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八蝴蝶是永康的民间舞蹈,源自永康方岩庙会的信俗活动,它由18位少女扮演蝴蝶和4位少女扮演“花神”共同表演,通过艳丽的道具、优美的舞姿和悠扬的音乐,生动展现出春天百花齐放、彩蝶飞舞的和谐景象,反映了人们反对战争,向往和平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

浦江乱弹发源于金华浦江县,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种,也是浙江婺剧的主要声腔之一。浦江乱弹以浦江当地民歌“菜篮曲”为基础,并在“诸宫调”讲唱艺术和我国最早的戏剧南戏的相互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而来的。     浦江乱弹曲调既华丽流畅,又激昂高亢,感情...

金华道情又叫唱新闻、劝世文,是最受金华民众欢迎的民间曲艺,流传于金华所辖金东、婺城、东阳、永康、义乌、浦江、兰溪、武义、磐安以及衢州所辖各县,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与杭州锣书、温州鼓词、宁波走书、绍兴莲花落合称为浙江省五大地方曲种。金华道情是...

磐安炼火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活动,主要流传在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双峰、盘峰 ,仁川、深泽乡一带和附近的一些地区。传统社会里,地方上遇到灾祸、瘟疫,或是村民生病,往往要请人主持法事仪式,又称“踩火”。参加的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活动有一定...

东阳竹编历史悠久,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宋代以编织元宵节的龙灯、花灯、走马灯而著名;明清时期迅速发展,被选为贡品;到了清末民初,东阳竹编进入全盛时期。东阳竹编取材讲究,手工剖竹篾细如发丝,柔如蚕丝;其以立体编织为主,结合平面编织技艺,同...

麦秆剪贴于明代末叶已在浦江县流行,到清代已发展成独立的特色工艺品种,一般作为婚嫁、生日、祝寿、开业、新居等礼品用。 麦秆剪贴选材讲究,一般选用特种传统大麦秆的第一、第二节,经浸、熏、蒸、漂、破、刮、染等二十余道工序,制成薄如蝉翼的麦秆片,再...

浦江剪纸产生于元明时期,到清代,受独具特色的浦江乱弹影响,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和发展,逐步发展为风格独特的戏曲人物剪纸。浦江戏剧剪纸是一种独特的窗花剪纸类型,一般使用特制的镂花剪,基本技法有多层折叠剪法、阴阳剪法、顺剪法、暗口剪法、花纹剪法、线...

东阳木雕源于唐代,因产地东阳而得名,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东阳木雕属于装饰性雕刻,以平面浮雕为主,兼有镂空雕、圆雕,透空双面雕等类型;使用具有木工工具和雕刻工具两大类;工艺流程主要有图稿设计、打胚、修光、油漆等。东阳木雕主要有建筑...

浦江迎会又称抬阁,起始于南宋,鼎盛于明清,由会桌、抬扛、会栅、抬会人、站会人的小演员五部分组成,有“人会”、“纸会”之分。“人会”在特制的会桌上按需要设置铁架,由小演员在铁架上扮演各种人物,或悬空而立,或凌空飞屋,由4—10名青壮年抬着行走...

浦江板凳龙又称长方灯,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明清进入鼎盛期,主要流传于浦江乡村。板凳龙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长度从几十节到上百节板凳不等,龙形变化丰富,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游动时又融体育、杂技、舞蹈为...

西安高腔,因历史上曾在古婺州西安县广为流传而得名。西安高腔起源于民间,流行于民间,有《槐荫树》、《合珠记》、《芦花絮》等一批传统剧目。它原来仅以锣鼓伴奏,清道光后与昆腔、乱弹合班演出,受昆山腔和乱弹腔的影响,在保留原音乐特征的前提下加入管弦...

兰溪摊簧属于南词摊簧,是浙江的古老曲艺形式,演唱风格以脚本文辞典雅、唱腔细腻婉转见长。兰溪摊簧旧时的以坐唱形式表演,表演者六到九人不等,围坐在桌子周围,手执各种乐器,后进过改革发展,逐渐出现单人演唱、双人演唱、演唱加伴舞、唱腔加快板等演唱形...

“黄大仙传说”产生于东晋时期,最早文字记载于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的《神仙传》。其传说,源起于历史人物黄初平。黄初平,晋成帝威和三年(公元328年)出生于兰溪市黄湓村。15岁那年,黄初平上山牧羊,遇到幻化成道士的田神农时雨师赤松子,赤松子“...

俞源古建筑群深藏玄机的布局,恢弘精致的古寨,是俞氏家族精神的物化,是俞氏历代祖先智慧好辛勤劳动的结晶。俞源古建筑以建筑时代跨度大,建筑物类型齐全,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和文化内涵的丰富,被誉为“江南水乡民居建筑的辞典”。 俞源村古建筑群始建于南宋...

郑义门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郑义门营造技艺主要包括整体布局、平面设计、空间营造、房屋结构、木雕壁画等几个方面。郑义门有郑氏宗祠、十桥九闸、九世同居碑亭、木牌坊、老佛社、天将台、尚书第、御史第、圣谕楼等30余处古迹,蕴含了形式...

东阳卢宅占地面积2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900平方米。以肃雍堂轴线为主体建筑,前后九进。建筑形式丰富,府第厅堂院落重重,规模宏大,用材粗壮,雕饰华丽,融东阳木雕、石雕、砖雕及彩绘艺术于一体,尤以木雕艺术最为精湛。梁枋、斗拱、雀替、门窗...

磐安赶茶场又称为“茶场庙庙会”,流传于磐安县玉山一带,其起源于宋代,是伴随纪念晋代“茶神”许逊而兴起的活动。经历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重要聚会——春社和秋社。春社时节,茶农盛装打扮,来到茶场拜“茶神”,举行演社戏、挂灯笼、迎龙灯...

畲族是我省的主要少数民族,武义畲族最早从1639年开始迁入,目前分布于武义县18个乡镇街道,主要聚居在柳城畲族镇,以及桃溪、坦洪、俞源、新宅、大田等乡镇。勤劳朴实的畲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畲族文化。每年农历三月三,周边村塞的畲...

“迎大蜡烛”活动,每年由“16个头”主持操办。16个头,即村中16岁以上的人,从年长者开始,往下轮流,每年16个人,具体负责全年的庙会、拜祭活动。这其中包括迎大蜡烛,求“八福”等活动。这“八福”按时间排列,即常春福、播秧福、种田福、了田福、...

