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在八百多年前,明山石雕就已载入史册。南宋赵希鹄撰写的《洞天清录・古砚辨》一书中称:明山“紫袍玉带”石所制之砚,作为贡品敬献朝廷。清代黄本骥在《湖南方物志》一书中写道:“明山石雕镂刻花鸟、人物、山水、楼阁等,极为精致;雕刻北斗、八角、古...

  傩狮舞是湘中地区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助兴,在涟源枫坪尤为甚行。每逢佳节,舞狮队带好面具着装上场,竞相表演,异彩纷呈,集武术、舞蹈、锣鼓于一身,并带有浓郁的祭神、祭祖色彩。枫坪傩狮舞以30至40人组成,...

  我们现在所说的拼布艺术,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只是当地老百姓心目中一件再也普通不过的事物,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那时候,商品经济很不发达,人们的衣帽鞋袜等物品都是自家缝制。在制作这些物品时,人们用不同颜色的布料拼出各种图案,这种技艺就是拼布...

  傅氏木雕是以傅姓家族为主要传承方式而得名,它是我国木雕艺术中一个重要种类,因其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浓厚,传承方式独特,传播范围广,绵延不绝,世代相承,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而闻名。傅氏木雕主要分布在雪峰山南麓怀化市辖区内的洪江市黔城镇、安江镇、...

  大桥镇位于湖南省衡东县北部,大桥剪纸始于明朝末年,至解放前夕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地方特色的剪纸风格。新中国成立后在形式与内容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更为贴近生产与生活。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大桥剪纸带来了勃勃生机,剪纸队伍不断壮大,其作品随着各级...

  单人锣鼓说唱是通过表演者一个人操作64件乐器,吹打弹踏拉,说唱倒串表叙述故事的一种曲艺说唱形式。它以奇取胜,以少胜多,是湖南独有的土产绝活,如此丰富的多、齐、全、精的节目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他在波兰参加世界民间艺术比赛获得七项国际大奖...

  侗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现有人口250多万,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交界的边远山区。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族的祖先是古代百越民族中的一支,产生于2500多年以前的《越人歌》便是侗...

零陵渔鼓是今永州境内所有渔鼓的统称,流布于永州全境及周边地区,产生于明末时期。...

  桂东客家采茶调以质朴动人的语言,优美抒情的曲调,紧贴生活的舞姿,深刻而又真实的反映了桂东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桂东客家采茶调中,人类的繁衍生息,大自然的沧桑变迁,天文历法的演变规律,播种耕作的农耕技巧,民间的喜怒哀乐……无不是...

  澧州大鼓是一种说唱艺术,道具为一面大鼓,特殊曲目(如送歌郎)加铜锣、铜钹。唱词基本结构为七字句,后来发展了十字句等句式。除《小送歌郎》的唱词为三句一组外,其它为二句、四句、六句、八句一组,多组构成一段,每段要求一韵到底,常用韵11个:天...

  韶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因舜帝南巡在此演奏韶乐而得名。温和柔美的“韶乐”与当地民俗日渐融合,从而形成了曲调丰富多变、旋律优美动听的――“韶山山歌”。韶山山歌至今已流传了近千年,宋代诗人周行子在《韶山》中描述到:潇湘云水梦中来,犹记蓬...

  “岳北山歌”流传于衡山岳北的涓江河畔及周边地区,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其高亢优美的音乐旋律、简约风趣的演唱技巧,充分体现了山歌艺人的睿智、诙谐和豪爽的性格。其歌词有以下特征:见状编词、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极为浓厚。演唱形式有独...

  石门地处湘北边陲,县境西北地区,大山绵延,是古代巴人生息的地方。元代前,为“峒蛮”所属,元末明初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为世袭土官添平千户所管辖。石门土家山歌就孕育于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大山,在全县19个乡镇均有流传,集中分布在石...

  辰溪丝弦不但演员少、一人多角,而且道具简单;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的曲艺特点;以表现音乐为主的有丝弦小曲、丝弦乐曲;还有象戏曲那样,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而成的丝弦戏;丝弦戏中有一套别具一格的“板子丝弦”音乐和“生、旦、净、丑”四行齐备的角色...

  “岩鹰拳”是源于原中国武林泰斗,孙中山先生的保镖杜心五先生的鹰爪拳。杜心五之名徒原“两广国术馆”馆长、湖南国术训练所所长、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国术总教官万赖声进行了适当的演变,然后传授给著名武术大师蒋兆鸿先生。蒋兆鸿先生再结合多年的习武经验...

  罗振习等人把古老祖传的医疗技术与现代医术结合运用,通过对风湿骨痛贴丹灵疗法30余年的改革与创新,使该疗法在治疗顽固性风湿、骨痛疾病方面更加快捷、安全、灵验。它已为无数的风湿、骨痛疾病患者解除了痛苦,对社会发展进步和人类健康和谐已作出了重...

  (南朝梁天监四年),距今1506年,是当地士民景仰陶淡和陶�@的清名盛德而兴建的。陶淡和陶�@是叔侄,两人弃家修道,结庐修炼于榔梨临湘山,后羽化成仙,成为体恤民生、有求必应的肉身菩萨。陶公庙因此而闻名于世。陶公庙始为茅庵一椽,后历朝修葺...

  1933年,民国政府研究员凌纯声、芮逸夫赴湘西考察所著《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记载:接龙,苗人为求家道兴隆,而许愿接龙。时期在九月至十一月之间。拣定了日期以后,在一月或半月之前,就要闹龙。寨上人于夜晚常至主人家打锣鼓、吹号筒、唢呐等,辄闹至...

