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夹江手工造纸在远道已有史料记载可考。元、明时期,夹江造纸技术已有相当的规模。元代《洪雅县志》中已有邑内产纸的记载(元代时洪雅属夹江)。由此可见,至少在元代,夹江造纸已有史料可证。明代《名胜志》云:“嘉定(夹江明时属嘉定府)尖山下皆纸房,...

  从乐山大佛顺岷江而下20多km处,四川乐山西坝豆腐因产生于五通桥区西坝镇,而得名“西坝豆腐”。 西坝豆腐是四川乐山名吃。其用凉水井泡制豆腐,豆腐洁白、细嫩、绵软、回味甜润,无论蒸、煮、煎、烧、炸都不碎不烂。红油型似麻、辣、烫、绵、软、嫩...

  隋末唐初,药王孙思邈创峨眉白蜡。主要分布在峨眉山市绥山、川主、黄湾、双福、高桥、罗目等500-900米的丘陵山地。 生产加工技艺分为生产和加工两个阶段。生产方法是: 1.选种和管理;2.薅树;3.备好桐子叶,适时包虫;4.小包包虫,中苔...

  西坝豆腐是四川省乐山,近2000年历史。因出自乐山市五通桥区原西坝场(今西溶镇)故名西坝豆腐。 西坝盛产黄豆。唐代就有吃豆腐之俗。制作工艺流传于乐山市五通桥区西溶镇,冠英镇、石林镇、蔡金镇、市中区通江镇、犍为县清溪镇、石溪镇等地。 从选...

  德昌源“桥牌”豆腐乳制作技艺中最特别的就是它的“毛霉”技术,除中科院和各省科院有此菌种储存外,主要分布在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夹江县。 四川省五通桥德昌源酱园厂是座落在五通桥竹根滩古镇140多年的老字号老作坊。于1862年在五通桥老龙坝...

  彝族的酿酒历史悠久。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就有了酒的发明和“转转酒”的习俗。主要分布在四川省、云南省、贵州、广西等彝族地区。 用稻谷、糯米、玉米子、高粱子、荞麦子煮熟,发酵后翻入坛中,密封口沿,过一个月左右启封,渗入净水,即成泡水酒。 彝族...

  “宋笔”就是由苏轼、黄庭坚到嘉州大佛寺、乌尤寺等地游历时题词使用的“妙笔换群鹅”的笔更名而来的。千年“宋笔”传到今,著名画家徐悲鸿于1937年题下“嘉州产名笔,工艺甲西南”的赞语。 乐山宋笔的生产工艺被列入“轻工系统第一批科学技术保密项...

  “夹江年画”历史悠久,明代后期夹江已有年画作坊,至清代逐渐繁荣。清末至民国前期,夹江年画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县城西郊的谢滩村、杨柳村及甘霖乡村河村。“夹江年画”在色彩、造型、制作上独特的表现形式别具魅力。“夹江年画”制作为水印一色一版,多次...

  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的“铜河船工号子”是铜河人民几千年来传承至今的筏子歌,它集指挥航运劳动、协调航运劳动的一致性与娱乐性为一体,是对船工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其演唱形式为一领众和,歌词内容丰富;有川剧戏文的唱段或唱本;...

  “小凉山彝族刺绣”是峨边彝族服饰中的彝族刺绣,它吸收了大小凉山彝族服饰刺绣中的精华,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峨边彝族刺绣。彝族刺绣可以追溯到三国以前,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服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是彝族服饰中不可缺...

  乐山市犍为县境内的岷江段,山峦重叠,江河纵横,险滩众多,礁石密布,河道弯曲,水流湍急,船工们喊出不同节奏、不同情绪的号子来统一船工、纤夫们负重前行的步调及扳桡节奏,形成合力,闯滩斗水,因而此沿江地带是“岷江号子”的主要流传区域。“岷江号...

                          乐山市峨眉山市文化体育局   “峨眉武术”源于峨眉山,与少林、武当并称为中国武术三大宗。据史料记载,“峨眉武术”源于殷商成于南宋,历史悠久,经过峨眉山的道、儒、佛等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的相互...

  “五通桥龙舟竞技”主要集中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茫溪河流域茫溪大桥至四望关大桥一带,兴起于清咸丰年间,由“湖广填四川”的客家移民(后大都成为五通桥的盐商)传入五通桥。每年端午,由码头、帮会、商家、祠堂会馆集资举办,传承延续至今,已有13...

  “峨眉武术”源于峨眉山,与少林、武当并称为中国武术三大宗。据史料记载,“峨眉武术”源于殷商成于南宋,历史悠久,经过峨眉山的道、儒、佛等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的相互融合、渗入和斗争,集聚了佛道两家武术、文化之精华而自成体系,既具佛门禅功,也含...

  流传于彝族地区的“阿惹妞”(我的幺表妹)在彝族文学艺术中,既是一部表达爱情的长篇史诗,又为彝族青年男女倾诉爱情所唱的情歌。因彝族民间盛行“姑舅表婚”,有着姑舅表关系的“阿惹”(表妹)。“阿莱”(表弟)的未婚青年就意味着他们之间为情人关系...

  “彝族换童裙成人仪式”,是由彝族少女告别童年步入成年所举行的仪式活动。“彝族换童裙成人仪式”主要盛行于四川省大小凉山地区,并且根据占卜测算,在女孩单岁时将她的童裙换掉。其主要内容有:1.改变发式。仪式前彝族女童梳独辫垂于脑后,仪式受礼时...

  峨眉高桩彩绘绑扎技艺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已近300年历史,流传于峨眉山市境内的双福镇、符溪镇、桂花桥镇、普兴乡、川主乡等镇乡。 高桩“险、奇、美、惑”,将人物高悬、腾空,或站在指尖上,或吊于刀尖上,以示其险;将人物立于转动轮上,或立于飞...