“金华斗牛”是流传在金华一带的竞技型传统民俗。我国历史上的斗牛分南北两系。北方斗牛盛于秦汉,主要在宫廷中举行。南方斗牛又有金华斗牛与贵州苗族斗牛两大系统。金华斗牛历史悠久,唐代以来画家多有描绘,唐代婺州斗牛为水牛相斗。明清至今,则改为黄牛相...

方岩庙会是永康各地民众赴方岩朝拜“胡公大帝”而形成的民间娱神活动,因此也称为“方岩胡公庙会”。胡则在任时曾奏免衢婺二州身丁钱,百姓感恩,在方岩山上为胡则立庙,被奉为“胡公大帝”。后祭祀活动升级,逐渐演变为庙会,每年农历八月初至九月重阳前后举...

永康锡雕,俗称“打镴”,为永康重要的传统手工艺行业,始于五代,发展于宋代,鼎盛于明清,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芝英、古山镇一带。永康锡雕工艺流程为:熔锡、压片、裁剪、锻打、拼接、锉刮、雕花、刻字、抛光等10多道工序,尤其是造型与雕刻的工艺最为复杂...

婺州窑是古代著名青瓷窑,是我国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婺州窑分布很广,主要产地在金华、武义、东阳等地。它从上周原始瓷开始,到东汉晚期烧制成熟的青釉瓷器,并有褐釉瓷;南朝佛教盛行,瓷器上的莲花成为普遍的装饰物;唐代早期烧制成功了乳浊釉瓷、花瓷,宋代...

金华火腿起源于北宋,抗金名将宗泽战胜而还,乡亲争送猪腿让其带回开封慰劳将士,因路途遥远,便撒盐腌制以便携带。腌制而成的猪腿色红似火,称为火腿。清时被列为贡品。金华出产的“两头乌”猪,火腿肥大、柔嫩,经过上盐、整形、翻腿、洗晒、风干等程序,数...

义乌种蔗历史悠久,所产红糖久负盛名。生产、制作义乌红糖的过程,俗称为“绞糖”。义乌红糖在清朝顺治年间,由佛堂燕里村的贾维承从福建引进种蔗制糖技术后,传统老式的牛拉木榨糖车的式样和做法是:用二段坚硬的圆木(直径60厘米,长1.2米左右),上端...

婺州举岩茶因金华旧属婺州治,产茶之地巨岩重叠,犹如仙人举岩而得名。历史上海有“香浮碧乳”、“婺州碧乳”之称。五代时期的《茶谱》中有“婺州举岩茶,其片甚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乳”的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书中均将其列为最佳名茶之一。...

金华酒是中国传统名酒之一,流传有“晋字金华酒,围棋左传文”之说,成为字、酒、棋、文四绝之一。1915年,取自金华曹恒聚酒坊的样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 金华酒酿造技艺特点鲜明:一是独特的造曲技艺;二是优化的用曲方法;三是复杂的酿造...

东阳郭宅大蜡烛源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十八日庙会,都要举行擎抬大蜡烛活动,一直沿袭至今。郭宅大蜡烛前有清道族旗8面,大行灯8盏,大鼓1面,先锋8支,火刀8把,大铙16把,执事兵器36件,蜈蚣旗30面,盾牌、大刀各...

粮食砌起浙江省兰溪市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源于清乾隆年间,以五谷杂粮为材料,通过艺术造型黏合堆砌而成,既是祭品,更是工艺品,制作工艺精巧细作。 首先要确定制作样品,大致有鼎、烛台、花瓶、牌楼、台、亭、阁、塔等吉祥物。定好样品就要制作一块模框,...

诸葛村是诸葛亮后裔居住的古老村落,整个村落布局以钟池为核心,形似太极阴阳鱼,八条街巷从钟池向外辐射,呈放射状,暗含九宫八卦,建筑错落有致,虚实相生,形成内八卦。村庄周边的八座小山似连非连似外八卦。 诸葛村古建筑众多丰富,有丞相祠堂、大公堂、...

踩高跷俗称长脚侬,乃民间节日在广场表演的一种杂技形式。表演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技艺性强,形式多样。由于表演者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扮演的人不但...

义乌罗汉班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在清朝达到鼎盛。罗汉班的表演形式主要有走阵、滚叉、拳术、刀棍术、叠罗汉等,总体上讲,又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走阵容”,在古乐声中,几十人或上百人手持各种器械,穿插走动,摆出各种阵容,分别冠以“长蛇阵”、“蝴蝶阵...

磐安迎大旗又称迎龙虎大旗,是国内独有的群体性传统民间竞技活动。迎大旗源于宋代,至今至少已有800多年历史。迎大旗,不但旗大惊人,且旗面上都是彩色图案,旗头新颖别致并饰有流苏飘带,极像彩凤点头,华丽壮观,让人叹为观止。迎大旗的场景让人惊心动魄...

翻九楼是长期存在于民间的道教施仪中的一部分。其目的一为祈求太平;二为超度亡魂;三为驱凶避邪,在江南一带广为流传。在施仪场地上,竖起两根13米高(以11层计)的粗杉木,成为“九龙柱”,然后用“九楼桌”11或13张(分9层、11层等),紧靠“九...

金华道情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吸收词调、曲牌,演变为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有“摊头”、“正本”、“长篇”三种,其演唱形式一般为一人或多人自打自唱,有时分主唱和伴唱,唱腔可分为平调、悲调、苦调,节奏分为紧板、平板、...

婺剧俗称金华戏,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历史悠久,流传区域广,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虽然经历了400多年历史,但婺剧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高腔、昆曲、乱弹、徽调、滩簧、时调等多种声腔,其表演还保留着秦汉以来各种艺术表演的痕迹,它脚本文辞典雅,叙事通俗...

武义草昆唱戏班于清光绪二年年便已成立,光绪三十二年演变为“永乐会”草昆班;《武义县志》载:清光绪十年岭下汤成立的“太和会”昆剧坐唱班,为武义最早的戏曲团体。清宣统元年桃溪陶村人徐凤翱和陶云芳创办了昆曲坐唱班“儒琴堂”,之后在武义壶山开花。昆...