  每届九九重阳庙会期临,各方人士从四面八方云集于祠,缅怀“三侯”,欣赏古朴的地方文化,交流各地生产、科技、风土人情之信息,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和谐春风,有效地维护了当地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糊仓”的过程分为开秧门、吃盖碗肉和糊仓三部分。“开秧门”要举行仪式。由大家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先扯第一个秧。扯第一个秧相当讲究,无论秧田方位如何,首先必须面向东方起半个秧,再面朝南方起另一半,然后合拢一起,再由稻草捆扎,两半叉开,置...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辛苦忙碌了半年的各族劳动人民都停下手中的农活在禾场正中当着天地摆好供桌,将新采的稻穗和鸡鸭鱼肉放置供桌,恭恭敬敬地祭拜天地,然后焚香祭拜祖宗。尝新正式开始前,各家的主妇要盛一碗新米饭,夹上鱼肉,把狗叫到神龛前让狗先尝...

  “八部大王祭”在土家族中世代流传,由来已久。八部大王庙碑叙述其历史沿革说:“首八峒,历汉、晋、六朝、唐、五代、宋、元、明,为楚南上游……故名为八部者,盖以威镇八峒,一峒为一部落……”说明当时土家族地区共八个区域“峒”,八峒各有其首领,而...

  《永顺县志》记载:“土民患病崇神鬼,多赖延巫驱邪,兼以草医治疗。”又载:“诸如外科中医彭廉家,民国8年就位县红十字中医馆,医技精通”。《中国土家族历史人物》记载:“外科名医彭廉泉(1868―1952)是永顺县石堤镇水塔村人”。《土司王朝...

  “云阳山南岳宫迎驾庙会”是云阳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阳山紧邻茶陵县城。史志载:唐初,云阳山曾封为南岳,只因�λ�河不能通航大船,不便朝拜,所以后来改封衡山。但历代道佛教两家仍谓之为“可以隐居,可以长生”的福地,故云阳山有“古南岳”之美...

  《望星楼通书》沿袭御制历法,根据明清御制《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紫徽斗数》和《河洛理数》等历法历书,用八卦、十二宫、二十八宿演算而成。同时还参照了西洋历法、弧角算法,考虑了地球经度纬度因素,溶古今天文地理历学于一体推算出我国二十四...

  南岳朝圣,俗称进香,“圣”即南岳衡山之神――司天昭圣帝,传说中的火神祝融,当地百姓和香客称之南岳圣帝菩萨。传说人类始祖之一的祝融氏最早发明火种,并生火熟食、举火驱兽、以火御寒,其常年游栖于南岳,死后葬在衡山之阳,后人为纪念这位先祖的丰功...

  订婚:花瑶的媒人多由成年、老年男子充当,称为“媒公”。由媒公介绍,男女双方通过了解,达成基本一致的意向之后,进行第一项手续:订婚。由男方的媒公带一只五彩大公鸡和一把红油纸伞前往女方家里。在距女家200-300米处时在路边做一“五子飞”纸...

  衡南渔鼓的兴盛与衡阳灿烂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唐宋元明清,这里茶文化、酒文化、瓷器文化、书院文化、渔鼓文化交替辉映。衡阳人思想开朗,生产劳作之余,享受着各种精神文化的滋养,衡南渔鼓不断地创作、演唱,丰富,达到一个个辉煌的历史高度。曲目有“...

  洗泥节活动包含了勾蓝瑶优秀的建筑、饮食、婚姻、生产、生活、节庆等传统文化内容,她承载着勾蓝瑶人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她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勾蓝瑶人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勾蓝瑶人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

  由于盛产茶油和油桐,传统的手工榨油技术一直是县内一项主要的油脂加工技艺,1957年,在全县共有手工榨房1618个,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每个乡、村都还保存有传统榨油坊。手工榨油术流传的历史悠久,最早有详细文字记载的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

  最早在攸县农村民间请补锅匠在自己的厅堂或坪院里打铁水,民间为祈求平安、幸福,又意为辟邪。后来城关地区民间请补锅匠集中在体育场(老衙坪),民间意在铁水圆圆,团团圆圆,象征着节日的喜庆,并确定为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晚上,为节日活动日期。从此,《...

  益阳位于洞庭湖西南沿、资水下游,在湖南省地处中部偏北位置,夹资水而又滨临洞庭,特别是其中心地域原益阳县,现在的赫山区,背靠雪峰山丘陵余脉,前揽洞庭沃土平原,湖山各半,山水相依,山腴水润,物产丰饶,除“鱼米之乡”美誉之外,更多佳木名竹,温...

  桂东县地处湖南省郴州市东南边陲和三省交界处,座落在罗霄山脉南端。毗邻于革命摇篮井冈山,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份。巍巍罗霄、莽莽群山,造就了革命老区人民这块名优茶生产宝地。全县海拔高度低至294米的湘赣边缘,高至2042米的“八面...

  清朝顺治年间,众多苏帮酿造技师先后来湘开设酱园,使湖湘酿造业得到空前发展繁荣。江苏苏帮酿造大师董玉和于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来湘开设酱园,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玉和酱园”,原址位于古城小西门,现长沙“玉和园巷”就因此而得名。玉和酱园...

  水冲石形成于距今5亿年前的寒武纪,湘西得天独厚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它石质温润细腻,可与端砚、歙砚媲美,具备了做优质砚必须条件之外,还夹有金光闪闪的矿体为端歙所无,加上艺人巧夺天工的构图和精雕细琢的技艺,使之以独特风格在砚林独树一帜。这一大特...

  桑植跳丧舞,是桑植土家族的民间舞蹈,也是土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丧葬祭祀仪式,具有浓厚的土家先民遗风。它起源于土家先民“绕尸而舞”的习俗,成形于隋唐,定型于两宋。目前,桑植跳丧舞主要分布在廖家村镇、上洞街乡、两河口乡、陈家河镇、凉水口...

  旧社会瑶族人民倍受封建统治者残酷欺压,为逃生而被迫举族迁徙,在“漂洋过海”,途中遭遇大风大浪而三日三夜无法靠岸,在即将船翻人没的险境中,船上瑶王子孙跪拜船中,祈求始祖盘王赐伞挡御,并许愿到达彼岸立即还愿。叩拜中渐渐风平浪止,终于平安靠岸...

