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钹子书旧称“说因果”,流传在平湖农村和嘉兴、嘉善以及上海市郊区的川沙、松江、金山等地。钹子书有东乡调和西乡调之分。平湖钹子书属西乡调,采用地方方言演唱。钹子书的艺人大多来自农村,听众一般都是农民。表演风格上,有以说为主以唱为辅,也有开篇唱段...

海盐骚子,是源于古代巫文化的一种规模较大的家庭祭祀民俗活动。祭祀仪式俗称待佛,主持仪式者人称骚子,故名“海盐骚子”。主要流行于海盐和周边县市及上海金山、江苏吴江等地。每年农历九月至次年三月间,当地居民凡逢婚娶、生日、满月、过继(寄)、过年及...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利用物理防染印花法在自然白色坯布上隔染而成的民间染整技艺。蓝印花布又称"药斑布"、“拷花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是江南水乡一带的传统服饰织品,在桐乡还被广泛用于被面、蚊帐、包袱等日常生活中。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在桐乡历...

硖石灯彩,源于钱塘江北岸浙江省海宁市境内的硖石镇,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早在唐僖宗乾符年间,硖石灯彩已誉满江南。南宋时,被列为朝廷贡品。 硖石灯彩“以八字技法、针剌花纹出名。”它以宣纸、竹蔑、铅丝为主要材料,运用画、拗、刻、扎、针刺、裱...

嘉善田歌主要流布在与江苏吴江区和上海青浦区围汾湖相邻的陶庄、大舜、丁栅一带。田歌的歌词以七言为主的多言句式及修辞上的“谐音双关”“比喻”、“排比”等特征,在嘉善田歌的歌词中体现得很充分。嘉善田歌有《滴落声》、《急急歌》、《落秧歌》、《大头歌...

海盐滚灯,是长期盛行于沿海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一般在元宵节灯会上表演,自南宋至今,八百余年间传承不绝。传统滚灯有“文灯”与“武灯”之分。文灯一般只推动游行而少表演 武灯则融武术、杂耍、舞蹈于一体,边游行边表演“张飞跨马”、“苏秦背剑”、“乌...

海宁皮影戏是江南皮影戏的典型代表,南宋时期自北方流入后,一直演绎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海宁皮影戏既保留了北方皮影戏演艺、声腔、造型、舞美等方面的传统样式和表演精华,又与海宁当地的民间小调、手工技艺和生活习俗相结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海宁皮...

乌镇古民居历史久远,现存古民居距今至少巳有150多年。乌镇古民居属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艺术,其中以水阁最为常见。 水阁是乌镇独具一格的建筑形式,其构造比较特别,在傍河的房屋背后,以木柱或石柱立在河上,架上横梁,再在上面搁上木板,就成为伸展在河...

西塘古民居建筑的艺术风格,在江南小镇的民居建筑中有自己的特点:一是纵轴线长。临河人家的房屋在横度上很窄,而纵向较深,故有三进、五进、乃至七进之深,成为呈狭长形的宅居。二是从建筑单体的高低来看,其特点是“先抑后扬”。沿街的门面是非常低调的,一...

每年清明、中秋、除夕,江浙沪一带渔民、船民数万人,纷纷驾船至嘉兴北郊莲泗荡,祭祀灭蝗英雄“刘猛将”。期间船只汇集荡面,不下数千艘,蔚为壮观。各地渔民、船民自发表演宝卷、神歌、龙舞、狮舞、莲湘、挑花篮、荡湖船、高跷、大纛旗、清音班、抬轿、腰鼓...

含山轧蚕花,就是蚕农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蚕桑丰收而举行的一项十分古老的蚕事风俗活动。据桐乡方志记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桐乡是全国知名的蚕桑之乡,长期以来,蚕桑习俗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其中以“轧蚕花”最具代表性和群体性。“轧”是...

嘉兴南湖荷花灯会是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兴盛于清乾隆年间,至今仍有余绪。据嘉兴史志记载,六月廿四是荷花生日,当日嘉兴市民倾城游南湖,到雷祖殿进香。入夜,在南湖放花灯,多至千盏,浮漾水面,光影玲珑,美如仙境。灯会期间还有各种民间...