永康醒感戏又称省感戏,产生于元末明初,是流行于永康及毗邻地区的一种以劝人为善、导人归正为宗旨的地方戏曲。醒感戏先是在民歌、小调和祭祀仪式基础上产生的仪式剧,后来吸收了侯阳高腔、松阳高腔而发展成曲牌体高腔剧种。其主要特征:熔仪式、戏剧于一炉,...

侯阳高腔是东阳独有的古声腔,是金华婺剧三路高腔(侯阳高腔、西吴高腔、松阳高腔)之首,是浙江八大高腔系统中的独立分支,属单声腔剧种。它产生于元未明初,清朝乾隆至光绪年间是它的鼎盛时期,至今尚流传在以东阳为中心的浙中地区。它的腔调古朴、粗犷、优...

浦江滚地龙历史悠久,现具有代表性的有寺前龙灯、虞宅龙灯和文溪九节龙。虞宅龙灯始于南宋宝庆三年(1228年),为参加庆贺村席场桥竣工典礼而创办,一直沿袭至今。解放前就曾赴浦江县城表演,技艺精湛,深受观众称赞。在文革期间龙灯因“破四旧”遭到毁坏...

岭口亭阁花灯是一项庆元宵的活动,源于宋,兴于明清,是诸多“板灯龙”中的一种。亭阁花灯是从接送茶场庙“真君大帝”许逊的佛龛上受启发演变而来,因形状像亭阁,因此被称为“亭阁花灯”。岭口村每年在元宵期间迎亭阁花灯,气势壮观。“亭阁”(即花灯)犹如...

东阳传统的针刺无骨花灯形状有四角形、六角形等多种平面的花灯。随着社会的发展,花灯越做越讲究,并逐步发展为在灯罩上折出许多不同形状的几何图案,在图案上用绣花针刺出各式各样的花纹,形式各式各样的针刺无骨花灯。 东阳针刺无骨花灯,以外型美观、种类...

武义民间舞《花轿花灯》,于明朝中叶开始盛行武义县桐琴、泉溪一带,模仿农村男女结婚时的花轿制作而成,每逢元宵灯会或庙会时演出。花轿形如彩轿,轿身前后配上两个“假人”轿夫。表演时,花轿在花灯的衬托下,花团锦簇,好似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展示节日浓浓...

魁星叫文曲星,因是北斗七星之首而得名,俗说魁星主管文场,从秀才、举人、进士直到殿试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都由他点出。同舞龙灯相比,跳魁星可要简易得多,单薄得多,只有一人,简约到极至,全凭他的脚法、手法的和谐配合,让上头的魁星摆出各种姿势,高...

永康九狮图是永康市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之一。它起源于宋代,成型于明代,由单狮发展到现在的九狮。表演道具由2米高的狮笼和9只狮子组成,用38根苎麻绳操控。表演时,先由狮王打头,围着彩球拥衔挪舞,再引出其他7只狮子相互嬉戏,好不热闹,最...

磐安吹打,包含《四吹》、《磐安先锋》等民乐项目。《四吹》,流行于磐安县深泽乡一带,是一种古老的丝竹锣鼓乐,旋律为五声音阶。用笛子、筒萧、板胡、科胡、扬琴、牛腿琴、月琴、琵琶、笙、三弦、二胡、四弦胡等乐器合奏;用木鱼、板鼓、碰铃、七姐妹、五音...

金华山歌地域性风格特点鲜明,曲调高亢激越,韵味绵长,具有情真意切即兴创作、节奏节拍散整结合、旋律起伏线性交错、衬词衬腔特色独具等特征,故它有较高的音乐审美和研究价值,从婺剧、金华道情等艺术形式中都能发现金华山歌的影子。许多诗人、作家也从金华...

三国蜀相诸葛亮后裔世代居住诸葛村,随着人丁兴旺,俊彦辈出。其子孙为纪念先祖诸葛亮,建造了“大公堂”、“丞相祠堂”,每年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明嘉靖七年,明世宗给南阳郡的忠武侯庙颁了《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的敕文,规定忠武侯庙行春秋二祭,“春祭...

传统舞蹈断头龙古称“江西龙”,起源于江西玉山地区,清末明初时传入金华地区,流传于兰溪市水亭畲族乡。断头龙源自一个传说:一名龙王违抗玉帝圣旨给百姓下雨而被斩,百姓为了感激和纪念他,每年春节、元宵之际,人们请出所祭龙头,与扎制的龙身合一而舞以示...

婺剧的盔帽分为硬的和软的两大类,硬的叫盔头(硬盔),软的叫软巾。软巾采用软缎、粗布、夏布刮浆衬里、盘金叠绣而成,如:八仙巾、披巾、马夫巾、算命巾、罗帽、青毡、红帽等等。而盔头则是用手工毛边纸上浆,一层一层地粘上八至九层,烘干成厚纸板,按样裁...

婺剧大约有400多年的历史。有婺剧的历史就有婺剧“行头”(包括戏服、盔头、鞋帽、刀枪、道具)的历史。传统婺剧戏服有软件与硬件之分。软件,通俗讲就是柔软丝绸和软缎服饰;软件有官衣,红、篮、白、黑等十多种,客衣有红、黄、黑、绿、水红等十多种。硬...

钉秤是永康百工技艺之一,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永康钉秤始于宋代,兴盛于清朝和民国时期,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鼎盛状况,钉秤从业人员多达二万余人,永康也因之获得了衡器之乡的称号。钉秤技艺的主要内容有:选材、刨杆、安装配件、...

浦江东汉兴平二年建县,豆腐、豆腐皮历来是浦江人民的传统美食,其制作工艺,有据可查的,可追述到元末明初。 豆腐皮是浦江传统名产,历史悠久,它是用大豆或白豆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精致而成,其营养价值高,据测定含蛋白质35-40%、脂肪5-20%、...

金华酥饼是金华地区知名传统食品之一,独特的制作技艺和酥松、香脆的的口感特点,在我国地方食品中独树一帜,成为名扬大江南北的休闲食品和送礼佳品。 金华酥饼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其制作技艺是一个精细和繁复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

三伏老油亦即三伏酱油,亦称三伏老油,因其需经“三伏”曝晒酱坯后压榨而出,它是美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章恒升酱园产的三伏老油,运用黄豆、小麦等为主要原料,经过浸泡、炊蒸、发酵、天然曝晒等过程,经三伏即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庚为天干中...

