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和莲枪舞”是以打击道具莲枪为主的民间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发端于泸州百和镇,流传于百和镇及其周遭地区。“百和莲枪舞”源于叫花乞讨,其道具莲枪也是由叫花子的打狗棒演化而来的。过去,百和镇土地贫瘠,人烟稀少,当地人主要靠乞讨为生。在乞讨中...

  泸县“福集耍锣”又名“地锣鼓”“围鼓”“杂锣鼓”,是流传于当地民间的锣鼓乐,常用于婚丧嫁娶、节日聚会等场合。它由鼓、锣、钵、镲、马锣、小锣等打击乐器组成,其演奏既可座打,又可行进时演奏。在乐队中,“鼓打全面”,负责乐队指挥的责任;“大锣...

  “得胜花灯”也称“彩灯” “幺姑灯”,是当地人民群众节庆贺岁,结婚嫁娶时热烈欢乐的表演活动,是流行在泸县境内的一项传统的民俗民间舞蹈艺术。它的表演分别由舞和唱两部分构成,唱腔动听,舞蹈优美,互为衬托,场面甚为热烈,气氛非常活跃。演唱者扮...

  “玄滩狮舞”是中国狮舞中北狮派系的武狮流派,具有150多年的传承历史,狮子造型精美。“玄滩狮舞”在自身艺术的基础上学习提炼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堂狮子”“高跷狮子”“搬打狮子”“地狮子”等的精粹而自成一派,狮舞以雌雄成对并配有小狮出场...

  “泸县石雕”是以泸县盛产的天青石为原料,集采石、构画、雕刻为一体。泸县的龙脑桥、宋墓石刻、龙桥群的石料都是采自当地的天青石。其石质密度高、韧度强、耐风化、无杂色。“泸县石雕”工艺分为取料、度量、造坯、线条、锉平、描图等。其雕刻手法继承了...

  “雨坛彩龙”盛行于明末清初,地处泸县、荣昌县、隆昌三县交界的龙洞山上的雨坛乡,自古以来就有设坛耍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雨坛乡亦因此得名。清光绪十八年左右,当地艺人将原有的“草把龙”改成彩龙,到1919年出现了第一条雨坛彩龙。自...

  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在元、明、清三代得到创制、雏形、定型及成熟,主要包括泥窖制作维护技艺、大曲药制作鉴定技艺、原酒酿造摘酒技艺、原酒陈酿技艺、尝评勾兑技艺。以持续酿造的泥窖窖池为根基,师徒相承、口口相述,流传至今,分布于江阳区、龙马潭区、...

  伞是日常生活中用以遮阳或挡雨的工具,可张可收,携带方便。我国制伞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鲁国著名匠师鲁班之妻王氏将竹子劈成细篾条,上蒙兽皮,张如盖,收如棍,此即最初的伞。古代伞有“盖”、“华盖”、“伞盖”等别称。西晋时期,帝王和贵官出巡时往往有侍从执伞随侍,成为仪仗。古代伞面均用...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