剔墨纱灯是桐乡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它造型美观,结构巧妙,用料特殊,制作精细,融绘画、雕刻、工艺于一炉,可谓民间工艺之奇葩。此灯历史悠久,最早产于桐乡濮院镇。据清《濮院志》记载:“德清沈则庵流寓在镇,善画花鸟,能于纱上用灯草灰作剔墨之画,以纱绷...

手工彩色拷花简称“彩拷”,是应用多重套色方法,在坯布上拷出彩色图案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彩拷”印染技术在明清时期流传于桐乡,主要分布在桐乡的石门、崇福、乌镇等中心城镇及其周边乡村集镇。其中创办于清道光二十六年的石门丰同裕染坊(著名艺术大...

嘉兴灶头画是嘉兴民间美术的一种形式,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依灶绘图,湿壁作画,在灶身、烟箱、灶山壁、司命堂等部位绘上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图画、文字和纹样。多幅图案错落有致,和谐统一,将平面绘画与立体造型完美融合。灶头画笔墨饱满,风格朴素热...

“三跳”是桐乡传统民间曲艺。因艺人演唱时主要通过三段毛竹板碰击跳跃发出的响声进行伴奏,故名“三跳”,因其演唱的基本曲调名“劝世调”,故又名“劝书”。“三跳”植根于嘉兴、湖州地域,主要流传于湖州、桐乡、德清一带农村。 三跳以说唱古今通俗小说为...

舞龙活动,在平湖至少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末清初,平湖就有舞龙习俗,当时叫“调龙灯”。上世纪八十年代,平湖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单一的一条龙基础上,增添了8条小龙,形成独具一格的九彩龙。 神、活、谐、圆、刚柔相济是平湖九彩龙的风格特点...

我国近代民族音乐史上有“海派”(浦东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两大流派。平湖派琵琶艺术是我国琵琶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浙江平湖人李芳园(名祖棻,约1850年~1901年)为集大成者。平湖派琵琶弹奏指法独特。特色指法有“下出轮指”“蝴蝶...

塘工号子,是千年来流传于沿海一带的劳动号子。海盐临海,常遭海潮侵袭。为防潮患,历代不断修筑海塘,历经土塘、土石塘、鱼鳞石塘等过程。在劳作中,为协调步伐,鼓劲解乏,塘工们集体创作了撬石、翻石、扛石、打夯、打桩等系列号子,通称“塘工号子”。号词...

海宁摊簧于民国初年(1930年)由上海浦东传入,最初所唱节目比较正规,内容严肃、严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开始在演唱正本戏的中间插课“说新闻”沪摊,这些节目短小精悍,加上方言说唱和节目内容的自编自唱,深受群众的喜爱,增加了演唱效果,起到“锦...

钱江观潮习俗,始于西汉,盛于南宋,元、明、清蔚然成风,它广泛流传于钱塘江出海口的杭州、海宁一带,主要包括潮神信仰习俗、弄潮习俗、观潮度曲习俗、有关钱江潮的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和商贸习俗等多项民俗事象,其中尤以潮神祭祀、铁牛镇海、造塔镇海、...

京砖,因其形状为正方形,故俗称“方砖”。明清时期,多用于建造京城和皇宫,所以亦叫“京砖”。也有人认为这种砖是造金銮殿用的,因此也称“金砖”。 京砖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仅制坯泥一项,就要经过选、冰、碾、浆、筛、沥、练等七道工序。京砖烧制更是一项...

纽扣是各式衣服上左右两襟的搭封饰件,传统纽扣有盘香纽扣和贝壳纽扣两种。贝壳纽扣的原材料主要是产于当地的河蚌、三角蚌、麻麻蚌和香蕉蚌的壳。这种天然贝壳质地坚硬,颜色自然、洁白如玉。根据需要,可以做出14型、16型、18型、24型、28型等各种...

濮绸是桐乡濮院出产的传统丝绸产品。它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一,有“天下第一绸”之称。濮绸品种繁多,有花绸、花绢、花绫、花罗等。具有质地细密、柔软滑爽、色彩艳丽、牢度坚强等特点,跟当时的杭纺、湖绉、菱缎合称江南四大名绸,不仅远销海外,而且是...