  “夹江高桩彩绘”源于古时春秋社日的酬神祭祀活动。产生并分布于县境内的焉城镇、木城镇、吴场镇、甘江镇。 “以铁桩为承载物,借助服装道具等遮掩,将由真人扮演的各种角色(一般由小孩担任)或高站于剑端,或斜立于左右顾盼的活鸽之背,让人百思不解而...

  “沐川草龙”产生于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境内,主要分布于沐川县沐溪镇等周边几个乡镇。 传说唐朝开国之初,李世民带领军队征伐各地割据势力,一路颠簸劳累,停息下来就在稻草边睡着了,他梦见自己正乘着草龙,穿着黄袍巡行各地,而四周灵兽保驾,阵容十分...

  “峨眉席草龙”起源于明末清初年间,据载:峨眉山上有一金龙寺(在白龙洞上面),从前常有金龙下山到径山寺外河里游玩,人们后来便以“金谷草龙”模样制作,逢年过节玩耍,象征吉祥。“峨眉席草龙”全由稻草或席草制作而成,又称为金龙,“峨眉席草龙”以...

  “峨眉山佛教音乐”是我国宗教音乐的组成部分。东汉时,佛教传入峨眉山,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以后,佛教音乐由僧人慧持将江南佛曲传入峨眉山。“峨眉山佛教音乐”体现在各类佛事活动中,所唱的佛曲,除唱腔外,还使用伴奏。伴奏乐器有铛、铰、木...

  “灯戏(峨眉堂灯戏)”产生于峨眉山市普兴乡、双福镇、绥山镇。在与之相邻的夹江县华头、麻柳、洪雅县柳江、高庙等地方也有流传。是在四川民歌、民间舞蹈特别是花灯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幽默风趣、载歌载舞的地方戏曲剧种。内容...

  “灯戏(夹江麻柳堂灯戏)”曾流传于夹江、峨眉、洪雅一带地区,在夹江麻柳、华头、木城一带尚有保留。相传源于唐朝,代代相传至今。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演出形式为有唱有白,有歌有舞,演员人数视剧情而定,多为一“丑”一“旦”的二人台式,扭...

  “三雄夺魁”起源于明末清初,主要流行于小凉山彝族聚居区,最初在军士以及部落中竞赛,后来逐渐演化到各种庆典活动中竞技和表演,形成竞技与娱乐皆用的项目。“三雄夺魁”是以三名年轻力壮的青年男子在直径2m大的圆的内接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套上三...

  “毕摩经诵”主要分布在马边彝族自治县境内的三河口、沙腔、苏坝、高卓营、永红、建设等彝族聚居乡镇。它是毕摩在主持庆贺、祭祀、占卜等宗教文化活动,诵读、吟诵、念唱经文、典籍、咒语时所发出的异彩纷呈的唱腔和音韵,是彝族最原始的宗教经乐。据《毕...

  “阿依美格”是彝族民间以12岁以下儿童为主体,以集体参与为组织形式,以驱邪避祸、祈福安康、祭祀神灵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祭祀习俗,又被誉为彝族的儿童节。目前主要分布在马边县境内三河口、高卓营、沙腔、梅子坝、烟峰等15个彝族聚居乡镇。“阿依美格...

  “甘嫫阿妞的传说”广泛流传于四川、云南和贵州彝族聚居区。该传说产生于明朝年间的峨边彝族自治县境内,以口头传唱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动人而悲壮的彝家美女反抗压迫、不畏强权、坚贞不屈,用生命捍卫贞洁和尊严的爱情故事。“甘嫫阿妞的传说”以民间故事和...

  “麒麟灯”是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罗城镇特有的一种民间灯舞。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源于七仙女与董永“麒麟送子”的神话传说。灯舞的表演过程围绕这样的情节展开:麒麟送子来至人间,土地神前去迎接,云童、风女、旗阵、灯队簇拥相伴...

   “川剧(嘉阳河川剧艺术)”是川剧艺术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扩展、传播的南路重要艺术流派,它形成并风行于今乐山和眉山两市的广大地域,并波及影响到相邻地市。“川剧(嘉阳河川剧艺术)”地域特色明显,长于演出“三国戏” “列国戏”及“九楼十八...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四川省夹江县和浙江省富阳市为竹纸的重要产地。   夹江的环境适合竹类生长,当地在唐代即开始以“竹料手工造纸”,竹纸制作技艺兴于明,盛于清。自唐代以来,夹江即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夹江纸以质量佳、品种多、规模大、技术精著称,曾被康熙皇帝指...

  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之际用以迎新接福的一种普及性的传统艺术样式,它传达了广大民众的生活理想,反映出社会生活和民间文化的诸多特性,成为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木版年画用传统的木版水印方法印制,它的出现与雕版印刷密切相关。木版年画历史悠久,相传在汉代即已出现,宋代称之为“纸画”,明代则叫“画...

  草编是以草本植物为主要原材料的一种传统编结手工艺。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技艺之一,早在远古时代,编结就已成为中华先民制造实用物品的重要手段。草编技艺在中国民间流传了几千年,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各地民间工匠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充分利用草本植物柔韧的秆、皮、芯、叶、根,创造和总结出编、结、辫、扣、...

  峨眉武术是起源于四川峨眉山地区并广泛流传于整个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武术的总称。峨眉武术发祥于峨眉山,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门派达八十多个,拳种、拳路成百上千,为中华武术三大流派之一。 峨眉武术通过与峨眉山的佛、道、儒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据史料记载,峨眉武术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