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特产

怀府闹汤驴肉

闹汤驴肉是河南省汉族传统名吃,属于豫菜系。起源于河南沁阳城,相传至今有100多年历史,一直流传至今,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之说,相传乾隆皇帝南巡过怀庆,品尝了怀庆府驴肉,连声叫好。为中原一绝,焦作特产。所谓闹汤是利用现代加工技术将煮肉后的陈年老汤精制而成,闹汤富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胶原蛋白,维生素,矿物等营养元素,是滋补健身的佳品。

怀牛膝

牛膝(亦称怀牛膝),苋科,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山苋菜、对节菜、积名牛茎。根呈园柱形,茎有棱角,节部膨大,状似牛的膝盖,故称牛膝。主产于河南温县、武陟、博爱、沁阳等地,旧称怀庆府,为享有盛誉的“四大怀药”之一,称怀牛膝。怀牛膝因产于历史上的怀庆府而得名,位于今河南焦作一带。怀牛膝的特点是:条子粗壮、明亮、色泽鲜艳、油性多。

怀菊花

怀菊花,菊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怀菊花就属于药用菊。祖国医学认为,菊性寒,历经寒暑,得天地之清气,有清热、解毒、祛风、清肝、明目等功效。根据中医的传统经验,白菊花长于平肝明目,黄菊花多用于散风清熟。因此,明目多用怀菊花,清热多用杭菊。《本草纲目》记载白菊“囊之可枕”。白菊名地“怀庆府武陟”即今天的河南焦作武陟县。

怀地黄

地黄又名生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据《本草纲目》记载'这种植物'以水浸验之,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为人黄,沉者名地黄'。故人们都以沉下者为贵,久而久之,遂名为地黄。

怀山药

怀山药是一种生长在河南的具有健脾胃补肝肾的药食同源珍贵药材。我国山药产地众多,但是以产地河南省焦作市的山药最为优秀,焦作古称怀庆府,因此这里的山药也叫怀山药。山药又名薯蓣,原产于中国北方,主产区河南,目前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和南方的广西、福建、广东、台湾都有广泛种植,日本和韩国也有种植。作为中药最重要的补益材料之一,无任何副作用。因此被历来医家 评价为“温补”“性平”,是 “药食同源”的典范,即可以当成正常食物充饥使用,用者没有避忌。

怀姜

怀姜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晋代诗人潘岳任怀庆令时,曾写有"瓜瓞蔓长苞姜杆纷广畦"的诗句。生动的记述了清化姜的分布情况。我国许多地方均种植有姜,可是,尤以清化姜最为著名,古诗曾有咏清化姜的"作帝师兴百代周,寒居表里见吾愁,蛮也最恶桃花瘴,不中怀姜老少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尝清化姜后,赞不绝口,将其奉为宫廷贡品。

温县铁棍山药

铁棍山药是我国山药行业的领军品牌,先后获得国家三大地理标志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成为全国为数极少集齐‘三标一品’的农产品。温县铁棍山药,是怀山药中的极品,自古就是皇室贡品、国药瑰宝,被称为‘神仙之食’。温县铁棍山药有5个显著特点:一是形不一般,扁圆细长不规则,毛眼突出毛须多;二是色不一般,表皮黄褐红锈斑,断面细白有粘液;三是质不一般,水分少,密度大,质地坚实肉细腻;四是味不一般,入口‘甘、绵、甜、香’,适口性好;五是效不一般,健脾、补肺、益肾、养胃,功效独特。