八仙糕是清光绪钟稻荪根据明代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研制而成,结合临床经验制作兼备开胃健脾、和中、止泻、消食功用的保健处方食品——八珍糕。此糕用本地优质糯米加八味中药制成,早期的入糕八味中药为:党参、怀山药、白扁豆、炒白术、薏苡仁、芡实、莲...

斜桥榨菜以“肉质厚实,辣粉鲜红,香味浓郁,咸淡适口,别具风味”而驰名中外。 斜桥榨菜在吸取四川榨菜制作经验的基础上,改革工艺,扬长避短,进行了香料配方、腌制工艺、产品外观等八项改革, 并提升生产技术,研发了压榨、淘洗、拌料等多种机械,使斜桥...

五芳斋粽子是嘉兴粽子的杰出代表,其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选料考究,以优等的糯米、猪后腿肉、赤豆沙、酱油等为原料,用优质粽叶包裹,按传统配方精制而成。配以独特的烧煮方法,口感软糯,鲜香美味。五芳斋粽子有“江南粽子大王”的美誉。...

平湖杜经布因是色织布占主导地位,故工艺流程也相对复杂,涉及的专用工具也较多。就整个工艺流程而言,从棉花采摘起,大致要经过晒花拣花、轧花、弹花搓条、摇花(纺纱)、付纱、染纱、浆纱、打纱、经布、上机、织布等11道工序。 平湖杜经布花纹细腻,花样...

灰塑,亦称石灰堆塑、灰批,是用石灰在建筑物上雕塑造型的工艺,属于建筑装饰艺术之一。石灰堆塑的内容多为山水、花卉、人物、书法、神话和戏曲故事等,也以龙、凤、孔雀、虎、狮及麒麟等为题材。有些内容还含有民俗寓意,如楼阁瓦脊(卷脊)处,多塑鳌鱼吞脊...

西瓜灯是浙江省平湖市流独创的艺术。具体内容是:在西瓜上雕出各种精美的图画,内置蜡烛或电灯的"西瓜灯"艺术,乃平湖人之独创。每逢夏季西瓜上市,平湖人都要刻制几盏西瓜灯,晚上将瓜灯置于暗处,碧绿的瓜色透着柔和的微光,映出瓜灯上的景物,近看犹如隔...

竹刻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桐乡竹刻以文为主,是典型的文人竹刻。其艺术倾向很有自己的特色。与书画篆刻等艺术相同,桐乡竹刻有重学者文人作品而轻匠人作品的倾向,讲究作者的学识与修养。竹刻者以学者型,儒生型为多,作品...

掼牛,起源于宋元时期的回族古尔邦节,是农耕文化中擒牛技艺和回族武术的结合,已流传四百多年。基本技术分为:单臂摔、双臂摔、顶摔和扛摔四种。掼牛士紧抱牛头,择机两手扳拧住牛的双角,用肩扛住牛下巴,运足力气,将身子往牛的颈部一压,牛顿时失去平衡,...

三塔踏白船,为祭蚕神而举行。农历三月十六日,四里八乡的农船云集三塔塘。农船船艄搭上了木板横“跳”,船尾支上两支琵琶橹,两人一组,同摇一橹。船舱帮口两边竖起了四五排桨架,人手一桨,合力齐划。讲究村坊名声的,还穿起统一的服装,船头插上一面村坊旗...

大纛旗是桐乡大麻一带农村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始于清代道光(1821年至1850年)时期,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每年清明期间的“吴王庙会”上,大纛旗是迎会的开路先锋,所到之处保一方平安。大纛旗高12米,自重70斤,加上四周绳索的拉力及风力...

高杆船技就是在蚕神祭祀仪式上表演的模拟蚕宝宝吐丝作茧动作的水上民间杂技项目。此俗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为盛。表演时间为每年清明节前后三日,是双庙渚蚕花水会、含山轧蚕花等民俗活动的压轴项目,高杆船技的全套动作有十八个,即:顺撬、...

牌子,又称“堂名”、“坐唱班”、“奏郎担”等,是一种只唱不演,有乐队伴奏的戏曲清唱班子,流行于海盐及周边地区市县和苏南一带的城镇乡村的婚娶、寿诞、弥月、庙会等喜庆场合。牌子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演唱时,4-8名艺人分坐长桌两旁,人手...

