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进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贤白圩木版活字印谱技艺,是在梨木板上刻好阳文反字之后,锯成单字,用刀修齐,统一大小高低,然后排字,行间隔以竹片,排满一版框,用小竹片垫平并塞紧后涂墨,铺纸印刷,字模采用明朝官方字体——老宋体,印于宣纸之上。整个做谱工艺流程有15道工序和158个字的捡字口诀,这些祖传的捡字口诀,有平有仄,就像一首古代的律诗。...

张公夏布制作技艺是流行于进贤县张公镇南部地区的一种土布织造技术。据王氏家谱记载,夏布制作技艺可上溯至清代雍正年间,距今近300年历史。其技艺起源于铜岭村委会的曹家村。曹家村由山东迁居而来,与文学巨匠曹雪芹同宗。曹雪芹的曾祖父、祖父及父亲曾在南京掌管纺织行业,官至“江南织造”。他们不忘同宗族人,将当时的纺织器械和技术传到进贤的曹家村,故至今当地人仍将织布机称作“南机”。由于铜岭曹家与周边村庄通婚等因素,其纺织器械与技术也流传到周边村庄,继而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民间行业,现主要产地的老王村即为其中之一。...

微雕,是一种以最小的刀具锋毫在最小空间创作最小浮雕、立体雕、篆刻、平面图文雕,肉眼无法看清,需借助高倍放大镜才能看清楚的艺术作品。微雕艺术则是一门集雕刻、书画、细作、静功等多项技艺于一体的高难度综合艺术。微雕艺术品取材广泛,随意性强,可见物雕物。微雕艺术家首先必须是书画家和雕刻家,还体现作者的意志和意图。微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技艺的精髓,历来被世人珍爱,屡居国礼首位,常被国内外有识之士收藏。...

李渡道情是江西省的一种民间曲艺,相传起源于唐末,形成于宋代,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主要分布在江西进贤县李渡镇及其所辖的各个村落,亦传及周边乡镇,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传承历史。...

梅庄花棍又称“打莲花”,起源于元代,是流传在进贤县梅庄镇、二塘乡、南台乡等地的一种民间舞蹈。最早的“花棍”采用池塘中的真实带花莲杆,作祭典、迎神之用,后经民间艺人革新,改用带节鞭的小山竹棍,两头止挂数枚铜钱,再配以红色麻线穗须,并在“花棍”表演中加入茶灯舞,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花棍舞”,广泛应用于各种喜庆活动之中。...

长工山歌发源于进贤县二塘乡,流传于二塘乡的厚源、潭津源、新源、中潭、夏家、康乐、鹿塘等各个村落,是古时长工在田野山头等地劳动时哼唱的一种歌曲。...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李渡镇,自古就是商贾重镇,也是江西的粮仓,更因精湛的烧酒酿造技艺扬名四方,享有“江南酒乡”的美誉。史载北宋太平兴国年间,邓金林、娄宝清二人来李渡办起了第一个前店后坊式的酒作坊。元代,李渡周边乡镇相继出现了一些酒作坊。明代,有建昌和东乡商人梅焕荪、黄德昌联袂来李渡开酒店。清初,酒作坊增至28家。清中叶,邓金林27世孙实现了小粬酿酒向大粬酿酒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