做曲的最好时节是农历的二、三月和八、九月,制作时间需要六七天。其工艺流程如下:(1)浸泡。(2)蒸炊。(3)加醇头和曲娘。(4)发酵。(5)散热再发酵。(6)泡水。(7)站窑。(8)“红地起乌衣”。(9)出窑。(10)曝晒。从米变成曲,整个...

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载:“(棉花)始植于明朝,各家多寡不等,无不种者……妇女勤于耕织者,以之易粟。”可见,在明朝,东阳人就已经开始织土布,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了。据健在的织布老艺人说,早在宋代,东阳就有蚕丝纺织业的产生。旧时普通百姓的衣料以自...

南马草席是以灯芯草为主要原料编织而成。南马是浙江省三大草席生产基地之一,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草席生产基地。南马传统草席,具有柔韧,草色一致,吸汗透气,凉而不冰,制作精良,素净大气,经久耐用的特点。南马草席讲究席面光滑平整,草色基本一致,席草粗细...

义乌上溪镇黄山村八面厅原名振声堂,始建于嘉庆元年,竣工于嘉庆18年,历经18年才建成。因厅里有八个厅堂、七个天井、八竖旗杆和外墙四周有八头门户出入而俗称八面厅。 黄山八面厅设计者将花园置于整个建筑群的前部,有别于中国传统建筑前室后园的惯用手...

永康地处浙江中部丘陵地带,乡民历来有外出作手工技艺谋生的传统,永康打铜的主要特征:一、流动型,无固定作坊,肩挑工具和铺盖,游走四方。二、单干型,师徒两人为伍,避开同行,单独行动。三、半工型,农闲出门,农忙回家。四、加工型,上门为用户加工和修...

在武义现存大量的明、清及民国建筑中,保留着许许多多的建筑壁画,因这些壁画大多为泥水匠所画,故在当地俗称“泥水画”。武义泥水画多应用在房屋建筑外墙檐口下、排头尖、马头墙、门楣、窗框、照壁及天井院墙檐口下等部位。武义泥水画的表现形式以水墨为主,...

东阳素有“建筑之乡”、“白工之乡”的美誉。作为传统建筑的重要雕饰之一,砖雕与木雕一起被誉为“江南三雕”。在现存数以千计的东阳古建筑群的雕饰形式,砖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在以卢宅肃雍堂为代表的古建筑中随处可见砖雕的运用。东阳的...

磐安叠牌坊历史悠久,据传,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宋代,到了明代,戚继光在台州领兵招募义乌、东阳、磐安等地将士抗倭,曾在磐安玉山地区训练士兵,并建寨防守。后来,一些抗倭士兵回到家乡,把军队中的阵式、格斗、攀登等一整套军事作战技术与叠罗汉结合起...

永康打罗汉是方岩庙会的主要内容之一。相传,北宋时的兵部侍郎——胡则,倡导“蓄兵于民”,主张闲时把农民集中起来,组织团练,练武强身,以便抵抗外敌入侵。在任时,他清正廉明,颇有政绩,百姓感恩,遂于方岩山顶(少时念书之地)建庙以纪念。永康的后人,...

抢头杵是金华婺城区汤溪范姓村民在清明祭祖时的一个十分奇特、有趣的民间活动。它以游戏为活动形式,以家庭婚姻为目的,搭起青年男女互相交往的平台,并在游戏中加深了解,互相表达爱慕之情。这个有趣的活动始于南宋年间,一直到民国期间从未间断过。2009...

岳家拳是我国古代较为完整地流传下来的宝贵拳种之一,它是南宋名将岳飞在抗金作战中结合传统优秀拳法拳理开创出来的,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现流传于金华的岳家拳称“岳武穆柔术”,她博采各种拳术的精华,技击风格独特,分为套路、桩功、散手、点穴、炮锤...

永康鼓词源于宋代南下的曲子词,清代广为流行。以永康为中心,流行于武义、缙云、磐安、东阳等周边地区。永康鼓词艺人皆为盲人,故又被称为“瞽词”“盲词”;又因鼓词以唱为主,人们又称之为“唱词”“唱公事”。鼓词道具有用六块黄檀木拼接、母猪皮或黄牛皮...

流传在东阳市巍山镇东莘桥村、白坦村及横店镇湖口村、东阳江镇八达村等地的、俗称“大头舞”的《报宁寺》(又名《月明僧度柳翠》),属于民间戏曲中的傀儡戏。同民间舞蹈“大头舞”不同,它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场次,全剧由演员头带不同角色的面具,在锣...

擂马也叫马灯,顾名思义是制作成马形,底部配有车轮便于演出,表演时配以锣鼓声,以“走马灯”的形式展现擂马的魅力,擂马串演的形式多样,通常由“双开门”进场,然后心变化路线和阵型取悦观众。如:“铁锁弯”、“双头并路”呈5型、“连环马”、“四角穿花...

武义三狮,即拉线狮、滚地狮、手狮综合一起的狮舞。是武义民间的一项传统舞蹈节目和民俗活动。武义三狮表演早在明代中期便十分兴盛,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发展历史,流传甚广,在老县城、桐琴、新宅、王宅、茭道等乡镇普遍流行,通常在农历春节、元宵、重阳,...

叶法善,字道元,号太素,唐朝著名的道教宗师。出生道教世家的叶法善深通摄善占卜、吐纳之术,精通艺术、诗词、音律、医术,自唐高宗起历经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朝,享年105岁,成为民间的传奇人物。  叶法善传说中关于叶法善神通广大的描述,是历代...

浙江是活字印刷术的故乡,毕昇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在杭州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元代农学家王祯为了克服胶泥活字“难于使墨,率多印坏”的缺点,于元大德二年(1298)左右创造了木活字印刷术。浙江家谱中,谱籍地为金华地区的存世家谱大约有...

婺剧变脸是集剧情、人文、观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婺剧400多年来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婺剧变脸是火彩变脸,随剧中情节需要,演员表现人物内心极度恐惧,在一瞬间用猛火和油彩出现另一幅面目。婺剧变脸以自然变脸、油彩变脸、吹粉变脸三种为主。婺剧...