海盐腔,是南(方)戏(曲)剧种之一,被《辞海》、《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等典籍列为明朝南戏四大声腔之首,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元姚桐寿《乐郊私语》记载,海盐澉浦人杨梓吸收村坊俚曲、南北歌调而创新成“海盐腔”。演唱形式有干(清)唱、一...

五梅花,又称“散花”、“串花”、“串树灯”,是广泛流传于海宁、桐乡、海盐等地的民间舞蹈,其中以海宁地区为最盛,起源于宗教祭祀仪式,传承历史达300多年,传承发展中,吸收了“虎跳”、“抢背”等地方舞蹈、戏曲动作和“天下同 ”、“八板调 ”等地...

五梅花,又称“散花”、“串花”、“走花”等,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海盐及周边县市的民间舞蹈。它起源于佛、道两教祭祀仪式,《华严经》、《上清灵宝大法》等佛、道经典中,即有“散花”、“烧香散花”的记载。五梅花多在民间丧葬及荐亡法事结束后进行。表演人数...

桐乡是全国知名的蚕桑之乡。这里农村差不多家家栽桑,户户养蚕。蚕歌就是流传于蚕乡的表现蚕农生活和思想情感的民间歌谣。它跟田歌,渔歌,采茶歌一样,是相关民众在艰苦劳动中寻求慰籍,抒发情感的歌声。蚕歌在桐乡流传,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桐乡蚕歌内容...

何文秀传说主要讲述了江南儒生何文秀携妻王兰英进京赴考,途经海宁,被豪门恶少张堂诬害,导致夫妻分离,三年后何文秀大难不死,得中高魁,夫妻团聚、惩治恶少的故事。 在海宁民间流传历史悠久,并被戏剧艺术形式改编移植,影响深远。故事中的九里桑园、杏花...

嘉兴端午习俗历史久远,其源头可追溯至先民的原始信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节日习俗,包括龙舟竞渡、挂菖蒲艾叶、戴健人符、佩香囊、缠五色丝、吃粽子、吃蚕花饭、吃五黄等等。嘉兴端午习俗处在中国端午节的大传统当中,同时又因嘉兴独特...

元帅庙会始于南宋,兴于明朝,盛于清朝,是钱塘江北岸杭嘉地区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海宁许村镇翁埠村一带,都要举行元帅庙会民俗祭奠活动,活动波及海宁毗邻地区,是浙江省影响较大的民间庙会。 元帅庙会的起源,与一位杨姓进士有关,相传...

历来的庙会都在陆地上举行,然而,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清河村双庙渚一带所举行的蚕花庙会,却是在水上举行,人称“蚕花水会”,亦称“水上蚕花圣会”。蚕花水会源远流长,相传此俗源于南宋时代,每年清明节期间,蚕农用农船将马鸣王姐妹仨迎至双庙渚附近的河港...

云龙蚕桑生产习俗是海宁地区人民在蚕桑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世代相传的生活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令等民俗事象,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周王庙镇云龙村,作为海宁蚕桑生产的典型代表,不仅保留了大量蚕桑传统生产技艺,而且在村民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系列与蚕...

七月七香桥会形成于明末清初,是独特的七夕习俗,参加人数众多,影响较大。其活动形式颇有特色,包括搭香桥、拜香桥、钻香桥、送香桥等。其中,香桥由牛郎织女传说中的鹊桥衍化而来 焚化香桥则象征牛郎、织女“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相会。民众还通过钻桥孔...

乌镇香市是江南一带地方特有的一个民间民俗活动,即为历年清明至谷雨时分,江南百姓为祈求蚕桑丰收,汇集烧香祈福,当地百姓、商贾广为参与,各路戏班、杂耍齐来助兴的一个民间民俗的狂欢节。茅盾先生在1933年所写的散文《香市》中说道“从前农村还是‘桃...

姚庄水域辽阔,丰富的资源引得四方渔民来此处捕捞并长期定居,姚庄的渔民既有本地人,也有苏北人、吴江人、菱湖人等等。解放前,渔民以船为家,捕鱼为生。长期的水上生产、生活,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淡水捕捞技艺。据统计有41种淡水捕捞方法。由于生产方式改变...