  “棕包脑”舞还有个神奇的传说,在很久以前,长塘山上住着位美丽的瑶族女人,一次在采摘山果时,被凶恶的山鬼掳走。她儿子长大后,决心救出母亲,他拜倒立梅山张五郎为师,苦练擒鬼除魔本领。为了不让山鬼察觉,他用棕片包脑,腰扎万年长青藤和棕叶,隐身...

  “星子灯”是一种曾经广泛流传于湘东赣西的民间舞蹈项目,属于传统龙灯的一种。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优秀的民间舞蹈曾经一度濒临灭绝。2007年,经过醴陵市政府的挖掘和整理,被列为株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最近,醴陵市政府再次组织专门班子,...

  但是,因受地域文化,尤其是湘中山歌、民间小调、地花鼓的熏陶;受本地勤劳朴实、敢为人先的民性,开朗乐观、幽默、风趣个性和本土情怀的影响;受易华平民教育的“血性理念”;受湘绮文化的长期浸染;受周边地市,如邵阳花鼓、衡州花鼓等的渗透,使其在表...

  茶陵地处湘东与江西西部接壤,是早期湘剧最活跃的地区,如早期的弋阳腔连台本剧目《目连传》故事的主人公“目连”,其籍贯就是茶陵人,这足以证明湘剧与茶陵的历史渊源。同治、光绪年间班社兴起至宣统元年(1909)茶陵境内有很多戏班流入从事湘剧演出...

  几十年以来,受湘东独特地域文化和热辣开朗的本土情怀影响,受株洲这座火车拖来的城市兼收并蓄、大度包容的特质影响,也受周边地市如邵阳花鼓、衡阳花鼓乃至湘剧、京剧等大剧种的无形渗透,长沙花鼓戏湘东路子也在不断地完善、嬗变唱腔中。无论是表现形式...

  平江是山区,交通不便。影戏班子人少,一般是三至五个人,有时甚至只有两个人也能唱。影戏班子演出道具容易搬运,所有“影人”、道具、乐器装在一副箱担内,一人肩挑。舞台是用竹子架起来的,拆下后捆成一把,艺人谓之“把子”,一人肩扛。影戏演出场地不...

  衡山花鼓灯是衡山土生土长的剧种,与衡阳花鼓、长沙花鼓有着本质上的区别。1.它的舞台语言用的全是衡山地方方言。2.它的音乐与声腔体系虽然也离不开锣鼓唢呐牌子,川调与丝弦小调这三个组成部份,但衡山花鼓灯更侧重于丝弦小调和打锣腔的运用,如《双...

  木偶戏俗称木脑壳戏,是流传在湘西北的一种古老而稀有的剧种,它是在土家族的祭祀戏、青苗戏、土地戏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荆河戏、辰河高腔、汉剧等戏曲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地方剧种,多在院落、坪坝支庐围帐演出,民间俗你“矮台班”。据湘西州《文化志》98...

  “道州调子戏”贴近基层贫民,真实反映下层民众生活;表演上拟生活化,富于生活情趣;舞台语言采用道州方言,犀利诙谐,特色独具;音乐上,采民歌、山歌、渔歌、情歌、号子、小调、丝弦等音乐元素,婉转优美。道州人民对调子戏的喜爱程度,不逊于东北民众...

  长沙花鼓戏形成于清朝,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湖南地方主要剧种。它随着花鼓戏艺人的创作实践,逐步形成众多流派,其中以益阳、西湖、宁乡、醴陵和长沙五路为主要流派。这五路花鼓...

  传说在尧帝南巡的时候,在德山脚下的善卷垸遇到了用黄牛耕田的善卷先生,看到那黄牛拉犁并不太用劲,还时不时吃田坎上的青草,而善卷先生呢,虽然手里拿着根用荆棘做成的鞭子,但并没有抽打到牛的身上。尧帝感到很好奇,就上前问道:“先生耕田怎么不用水...

  属于民间文学范畴的囊萤文化,系东晋吏部尚书车胤(约公元333-401年)青少年时期,于南平郡郡署澧阴(今湖南省津市市新洲镇)近郊的囊萤台(今车胤村内)“囊萤夜读”而开创遗传下来的。包括车胤精神、史料记述、历史遗迹、传说故事、农历八月初八...

  东安自古便有“外出拜师学艺,请师到家授徒”的传统习惯,在湘南一带享有“打不过东安”的美誉。建国以后,东安武术运动提高与普及并举,优秀武术运动员层出不穷,多次参加全省、全国武术比赛,共获奖牌186枚,先后向湖南省武术专业队输送优秀运动员2...

  苗家八合拳是盛行于古丈县苗族地区的一门传统武术竞技,在默戎镇九龙村和坪坝乡张家坪村广为流传,并流布于领近的吉首市、泸溪县、花垣县、保靖县各地。据苗族八合拳传人证实:清末民国初期,九龙洞苗族抗捐抗税英雄龙延久,在苗拳的基础上,撷纳了峨眉、...

  在苗族古歌中,有许多对蚩尤的记载,湖南《板塘苗歌选》中的《祖先歌》唱道:“我们苗族的祖先名叫“蚩尤”,“他勇敢无比,生就一副铁骨钢头”,“箭射到蚩尤身上不是折就是弯”.湖南湘西苗族古歌《鸺巴鸺玛》唱道:原先住在“灰一样”,“糠一样”的大...

  舜帝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奠基人,娥皇女英是舜帝的妻子,以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疑山一带为中心,连同周边的蓝山县、道县、东安县等,形成了有名的舜帝与娥皇女英传说圈,传说内容主要反映舜帝晚年南巡时与妻子、朋友、大臣、百姓的关系,广泛涉及生活的...

   其主要特点:一是历史的真实性,它讲述的都是当地苗族祖先从唐代到民国初期的历史故事;二是内涵的丰富性,这些故事虽然短小朴实,但充满苗民族的传奇色彩和英雄主义气概,蕴含了中华民族忠、孝、礼、义、信等道德传统;三是形式的多样性:它从口耳相传...