《鲤鱼跳龙门》是我国浙中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说的是一群鲤鱼不畏艰险,历经磨练,终于跳越“龙门”,成为遨翔四海之“巨龙”的故事。鲤鱼,活泼可爱,象征吉祥,意寓丰足。古时正月十五,武义家家户户都要扎些形似鲤鱼的龙灯,加入闹元宵的行列,穿街走...

拉线狮子是浙江省金华市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又称“颠狮子”。它由狮笼(狮子架)、9只狮子和1个彩球组成,狮子和彩球连有38根纤绳,由狮笼后的11名演员操纵。表演时狮子在空中腾挪跳跃,激昂奔放。狮子耳、眼、口、爪皆能灵活地张合转动...

抬阁跷是民间传统祭典活动。每逢正月十八、五月初八,值甲村于正月十五(五月初五)举行接驾活动。敲锣打鼓列队到双林寺接傅大士佛像,回村设祭,昼夜值守。正月十六(五月初六)供族人唪经朝拜。正月十七(五月初七)举行杨昂活动。凌晨开始分户在祭堂领红回...

武义台阁是武义民间喜闻乐见的民俗表演活动。于清康熙年间盛行,流传至今,以俞源乡、柳城畲族镇最具特色。武义台阁规模浩大,参与人数者达两三百人,热闹非凡。台阁大多扮演西游记、空城计、桃园三结义、白牡丹对课等戏曲人物,扮演者一般为六七岁小孩,有先...

“杭坪摆祭”则是浦江民间每年正月十九日至二十日举办的祭祀关老爷的仪式,以轮流坐庄的方式和米塑这一独特的祭品而闻名。“杭坪摆祭”始于清代康熙年间。每年正月十九日至二十日,要完成迎送关公、摆祭、演戏、迎灯、拜斗和什锦班表演等活动,来祈佑新的一年...

武义“七夕”节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七夕节这一天,农家少女会取黄荆柴及乌桕叶捣汁洗发,让一头秀发乌黑发亮,美若仙女;家中女子于七七之夜,设香案陈列瓜果糕点于庭院,遥拜七仙女,向其乞巧。女孩们会静卧葡萄架或梧桐树下,听牛郎织女...

每年农历七月初六早上,东阳附近的善男信女登东白山朝拜仙姑殿。七月初六晚上,青年男女扎营山顶,彻夜不眠,名曰“靠山”,香客则住在殿内,名曰“靠殿”。东白山七月七主要以中老年妇女制作彩斗及祭拜与演唱为主。香客们主要祭拜七仙女、北斗大帝、南斗大帝...

迎花树又称迎花节,是浙江金华市孝顺镇让河街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全国独一无二的汉族传统民俗艺术活动。寄托着汉族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良好愿望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迎花树活动始于明末清初,因那时让河街已是一个商贸繁盛的村落,在村中心有一个花...

高姥山娘娘庙位于磐安县高二乡境内,每年农历七月初六至七月初七,方圆数百里的香客前来朝拜娘娘庙中的陈十四夫人,许愿还愿,祈求子女生育、婚姻美满。七月初六晚上众香客靠山诵经,合唱民间歌谣,第二天举行具有磐安特色的民间文艺表演。高姥山七夕节自明代...

永康迎花烛发源于永康市江南街道所属的永祥村(现划分为勤丰、永利、南山、马岭下四个行政村),后来这一活动外延至附近的30余个村庄。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村民为纪念永康历史上唯一的状元陈亮,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抬着高2.6米的六角形“花烛”,在...

孔氏婺州南宗与孔氏衢州南宗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两个孔氏宗支,山东曲阜为孔氏北宗,孔氏婺州南宗之祖为孔子四十八代孙孔端躬,浙江省磐安县榉溪村孔氏家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婺州南宗祭孔传承地。通过800多年祭孔典礼传承,婺州南宗祭孔已形成自...

磐五味是浙江磐安生产中药中的白术、元胡、芍药、贝母、玄参这五种药的合称。自宋以来,磐安中药材就被世人所称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宜中药材生长,被誉为“天然的中药材资源库”。生产上,选种纯,选址独到,种植时间精确,管理严格精细,施肥用料独...

武义寿仙谷中药炮制技艺包含仿野生盆栽法、枫斗加工法、首乌蒸制法、盐水杜仲炮制法、铁皮石斛浸膏炼制法等上百种中药炮制技法,形成了中药材采集,栽培,炮制,组方,煎制等生产流程,是传统中药技艺的精华荟萃。 寿仙谷中药炮制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

永康素称百工之乡,其中铸铁历史悠久,工艺精炼,作品美观大方,实用性强,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是研究当地社会发展的宝贵遗产。传统的永康铸铁,以铸造民用铁镬、铁壶及其他生活、生产用品为主。永康铸铁传统工艺流程为:一、铸...

高照马制作技艺是以高照为主,辅以竹马与彩车制作的民间手工艺,其中高照是以木制结构为框架,用白纸雕刻彩绘并糊制,以营造平面花卉图案与立体人物形象为核心的民间造型艺术。磐安高照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花卉图案、几何图案、灯笼花篮、亭台楼阁五个系列的...

做曲的最好时节是农历的二、三月和八、九月,制作时间需要六七天。其工艺流程如下:(1)浸泡。(2)蒸炊。(3)加醇头和曲娘。(4)发酵。(5)散热再发酵。(6)泡水。(7)站窑。(8)“红地起乌衣”。(9)出窑。(10)曝晒。从米变成曲,整个...

永康打银是永康五金工匠中一门重要的传统手工技艺。根据光绪《永康县志》载:“土、石、竹、木、金、银、铜、铁、锡,皆有匠……多鬻技于他乡。”永康银匠一般要兼作打金,传承于铜锡工匠技艺。自清世祖顺治(1644年)以来,一些工艺精湛的铜锡工匠转行为...

东阳酒”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积淀,自古擅名。东阳酒传统的酿造技艺,源远流长,独树一帜。东阳酒独特的酿造工艺、独特的品质,使其最终成为文化的载体,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在东阳酒的醇厚芳香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东阳酒,清香远达,色复金黄...

以义乌大枣加工成的南、蜜枣,与火腿、红糖一起被称为“义乌三宝”,都是我市的名贵土特产,且色泽金黄,又称为“三黄货”,颇具声誉。蜜枣素有“蜜饯珍品”之誉,不仅是走亲访友的馈赠礼品,招待客友的上等补身食品,而且为浙江省传统名牌出口商品之一,除销...

