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叶龙” 源自林城镇天平乡“荷花化龙”民间传说,由清代道光年间庙会中的“化龙灯”演变而来。百叶龙构思奇巧,扎制精湛。先以荷花朵朵,祥云片片,蝶戏莲间,妙舞柔姿。至“荷花变龙”,神龙突现,荷化龙身,蝶化龙尾,令人赏心悦目。1955年,“百叶...

“扫蚕花地”是每年正月至清明期间,民间艺人上门至蚕农家以边唱边舞形式,模仿养蚕劳动生产,清除灾难晦气,祈求吉利和蚕桑丰收的蚕桑习俗。“扫蚕花地”是清末民初以来,杭嘉湖蚕区广泛流行的“蚕花”习俗之一,以德清艺人较为集中为主要代表区域。表演即兴...

新市蚕花庙会是在清明节前后由民间自发举办的集市,主要分布于德清县新市镇境内。传统自三月起至四月二十日左右止,主要内容除插柳踏青、花灯、祭蚕神、拈香、请神出游、划龙舟、打拳船、请蚕花、轧蚕花、演蚕花戏、商贸集市等。新市蚕花庙会历史悠久,延续时...

防风氏祭典是在防风氏传说流传中心区域浙江省德清县下渚湖街道二都村,后人为了纪念防风氏而举办的祭典活动。据载,初建防风庙已有千年历史,祭典一年春秋两祭。其中农历八月廿五祭祀为盛大。内容包括祭祀仪式、出会巡游、民间歌舞表演等等,其宗旨不外:祭祀...

民间传说南浔含山地区是蚕神的发祥地或降临地,唐代乾符二年(公元870),山上就建有“含山寺”和“蚕花殿”。 含山“轧蚕花”民俗,始于治平年间(公元1065年)。宋代张先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就有“轧蚕花”活动中的水上民间文体活动的记载...

湖州羽毛扇,俗称“鸟毛扇”,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传统工艺品。与苏州团扇、杭州折扇并誉为中国三大名扇。 湖州羽毛扇的精湛制作技艺,显示出劳动人民不凡的智慧和技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杰出创造力;制扇、用扇及技艺传承,长期以来已形成一定的民俗,成为...

双林绫绢,被誉为“东方丝织工艺之花”。具有关文史记载:早在东晋太元年间,吴兴太守王献之在任时以白练书写,有“王献之书兼欣白练裙,练即绢也”的记载,即指绫绢。唐代成为朝用贡品,宋代陈甫《农书》卷中记述湖人“以蚕桑为岁计”。宋、元两代双林盛产绫...

湖笔,是毛笔中的佼佼者。湖笔制作工艺精湛,品质优良,享誉海内外。 湖笔的发源地在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位于湖州市区东南 35公里。善琏制笔业大约始于晋代。历经唐宋,湖笔工艺不断进步,到了元代,终于名声鹊起,奠定了毛笔之冠的地位。 湖笔工艺操作...

湖州琴书,俗称“胡琴书”,简称“琴书”。是一种用湖州方言音韵演唱,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坐唱曲艺,流行在湖州、嘉兴各县及江苏吴江一带。琴书的演唱形式有单档、双档和“三个档”三种。正书曲目按唱腔可分“本滩”和“小戏”两类。小戏类有《拔兰花》《...

湖州三跳,俗称“纤板书”、“三敲板”,简称“三跳”,因伴奏乐器“三跳板”而得名。流行、分布于以湖州为中心的浙北各市县,是一种用【劝世调】单曲往复说唱相间的地方曲艺。劝世调的基本曲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用于单档演唱的“独唱型”,一种是用于双档演...

湖剧,是浙北地区唯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旧称湖州滩簧,曾有“小戏”、“花鼓”、“湖州文戏”等称谓。流行于浙北的湖州、嘉兴各县,及毗邻的江苏吴江、余杭等地。湖剧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小戏时期”、本滩时期”、“剧本戏”三个阶段。而在文革期间,...