  酉水船歌是酉水流域船工们即兴演唱的一种劳动歌,主要表现为喊、唱、吼等带有远古气息的演唱形式,表现的船工们与自然搏斗的豪情、毅力和他们对生活的激情。酉水船歌具有独特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远自盘古开天地,到历朝历代的的民间传说,酉水沿岸的...

  苗族傩歌演唱内容十分丰富,除唱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神话故事、农事生产、日常生活、男女爱情,主要是求神消灾祈福平安。对研究苗族历史、文化、语言等具有重要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及文学艺术价值。...

  清・嘉庆十六年《安化县志》记载: “梅山地区土俗淳古,其俗多慷慨……”在梅山巫教活动中需要用土纸剪成各种桃符、纸钱等,这些活动一直流传至今。清明时节纸幡、中元节打纸钱烧包,梅山地区传统的“扎冥屋子”,送丧用的花圈,这些祭祀活动剪纸都有较...

  连山斗牛舞表演时没有十分固定套路,随意性较强,舞蹈动作主要是摹拟牛的生活和格斗的形态,如表演牛的种种生活习态,吃草、磨草、舔毛、弹腿、挨背、恋凼等各种动作,并套以犁田、耙田。格斗时有对角、拗角,勾、绊、撞、踢等战术。牛格斗虽然紧张,但配...

  衡阳县石市竹木雕刻艺术源远流长。石市竹木雕始发于秦汉之前,至汉代,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明清时期竹木雕刻艺术发展走向顶峰。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目前正逐步走向凋敝。抢救和保护石市竹木雕刻不容缓。石市竹木雕从题材、刀法、造型、美学等方...

  苗族插绣是生活在高山大界深处的苗族妇女,根据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生活的感受,用五色丝线在苗布上插绣而成的立体图案花色。构图古拙淳朴、色彩热烈原始、绣法独特、立体感强烈。苗族插绣的主要特点:一是插绣的绣针十分原始,是用鱼刺、鸡翅骨或...

  黄沙杨姓村民为纪念爱国先祖杨家将,教育后代忠心报国,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以点灯走马的舞蹈步伐,表演出古代冷兵器时代所特有的宏大壮观的战争场面。所扮演的人物为杨家将中的穆桂英、杨宗保、杨五郎,杨六郎、焦赞、孟良、杨八姐、杨九妹等主要人物。人...

  安仁元宵米塑是安仁人们用来庆祝节日或喜事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做元宵米塑,俗称“琢鸡婆糕”,是千百年来,安仁人们自发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乡土文化习俗。每年元宵节期间,全县无论城乡,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动手做米塑庆贺节日,主要表现用来祭祀始祖...

  湘西苗族木雕属工艺术木雕类,它的形成与湘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当地的民俗风情及文化氛围紧密相连。它的雕刻艺术即保留了苗族文化讲究象形、对称的传统审美观,融入汉族的文化元素,并始终与建筑艺术相生相伴。它与其他地区木雕的显著区别在于,苗族木...

侗款主要分布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及其周边侗族地区。侗款,也称款歌,是侗族社会发展的特有产物,其内容包括很广,涉猎政治、军事、历史、文学、音乐为一体,是侗族口头文学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

   “摆手歌”是与土家摆手舞同步进行演唱的一种民族传统古歌,它随着土家摆手舞的产生而产生,又因摆手舞而得名,它以史诗般的结构和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唱述民族历史,歌唱生存和劳作,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渔猎采集、刀耕火种、桑蚕绩织...

  瑶族传为盘王的后裔。为纪念盘王,瑶族人民每年举行“盘王节”(又称“盘古王节”,时间不定,有的在农历七月,有的在农历十月)。据说,瑶族在迁徙途中渡海时,遇到狂风大浪,向盘王祈祷,许上“歌堂良愿”,得以平安脱险,后来便不定期地“还盘王愿”。...

  石门桩巴龙传说是一个很古老的神话传说。自洞庭湖溯澧水而上有一条龙卷风、冰雹、洪水灾害带。当人们对这些灾害不能科学认识时,便认为有神怪在作祟,便希望有一种更强大的能制伏这种神怪的力量,于是桩巴(没尾巴)龙传说便产生了。太平镇是桩巴龙的故乡...

  盘瓠与辛女的传说,是初根植于苗族先民渔猎经济与原始农业社会的土壤里,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逐渐发育,继而出现崇拜盘瓠辛女的宗教祭祀并衍生出诸多的文化现象。此神话传说,最早见诸于文字的是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高辛之犬盘瓠,讨灭犬戎,高辛...

  沅陵二酉藏书洞的传说出处地在沅陵县西北15公里处的二酉苗族乡境内,原为乌宿镇所在地,2005年因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有的乌宿区所辖的落鹤坪、棋坪、清水坪、乌宿四乡合并成立二酉苗族乡。居住的人大多是苗人和土家人,他们说话的语言是果雄语,俗称...

  现在仍在民间流传的故事有:乾隆戏水放舟湖、宋玉魂惩赵美人、看花山麓著《九辩》、泛舟湖旁编《楚辞》、天葬忠魂悼宋玉、文星殒落浴溪河、宋玉托梦劝学、农夫庙中教子、穷书生募捐修书院、宋玉显灵助“八樵”,原常德市方志办主任、研究员应国斌发表的宋...

  梅王的传说深远而广博。从其内容看,第一,梅王义重如山。扶汉阳,汉阳人,乃汉族。原是后周臣子,因赵匡胤追捕他,“避罪匿梅山”。为了帮助苗、瑶生存,他勇挑重担,组织人民练武,具有三千蜂兵,三千蛇兵,与敌作战出奇制胜。“九关十八锁之战”使王仝...

  这个故事形成于洞庭湖区,是古代湖湘百姓对地堑性湖盆――洞庭湖自然地理环境变迁无法科学解释的产物。唐代李朝威据此作传奇《柳毅传》后,影响遍及全国。宋代以来,《岳阳风土记》、《岳州府志》、《巴陵县志》、《洞庭湖志》等,都有关于《柳毅传书》的...

