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陵县何湾镇,沿江开放城市--芜湖的西门。南靠革命老区--泾县,西临佛教圣地--九华山,北依铜都--铜陵。何湾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清水秀,民风纯朴。素有"三国故地"、"牡丹之乡"的美誉。历代众多文人墨客,仁人志士钟情于这片沃土,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寓居于何湾寨山,留下......

青阳县酉华唱经锣鼓产生于明洪武年间,在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发展,是酉华乡乐元、田屋、二酉一带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和谐发展的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唱经锣鼓在酉华、南陵、泾县等地极为盛行,因每年农历除夕要演奏唱经锣鼓,所以当地也称“迎春锣鼓”。 现酉华唱经锣鼓保留下来的动作套......

        枞阳县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封五年(前106年)置县,晋代陶侃曾任枞阳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隋末,县治一度迁至今会宫乡城山;南宋末,县治迁至枞阳镇。1951年更名为湖东县,1955年7月1日始改今名。枞阳是"诗人之......

        曹氏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最杰出的代表,自宋末元初小岭始祖曹大山奠定宣纸基业,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宣纸原产于安徽泾县西南方的小岭一带,唐朝宁国府13乡设太平县,太平县与泾县是隶属一个行政区划。 清末以后,宣纸产地开始由小岭向外扩展,许多厂家逐步搬迁至黄山区(......

五福神会起源于元末明初,是黄山区永丰乡苏姓一族为祭祀五福神而举办的活动。五福神会由永丰乡苏氏族人(岭上苏家和岭下苏家两村)合办,参加者涉及大半个永丰乡,凡是永丰苏姓皆为五福神的信徒。 村民们为了表达对菩萨的崇敬,在五福庙内供奉了菩萨牌位,顶礼膜拜常年供香。旧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四、十五日,永丰乡岭上、岭......

 溪口堆木画早在300年前由皖南泾县的汤氏家族所开创,当前主要分布在宣城市所属的1区1市5县,并辐射邻近的歙县、休宁、黟县、屯溪、太平、苏南、浙北、上海、合肥等地。溪口堆木画在借鉴、揉合徽州三雕、徽派版画和新安画派的艺术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风格和流派,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主要具有四大特......

剪刀是农耕社会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后山剪刀制作技艺诞生于泾县丁家桥镇的后山村,通过选材、压钢、锻打、淬火等工艺,将原铁锻造成剪刀,服务于农耕社会时期的人们以及宣纸制作技艺,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并蕴含丰富科技基因的、与多种文化相结合的手工技艺。 后山剪刀最早起源于宋朝末年,它伴随着宣纸技艺......

        泾县宫庭木梳生产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主要产于该县榔桥镇,榔桥镇木梳生产一直在该镇民间盛行,其制作工艺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目前,该县年产量8000多万把,占全国木梳产量的70%,产值近2亿元。 2006年8月,该镇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木梳之乡"称号。 古往今来,无论是......

宣笔制作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据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名将蒙恬南下伐楚,途经中山(今宣城市一带),见山中兔肥毫长,又盛产竹子,遂命人逮兔取毫,以竹为管制笔,世称“蒙恬笔”。司马迁《史记》中载“蒙恬军拨中山之毫,始皇封之管城,世遂有名”。蒙恬笔亦称“秦笔”。隋开元九年,宛陵改称宣州,遂改称秦......

 泾县琴鱼主要生长在该县琴溪镇境内的琴溪河段面,平时深匿于石隙,在清明前后10余天才露面,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得琴鱼的品质很高。琴鱼的食用历史悠久,从汉代起,当地就有对琴鱼的捕捞与制作的习俗,自宋代起,当地就年年向朝廷进贡琴鱼。用新鲜琴鱼制成的琴鱼干是当地一种传统食品,它选料讲究、做工精细、色泽金黄、......

 泾县国民油布伞厂位于安徽省泾县昌桥乡,当地山高林密,溪涧纵横,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美誉,以出产毛竹、宣纸、雨伞和茶叶闻名于世。泾县制伞历史悠久,据《泾县志》记载,明清时泾县伞业十分鼎盛,尤以孤峰、榔桥、茂林等制伞最为有名,家传户习,是皖南伞业的发祥地和集散地。当地有句民谚:章渡的干子孤峰的......