狮舞在长兴县林城、吴山、虹星桥、泗安等十多个乡镇广泛流传。其中林城狮舞于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上,狮舞在正月间调弄,以挨家“拜门子”讨吉祥为主要形式。翻滚扑跃,动作繁多,其中“叠桌登高”为高难技巧。林城狮舞...

《上舍化龙灯》起源于民间闹春灯舞,亦称《花龙灯》,发源于安吉县梅溪镇上舍村,流传在安吉县、长兴县、湖州市、安徽广德县一带。清嘉庆年间上舍村杨氏祖先将庙会上演出的花灯串成龙形,扎龙头、龙尾,称花龙灯。传至道光年间,艺人杨九林使龙灯演变出“四变...

防风传说是最早记载于《国语·鲁语下》,并活态传承至今的口头民间文学。其流传以现浙江省德清县下渚湖街道境内封、禺二山之间及周边地区为中心区域,包括《尧封防风国》、《大禹找防风》、《防风之死》、《防风三难大禹》、《防风塔》、《防风井》、《四弟相...

安吉县孝丰镇大河项家皮影戏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清代光绪二年(1876年)项家祖先从河南省桐北县传入安吉县孝丰镇大河村。在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中,项家皮影得到长足发展,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项家影偶以牛皮为原料,用挂薄透明的牛皮雕刻人物,再涂...

长兴县是浙江省出产紫砂陶器的产地之一,有着丰富的紫砂陶土资源。长兴紫砂陶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紫砂壶与紫笋茶、金沙泉同为“品茗三绝”之一。紫砂壶的制作使用多种形状的椎、碓、镖、钗等十余种工具,用全手工拍打镶接技法,经打泥片、打泥条、拍身筒、搓...

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因产于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蚕种选用自育“莲心种”,又称“湖蚕”,品种优良,特适于缫制优质蚕桑丝。“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主要工序有搭“丝灶”、烧水、煮蚕、捞丝头、缠丝窠、绕丝轴、炭火烘丝等。1851年,“辑里湖丝”获...

湖州震远同,是一个在华东地区享有盛誉的百年老字号。又“吴兴茶食三珍”美称的玫瑰酥糖、椒盐桃片、牛皮糖,是震远同的主要产品。以其独特的传统制作工艺和口味赢得了广大消费人群,蕴涵着湖州地区古老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食品文化。 震远同创自于清同治年间(...

丁莲芳千张包子是浙江湖州传统的名点。清光绪四年( 1878 ),湖州菜贩丁莲芳以鲜猪肉、千张为原料,裹成长枕形千张包子,配细丝粉,名曰千张包子丝粉头,肩挑叫卖。 后在肉馅中又添进笋衣、开洋,并改为五厘米见方的三角形包子,细丝粉改用以绿豆为原...

安吉白茶是六大茶类之一,是一种汉族名茶,产自浙江省安吉县。这里山川隽秀,绿水长流,是中国著名的竹子之乡。安吉白茶,为浙江名茶的后起之秀。安吉白茶是一种非常特异的茶种,它是特定的优良生态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茶树,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物种,属...

紫笋茶,全名顾渚紫笋,是创制于唐代的名茶。自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至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常为贡品,被誉为“中国历史上跨贡最久的茶”。 紫笋茶制作工艺随历史发展不断演进的同时,“古代”制茶方法也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延传至今形成了茶叶...

织里之地名,是因历史上的织里产桑养蚕,丝织业兴旺而被冠以“织”字。 在材料的应用上,织里刺绣以丝和棉织品为主,而在绣品的用途上,织里刺绣讲究实用性;在艺术风格上,织里刺绣粗犷、简单、实用,图案大多反映民间“平安吉祥”的意愿。 如今,尽管时代...

“练市船拳”因流传于练市,且在船上打拳而得名。其套路丰富多彩,具有神形合一,效法水战,步法稳扎,躲闪灵活等特点。拳术和兵器的传统套路,两者合起来多达百余种。练市船拳的传承特点是以身教言传为教学方法,以拜师收徒为传承行规,数百年不变。...