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时代杰出的部落首领。他,制耒耜,播种五谷;制陶器,垒土建居;织麻布,教民御寒;尝百草,发明医药;倡交易,日中为市,带领先民所开创的农耕文化、医药文化、工业文化、市场文化和原始艺术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楚国人。年轻时曾任楚国的要职“左徒”。他一生忠君爱国,同情人民,主张彰明法治,惩治腐败……,虽深得人民的爱戴,却深为权贵痛恨,最终被流放江南,定居汨罗,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都郢都,屈原深感复国无...

  北宋末,南宋初,金兵入侵中原,宋朝统治者屈辱求和,官府对民间搜刮越盛,豪绅掠夺易炽,流寇沿途抢劫,又加上水灾连年,迫使湖口(今酉港镇柳林嘴)渔民杨幺率众结社,“卫境保民”,继而响应武陵(今鼎城区)人钟相起义“等贵贱、均贫富”,恢复发展生...

  炎陵县地处湖南省东南边陲,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之地,境内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气候舒适,民风淳朴,因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人文底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客家人”(汉族中独特的民系,宋代时,由原居于中原大...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包括江西的宁冈、永新、莲花、遂川和湖南的炎陵(原酃县)、茶陵等县,恢复建立了党的地方组织,建立工农兵政府,建立各县农民赤卫队,发...

  从瑶歌的演唱形式看,也非常多样化。①一个人上山劳动时主要是独唱,用于解闷开心和消除疲劳;②在谈情说爱时一般用对唱。有时隔山对唱,有时隔河对唱,你一首我一首的轮回边走边唱,以倾诉男女青年炽热的爱慕之情;③大家聚在一起高兴时多用齐唱;④跳“...

  平江民歌称得上成千上万,十分丰富,浩若烟海。平江民歌是一种形式简朴的民间艺术,歌词内容同当地人民的生活、历史、习俗、语言密切相关,真实地反映着原生态社会生活。艺术上形式简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旋律优美,流利畅达,节奏明快。大致可分为:...

  侗族喉路歌因歌中以“喉路”作衬词而得名,是侗族音乐艺术中十分难得的多声部歌曲,流传在通道县境内的临口、下乡、菁芜洲、溪口等乡镇。演唱喉路歌曲主要有“花歌”、“俏歌”、“讲歌”三种艺术形式,演唱形式主要为二声部合唱或多声部重唱,一般情况下...

  湘西土家族能歌善舞、民歌演唱是土家族最喜爱的艺术形式。阅《龙山县志》卷十一载:“相传某土司,调征南门外,及令其土卒扮女装连臂喧唱,为靡靡之音,于是守城童集欢之,并动于歌,流荡无坚志,某则以精兵潜逼他门,踊而入,遂克。”又《永顺县志•风俗...

  石马江号子的产生与著名的梅山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石马江号子最具代表性的虽然是石马江石工号子,但历史最悠久的却是石马江朝圣号子。朝圣号子现又名“南岳歌”,起源于梅山的祭祀音乐。梅山文化可上溯至楚辞的《九歌》。石马江号子所产生的地区包括...

  浏阳文庙祭孔古乐,源于古《韶乐》,是在远古流传的古乐基础上加以修正丰富而成,具有浏阳特色,故又称为“浏阳古乐”。它以祭祀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为专门内容,形式上融乐歌、舞、礼于一体,其乐、舞程序完整、内涵丰富、形式独特,乐舞活动持续近20...

  接龙舞诞生在苗族古典祭祀仪式中。早期的接龙是苗家请巫师祈福,求龙神保一方平安,五谷丰登、治虫防灾的法事。1954年麻栗场的石成鉴、石成业等对原始的接龙仪式改编成舞蹈。花垣接龙舞曾于1956年参加北京全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得一等...

  蚕灯是溆浦县大华乡小黄和竹园等村的张姓人族灯,全国“独一无二”。蚕灯是用竹篾编织而成,全长530公分,分头、身、尾三部分,头单独为一节,用细篾做成,糊上皮纸,贴上彩纸,涂上茶油。身、尾合并为一节,由36个篾圈连成,内系四根长棕绳,外蒙白...

  《湘西土家族铜铃舞》动作特点鲜明,保持了土家族舞蹈的独有风格。在舞蹈时,双膝稍曲,顺拐摇铃,颤抖摆扭,粗犷有力。有的动作技巧很高,如“跳火坑” ,腾空跳起,双腿向前伸右腿跨过左腿转身三百六十度;又如“打八铃”全蹲,两腿交替向前伸出,双手...

  《串春珠》又名《跳九州》、《走春潮》、《走线》。流传于江华瑶族自治县及道县所在的瑶族地区。它源于远古时期祭祀始祖盘王“奏档”――跳盘王活动中的“围档”“串档”,是从远古乐神舞发展起来的乐人舞蹈,是瑶族长鼓舞的姊妹篇。后来逐步演变成瑶山村...

苗族绺巾舞  保护单位: 花垣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主管部门: 花垣县文化局  苗族绺巾舞起源于远古时代,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发展成为现在的苗族舞蹈之一,有其自身的内容和特点。  在使用的道具上,她是以苗族巫师做法事时用的师刀和绺巾(...

  七江炭花舞表演者运用5米长的竹杆和灯笼,利用甩、抛、绕、抖、收和弓步、大八字步、蹲柱等肢体动作,舞姿既剽悍勇猛,又刚中带柔,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地面的舞者和空中的炭花浑然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桑植白族仗鼓舞的产生大约在元朝初期。桑植白族迁始祖谷均万、王朋凯、钟迁一等和他的子孙躲避战乱来桑植麦地坪、马合口等一带定居,创造了白族独特的民间舞蹈 �C白族仗鼓舞。它粗犷、刚劲、原始、大方又杂夹武术套路,广泛用于游神、庙会、节日庆典、...

