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泥阳镇特产

徽县紫皮大蒜

徽县紫皮大蒜产区位于嘉陵江上游西秦岭南麓的徽成盆地腹心,是我国秋播越冬大蒜最适宜的产区之一,为徽县紫皮大蒜的独特风味产生提供了丰富而独有的营养。被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列入《本草纲木》;徽县紫皮大蒜的栽培历史悠久绵长,从当地出土的现存于徽县文化馆的两只“西汉青铜蒜头壶”就可推知,汉代时徽县先民就认可和喜食大蒜。另据《徽县志》230页26行史料记载,明代前就有栽培,占有居家菜园一畦,多为自产自消,偶有少量产品从南路通过嘉陵江永宁埠码头,沿江水向下游陕南、川北之地运销,从西路通过徽、成、康、武茶马古道向甘南藏区行销。1979年,泥阳镇供销社为完成逐年加大的供给任务,种植1900亩,壮大了集体经济。从包产到户至1992年,受效益驱动和政府引导,面积逐年扩大。成为徽县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乡间谚语、歌谣随之产生,有:“伏镇的萝卜徽县的蒜,红川的女娃不用看(即个个都美)”、“徽县的蒜苗成山山,汉中的蒜苗靠边边”,“徽县的蒜苔陇南春的酒,看着闻着就香破口”,“油饼醮蒜,越吃越颤(美)”;被徽成小曲编入唱词在年节社火队演唱的有:“今年秋天我种蒜蒜,明年春天我打辫辫,挂在房檐凉干干,等到年关换钱钱”,“江洛香醋泡泥阳蒜,预防你娃肠胃炎,请你吃一瓣,就能解解馋,请你吃两瓣,就能发发汗,常吃常发身子健,不进医院不花钱”,“一头蒜,换块砖,百头蒜,换根椽,千头万头建新院,建成新院就把媳妇占”。 2003年,获得无公害产地认定、产品认证;2005年获得了A级绿色食品大蒜,注册了“陇珍”、“绿箭”、“神翠”、“紫衣”等“三蒜”专用商标。2007年,徽县绿色大蒜获得第十四届杨陵农高会农业科技项目“后稷奖”。 大蒜是百合科葱属草本辛香类食用植物,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据《史记》、《博物志》、《农政全书》等典籍记载,西汉武帝时期著名外交家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带回葡萄、苜蓿、核桃、胡蒜(今大蒜)等大批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子,胡蒜开始在长安周围的关中平原种植。按皮色分为紫皮和白皮两种,比当时汉人种植的小蒜产量高、品味好,耐存放。 现今在徽县泥阳镇、江洛镇、伏家镇、栗川乡、银杏树乡、城关镇、水阳乡等乡镇种植的大蒜为紫皮大蒜,目前产区主要分布在以泥阳镇为原点的洛河流域和千河流域7乡镇103个行政村的川坝河谷区和浅山丘陵台田地带,面积7万多亩,是徽县特色蔬菜中的拳头产品,是甘肃省著名的土特产。 徽县紫皮大蒜产区位于嘉陵江上游西秦岭南麓的徽成盆地腹心,光、热、水、气、土资源充足而协调,是我国秋播越冬大蒜最适宜的产区之一,尤其是冲积——洪积型土壤母质中特有的硒、锗等矿物质元素,为徽县紫皮大蒜的独特风味产生提供了丰富而独有的营养。在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和盆地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的繁衍育化下,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持续不断的人工驯化下,徽县紫皮大蒜已成为我国食用芳香辛辣植物种质资源库中重要一员,成为大蒜家族中的一个特殊种群,成为北方菜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佐料。徽县紫皮大蒜中含大蒜素≥189.8毫克/100克,挥发油≥0.17毫升/100克,磷≥89.8毫克/100克,维生素C≥11.2毫克/100克。大蒜素、挥发油、磷、维生素等多种有机物质显著高于其它产区的蒜头。 徽县紫皮大蒜以蒜皮紫红、肉质脆嫩、汁液粘重、辛辣适口、芳香浓郁、营养丰富而驰名陇上、行销西北;以易剥耐贮、生食辛香、熟食味浓、去腥除膻而成为清真食品必用材料;更是风糜全球的“兰州拉面”保持正宗的秘密武器之一。以杀菌抗炎、保肝防癌、杀虫驱虫、除湿祛风等众多医疗功效而被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列入《本草纲木》;以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深具美容养颜、刺激味蕾、增加食欲等功效而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向全人类推荐的十大最佳营养保健食品之一。 徽县紫皮大蒜的栽培历史悠久绵长,从当地出土的现存于徽县文化馆的两只“西汉青铜蒜头壶”就可推知,汉代时徽县先民就认可和喜食大蒜,极有可能从汉代就开始种植。现今遗存并种植的紫皮大蒜,极有可能是古西亚胡蒜进入华夏后扎根于徽成盆地上的一个遥远而强有力的后裔。另据《徽县志》230页26行史料记载,明代前就有栽培,占有居家菜园一畦,多为自产自消,偶有少量产品从南路通过嘉陵江永宁埠码头,沿江水向下游陕南、川北之地运销,从西路通过徽、成、康、武茶马古道向甘南藏区行销。抗战时期,民国政府在1938年7月将纵贯徽县东西的华双公路(今G316线)修通,徽县紫皮大蒜开始向天水、兰州行销,渐有名声。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前,通过供销部门供应天水市及周边各县城区民众。徽县紫皮大蒜的品味更佳,更受民众喜爱,在河东地区开始小有名气,成为当时供销部门的紧俏食品。1979年,泥阳镇供销社为完成逐年加大的供给任务,投资扶持泥阳大蒜基地建设,当年鼓励柳巷、李磨、苟庄等村连片种植1900亩,年底以蒜苗、蒜苔、蒜头为主的“三蒜”收入达到25万元,壮大了集体经济,从此拉开了规模化种植“三蒜”的帷幕。从包产到户至1992年,受效益驱动和政府引导,面积逐年扩大。