西塘护国随粮王庙,也称七老爷庙,初建于明末,清初庙址搬迁至现址(西塘镇雁塔湾)。相传明代一位姓金名七的朝廷运粮官,满载皇粮,路经西塘,时值这一带连年遭旱灾,颗粒无收,路有饿殍,其状甚惨。金动恻隐之心,私自发放皇粮救济,灾民赖以存活者甚多。而...

做社,是浙江平湖地区农村流传的一种民间民俗形式,是系祈求神佛保佑的祭祀仪式。 浙江平湖历来有祭祀神社的习俗。“社”的历史及其悠久,《礼记·月令》中就有仲春三月“择元日命民社”的记载,说明周代就有这种风俗了。”“社”是祭土地神,与农业关系极大...

潮神祭祀,是钱塘江沿岸百姓祭潮神祈平安的民俗活动,其渊源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前伍子胥以身殉国的传说。海宁一带信仰的潮神主要是指伍子胥,还有许多陆续被封为海神、水神加以祭祀的。潮神祭祀最初由沿江百姓积习成俗,一般以敬香祈祷为主,后来逐渐演变...

施氏针灸创始于清代同光年间,至今已传承六代。自第四代传人施鹤年起,在嘉兴行医。主张针石攻其外,药物攻其内,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提倡针、灸、药三者并用。擅长温针疗法,留针重在聚气,艾温重在导气,行针重在调气,善治各类慢性疾病。常用化脓灸法治疗...

杭白菊亦名小汤黄、小白菊,它与安徽的滁菊、亳菊,河南的邓菊并称为我国四大名菊之一,是国内驰名的茶用菊。杭白菊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杭白贡菊”一向与“龙井名茶”并提,古时曾作贡品。桐乡是杭白菊的原产地,早在300多年以前,桐乡人即以种菊为...

“姑嫂一条心,巧做小酥饼,白糖加椒盐,又糯又香甜。”这是赞美桐乡特产姑嫂饼的一首民谣。姑嫂饼是桐乡乌镇的传统名点,据《乌青镇志》记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姑嫂饼的形状酷似棋子饼,比棋子饼略大。它所用的配料跟酥糖相仿,有面粉、白糖、芝麻、猪...

平湖糟蛋的创制始于何时没有确切的记载。据清朝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司能任所撰《嘉兴县志》中文字记载,推断糟蛋之历史在200年以上。 平湖糟蛋是我国众多特色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制作流程是,挑选新鲜而个大的鸭蛋,经优良的糯米酒酿糟渍,使...

海宁三把刀,即药刀、糕刀和片刀,由百年老店——周顺兴铁店 创制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距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 海宁三把刀工艺传统、精湛,打造过程主要有审料、开料、嵌钢、拔脚、整平、成形、淬火、冷平、沙平、磨光、出口、装柄等十二道工...

新塍传统糕点制作以米、面、豆等为主要原料,大多以手工成形,个别辅以特殊糕模,或蒸、或卤、或煮、或炸后成品,工艺独特,口感以甜为主。主要包括 “蟹叉三”馄饨、新塍小月饼、 荣荣糖糕、荣荣雪饺、“新旺记”咸烧饼、志宝定胜糕、新塍臭豆腐干等。尤以...

秀洲农民画是在丰富多彩的江南传统民间艺术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民间美术之花,汲取了传统的剪纸、刺绣、灶画、蓝印花布等民间艺术,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构图饱满,充分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审美情趣,富有江南水乡风格。秀洲区已经形成秀洲农民画传承...

舞方天戟是桐乡市大麻镇一带吴王庙会上表演的传统体育、游艺项目。当地村民尚武,所舞兵器最为多见的为长兵器。方天戟为木柄,铁皮包头,长为2.8米左右,重约80多斤。表演的主要动作有4个:开四门、盘腰、拖兵器、手托双花。表演动作一气呵成,柔中有刚...

南湖船拳,是一种在船上打的拳术,是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的传统武术形式。南湖许家村、七星镇等地,久有出船拳的风俗。南湖船拳吸收了江浙地区南拳和北方查拳及心意六合拳的武术表现形式,注重腿部、臀部和腰部的运动,以手为主,似开似闭,以身为轴,原地转...

宣卷是集说、噱、表、唱、做与一体的民间曲艺,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宣卷有木鱼宣卷和丝弦宣卷之分。木鱼宣卷由2—3人组成。即一个上联(也叫上手),一个或二个下联(也叫下手、和卷)。下手多为男性,说唱的主要任务由上手承担,下手只托唱每句唱词中的...