 “天降嘉禾,神农教耕,”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实践,直接推动了农耕文化特别是嘉禾花灯戏的发展。长期以来,嘉禾花灯戏以质朴动人的语言,优美抒情的曲调,深刻而又真实的反映了嘉禾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嘉禾花灯戏是嘉禾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剧艺术。解放前县民有“腊目学灯调,正月闹花灯”之习。...

  山水临武,舜帝曾授民耒耜,教民稼穑,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各种文化元素与临武本土文化相互渗透,与代代相承的质朴民风融为一体,历久弥新。正是这种独特的山水神韵和文化浸濡,为祁剧在临武的生根、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而肥沃的土壤...

  临武县位于湘南南部,居南岭山脉东段北麓,北界桂阳,东北连北湖区,东接宜章,南邻广东连州市,西靠蓝山,西北毗嘉禾。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置临武县。由于地处偏远,长期以来,科学文化落后,自古迷信鬼神,占卜问卦,请神送鬼,游神赛会,收惊...

  长沙花鼓戏音乐曲调有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4类约200余支,传统剧目多以表演“两小”(小旦、小丑)和“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特色,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富有浓厚的乡...

  邵东木偶戏属短把内签杖头木偶。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杆(通过宽袍大袖、与手相连)在五平方米左右的竹架帷帐内进行表演。据邵东县志记载:自明・永乐二年(公元1405年)由江西乐安传入邵东,鼎盛期邵东境内有木偶戏艺人数百人,...

  祁阳小调,也叫调子,其基本唱腔是从山歌、灯调、民歌等基础上逐步衍变发展而成。它是一种有词有曲,词曲结合,结构完整,曲调优美、欢快,曲目丰富,地方风味浓郁,雅俗共赏的民间小调,因其衍生于祁阳,而且历史久远,历代传承人众多,演唱流布很广,到...

  湘剧艺术,源远流长。作为湘剧的一个分支“涟源特色湘剧”,自清初开始在湘中涟邵一带流传,家喻户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曾是湘中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影响极其深远。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涟源湘剧艺人积极参加田汉组织的抗日宣传队,创...

  益阳弹词在古今历史上发挥了劝人为善、传播道德礼教、宣传抗日爱国、活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等重要作用。1983年,益阳市曲艺组被国家民政部、中国盲聋哑协会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著名益阳弹词老艺人李青云于1989年被中国...

  祁东渔鼓在湘南渔鼓中自成流派,基本唱腔一般分为起腔、正腔、尾腔三部分,唱词押韵,正文部分故事情节强,道白约占三分之一。祁东渔鼓的音乐曲牌优美动听,地方色彩浓烈。以祁东小调、祁剧、花鼓为基础音乐,同时汲取了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地方剧种的精...

三棒鼓又名花鼓,是流行在湘鄂西龙山,来凤一带的一种古老的地方曲艺。表演一般只3人,1人打鼓,1人敲锣,1人抛刀耍棍,亦有两个队或三、五个队联合演唱的。其内容丰富,道具轻便、不择场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茶楼酒肆,随时随处皆可演唱,深受群众欢迎。...

  张家界鬼谷神功(又名大庸硬气功)主要流传在永定区。永定区位于张家界市中心,地处湘西北,澧水中上游,武陵山脉腹地,总面积2343.973平方公里。45万多人口,是一个土家族集聚区。它毗临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南有天门山自然屏障...

   晚清咸丰、道光年间,湘军宝庆子弟兵江忠源部的武术教头郭元深,以宝庆梅山洪拳的基本套路和招式为基础,广泛吸收形意、八卦、太极、少林等中华武术的精华,结合清军近战搏击的实战需要,独创了一套以拳代枪代刀进行搏击的独门拳术,在湘军宝庆子弟兵中...

  益阳虾子起拱,又称“耍虾子”,属民间传统体育与竞技项目,史称“舞虾”。史料记载,舞虾约起源于汉代。魏人孟康所注《汉书・礼乐志》曰:“象人,若今戏虾鱼师子者也。”(古以“师”代“狮”。)史料见董锡玖、王克芬著《唐代舞蹈》“太平乐”部分。益...

  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在武陵山区的林莽间自强不息,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一般都居住在交通闭塞,群山环绕的恶劣环境,但是凭着苗族人民勤劳勇敢、聪明智慧,不仅创造了难以胜数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民族文化,湘西苗族服饰绘画就是...

  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永顺知府袁承龙有祥革积弊示,“池盖瓦之禁,土家人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住房了,时以三柱二,在柱四棋屋多,四排三间,柱粗屋矮,窗小或根本不放窗,新中国城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村民居住条件较大发展,很多地...

  浦市窨子屋布局紧凑,宽敞得体,功能齐全,在湘西传统建筑方面有一定的代表价值。部分窨子屋前为店铺,后为住所,这种现象不多见,这对研究浦市商贸经济的繁荣是不可多得的实物史料。特别是在第二进门坎上,每一栋建筑都留有一个犬洞,这反映了当地民俗对...

  土家竹雕系例作品均以湘西优质楠竹为材料,用常用的竹刀、手据、斧子、锤子、凿子及自制1毫米宽的斜凿等30多种工具,精心雕刻而成,其造型古朴典雅,表现技巧精湛独到。《土家吊脚楼》、《凉亭桥》等作品从设计、选材、开眼、凿榫等工序完全按土家族特...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石雕艺人与木雕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石雕艺术得以发展和提高。逐渐出现了人物雕、龙凤雕、兽雕、花鸟虫雕四大门类,工艺上出现了人物雕、浮雕、透雕、塔卧石雕,尤以建功德碑、贞节牌坊、墓碑等。贞节牌坊雕刻艺术极为讲究。龙凤、...

  中国的刺绣,又称丝绣,是一门古老的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一根细小的钢针在绸布上上下穿刺,飞针走线,结构成各种优秀图像、花纹或文字,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据《尚书》记记载在四千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了“衣画而裳绣”。同时在《诗...