目前,种植面积4700公顷,蒜头、蒜薹、蒜苗总量为10万吨,产值2.12亿元,成为徽县四大主导产业之一。1993年为了方便群众销售和外地客商收购贩运,泥阳镇修建了当时陇南地区最大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主要是以集散“三蒜”产品为主,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四川等省区客商和本省各地客商,每年在11月中旬到来年5月中旬,云集泥阳镇,陆续收购蒜苗、蒜苔、蒜头,产销旺季时形成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壮景,产品之多令外地客商惊叹,产品之好令当地人们自豪,徽县紫皮大蒜声名鹊起。乡间谚语、歌谣随之产生,流传最广的谚语有:“伏镇的萝卜徽县的蒜,红川的女娃不用看(即个个都美)”、“徽县的蒜苗成山山,汉中的蒜苗靠边边”,“徽县的蒜苔陇南春的酒,看着闻着就香破口”,“油饼醮蒜,越吃越颤(美)”;被徽成小曲编入唱词在年节社火队演唱的有:“今年秋天我种蒜蒜,明年春天我打辫辫,挂在房檐凉干干,等到年关换钱钱”,“江洛香醋泡泥阳蒜,预防你娃肠胃炎,请你吃一瓣,就能解解馋,请你吃两瓣,就能发发汗,常吃常发身子健,不进医院不花钱”,“一头蒜,换块砖,百头蒜,换根椽,千头万头建新院,建成新院就把媳妇占”。这一时期,数十家新闻媒体先后对徽县大蒜产业进行了报道,典型的有:2005年6月,新华网甘肃频道、甘肃经济日报、甘肃农民报等均以《徽县小蒜头撑起大产业》为题进行了报道;2006年6月7日中国甘肃网报道《徽县大蒜喜获丰收》的新闻;2008年8月,新农村商网、陇南报等相继刊发《徽县“三蒜”谱新篇》。新闻媒体的争相报道,不仅促进了徽县大蒜产业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徽县紫皮大蒜在国内市场上的知名度,“三蒜”产品销量大增,名声大噪。 从1993年开始,由于徽县紫皮大蒜在西北市场日益走俏,价格逐年升高,蒜头收获后还能种夏玉米,群众种植热情高涨,产区由洛河流域迅速向千河流域的伏镇、栗川乡扩延,伏镇川的数万亩稻田一时为之起旱,改为蒜地。到上世纪末,已越过徽县东西界山——架子山,在西河流域的银杏乡、城关镇、水阳乡也开始大片种植,全县种植采苔采头蒜田4万亩,采苗蒜地3万亩。 进入新世纪,徽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大蒜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徽县川平地退出小麦创建高效田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徽县百名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到村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把大蒜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这一时期,徽县大蒜产业不仅迎来了大规模发展的高潮,而且徽县紫皮大蒜也开始了质量的提高和品牌的创造。2003年,以省列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建设为契机,加快了无公害大蒜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品牌商标注册步伐,制定了无公害大蒜地方试行标准,并大面积推广。2005年在获得无公害大蒜的基础上,又申认成功了A级绿色食品大蒜,注册了“陇珍”、“绿箭”、“神翠”、“紫衣”等“三蒜”专用商标,产品向专业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迈进。2007年,徽县绿色大蒜获得第十四届杨陵农高会农业科技项目“后稷奖”。在百名科技人员下百村活动中,将32名中级以上科技特派员派入大蒜生产重点村,为“三蒜”产业基地的巩固、质量的提高把脉、开方。2004年以来,县蔬菜站先后承担了省列《徽县大蒜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新技术示范》、市列《徽县紫皮大蒜品种提纯复壮研究》、县列《种蒜脱毒试验研究》等课题,对大蒜的主要病害白腐病、叶枯病形成了一套综合防治技术,攻克了蒜瘟病难题,研究成果填补了陇南大蒜病虫害防治技术上的空白,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 通过基地规模的大发展、科技水平的大提高、产品质量的大提升、品牌效应的大推动,“徽县紫皮大蒜”的“三蒜”产品除供应本省大中城市外,还远销新、青、宁、晋、川、桂、鲁等省区,曾一度通过山东寿光、广东深圳、新疆喀什等口岸转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尼泊尔、越南等国家。 近年来,徽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在获得无公害大蒜、绿色食品大蒜的基础上,为加大原产地保护,又列专项资金,开始了”徽县紫皮大蒜”的地理标志产品登记工作,并在伏镇工业园区与外地投资商恰谈5万吨“三蒜”加工项目。随着科研、制种、种植、加工、包装、销售、认证、原产地保护等一条龙产业链的完备,“徽县紫皮大蒜”的品牌将会叫得更响,声名将会传得更远,产业文化将会逐渐形成,人文历史将续写新的华美篇章。

徽县银杏

徽县银杏属天然野生特种,果实小,外果皮金黄色似金桔,种核近圆形或椭圆形,新鲜的果核种壳呈汉白玉或鱼肚白色,大若算盘子,小若梅核,迎光而望熠熠生辉,如好似一粒粒洁白的珍珠。种壳较厚,果肉肥厚细嫩、浆汁饱满,无异味。加工熟后,青黄通透,质地细腻,入口柔嫩细腻,清新香甜,筋道有弹性,后味略苦。以其营养丰富、味美、无胚率低、发芽出苗率高、品质优良而深受消费者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