桐乡花鼓戏是用桐乡乡音同调歌之的滩簧小戏剧种,与湖剧、锡剧同源。主要演员有沈叙发、浦炳荣、屈娟如、黄娟秋、高如英等。名丑沈叙发浑身笑料,妙趣横生。他在台上一跺一指、一瞪一睨、一言一词,无不令人捧腹,人称冷面滑稽。演出剧目有《卖草囤》、《还披...

海盐钱氏,既是海盐望族,也是嘉兴乃至杭州的望族,系吴越国王钱镠之后裔。1000多年来,自钱镠到海盐贩盐始,至21世纪初钱正英到海盐寻根祭祖止,名人辈出,仅海盐钱氏一支,明代嘉靖后即有进士16人,举人40余人。在漫长的岁月中,为海盐人民留下了...

凤桥竹刻,以留青见长。雕刻时将竹材的青筠留作花纹,通过青筠去留的多少产生丰富而微妙的变化,以此来变现物象。竹筠润洁如玉,年久微黄,竹肌有肌理,年久则色愈深,色彩、质感对比鲜明。选用不同色泽的青筠通过多层拼贴后进行深雕,使竹刻作品有水墨之分五...

桐乡桑剪与杭州张小泉剪刀一样,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有关桐乡桑剪最早的记载,见于明代(1637 年)宋应星《天工开物》,由此可见桐乡桑剪锻制历史已经有300多年。桐乡桑剪的形状很特别,有“白果头,花瓶壶,扯旗盘”之说,剪桑速度之快,有“叶里飞...

据《嘉善县志》(1995版)载:“悠久而发达的窑业造就了一支工副业大军,特别是盘窑师傅和烧窑师傅,世传秘诀(盘墩师出自祖传,只传子不传徒),技艺精湛,为各地所聘请。” 盘窑师傅盘窑不用尺,一切都凭实践经验。盘窑的主要工程有选址、丈量、挑泥围...

南湖画舫制作技艺是以杉木、红木为主要原料,使用传统木工工具,具有钻眼、打钉、拼接、验缝等十个主要工序的传统造船工艺。制成的画舫俗称丝网船,有双夹弄、单夹弄之分,分前舱、中舱、后舱。前舱搭有凉棚,周饰精美图案花纹,前舱与中舱间有舱门可以启闭。...

据1995年版《嘉善县志》记载:“1989年,方景仲、吴嘨(小)江、吴静芝……被列入浙江当代中医名人录 。” 吴氏中医医疗面较宽,不仅擅长内科,尤对温热病、痹症、肝、胆、胃系疾病有独到的经验,并对中医妇科、针灸科也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吴氏中医...

竹编是以竹子为原材料,经过纯手工编织的手法,制成许多生产、生活和观赏性的竹制品。乌镇竹编是以陈庄、古山里竹编为主的一个竹编产业。始于唐朝,盛于明清,一直沿袭至今。乌镇竹编的“编制”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交叉型、人字型、方格型、六角型、轮幅型和粘贴...

纸凉伞灯彩是清朝以来流传的一种独特的民间灯彩。盛行于江浙地区,在嘉兴市新塍镇尤为出名。纸凉伞灯彩工艺在于它精巧细致的制作流程,从前期的绘画、扎伞骨,到蓝印花布裱托、刺孔,6个伞面18幅画,最后通过伞内蜡烛或电灯将伞面上的图案映射得晶莹剔透,...

乾隆与海宁的传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主要讲述: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来到海宁微服私访,体验风土人情、考察官场情状的奇闻逸事和乾隆身世之谜的悬疑故事。这些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加入了一些了曲折离奇而又匪夷所思的情节,久而久之,在人们的不断添...

  网船会是流行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民主村的渔民水上庙会。每年清明、中秋、除夕举行三期庙会。届时,江浙沪一带渔民、船民数万人,纷纷驾船前来赶庙会,船只汇集荡面,不下数千艘,蔚为壮观。   庙会的祭祀主神叫“刘猛将”。传说为元代灭蝗将军刘承宗。当地有刘王庙,主祀刘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蚕桑业的国家,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先民便开始采桑养蚕、取丝织绸。蚕桑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最早典籍《尚书》的《禹贡》篇就有“桑土既蚕”的记载,春秋时期著作《管子》的《山权术》中也有“民之通于蚕桑”的说法,汉代乐府《陌上桑》中描写民间蚕桑习俗的诗句...