  傩面具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演化,以渗透深入到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样本,作用于土家苗寨的日常生活。大致可分为36类,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造型,他们各不相同,形态各异,多采用“人兽合一”,这种复合型艺术表现手法,再加上...

湘西苗族挑花,在艺术上的成就很高,一直受到国内外民艺民家学者的青睐,成为研究、探索的对象,它那充满天真的活力,具体与抽象兼有的艺术形式,朴实而单纯的对比色彩,神秘而古老的几何图形,是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家怎么也搞不出来的...

  邵阳羽毛画艺人擅长运用平粘、堆积粘、悬浮粘的羽毛粘贴技艺,以孔雀、锦鸡、鸳鸯、鸽、鸭、鹅、鸡等飞鸟家禽羽毛的天然本色色彩,按照创作的要求,细腻地表现出山水风光人物,色彩艳丽,形象逼真,做工精细,巧夺天工。邵阳羽毛画厂成立于1972年,是...

  望城民间剪纸的特点有:多样性、独特性、活态性。在剪纸类型上,全国各地有的望城大多数都有。从两种主要的制作手段来看,望城有剪纸也有刻纸;从两种主要的艺术风格来看,望城有粗犷朴实的,也有纤细秀美的;从剪纸的题材来看,望城有表现民间神话、传说...

  龙山陶矿资源十分丰富,大都分布在太平山、新城、石羔山、华塘、三元、洗洛、白羊等地,面积高达50多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12%。据《龙山县志》记载:“陶瓷在明清时,颇有盛名,与醴陵窑齐名”,也正是这个时期,龙山土陶从繁荣走向衰退。195...

  清朝乾隆时期的《永顺县志》曾有描述:“二三月间,妇女结队,负背笼……”,同治年间的《永顺县志》也有记载:“出则背负篓,援山拾薪……”。这里记载的背笼、篓都是竹编之一种,通过加工,主要编织品有:箩筐、簸箕、米筛、床、椅、篼、凉席等。永顺的...

  唐宋时期,耒阳是湖湘主要产纸地,产品有包皮纸、湘薄纸、皮纸、钱纸、五色纸等,明代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衡州府耒阳纸载入万历《湖广通志・方产》。清代,蔡伦古法造纸在耒阳进入鼎盛时期,年销售量达2万担(90张纸为一刀,360刀为一担)...

  双峰溪口,盛产一种远古化石及特种石,史称溪石。同治年《湘乡县志》云:“涟水……东至溪口(黄花源水自北来注),又东经雪花滩(有石可琢为砚)。”溪石质地细腻湿润,五彩缤纷呈绛红、碧绿、橙黄、淡青、紫罗兰诸色,历久不变,纹理千姿百态,充满诗情...

  “岳州扇”全国三大名扇之一,据岳阳县志记载,始于明末清初,从湖北省洪湖传入,是一种优秀的民间工艺品,解放前,主要是利用岳阳优厚的楠竹资源及快捷的水、陆交通为全国各地扇厂作嫁衣,提供扇骨等半成品,远销沈阳、北京、武汉、上海、南京、苏杭等地...

  沅江麻香糕是伴随着人们对其它糕点食品生产和发展而形成的,位例湖南四大名糕之首,主要特点:香脆燥甜、薄如蝉翼、落口消溶,一年四季可生产。人们在生产劳动、旅游、休闲、品茶、节日庆典、逢年过节馈赠亲友等方面都可食用,所表现的文化各有千秋,具有...

  铜官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湘江水域沿镇而过,形成了天然的水上通道。铜官地貌呈小丘陵状,广阔的地层下面蕴藏着丰富的陶土资源,《水经注》载:“铜官山,土性宜陶”。迄今,起伏的山峦上,烟囱林立,厂房鳞次栉比,遍地皆陶,素称“十里陶城”。长沙窑铜...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早在周初,巴国已制作贡茶献给周王室。在茶叶栽培和制作由西南向东部扩展的过程中,地处荆楚武陵之腹的古丈县,恰好处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上一个初始辐射过度带上。河西白鹤湾战国楚墓群发掘的文物中,就有茶壶、茶盏、茶灶等明器。古丈县...

  武冈卤菜制作工艺极为讲究,主要采用大茴、小茴、桂皮、公丁、母丁等二十多味纯正中草药辅之以猪筒子骨汤反复熬制,每熬制一次,凉干、冷却再反复三次以上。这样才能使卤剂更入味。制成的卤品有卤豆腐干、卤豆腐丝、卤猪血丸子系列;卤鹅肉、卤鹅掌、卤鹅...

  酒鬼酒酿制技艺民间俗称“烧酒”,主要使用高山云雾糯高粱、优质山泉为原料。其中传统的酿制工具使用古老的天锅、地锅相接,充分利用丰富的地理微生物环境。采用“清蒸清烧”酿制技术,具有民间“沤窠”的土风。在窖泥制作,大小曲培养,酒醅酿制,地窖储...

  “永丰辣酱”是双峰的地方特产,历史悠久。早在公元16世纪,双峰县城(原属湘乡)永丰镇一带就有人晒制永丰辣酱,以本地所产味鲜肉厚的灯笼辣椒为主要原料,以优质小麦、黄豆、糯米为辅配料。通过选料、酶化、晒胚、晒酱、包装等多道工艺晒制而成。17...

  保靖松花皮蛋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分布在保靖县的碗米坡镇、迁陵镇、普戎镇、比耳镇、水银乡、涂乍乡、毛沟乡、清水坪镇、野竹坪镇、清水乡、阳朝乡、复兴镇、大妥乡等土家族聚居的乡镇以及周边邻近的永顺县、花垣县、龙山县、吉首市、古丈县。酉水从县西往东...

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是一个以湘北民间传统手工生产制作技艺为起源,以三国文化为底蕴,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主结合现代生产技艺的传统酱菜制作技艺。...

长沙火宫殿传统小吃系指长沙火宫殿现存的,为市民大众所熟悉的各种风味小吃品种,是长沙地方风味小吃的龙头和代表。...