清化姜

生姜是集调味品、加工食品原料、药用蔬菜为一体的多用途蔬菜。它味辛性温,有除腥、去臊、去臭等作用,为烹饪必备之物;它又可药用,有解毒、散寒、温胃、止吐、止咳、止泻的功效,自古被称为东方药物。在一杯开水中加入3-4片姜,待水温降下来时,加入一勺蜂蜜、几滴醋和少许盐,每天早上喝一杯,持之以恒,可有效治疗慢性咽炎、口气,预防前列腺炎。此外,还有褪去色斑养颜美容之功效。我国各地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分别培育出不同品质的地方名姜,这清化姜算是同类中的佼佼者。清化姜也称上庄姜,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主要分布于博爱县北部的清化、许良、月山、柏山等乡镇共二十余个村,上庄村种植面积较大,所以也叫上庄姜,古时统称为“清化姜”。作为地方品种,清化姜的特征典型,它株高70—85厘米,生长势和分枝力强,一般可达15个分枝,根茎块大、姜球数多而排列紧密,根茎淡黄色,肉质细嫩、含水量少、辛香味浓,可生食、熟食、也可加工成多种风味食品。此外清化姜还具有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病虫害少、产量高、易加工耐储运,一般亩产2500公斤左右,高产者可达4000公斤。因其具有丝细、香辣宜口味道鲜和久煮不烂等上佳品质,清乾隆15年,乾隆朝拜月山寺时纳清化姜为贡品。据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清化姜的营养成分极为丰富,除含有一般蔬菜的大多数营养成分外,其硒、挥发油和姜辣素均高于其他同类产品,是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烹饪首选的调味之物。

获嘉黑豆

获嘉黑豆于2010年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一员。黑豆,又名黑大豆、乌豆、橹豆、马料豆、料豆、枝仔豆、冬豆子、零乌豆,是黑色大豆的一种,因其外皮由深色的蔬果色素花青素所构成,所以呈现出黑色。我国是黑豆的原产地,种植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大豆古称“菽”或“荏菽”,《诗经·大雅·生民》中记述后稷“艺之荏菽,荏菽旆旆”。《史记·周本纪》记载后稷幼年做游戏时“好种麻菽,麻菽美。”黑豆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粗纤维,营养价值高,是我国传统的粮食油料兼用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在农业生产中又是轮作倒茬培肥地力的良好养地作物。传统中医学认为,黑豆具有补肝肾、强筋骨、暖肠胃、明目活血、利水解毒的作用,也是润泽肌肤、美容养颜、延缓衰老、乌须黑发之佳品,具有医食同疗的特殊功能。获嘉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数千年来人们在这里劳动、生活、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3000多年前,周武王伐纣会盟诸侯于此誓师,谋成牧野之战,奠定了周王朝800年之基。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驾幸豫北汲县的新中乡(今获嘉县境内),恰在这时,路博德派使者献来南越国叛乱丞相吕嘉的首级,武帝大喜,取擒获吕嘉之义,改新中乡为获嘉,遂以其地置县,名“获嘉县”。获嘉黑豆栽培历史悠久,据乾隆二十一年《获嘉县志》卷九物产中记载:“谷之类为梗稻、为大麦、为小麦、为荞麦、为黍、为稷、为粟谷、为蜀黍(即高粱)、为黄豆、为青豆、为绿豆、为黑豆、为扁豆、为小豆、为寒豆、为芝麻……”,将黑豆列为当地主要粮食之一。民国二十四年《获嘉县志》又记载,“谷之类为梗稻、糯稻、旱稻、为大麦、为小麦、为荞麦、为玉麦、为稷、为粟谷、为蜀黍(即高粱)、为玉蜀黍(即玉米)、为黄豆、为青豆、为绿豆、为黑豆、为扁豆、为豌豆、为豇豆、为小豆、为寒豆、为芝麻、为眉豆。”“饮食上食品以米、麦为大宗、玉蜀黍次之,各类豆类又次之。”获嘉县由于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农产品资源丰富,在长期的农耕社会中,当地居民崇尚白色食品,人们将黑豆作为牲口的饲料,一般不食用,只有贫者和食不果腹的人才无奈食用黑豆。但是,当人们后来发现,牲畜食用黑豆后,体壮、有力、抗病能力强,逐步总结出了黑豆的医疗保健作用,并冠以“豆中之王”的美称。