 宣州区朱桥板龙灯主要流行于宣城市的广德、郎溪、泾县等地,相传是清代光绪八年朱桥何村的张姓大户人家发起的。1882年,由当地知名人士出资筹划并成功举办了第一场龙灯会,迄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朱桥板龙灯规模宏伟,气势壮观。龙队由老龙队和子龙队组成,老龙共59节,一次表演需要256人之多;子龙通常12节,一次......

宣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韧而坚、百折不损,有“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之誉;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防腐防蛀,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之称。 宣纸发明与唐代宣州泾县,因在宣州集散而故名。唐代就已被列为贡品,为“文房四宝”之首,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宣纸自诞生以来品种不断增......

涌溪火青系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皖南泾县涌溪。曾为历朝之贡茶,现为馈赠之佳品;产地风景秀丽,层峦叠嶂,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常年云雾缭绕,泉水潺潺。鲜茶叶如碧玉,味似花香;采摘标准,制作精良;成品火青形似珠粒,落杯有声;色如墨玉,油泣显毫;汤色杏黄明净,滋味醇正甘甜;质优形美,耐泡持久,携带方便,实乃......

宣笔制作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据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名将蒙恬南下伐楚,途经中山(今宣城市一带),见山中兔肥毫长,又盛产竹子,遂命人逮兔取毫,以竹为管制笔,世称“蒙恬笔”。司马迁《史记》中载“蒙恬军拨中山之毫,始皇封之管城,世遂有名”。蒙恬笔亦称“秦笔”。隋开元九年,宛陵改称宣州,遂改称秦......

传统宣纸制品加工技艺是在宣纸原纸基础上,以传统工艺进行砑光、打蜡、染潢、防蛀、染色、施胶、改型、改性等,使宣纸更为精细,外观更精美以及扩展宣纸文化内涵的系列加工工艺。 这也是宣纸制作技艺的延伸与发展而形成的独立体系,与传统记实纪事及艺术创作结合的特色技艺,同时融入了物理、化学、美学、气候、传统医药等......

皖南泾县,茂林古镇。 此处水土千般好,从来风情万种美。 茂林建筑,既沐徽风,又具独创。 人家徽州“粉墙黛瓦”,墙体青砖,须粉刷。 而茂林“花墙黛瓦”,无须粉刷。 墙体材料便是天下独绝的花砖。 茂林花砖整体呈灰青色,砖面有花纹,颜色深色不同,故而得名,其制作工艺考究、原料特殊,烧制复杂,规格多样,结构......

 宣纸帘是宣纸制作的基本器具之一,为宣纸制作提供了基础保障。宣纸之所以名扬天下,除了使用功能独特外,还和其特殊的帘纹有着一定的关系,而决定其帘纹的就是宣纸帘。宣纸的原产地在安徽省泾县,宣纸帘也一直在泾县历代相传,与宣纸一道和中国书画艺术同气连枝,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与中国书画艺术一道成为中国传统......

 泾县酱菜制作技艺是将自产的蔬菜、豆制品等农副产品进行精选、清洗、晾晒、腌制等加工,完成新鲜菜蔬改性,并能长久存储的一项技艺。因泾县酱菜口味独特,作为泾县传统地方特产,一度作为走亲访友、社交礼仪中的馈赠佳品而广播四方。明清时期《泾县志》中记载了泾县酱菜的食用价值,在泾县的"春秋丁祭"中,泾县酱菜也......

  精制纸笺加工技艺是传统造纸工艺技术的延伸与发展,它主要是对纸张进行再加工,以使纸的质地更优异,外观更精美,文化内涵更丰富。   我国纸笺加工技艺源远流长,早在东汉即已出现了砑光、防蛀和染色技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施胶、施粉及唐代的蜡笺、粉蜡笺、泥金笺、冷金笺等纸笺加工技...

  造纸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最杰出的代表,居文房四宝之首,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宣纸产地在安徽泾县,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殊的喀斯特山地适合青檀树的生长,冲积平原则适宜生产长杆水稻,青檀树和水稻杆均为宣纸制造提供了优质的原料。泾县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