梅溪旱船,俗称“花龙船”、“八仙船”等,是集唱、舞、手工扎制技艺于一身的岁时节令习俗舞蹈。 早期的旱船,最多扎有三层篷顶,上扎纸塑八仙。1892年后出现了船头扎走马灯的旱船。1949年后,又结合安吉风物,在船身贴剪纸,画荷花等图案。 梅溪旱...

犟驴子这个民间舞蹈节目,源于一个民间故事:一个当官的人穿着官服,戴着墨镜,骑着毛驴衣锦还乡,他日行夜宿春风得意。一天,他骑着毛驴到一口水塘边,毛驴因口渴到池塘伸颈喝水,毛驴的到来惊飞了在池塘歇憩的仙鹤,也惊吓撑开了壳的河蚌,河蚌立刻合上壳,...

竹叶龙是发源于安吉县梅溪镇上舍村的民间传统舞蹈,是在“化龙灯”的原型上,以竹、纸为材料创作而成的,历史悠久。 竹叶龙表演时有分有合,“动则变、变则化”。由九盏竹笋灯、一盏龙头灯、一盏龙尾灯组合成的竹叶龙,时而翠竹摇摆,时而竹龙翻滚,有竹海腾...

安吉竹乐是安吉竹乐团用竹乐器进行演奏的一种表演方式。演奏乐器包括:竹排鼓、蚕匾、竹节锣、竹鼓、竹管琴、牛铃、多音管、摊匾、竹齿、沙罐、竹碗、竹锯、竹节片、响板、竹算盘、竹铃鼓等。目前安吉全县共有成套竹乐器五套。这些乐器均用安吉所产竹子制造,...

湖州山歌属吴歌的一支,是用湖州话演唱的一种本土民歌。 湖州山歌产生于太湖以南湖州市辖区及周边地区广大水乡农村,它们由一支共用的“四句头”羽调式“山歌调”统领而形成统一曲调风格的“体系”,或吟或唱反映南太湖人民生活各个层面的口头文学诗作,按内...

位于菱湖镇境内的射中村,古时名射村,缘由为羿射九日的神话传说。村中建有羿神庙,又称土地庙,是供奉羿和嫦娥神像的地方。另有祭祀羿、嫦娥的民俗,箭墩、箭潭、九龙戏水池等古迹。相关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的故事,射中村人代代相传,妇孺皆知。...

“蒙恬会”是为纪念笔祖蒙恬,于每年农历九月十六,在南浔区善琏蒙公祠举办的祭祀“行业神”的民间活动。 “蒙恬会”的传统祭祀程式主要有开光、整冠、洗尘、净身、宣祭文、润笔、祭祀、焚笔、出会、会酒、蒙恬戏等。善琏“蒙恬祠”是湖笔业的图腾,“蒙恬会...

《白雀抬阁》起源于清初年间,诞生于民间广泛流行的庙会,是湖州白雀地区一个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老艺人借鉴踩高跷表演形式,进行的创新改良。我们把两个以上的儿童,集中在同一个表演器械上,作出各种表演,从原来自己踩着高跷走,改变为人们抬着演员走。 ...

德清蚕桑生产习俗是长期以来,蚕农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早早的总结出了养蚕的经验及沿袭至今的习俗。道光武康县志中记录了养蚕从“浴种”到“布子”、“相种”的整个过程。蚕事习俗包括剪蚕花、戴蚕花、年三十的呼蚕花、点蚕花火(又称点蚕花灯)、焐蚕花(又称困...

南浔一带的蚕农根据神话传说,认为蚕是“白马”的化身,是“天虫”下凡。因此,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积累,对养蚕的全过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饲养技艺和蚕事习俗,并传承至今,有藏蚕卵、背“蚕种包”、搭蚕房、插“蚕花”、拜“蚕花五圣”、“收蚁”、“眠关”、...

乾元龙灯会是直接源于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德清民间的“灯节”习俗。正月“灯节,自一月十三日曰‘上灯’起,至一月十八日曰‘落灯’止。乡农制各色纸灯为龙马狮鱼花篮之形赴市竞赛,迎之者须燃花炮并赠钱物以为酬”。此元宵期间的特色民俗千百年来代代沿袭。20...