  创始人杨裕臣,生于1877年,自幼家境贫寒,爱好习武,身体矮壮,由于骨骼和力气远大于其他同龄人甚至年长几岁的人,九岁就给长沙“万福楼”做小工学习和面。因为刻苦、好学,再加上爱好习武的杨裕臣在磨面、揉面、和面、拍面时就像对待习武一样,用武...

  苗医苗药在花垣县流传久远,应用很广,全县17个乡镇的群众在以前都以苗医苗药治病,就是在各民族杂居的乡镇村寨,其他民族也请苗医治病。尤其是中后地区的乡镇如吉卫镇、补抽乡、雅酉镇、民乐镇、两河乡、猫儿乡、龙潭镇、排吾乡、雅桥乡、道二乡、麻栗...

  孙氏正骨术经孙孝�j、孙广生、廖怀章、孙燕等学术传人的发扬,目前,已形成了以邵阳正骨医院为传承基地的传承体系,流传广泛,学术传人千余名,主要分布在湖南省邵阳市、娄底市等地区,散布于湖南怀化、株州、郴州以及广东、广西、香港等地区,成为湖湘...

  “赶秋节”源于何时,尚无文字记载,1940年民国保国科学院凌纯声、芮逸夫著《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载:“苗中有一种打秋的游戏,颇有可观。他们每于节假有集会或过新年时节时,在一广场中搭起秋架,上扎有二秋轮,每轮四叶,每叶系绳及板,即成一秋架。...

  相传明朝初年,初徙湘西古丈县的土家勇士鲁力卡巴的后裔,经常遭受官匪欺扰。一个大雾弥漫的早晨,村寨青壮一齐出动,杀向敌阵。敌人惊恐万状,朦胧中见来的尽是些骑着高头大马的壮汉,刀光剑影,风声鹤唳,吓得魂飞魄散,不战而溃。从此,山寨安宁,六畜...

  “四月八”是苗族人民聚会欢庆的重大节日。著名苗族民俗专家石启贵在1938年“湘西土著民族调查报告”记载“四月八日,苗乡节日,一班男女群喜看之。此为苗乡集会之一种,乾州中黄乡所属之家庭例行此举。是日毫无其他设备,仅是比赛唱歌之优劣,有吹喇...

  泸溪苗族跳香,反映了当地人们崇尚自然、安于天命精神特质和对幸福、安康生活的执着追求及纯朴勤劳团结的民族精神,体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传承着民族文化传统,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而成为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

  桃花源擂茶历史悠久。东汉(建武)25年,伏波将军马援征讨五溪“蛮”,路过乌头村(今桃花源),因水土不服,感染瘴气风寒,“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当地一老妇献出祖传秘方“三生汤”(生米、生姜、生茶叶在擂钵中捣碎,开水冲兑汤服),以治其...

  坐歌堂以大量的歌词和自成体系的曲调,正是过山瑶文化“瑶歌”与古乐的遗存。不愧为瑶文化的瑰宝,具在很高的音乐、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的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

  城步苗族先民的居住环境山高水冷,气候严寒,蛮烟瘴气和毒蛇蚊虫横行。在缺医少药的古代,为了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他们只好靠多饮茶、喝浓茶抵御蛮烟瘴气,防治疾病。但过多的喝浓茶对身体反而不适。于是,他们试行在茶汤中加入适量的杂粮和调味品,既能...

  “讨僚皈”是隆回花瑶特有的传统节日,是隆回花瑶区别于全国各地瑶族的独特文化现象,流传于隆回县境西北部的虎形山瑶族乡、小沙江镇、大水田乡、麻塘山乡境内等隆回花瑶聚居区。“讨僚皈”系花瑶语言音译,意思是逃脱凶恶的菩萨,举办“讨僚皈”,曾经是...

  湖南桑植白族游神是桑植白族特有的崇拜本主的民间信仰活动,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整个活动分请神、娱神和赛神三个过程。请神时由三元教老司唱《白族拜祖词》,娱神时由会首(族长)和三元教老司组织将神像抬出祖祠在白族各村寨“巡视”,人们采用歌舞...

  珠梅“抬故事”是出现在湘中地区的一项颇有影响的民间活动。地处湖南省涟源市龙塘乡。明崇祯年间,当时道教已传入安化(现涟源市)各地,珠梅“西元山观”是最早建立的道教寺观之一,在当时战乱、民不聊生的情况下,人们祈求祛病消灾,以道教斋醮形式,许...

张家界泼水龙习俗,在永定区的尹家溪镇西尹村、莫家岗村十分盛行,是当地土家族、苗族、白族在夏秋干旱时求雨祈福的一种形式,相传近千年。如今已发展成为对喜庆节日的庆贺、对美好生活祝福的一种方式。...

   “白仓高跷”俗称“踩高脚”,又称“耍高跷”,是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竞技娱乐活动,主要流传于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湖南省邵阳县白仓古镇及其周边乡镇。  我国的高跷艺术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朔到《列子・说符》中的春秋末期,魏晋时期...

  汨罗市位于美丽的洞庭湖畔,因境内的汨罗江而得名。是中国端午文化的源头、中国龙舟名城,有“蓝墨水的上游,文化人的圣地”的美誉。二千四百年前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此投江殉国,当地群众即在屈原居住过的江边――南阳里立祠纪念屈原,并...

  凤凰扎染艺术,是众多民族民间手工艺术的瑰宝,以它的精、奇、巧、妙、美而闻名中外,受到人们的青睐。凤凰民族民间手工工艺扎染是我县苗族、土家族多种民间印染工艺的一种,长期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扎染手工工艺十分特殊,制作十分讲究,程序十分复杂,...

  苗族团圆鼓舞流行于古丈县河蓬乡民族传统舞蹈,产生于汉代之前,源于苗族古代祭祀活动。据《古丈坪厅志・民族卷》记载:“刳长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为鼓。使妇人之美者跳而击之,择男女善歌者,皆衣优伶五彩衣,或披红毡,戴折角巾,剪五色纸两条盘于背,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