马宣寨大米

马宣寨是焦作市武陟县最东部的一个村庄,该村向东一公里是获嘉县境、东南五公里是原阳县,是一个鸡鸣三县的村庄。这里也是三县地势最低凹的地方,方圆几十公里的水都汇集于此,流入村东的排水河,使该村水塘纵横,荷花连绵,怕涝不怕旱,自古以来以种植稻米和莲藕著称。这里的稻米与藕荷交叉种植,稻田有藕,莲塘有稻,新碾稻米蒸饭,揭开锅盖有股藕荷的香味,因此这种米被叫“菡香米”(荷花古称“菡萏”,这种稻米自然就叫菡香米了)。菡香米和马宣寨村几乎同时出名,但在马宣寨全村400多户人中却没有一户姓马。为何一个无马姓的村庄却叫马宣寨?这里马宣寨的马宣又是何意?深究马宣寨的村名却引出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历史典故。在明朝建文年之前,马姓是该村旺族大户。洪武年间马姓家族出了一员武将,单名宣。马宣自幼苦读诗书,酷爱习武,从小铸就了忠君报国、坚贞不二、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又拜师学艺,练得一身好武功。成年之后马宣投军,由于文韬武略兼备,作战勇敢,多建奇功,屡被提升,直到被明太祖朱元璋任命为北平(北京)都指挥使,与燕王朱棣共同把守大明帝国的北大门。当时的北平是明四皇子燕王的国都,北御辽金,西制蒙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马宣能任北方重镇的最高军事长官,可见洪武皇帝对其的信任和喜爱。马宣自然深感皇恩厚重,誓死效忠于大明皇帝。村里传说,洪武中叶,马宣从北京驻地到都城南京面君,路过家乡,带了村里藕田荷塘所产的“菡香稻米”献给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皇上,明太祖朱元璋品尝后连连夸赞“真有一股藕荷的香味,想不到北方能出如此好米”,于是太祖详细问了马宣家乡情况,马宣如实回答。皇帝说,这个村子既产好米又出良将,村名就改为马宣寨吧。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因皇太子少亡,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年号建文。朱允炆21岁登上皇位,实行削藩政策,弱化各藩王的权力,引起拥兵自重、实力强悍的燕王朱棣的不满,于是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起事,欲夺自己侄儿的皇位。燕王造反,燕王手下的文武百官以为建文皇帝势力弱小,取而代之易如反掌,自己升官晋爵的机会到了,于是纷纷响应,摩拳擦掌,欲拥戴燕王,出兵南下,夺取江山。在这一片造反的喧闹声中,燕王手下竟然有人大义凛然地站出来唱反调,这就是北平都指挥使、大将马宣。在燕王“靖难”誓师后,马宣立即率北平驻军向燕王府发起进攻。由于燕王早有预谋和策划,马宣的副手北平都指挥同知朱能与燕王串通,临阵倒戈,经过三天激战,燕王朱棣控制了北平城。马宣巷战失利,手下所剩三万士兵又投降了燕王,只好带领一千多士兵逃往北平东北的蓟州城(时称蓟州卫)。燕王带领朱能、张玉等将领率军追至蓟州,亲写书信派使者入城见马宣,马宣看完信大骂燕王反贼,并拔出佩剑,砍去案桌一角对将属们说:“有言降者,如同此案” 。遂率部出城迎敌,朱能已列阵等候在城北,马宣跃马挥戈朝燕王兵冲去。朱能手下的张武、王真出战。马宣虽然英勇,但众寡悬殊,手下亲兵全被擒拿杀死,他本人也身中数枪,最后被擒并绑缚到燕王的军帐。燕王怜惜马宣是员猛将,即劝降说:“马将军,既已被俘,莫如同举大义,随我打到南京,靖难事成后,自少不了你的头功”。马宣手指燕王怒斥:“我堂堂大丈夫,大明皇帝的忠臣,岂能与尔等逆贼同流合污。死而死矣,何足惜哉!”,燕王命手下砍去马宣扬起的右臂,马宣以剩下的左臂指着燕王大骂,燕王命人砍去马宣的左臂,马宣仍大骂不止,燕王又命人割去他的舌头,马宣竟将口中鲜血喷向燕王,燕王威风扫地,恼羞成怒,只好割去了马宣的头颅,挂在营门示众。马宣精忠报国,壮烈殉节的事迹轰动朝野,《明史》有六卷记载了马宣抗燕殉国的故事,《皇明通纪》卷十二写道“都指挥马宣(北平)巷战不胜,走蓟州。燕王遂出师讨之,马宣起兵西迎,拒战不利,退守蓟州,(张)玉谕之不下,环城攻之,宣不支,被执,骂不绝口,遂死”,此外蓟县史料及《大明开国演义》等多处详细描写了了马宣的就义过程。