根雕艺术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中国民间传统造型艺术,在我国发现最早的根艺作品有战国时期的《本辟邪》。据国家文物部门考证,制作于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0年之间,及两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的根艺作品都有发现和文献记载,到明清根雕艺术更为发...

大成拳,又名意拳。是由一代武学大师王乡斋先生在学习形意、八卦、太极、少林和气功及诸家武术精华的基础上创立的新型传统拳学。大成拳融合中国佛儒道文化,具有养生、技击、理趣三大功能,被誉为中华武术的精华。它是一门身、心、灵兼修,养、练、用为一的优...

东阳道情又称东阳唱戏文,是广泛流行于浙江中部,东阳地区的历史悠久、渊源于原始的汉族民间文化活动,是土生土长、富有地方特色的汉族说唱艺术。单人多角色坐唱,韵文加说表,以唱为主,说为辅,一个情筒(俗称道情筒)一副夹板(俗称笞板)作伴奏,右手拍情...

浦江敲什锦,又称“浦江什锦”,在清朝时就已经很流行了。清咸丰、同治年间,李源莲塘沿农民画师李维贤随太平军作画,曾创作风俗画《坐唱班》一帧,现存浦江博物馆,可见当时什锦在浦江已十分风靡。据1985年秋调查,从清朝同治初年到1969年,我县产生...

徽戏源于安徽,起源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徽州与金华所属各县,同为浙江上游,一水相连,交通方便,大批徽商定居金华这就促成了徽戏流入的组成部分,更是徽戏通俗易懂,能学好记,一经传入就深受欢迎。二百多年来,徽班艺人在金华一带办了无数个科班,金华本...

西吴高腔盛行于金华一带,因在金华北山脚下的西吴村开设科班而得名。腔调较为流畅委婉。西吴高腔是中国现存的保留原始风貌较多的古南戏遗存之一。综合多年来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可以判定,现存的西吴高腔最迟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形成...

乌龟端茶是流传于磐安县深泽乡一带具有民间绝技风格的传统舞蹈,至今已有160余年历史。乌龟端茶从婺剧演出中独立出来后,又名“寿龟奉茶”。乌龟端茶表演者右手掌中托一个木漆盘,盘上放两个盛有水的茶杯。全舞由一人表演,共分两段:第一段表演乌龟出场端...

高跷,俗称高脚马。蔡宅高跷,历史悠久,始于明朝泰昌年间(公元1620年),据史料记载,蔡宅村有位东山公,在福建抗倭寇当首领,在战场上因看不清海盗,故训练士兵在两只脚上扎木棍抬高身子,这样能看得清,箭射得准。东山公部下的几位蔡宅村人,后回家乡...

花钹是方岩广慈寺和尚外出化缘时特有的类似杂技得表演形式,有时也在方岩庙会上表演,在永康乃至附近各县有着广泛影响。传说,调花钹始于明朝万历年间(1589——1619),相传由当时广慈寺第二十八代主持不孤禅师首创。他练就了这套技艺,在外出化缘时...

傅大士传说是以历史人物傅翕(497年—569年,字玄风)的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文学。千百年间,以东阳郡乌伤县为流传中心,在中国(包括台湾)、日本民间广为流传,甚至于出现在大量的文献典籍之中。 傅大士传说根植于民间,是通俗易懂的原生态文学...

金华木版年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木版年画是四大发明中雕版印刷术唯一传承下来的技艺。它是以灵动的刻刀、斑斓的色彩、吉祥的图案刻绘出理想主义的图画,包含了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吉祥文化和梦想文化。 金华木版年画在我国的年画流派中有着其独特的艺术...

武义大漆髹饰技艺是浙江漆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覆盖生活日用、文房用品、工艺装饰各领域。其工艺类型多样,有髹涂、描绘、镶嵌等多种技法,工艺皆遵古法和原生态原则,强调对传统的坚守。制漆艺人经过制胎、刮灰、裱布、做灰、上漆、揩清、推光、描绘...

孔明锁,也叫八卦锁,相传是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根据八卦玄学的原理发明的一种智力玩具。诸葛后裔根据祖辈流传下来的样式按八卦图形制作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组传统孔明锁,现又研创出各种类型的新型锁。孔明锁制作技艺是诸葛氏后裔传承了700多...

永康素称百工之乡,其中铸铁历史悠久,工艺精炼,作品美观大方,实用性强,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是研究当地社会发展的宝贵遗产。传统的永康铸铁,以铸造民用铁镬、铁壶及其他生活、生产用品为主。永康铸铁传统工艺流程为:一、铸...

汤溪城隍面摆胜是原汤溪县百姓为纪念汤溪县首任县令宋约勤政爱民、为民请命的的政绩,而在其死后奉为当地城隍神进行摆胜祭祀的一大型民俗活动,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当地唯一有政府参与、主持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 摆胜为一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活动...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是膏方的精髓,三溪堂所开具的膏方,是为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量身定制而成。跟普通的养生保健品比起来,膏方的针对性更强,是一人一方。三溪堂在制作膏方时,均采用道地药材,如甘肃的当归、杭州的麦冬、四川的黄连、宁夏的枸杞、西宁的大黄...

义乌人朱丹溪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医理并通的医学巨匠”。而由他衍生的朱丹溪中医药文化,更是对古今中外医学的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在国内,其创立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气、血、痰、郁”四伤学说,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的内容,并有“杂病宗...

天一堂始创于1863年,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天一堂传承了“乳香、没药醋制法”、“厚朴姜汁炙法”、“何首乌黑豆汁制法”、“大黄酒制法”、“牛蒡子清炒法”、“珍珠水飞”、“麝香配研法”等上百种中药炮制技艺,形成了药材道地、注重炮制的天一堂...

东阳竹雕是指工匠以竹子的不同部位为材在其上雕刻的艺术,主要可分为竹根雕和留青雕。东阳竹雕与东阳木雕一脉相承。历史悠久,但由于易做空、难保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为东阳木雕艺人偶尔为之。从现存众多清中期蛋形篮、食盒等把手处的留青雕中可以看出,东...