舞阳侯会是上柏村百姓为纪念汉初樊哙将军,在其重阳诞辰之日举行的大型集市庙会民俗。庙会为期三天,分别为九月初八——接夫人 九月初九——出会大典 九月初十——送夫人。庙会做戏则时间不等,一般是5至7天。庙会出会前夜有拖铁链、埋眚起眚的宗教仪式。...

周生记馄饨制作技艺是民国初期由周济相所创,并代代传承至今,成为湖州名点代表。自古以来湖州就盛行吃馄饨这一饮食习俗,周生记馄饨以白嫩细腻、光润晶莹、馅心饱满、皮薄滑润、入口汁浓、油而不腻、味道香鲜的特点脱颖而出,成为湖州家喻户晓的名点小吃。 ...

“南浔传统糕点制作技艺”与具有浓郁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的鱼米之乡——南浔相映衬,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南浔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糕点有桔红糕、定胜糕、雪饺、子孙糕、姑嫂饼、麦芽塌饼、会须蛋、十二生肖圆子等。...

诸老大粽子是湖州市的著名传统小吃,是湖州“四大名点”之一,湖州“中华老字号”之一。属于端午节节日美食。 诸老大粽子以其工艺上的复杂性、配方上的独特性加之秀丽枕外型而著称,经过前道、中道、后道三道程序,形成“香、糯、鲜、美”四大特色,备受顾客...

畲族貔貅舞是流传在安吉报福镇中张畲族村一带的传统舞蹈。中张村是湖州仅有的二个少数民族村之一,该村畲族人于清·光绪年间从浙江景宁迁入湖州孝丰县赵公坦居住(今报福镇中张村)。貔貅舞伴随着畲民的迁入而在该地盛行,并以口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 貔貅...

长兴旱船,流行于本县的河南籍人口农村中,是一种以旱船为道具,集歌舞和手工扎制技艺于一身的岁时节令舞蹈。每年正月初二起,旱船队挨家挨户“拜门子”,有“打坐场”、“开四门”、“斗船”等套路。船郎边打莲响边唱旱船歌,内容有金龙宝殿、五子登科等。船...

鄣吴金龙是流传在安吉县鄣吴村的一种传统舞龙表演,以其光彩夺目的龙身造型,强烈的舞蹈节奏和磅礴撼人的演出气势,深受周边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为各地龙舞中佼佼者,以至久演不衰。 鄣吴金龙表演分开四门、双龙出海、半边月、龙蜕壳、翻江倒海、龙盘珠等...

陈霸先(503-559),史称陈武帝,南朝陈吴兴下若里(今浙江省长兴县)人。公元557年,受禅为帝,国号陈,都建康(今南京)。长兴县作为陈霸先的出生地,境内保存有大量和陈霸先相关的文化遗产,如陈朝皇陵、圣井、陈高祖钓台、陈武帝故居遗址等。围...

熊明遇(1580-1650),明万历三十年长兴知县。23岁到任,兴修水利,奖励农商,订立漕规,革除旧弊,政绩突出。然而在长兴民间故事中,他却是一位反面人物,这种“正人反说” 怪异离奇的现象具有较强的独特性。熊知县的故事在长兴流传甚广,以围绕...

安吉县梅溪镇梅溪马村蚕桑生产技艺有悠久的历史,据宋嘉泰《吴兴志》记载:安吉“育蚕,则以多为贵,有至数百箔者”;“本郡山乡,以蚕为岁计,……兼工机织”。境内丝绢产量已很可观。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仅夏税绢一项就多达十万零七千零...

“长兴龙船”又叫“太湖花龙船”。同治《长兴县志》:“谓之飞凫,又曰水车、水马,始于吴越时……”,为端午习俗,在洪桥等乡镇盛行。龙船用农家小舟扎成,船首龙头口含观音送子,两艄幡旗招展,划手隐于舱内。端午间,船中锣鼓喧闹,岸上鞭炮齐鸣,各村各家...

