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特产

库尔勒香梨

库尔勒香梨外形呈椭圆形和倒卵圆形,果柄近果部膨大呈半肉质化。国面蜡质较厚。果皮皮色多呈绿色或黄色,部分果实带有红晕。果皮较薄,果肉白色,肉质细嫩酥脆无渣,汁多味甜,有芳香,果实极耐储藏。

且末羊

且末县南屏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地势逐渐向东北倾斜。雪岭和冰峰如同固体水库,夏日冰雪消融,流水顺山沿沟由东南向西形成众多河流灌溉着且末绿洲。广袤的地域、独特的牧场环境,丰富的牧草种类,天然、绿色、无污染的放牧条件,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且末羊。

库尔勒香梨

鸟瞰欧亚大陆新疆腹心地带,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北倚天山支脉库鲁克山和霍拉山,南距“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直线距离仅70公里,地处古丝绸之路中道的咽喉之地的库尔勒,因盛产“皮薄肉丰,心细甜而多液,入口消融”的梨,而得名“梨城”。 沁人心脾的梨,也因出自库尔勒得名库尔勒香梨,蜚声中外。在这素有"巴音郭楞金三角"之称的孔雀河三角洲上,气候温和,土质肥沃,物产丰富,光热水土资源十分丰富,十分适宜香梨、瓜果、棉花、蕃茄、红花、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的生长。
在新疆还流传着美词“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甲天下…”

新疆兵团二十九团香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九团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北边缘、天山南麓,是著名的库尔勒香梨原产地,也是第二师主要的园林团场。1956年建场初期,中苏专家在规划农场时,即提出发挥当地自然环境优势,建设园艺农场。1986年,筹建 5万亩商品香梨生产基地,1996年,香梨种植面积已达2.7万亩,总产量突破万吨大关。截止目前,香梨种植面积稳定达到6万亩,年产量3.4万吨。由于二十九团香梨产区内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热资源十分丰富,积温高,干旱少雨,降水稀小,蒸发量大,无霜期长。土壤沙性大,透水性良好,盐碱轻、水位低,昼夜温差大,加之先进的生产方式,使得二十九团生产的香梨皮薄肉细、汁多味甜、香气浓郁,酥脆爽口,花萼脱落率高,可达78.6%以上,成熟后落地成渣,果核小,食后酥脆无渣,极耐储运,在地窖可保存至次年4月,气调库可保存到次年6月底仍然青绿,同时,富含总糖、维生素C等营养元素,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梨中珍品”、“水果王子”。目前,二十九团香梨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2008年“北京奥运推荐果品二等奖”和“中国名牌农产品”荣誉,2009年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产品交易会金奖。

托克逊杏

托克逊杏栽培历史追溯到1000多年左右,1959年,在吐鲁番阿斯他那—哈拉和卓古墓群进行的一系列考古发掘工作中,考古学家挖掘发现杏干,为此考古学家分析确定在高昌国时期包括托克逊县这些区域内就已经开始有种植、食用杏等生产活动。据史料记载,清代至民国时期,托克逊县群众中无育苗习惯,栽植杏树均是挖取野生苗培植,新中国解放成立后,托克逊县人民政府动员群众育苗,贯彻“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的方针。国家、集体和个人育苗相结合培育苗木,满足托克逊县造林所需各种树苗,为此托克逊县农村农田防护林中最南边一行由杏树组成,还有农村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有几棵杏树,只是没有形成如今的规模,一直处于零散自由发展状态。托克逊杏的规模种植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全县有70%的农牧民从事杏产业。近年来,由于县委、政府大力发展托克逊杏品牌基地建设,又加之托克逊杏价格的上涨调动了全县广大农牧民生产托克逊杏的积极性,托克逊杏种植规模快速扩大,全县托克逊杏种植由原来的房前屋后、小面积种植走向了大面积、大规模种植。目前,全县托克逊杏种植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全县托克逊杏种植总面积已超过3万亩,成为了全地区乃至全疆名副其实早熟杏优势产区。托克逊杏果面油光、色泽鲜亮、口感酸甜,极早熟,比小白杏提前成熟7-10天,耐储运,果仁甜。由于成熟极早、品质佳,所以市场上供不应求,发展潜力巨大,经济效益明显,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自主产业。同时,依托托克逊杏这一优势资源,连年举办杏花节等节庆活动,以此进一步宣传托克逊县“中国第一大早熟杏园”地域品牌,打造海拔零点城的生态旅游品牌,展示历史、文化、资源、美食、民族民俗风情独特魅力,进一步扩大托克逊县旅游影响力,提高知名度。由于托克逊杏的品质好,再加上品牌效应,使全区广大杏农群众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托克逊杏产业业已成为全县的特色支柱产业。

托克逊红枣

华夏文明五千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托克逊红枣栽培历史追溯到2000多年左右,1970年,考古学家挖掘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时发现干枣,考古专家分析确定高昌国时期包括托克逊这些区域内进行种植红枣生产活动,长期以来托克逊县穆斯林群众中一直存在着穆斯林群众墓上种植红枣的传统习惯,据史记载,解放前后,托克逊县农村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有几株枣树,只是没有形成如今的规模,一直处于零散自由发展状态。托克逊红枣的种植起源于解放前,至今已有90多年的栽培历史。直到1983年开始大田种植,还有在托克逊这片广阔的大地上,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上古年间,在白杨河上游河岸的有一眼泉水,周边一片忙绿的草原,风景很美,有一天七仙女来到这里生活过一段时期,有一天七仙女回去之前,一把梳子插在泉水边上,第二年春天那个梳子奇迹般的生根、开花、结果、因果实红色饱满,树体高大起名为红枣。从此勤劳的托克逊人民就开始了种植红枣,并成为至今托克逊人们每日必备果品。这个美丽的传说在托克逊一带广为流传,七仙女成就了这个传说,此地取名为“红枣梳子”(翻译意思),这个地方很久以前开始作为托克逊维吾尔族宗教人士的圣地,同时流传最广的托克逊维吾尔民族经典民歌《托克逊木卡姆》(木卡姆中有着与红枣有关的诗词),又让这个丝路驿站举世闻名。现在到托克逊的人,不仅欣赏同时流传最广的托克逊维吾尔民族经典民歌《托克逊木卡姆》,还要来尝一尝这里的特产—托克逊红枣。 通过多年种植栽培及品种改良,摸索和积累丰富的经验,在选种、栽培、选地整地、田间管理、灌溉等技术上形成了一套成熟适用的栽培技术,再加上托克逊是一个风区,托克逊红枣树可以为晚萌发生长的树种,托克逊风期过了以后开始发芽生长,特别适合自然气候条件,成为全国最早熟的红枣,农牧民种植积极性很高,全县有90%的农牧民从事红枣产业,托克逊红枣,享誉全国,而且出口多个国家。托克逊红枣产业业已成为全县的特色支柱产业,枣农摆走上了致富的道。

巴音布鲁克蘑菇

“巴音布鲁克”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泉水”, 巴音布鲁克蘑菇主要生长在美丽巴音布鲁克草原上,产地环境独特,生产区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昼夜温差大,水源充足,主要来自于天上雪水,水质良好、空气质量优良无污染。巴音布鲁克蘑菇色白质嫩、鲜美浓香,含粗蛋白33%,富含各种氨基酸,总量达26.6.0%,营养丰富,口味独特,不仅具有食用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因其口感好,营养价值高,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成为高档酒店的风味特色食品及馈赠亲友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