金华剪纸作为浙江民间剪纸的组成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源于唐代,盛行于五代,明清发展到鼎盛。《武林梵志》有载:“吴越践王于行吉之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金华剪纸以民俗题材为内容的最具特色。金华民俗剪纸风格优美,细致,除...

迎长旗是磐安民间求雨习俗,始于福建移民迁徙至浙江南部的明清时期,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磐安当地大型民俗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要表现内容,具有很强的民众参与性,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磐安长旗在磐安县高二乡分为两种民俗类型,一是高姥山...

浦江鱼灯历史悠久,表演形式独特,造型夸张,富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至今已近800年的历史。 浦江鱼灯主要分布于浦江县浦阳街道、仙华街道、黄宅镇、虞宅乡、大畈乡等地。浦江鱼灯小则数尺,大则几丈。大的鱼灯需要几个人分头、胸、腹、尾数节提抬高举,...

拱瑞手狮源于清光绪年间,起源于永康市江南街道拱瑞下村。道具狮子用竹篾或玻璃钢制作狮头,狮身以竹篾或细钢丝遍扎而成,外用染以金黄色的牦牛毛包裹,底部用二根长约80公分的竹棍支撑,狮嘴串以丝线,以连接彩球和眼、耳。表演时用十八只道具狮子,由十八...

毕矮的故事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数量较多的民间人物故事,其故事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内容可分为惩治无赖、蔑视权贵、搞恶作剧三大类。毕矮聪明机智、幽默搞笑,敢于和地方权贵和各种恶势力作斗争,同时他也喜欢做一些恶作剧捉弄别人,表现出刁钻刻薄的一面。...

  抬阁又称“抬角”、“抬歌”、“高抬”、“挠阁”、“脑阁”、“高装”等,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抬阁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在清代盛行一时,流传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特色。 抬阁活动中由数名儿童扮作古装...

  方岩庙会是在浙江省永康市胡公祠举办的民俗活动文化空间。   方岩位于永康东部,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山顶上有始建于唐大中四年(850)的广慈寺和后世为纪念宋代胡则而修建的胡公祠。   胡则(963—1039),是北宋名宦,宋宣和至宝佑间,...

  庙会又称“庙市”,是在寺庙及其附近定期举行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一些大型庙会在唐代已有相当规模,至今仍传承不绝,影响广泛。各种庙会都有自己规定的会期,大多为某个传统农历节日或宗教及民间信仰纪念日。庙会具有集中性、群体性、固定性的特征,庙会期间,各种民俗活动、技贸活动得以当众充分展示...

  浙江省中部的金华地区古称“婺州”,其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东阳、兰溪、武义、浦江等地。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布局巧妙,装饰精美,充分显示出高超的营造技艺。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现有明清民居两百多座,当地最早的建筑约建于元代至正十年(1350)。武义县俞源村最早的建筑建于南宋...

  浙江省中部的金华地区古称“婺州”,其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东阳、兰溪、武义、浦江等地。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布局巧妙,装饰精美,充分显示出高超的营造技艺。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现有明清民居两百多座,当地最早的建筑约建于元代至正十年(1350)。武义县俞源村最早的建筑建于南宋...

  浙江省中部的金华地区古称“婺州”,其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东阳、兰溪、武义、浦江等地。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布局巧妙,装饰精美,充分显示出高超的营造技艺。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现有明清民居两百多座,当地最早的建筑约建于元代至正十年(1350)。武义县俞源村最早的建筑建于南宋...

  浙江省中部的金华地区古称“婺州”,其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东阳、兰溪、武义、浦江等地。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布局巧妙,装饰精美,充分显示出高超的营造技艺。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现有明清民居两百多座,当地最早的建筑约建于元代至正十年(1350)。武义县俞源村最早的建筑建于南宋...

  浙江省金华火腿以鲜艳的色泽、独特的芳香、诱人的风味、美观的外形,即色、香、味、形“四绝”而闻名天下,是我国腌腊肉制品中的精品。金华地区四季分明的亚热带气候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别具一格的火腿腌制技艺。早在唐代,金华即已有了火腿的腌制工艺。及至明代,金华火腿被列为贡品,其生产遍布金华地区的东阳、永...

  我国茶叶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千多年前,西周祭祀的仪礼上已出现了用来佐饮的茶。古代茶称为“荼”,名见《诗经》。三国和西晋时代,江南饮茶已成习尚。唐代茶风大盛,玄宗在《开元文字音义》中将“荼”改为“茶”,其后还出现了陆羽的《茶经》。宋代以前,饮用的茶多为紧压茶,即将茶叶蒸后捣碎,制成团块状,饮...

  酿造酒俗称“黄酒”,系以稻米、黍米、玉米等为原料,淘洗、蒸熟、淋净后以白曲和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加入江曲、优质水,发酵后酿成熟醪(浊酒),再经压榨、泼清、沉滤等工序而最终制成。酿造酒色黄,清亮透明,香气浓郁,入味醇和。酿造酒是我国传统的酒种,营养成分丰富,具有通血脉、暖肠胃、润皮肤、散湿气、滋补强...

  麦秆剪贴是以麦秆为原料的一种民间装饰艺术,主要流行于浙江省浦江地区。浦江麦秆剪贴旧时曾替代刺绣被用作团扇、草帽等麦秆编结品的装饰,后逐步发展成挂屏、台屏等陈设品的装饰。清代以来,麦秆剪贴已成为一种观赏性的装饰艺术品,多用作婚嫁、生日、祝寿、开业、乔迁等喜庆活动中的馈赠礼物。浦江麦秆剪贴有浸、熏、...

  锡雕也称“锡艺”、“锡器”,是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锡作艺术。传统制锡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河南殷墟出土的锡块、镀锡虎面铜盔、锡戈及云南楚雄万家坝春秋中期墓葬出土的含锡量高达99.15%的锡器表明,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制锡工艺已相当成熟。锡有无毒、不锈、防潮、耐酸碱等优点,质地软,熔点低...

  浙江的竹编工艺品生产集中在东阳、嵊州一带,尤其是东阳,素有“百工之乡”、“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东阳竹编以立体编织为主,与平面编织技艺相结合,做工精细,造型生动,色彩典雅,具有浓郁的民间美术特征,充分体现出东阳竹文化的风貌。东阳竹编产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活器具,以实用功能为主;一类是立体陈设...