“南浔三道茶”,俗称“南浔三碗茶”,是南浔地区从清代流传至今的礼仪性品茶习俗。主要是指向客人一次敬奉甜茶、咸茶和清茶三种茶品。此种茶俗,主要用于逢年过节和“毛脚女婿”第一次登门时。 “三道茶”发展至今,在南浔镇及周边地区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已...

老恒和酿造技艺始创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个半世纪中老恒和始终秉承“恒以持之、和信为本”的祖训,沿用古法酿造技艺,精选原料,考究工艺,应时而作。 老恒和沿用古法酿造技艺,考究工艺,讲究应时而作,且基本还是依靠手工操作。...

柳编制作技艺是吴兴区东林传承数百年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笆斗,是一种用柳条(杨条)编织而成的农用盛器。根据容量大小和用途不同分别称“栲栳、笆斗、拎笆、四升斗、鞋扁”等,是江南水乡农村广泛使用的农用盛器。 柳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有很高...

陆氏医验为吴兴陆氏中医分支,直接源于清末民初陆氏中草药治疗“黄病湿热”病秘方。陆氏乙肝汤打破传统治疗慢性肝病常用温药,活血散瘀为要药,以清热解毒、凉血利湿,舒肝利气为要药。1999年首建全国首家民间中草药博物馆,收藏了古籍2万多册。...

“荻港民间丝竹”是和孚镇特有的,用二胡、弦子、月琴、横笛、竹箫、尚有小锣、响玲、木鱼等击拍器乐,以吹、拉、弹、唱等方式,演奏各种民间小调、戏曲及现代流行歌曲。不需要化妆,不需要道具,不需要服装,也不限场地,只要几只条凳坐下来即可演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蚕桑业的国家,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先民便开始采桑养蚕、取丝织绸。蚕桑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最早典籍《尚书》的《禹贡》篇就有“桑土既蚕”的记载,春秋时期著作《管子》的《山权术》中也有“民之通于蚕桑”的说法,汉代乐府...

  安吉白茶产于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是一种烘青茶。白茶自古种源难得,茶树难养,以野茶为稀贵。据宋赵佶《大观茶论》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   安吉白茶以白...

  紫笋茶又名“顾渚紫笋”,产于浙江省长兴县。其名由《茶经》中“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的论述得来,无论是形状,还是颜色,乃“上品中的上品”,茶圣陆羽称为“芳香甘冽,冠于他境”。   紫笋茶的制作要求每年于清明至谷雨期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经摊青、杀青、理条...

  浙江省湖州市双林绫绢传统织造技艺源远流长,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据记载,东晋时双林已盛产绫绢。太元年间(376—396),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出任吴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太守时就曾以白绢书写。南北朝时期的宋代(420—479),双林绫绢已闻名于世,远销林邑(今越南)、扶南(今柬...

  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因产于湖州市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辑里村自元末成村,便产湖丝。有明代史料书:“天下蚕桑之利,已莫胜于湖,而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   辑里湖丝的制作技艺,以辑里村为中心,主要分布在练市、善琏、双林一带的农村。自从机器化缫丝问世后,南浔农村的...

  湖笔是毛笔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品质优异而享誉海内外。   湖笔的发源地在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善琏制笔业约始自晋代。据清代同治《湖州府志》载:“(善琏)一名善练,……居民制笔最精,盖自智永僧(隋朝人,名王法极,王羲之七世孙)结庵连溪往来永欣寺,笔工即萃于此。”经过唐...

  湖剧,旧称“湖州滩簧”,也有“小戏”、“花鼓”等称谓,流行于浙江省湖州、嘉兴、杭州,江苏省吴江、宜兴,安徽省广德等地。湖剧的基础是湖州说唱滩簧与湖州琴书,形成时间约在清道光至咸丰年间。1951年定名为湖剧。   湖剧以滩簧二胡为主奏乐器,曲调清新,表演文雅细腻,唱腔有...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

  防风氏是上古神话中的一位治水英雄,在会稽山群神相会时,因迟到而被大禹所戮。“其长三丈,其骨头专车。”“(防风)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国语·鲁语》下)因其“骨大”史称“大人”、“巨人”。《述异记》:“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