马宣蓟州就义后,有亲兵将马宣的无头尸体偷偷运回了马宣的家乡马宣寨,马宣的家人将马宣埋葬在村子南侧,由于怕燕王军队追来,抄家灭门诛九族,马姓全族连夜逃离马宣寨,到千里之外隐姓埋名。从此,马宣寨再没有马姓人家。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半年后燕王大军南下,经过马宣寨,将马姓全族满门抄斩。这个说法不尽合理,因为马家人安葬马宣后,应知道处境的危险,不会坐以待毙。凡是英雄,历史总不会忘记。燕王朱棣杀了马宣后,又攻下了居庸、怀来等地,安定了大后方,就挥师南下,不到三年就攻陷了南京,自己做了皇帝,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做了皇帝后,朱棣不再需要敢于造反起义的逆臣了,需要的是讲道义有气节、忠实于皇帝的忠臣。于是明成祖就想到了忠贞不二、铮铮硬骨的马宣,于是以朝廷的名义给马宣平反,重新厚葬马宣,由于马宣遗骨无头,朝廷就用黄金打造了一个金头,在马宣寨村南重修了马宣陵墓,当地人称为马天官墓,为什么马宣被称为天官?是生前的官职还是死后的追认,尚未考证出来。已查到的明史《皇明通纪》卷十三和《明季甲乙汇编》卷三记载,马宣被谥爵位为全椒伯,谥号“贞壮”(全椒为浙江省的一个县,古代爵位分为五等,伯是第三等爵位)。明朝《忠节录》等榜录马宣都榜上有名。明都指挥使马宣的陵墓——马天官墓,一直保留到文革期间的1970年后才被平掉,村民奉为圣灵,祭祀了近600年的忠臣义士的灵塚就此终结,古人600年不敢做的事让我们瞬间完成了,留下的只是历史的遗憾,文化的遗憾,其无形损失恐怕不止是马宣寨村。村里45岁以上的人都见过该陵墓。由于马宣寨地势低洼,陵墓实际上是在水塘之中的一个小丘,四周荷花映日,莲叶接天,塘外稻田一望无际,风景甚为优雅。每到雨涝的季节,奇迹就出现了,四周乡村的雨水都流到马宣寨,马宣陵墓的池塘的水都溢了岸,但是马宣的墓塚却从来未被水淹没过。当地村民说水涨墓也长,这是马天官显灵。实际上可能是村民的观察误差,马宣的墓冢可能本来就比池塘的岸高,再加上墓冢顶上有很多芦苇,造成了肉眼的观察错觉。至于马宣的后人,马宣寨村民中从未有过马宣后人前来拜祭的传说,也许逃散流亡距离过远,加上信息传递不畅,很可能真的未来祭扫过祖先。但英雄何问姓氏?六百年来马宣寨村民把马宣做村祖,岁岁拜谒,年年祭祀,其忠节英灵是应该安息的。三年前从村里走出的一个全国人大代表回归故里时曾题词曰:“禾丰藕香黄河边,绿色稻米庆丰年;村祖马宣今若在,应为子孙笑开颜”。600年前马宣采藕的池塘开出的荷花和获得绿色食品称号的稻米应该是后人对马宣将军最好的慰藉。

武陟大米

武陟大米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代,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据史料记载:黄河以北沁河流域水利条件优越,很早就发展成为水稻种植区。东汉安帝元初二年下诏“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后汉书》卷5《安帝纪》)。明朝初年,武陟大米受到明皇洪武嘉许,成为皇室贡品,随后历朝历代均有武陟大米向皇室进贡,也为达官贵人争相食用和馈赠以及民间待客送礼之佳品。

当阳峪绞胎瓷

当阳峪绞胎瓷是利用胎内的纹饰变化来装饰瓷器的艺术品种,与其他陶瓷品种相比其质量特色为:纹饰由胎而生,表里如一,内外相通,一胎一面,不可复制。北宋时,当阳峪窑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巩县窑的绞胎传统,将绞胎制瓷工艺发展到了顶峰,完成了由陶到瓷的历史转变。高温烧造,胎质细密坚硬,釉色油润光亮,几乎不吸水,完全符合现代瓷的标准。

延陵大葱

延陵大葱的特点是脖短、头大、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最大者,一棵竟有1.8斤重。一刀切下能自动崩开形成花状。细品其味,生葱是由甜到香,熟葱则香、浓、鲜兼而有之,实为调味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