  东阳木雕系因地缘关系而得名。东阳市地处浙江中部,“三山夹两盆,两盆涵两江”,山多地少,旧时南北两江旱涝迭起,百姓为之所苦,被迫以手艺谋生。东阳木雕即是众多手艺中较为突出的一种。主要分布在东阳各乡镇,延及周边县市,并流入江苏、上海、江西、安徽、福建、广东、湖北、河南、吉林、四川、重庆、台湾、香港、...

  浦江是浙江乃至中国最早流行剪纸的地区之一,进入清代以后,地方戏曲在浦江空前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浦江乱弹,受其影响,出现了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浦江戏曲人物剪纸,经长期发展,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剪纸类型——浦江剪纸。民国以来,浦江剪纸行业产生了十几位代表人物,先后传承,技艺相沿至今。浦江剪纸情调高雅,...

  九楼又称“洪楼”,多在浙江省东阳市流传。据传最早与秦朝孟姜女长城祭夫相关,是民间道教施仪形式的一部分。举行这一活动的目的:一为祈求太平,二为超度亡魂,三为祛凶辟邪。“九楼台”一般提前一天进场布置,在施仪场地上竖起两根13米高(9层)的粗杉木,称为“九龙柱”,然后用高1米、长1.5米、宽0.7米的...

  九楼又称“洪楼”,多在浙江省东阳市流传。据传最早与秦朝孟姜女长城祭夫相关,是民间道教施仪形式的一部分。举行这一活动的目的:一为祈求太平,二为超度亡魂,三为祛凶辟邪。“九楼台”一般提前一天进场布置,在施仪场地上竖起两根13米高(9层)的粗杉木,称为“九龙柱”,然后用高1米、长1.5米、宽0.7米的...

  线狮(九狮图)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永康市和仙居县境内。每逢重大节日,永康、仙居都要举行别具一格的舞狮表演,俗称“九狮图”,故有“节日到,九狮跳”之说。线狮(九狮图)是提线木偶和地面舞狮相结合而产生的民间舞蹈艺术,因九狮凌空表演,故名“线狮”。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九狮图中蕴含的江南生活习俗...

  线狮(九狮图)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永康市和仙居县境内。每逢重大节日,永康、仙居都要举行别具一格的舞狮表演,俗称“九狮图”,故有“节日到,九狮跳”之说。线狮(九狮图)是提线木偶和地面舞狮相结合而产生的民间舞蹈艺术,因九狮凌空表演,故名“线狮”。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九狮图中蕴含的江南生活习俗...

  永康鼓词是流行于浙江金华的永康及周边的武义、缙云、磐安等地的曲艺形式。因旧时的艺人多为盲人,又被称为瞽词或盲词;又因表演形式以唱为主,兼有说白,又俗称之为“唱词”或“唱公事”。   永康鼓词采用永康方音表演,通常为一人自击鼓板自行伴奏说唱。传统节目的题材内容大多为除暴...

  金华道情流行于浙江省金华市及周边地区,它形成于明末清初,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   金华道情发源于义乌市,原为在道观内演唱的诗赞体“经韵”,后吸收其他词调和曲牌音乐,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南宋开始在“新经韵”演唱时用渔鼓道情筒和指拍作...

  金华道情流行于浙江省金华市及周边地区,它形成于明末清初,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   金华道情发源于义乌市,原为在道观内演唱的诗赞体“经韵”,后吸收其他词调和曲牌音乐,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南宋开始在“新经韵”演唱时用渔鼓道情筒和指拍作...

  兰溪摊簧是形成并流行于浙江中西部兰溪地区及金华和衢州等地的一种曲艺唱曲形式。   相传清乾隆末年,一位县衙中的官差公务之暇在兰溪集商贾子弟传授由江苏传来的“摊簧”曲调,采用当地方言演唱,借以消闲自娱,久而久之,逐渐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体系的兰溪摊簧。至光绪二十六年,兰溪...

  醒感戏,又名“省感戏”,是道教超度幽灵、导人归正的仪式剧,明代已有演出活动。醒感戏发源于浙江省永康县,流布于浙江省东阳、义乌、磐安、武义、金华、缙云等地。醒感戏在民歌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侯阳高腔与松阳高腔而发展起来,属于曲牌体高腔腔系剧种。醒感戏在民间祭祀习俗与仪式的基础上形成,因而具有独特的演出...

  婺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俗称“金华戏”,至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婺剧有传统剧目五百多种,其唱腔音乐体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其中包括高腔、昆曲、乱弹、徽调、滩簧和时调等多种声腔。婺剧在行头与化装体制上也有自身特点,脸谱、服装和道具都相当独特。文戏武做、武戏文做是婺...

  台州乱弹原名黄岩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台州、温州、宁波、绍兴、金华、丽水等地区。台州乱弹有三百多个剧目,常演剧目号称“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七阁包括《回龙阁》、《兰香阁》等,八带包括《鸳鸯带》、《挂玉带》等,九记包括《拜月记》、《白兔记》等,十三图包括《百寿图》、《双狮图》等。此外代表性剧...

  台州乱弹原名黄岩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台州、温州、宁波、绍兴、金华、丽水等地区。台州乱弹有三百多个剧目,常演剧目号称“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七阁包括《回龙阁》、《兰香阁》等,八带包括《鸳鸯带》、《挂玉带》等,九记包括《拜月记》、《白兔记》等,十三图包括《百寿图》、《双狮图》等。此外代表性剧...

  民间舞蹈十八蝴蝶又名“彩蝶迎春”,流传于浙江省永康市境内。它源于宋代方岩胡公庙会的娱神活动。1946年秋,村民王春山等人从蚌壳舞演员背挂蚌壳道具的张合动作中得到启发,制作出蝴蝶道具并将之用于精心编排的舞蹈队形,由此形成绚丽多姿而又别具一格的十八蝴蝶。   十八蝴蝶可以...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舞龙灯”,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民间舞蹈。这种舞蹈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龙舞风格迥然不同。   根据龙的造型来区分,龙舞有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

  黄初平(黄大仙)传说流传于浙江省金华市一带,由有关黄初平修炼得道和惩恶除害、为民造福的一系列传奇性故事构成。黄初平(黄大仙)传说与金华的地理风貌、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深受民众喜爱,千百年来传承不衰,并流传至港台、东南亚、欧洲和北美等地,成为联系和团结海内外华人华侨的重要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