民世代以出海捕鱼为生,过去生产力水平极为落后,渔民在海上生产,生命危险系数极高,渔民们逢年过节都要在窗户上贴红色的窗花,希望出海生...

黄骅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临渤海、南近山东、西界沧州、北倚京津,高官庄村位于黄骅市东南部,距黄骅市区25公里,东距渤海湾10公里。是一个只有800多人的小村庄。 高官庄面花模子的雕刻工艺,是该村高姓族人世代沿袭下来的手工工艺,俗称“刻花模子...

据《黄骅县志》记载:黄骅产盐历史悠久,自春秋时代开始盛产,是中国盐业的发源地之一。“宋之盐以河北称冠,元之盐以河间著,明则银花玉液,驰誉长芦”。黄骅海盐统称“长芦盐”,经久不衰,延称至今。 辛立灶村是黄骅市较早采用传统工艺、利用海水制盐的村...

羊二庄镇位于河北省黄骅市东南部,东接黄骅大港,西倚黄骅市区,北与沧州化工园区相连,南与海兴县接壤。 蒸制面花是当地的传统节日习俗。蒸制的面花除用花模子磕制外,还有极具地方特色的“麦垛”、“刺猬”、“仓官”(田鼠)等。羊二庄的面花,图案淡雅、...

黄骅市穆斯林吊炉烧饼,原称千层吊炉烧饼,是后街穆斯林独特的民间传统面食,以家庭作坊的形式传承下来,至今已有近120年历史。制作流行于黄骅市城区北部后街村,该村2300人,是回族聚居村。 穆斯林吊炉烧饼的制作要经过二十几道工艺,工艺繁杂,即砸...

    黄骅渔鼓发祥于河北黄骅渤海湾畔的冯家堡,传唱于当地沿海渔村。     黄骅渔鼓是一种板腔体曲艺形式,起源于清乾隆晚期,距今约200年的历史。相传,由一位因灾荒而流落于盐洼地带的外乡渔鼓艺人所传授,之后不断汲取当地民歌小调的营养和精华...

    麒麟舞盛行于黄骅市区西北部文化古乡齐家务一带农村,现有6支表演队,以大王庄为主干,分别活跃于大王庄、小王庄、桃园、卸甲、同居、乾符等地。每年元宵节人们舞起麒麟,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据史料记载,麒麟舞原本是皇宫...

  麒麟舞是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祥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表演时通常以锣鼓加唢呐伴奏,集歌、舞、乐于一体。   麒麟舞一般在农闲时节及节日或吉日的晚间演出,届时演出场地周围需栽上木桩,上悬灯笼照明。称为“麟头”、“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