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火狗是惠州市龙门县蓝田乡瑶族女青年在成年礼中表演的民间舞蹈,源于蓝田瑶族对狗的崇拜。相传很久以前,峒主幼年丧母,父亲靠挤狗奶把他养大,峒主为不忘养育之恩,要瑶民永记狗是“再生之母”的恩德,规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团圆节之夜,举行舞火狗活动。据...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其故事在全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其与挂绿荔枝的传说故事在广州市增城、惠州市博罗、龙门等地广为流传。 相传,何仙姑是广东增城小楼镇仙桂村人,生于唐代开耀二年(682),原名何秀姑,其父何泰、母亲吉氏,以制售豆腐为生...

小金口麒麟舞历史悠久,据记载乾隆年间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小金口麒麟舞源于“沙仙驯麒麟”的传说,后人将其编成动作,配以声乐鼓点和武术,在新春时节及喜庆之日进行表演,祈祷祥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现主要流传于惠州市小金口镇辖下各乡村...

凤舞又称“五凤朝阳”,是流行于惠东县平海镇东门村世代相传的传统民间艺术。据《惠东县志》记载,平海凤舞起源于明朝洪武十八年,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 凤舞在每年元宵节、三月三、九月九或在隆重节日活动中表演,以祈求民康物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龙形拳属南拳拳系的主要流派之一,19世纪末由有“东江老虎”之称的惠州人林耀桂吸收、融合金华寺海丰翁、罗浮山华首台大玉禅师等人的武学所始创,取意“矫若游龙,捷如猛虎”。现主要分布于惠州市小金口的金鸡、白石、柏岗三地,并盛行于香港,其在珠江三角...

九龙峰谭公醮会起于明成化年间,是为纪念当地神祗谭公而举办的祈福仪式,清顺治初年规模达到鼎盛,当地方志中就有关于当时建成醮会石戏台的记载。醮会活动以九龙峰谭公庙为核心,其分布范围包括谭公、下联、鹤楼、大布、田坑、大路背、六德、蕉田、新合、春光...

惠阳皆歌是客家民间音乐中的独特形式,以客家方言演唱,因其易学易懂、人人皆唱,故称为“皆歌”。皆歌随客家人迁徙与社会发展而逐渐形成,历史悠久,目前关于惠阳揭歌的记载见于清乾隆《归善县志》中:“鹅城万雉半入鑑光,渔歌樵唱朝夕相闻,杭颍之匹诚亦无...

龙华大鼓是惠州市博罗县一种打击乐器合奏的民间鼓乐,贯穿于当地民众的岁时节庆、人生礼仪之中,是根植于传统客家文化的音乐形式。据记载,龙华大鼓随客家人南迁而传承至惠州博罗县,明嘉靖《惠州府志》记载当地居民除夕“守岁作鼓乐”。百余年前,龙华镇居民...

李家拳是广东土生土长的拳术,属广东五大名拳之一。据《惠州市志》、《广东武术史》等资料记载,惠州李家拳创立于清乾隆年间,创始人是归善县鹅埔角河南岸火地村人李义(又名李存义)拳师,传承至今已有260年历史。现主要分布并流传于惠州、河源、花都、新...

莫家拳是中国南拳的一种,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原称“六度阴阳掌”。据记载,由清乾隆年间由惠州府人莫蔗咬(莫达士)习得南少林武术后,经切磋琢磨创制而成。现主要分布于惠州、东莞、广州、佛山、顺德等地,并传播到港澳、东南亚、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

虎头花灯是惠州市龙门县鹤湖虎头村的独特灯彩艺术,是每年农历元宵节期间当地民间吊灯习俗的重要载体。据清咸丰《龙门县志》卷三风俗篇记载,“上元张灯,或为花草虫鱼龙马之像,或为人物故事,运机能动。有绝妙逼真者,箫鼓喧阗,自夜达旦。生子者,是夕盛为...