  嘉兴端午是传统节日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发端于纪念春秋末期我国名将伍子胥。嘉兴百姓有“五月五日,时迎伍君”的说法,因此都要举行祭祀伍子胥等活动。明代以来,地方志记载延续不断。   节庆隆重,习俗多样,形成嘉兴端午独具的特色。主要活动有:规模盛大的伍子胥祭祀;在南湖上举行...

  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发祥于浙江省嘉兴,并辐射至长三角流域,是中国传统食品制作技艺的典型代表。   民国初年,张锦泉在嘉兴城区北大街孩儿桥堍设摊卖粽子,因粽子外形和口味独特而深受欢迎。1921年,张锦泉在嘉兴城内张家弄口开了首家“五芳斋”粽子店,并凭借着精湛的制作技艺逐渐...

  灶画又称“灶头画”、“灶壁画”,指民间艺人用烟灰、水彩、色粉颜料绘制在乡间农家柴灶上的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纹样,是江南典型的乡土艺术。嘉兴的灶画有着独特的风格特征,并影响到周边的杭州、湖州、绍兴以及上海金山、枫泾,江苏吴江、如东等地的相关艺术样式。   在嘉兴农村,至今...

  硖石灯彩主要流传于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早在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硖石灯彩即已誉满江南,南宋时,被列为朝廷贡品。清代乾隆年间,硖石形成了演灯、顺灯、斗灯的盛况,下东街的“塔灯”、横港桥的“凌云阁”、横头的“梅亭”等灯会层出不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硖石民间制灯、迎灯盛行,灯彩的制作...

  掼牛是回族民众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它来自游牧劳作生活,是宰牲节必备项目。回族掼牛散见于浙江、河南、山东等回族聚居地。从掼牛的传承、技巧、观赏、活动规模而论,嘉兴市南湖区的“嘉兴掼牛”独具特色。据嘉兴志记载,“嘉兴掼牛”始于元代回族南迁聚居浙江嘉兴之际,积习相沿,逐渐形成在喜庆节日时举行的民俗竞技...

  高杆船技是在蚕神祭祀仪式中一项独特的水上杂技表演项目。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地处杭、嘉、湖三府之交,河汊密如蛛网,漾荡星罗棋布。长期以来,百姓多以蚕桑生产为业,蚕神祭祀便是当地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年清明节前后三日都会举行蚕花水会。模拟蚕宝宝吐丝作茧的高杆船技应运而...

  平湖钹子书旧称“说因果”,新中国成立前后一度称为“农民书”,主要流布于浙江平湖及上海浦东的川沙、南汇和浦西的金山、松江、青浦等地。它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平湖钹子书起初的表演形式为“立白地”,后来经过发展,有了中长篇书目,才...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如陕西的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阿宫腔皮影戏、弦板腔皮影戏,甘肃的环县道情皮影戏,山西的孝义碗碗腔皮影戏,河北的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海盐县   海盐滚灯是浙江民间在节庆和灯会期间表演的一种竞技舞蹈,起源于浙江省海盐县,并在当地长期流传,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南宋和清初的海盐地方文献中均有记载。   据民间传说,海盐地处杭州湾北岸,濒临大海,古代又有通商...

  琵琶是我国古老的弹弦乐器,“琵琶”二字初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批”和“把”是这一传统乐器的两种演奏手法,相当于今之“弹”、“挑”,器以技名,称作“批把”,后改写为“琵琶”。秦汉至隋唐时期,琵琶是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琵琶经历了由横抱拨弹到竖抱手弹的转型。唐代是横抱拨...

  浙江省嘉善县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上,世代相承的农耕文化孕育了当地特有的水乡民歌。嘉善民歌习称“田歌”,它原名“山歌”、“田山歌”,据明代冯梦龙所编《山歌》记载,嘉善田歌系从明代吴歌直接承继而来。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文艺工作者将这种民歌形式称为“田歌”,由此约定俗成,用为专名。嘉善田歌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