      淡水客家凉帽是客家妇女主要服饰之一,其制作技艺在惠州及周边的客家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清人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惠州嘉应妇女多戴笠,笠周围缀以绸帛,以遮风日,名曰苏公笠。眉山遗制也”。清朝黄钊《石窟一征》卷四记载:“妇女...

黄金酥丸制作工艺以纯粹手工制作为本,既延续了客家人制作肉丸的传统技法,又承载了惠阳地区的历史人文,形成了有别于一般客家肉圆的独特制作工艺,作为制成品的“黄金酥丸”既是东江传统风味名菜之一,又可以作为各种客家传统菜肴的食材,是客家传统饮食文化...

客家酿豆腐是东江传统风味名菜,也是客家饮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道传统菜品。酿,谓切杂之也,有“植入馅料”之意,酿豆腐即“有肉馅的豆腐”。客家酿豆腐在各地客家人中广泛流传,而在惠阳地区秋长街道、淡水街道等地则保留了最为传统、最具特色的烹饪技艺...

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为罗浮山诸水汇集的西沙河与东江的冲积而成之地,当地水网纵横、河道宽阔,端午期间扒龙舟的习俗由来已久,有明确记载的历史已近400年,明崇祯《博罗县志》称:“端午悬蒲艾于门,具酒肴祀其先,为角黍相遣。士大夫家亦有饮菖蒲雄黄酒者...

      舞龙闹元宵是惠东县吉隆镇客家人的传统习俗,相传起源于明朝末年。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日两晚,吉隆群众都要舞龙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当地童谣 “正月十五惊雷响,祥龙飞降吉隆上。保佑今年好年景,月月年年福安康”正是唱出了这种祈...

舞鲤鱼又称“鲤鱼追春”,是惠东县平海镇西北村的传统民俗活动,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元宵节期间和三月三、九月九等喜庆节日期间举行。这一习俗起源于明末清初,其起源与很久以前当地久旱无雨,有鲤鱼带领人们历经千辛万苦寻找水源的传说有关。 西北村位于平海...

舞火狗是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瑶族少女的成年礼,来源于蓝田瑶族对狗的图腾崇拜。当地传说,先祖靠狗奶养大,要瑶民永记狗是“再生之母”的恩德,规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举行少女成年礼活动,蓝田瑶族十五至十八岁少女,要参加三次成年礼活动,才能谈婚论嫁、组...

       西来古刹又称西来庵,位于惠州市惠东县白盆珠镇高布狮子山,主要供奉地藏王菩萨,西来古刹祈福是一种民间祈福仪式,有民间自发组织,以祈求神祗庇佑风调雨顺、社会和谐、国泰民安。西来古刹祈福仪式的历史悠久,相传,明神宗年间,新庵地方时遇...

      大亚湾地区古来就是疍民的聚居地之一,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称,“諸蛋以艇為家,是曰蛋家。其有男未聘,則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則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婚時以蠻歌相迎,男歌勝則奪女過舟。”大亚湾渔家婚嫁是大亚湾地区疍家渔民人生礼...

广州北胜蔡李佛拳源于清代新会县京梅乡人陈享创始的蔡李佛拳,由陈享的第三代传人雷灿带入广州,并从第四代传人谭三开始永久落户广州小北的谭家祠。现主要分布于广州市的白云、越秀、荔湾、花都等地,并流传到周边的东莞市、惠州市龙门县、广西百色及港澳台,...

  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是以岭南地区特殊地理、气候环境为背景,采集多种地产药材,经过蒸馏、过滤、配制等工艺而制作的一种疗效显著的多用途油剂。它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罗浮山道家医药为源头,以岭南医药学为特色,其制成品百草油在岭南地区和海外华人中被广泛应用。   百草油处方来...

  惠东渔歌是流传在广东省惠东县沿海地区的一种民歌。据记载,它在宋朝时传入惠东,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当地最原始的渔民称为“疍民”,又叫“后船疍民”,是古代南方百越族的一部分。他们长期过着海上漂流的生活,生产方式单一,生活十分枯燥,在此情况下,他们学会了以歌自娱,以歌解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