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处粤东山区的五华县,山中多花岗岩石,自古当地乡民即以石为业为宝。明代已有以石建桥记载见诸史籍,县城至今犹存明嘉靖年间的董源石桥。至清代,五华境内已是石宫、石庙、石室、石牌坊林立,以石门、石窗、石柱、石梁等建造的民居遍布乡间,石雕佛像、石狮...

广东省潮州市畲族的招兵节主要分布在凤凰镇石古坪畲族村,文祠镇李工坑畲族村(含黄竹洋自然村),归湖镇山犁畲族村、碗窑畲族村、岭脚自然村,湘桥区意溪镇雷厝山自然村,饶平饶洋镇蓝屋畲族村以及相邻的丰顺县凤坪畲族村,是一个以祭祀、祈祷为主要形式的图...

梅县松口客家山歌主要分布于以松口镇为中心及其周边的松南、松东、隆文、桃尧、松源等乡镇,即今梅县辖区梅江下游的东部一带。 松口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民歌之一的客家山歌的典型代表,粤东山区关于歌仙刘三妹的民间传说中,就有“自古山歌松口出,那有山歌船...

相传竹马舞源自周王伐纣时,姜子牙以旗杆竹制成竹马,以绿竹制成鸡、鸭、鹅、鱼等,并施法化为活物,扮作迎亲队伍,大败纣军,迎回邓婵玉与土行孙成亲的民间传说,明朝末年传入粤东五华县,俗称“打马灯”、“舞竹马”,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主要分布在新...

粤东客家地区的兴宁市为古兴宁县,明清时期道教活动甚为兴盛,杯花舞即为道教法事中的舞蹈之一,除分布于该县外,在龙川、平远、梅县、五华县一带也有流传。原来以客家“五句板”说唱用的竹板进行击板伴舞,清末道士朱官祥以本地俗称“伯公杯”的瓷质酒杯代替...

据史料记载,梅州市平远县的船灯舞200多年前即由福建武平县传入,主要分布于差干、仁居、上举、泗水等12个乡镇。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以及喜庆丰收之时,当地民间便制作、排演船灯舞。 平远船灯源于民间关于清顺治帝在闽西南汀江夜遇风浪受阻,得...

鲤鱼灯舞最早兴起于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的侯南村,该村族人杨缵绪于清乾隆22年(1757年)任陕西按察使,据传是他从陕西传回大埔的,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主要分布于该县的百侯镇及西河、湖寮镇的部分乡村,在和平、连平县一带也有流传。 鲤鱼灯...

花环龙在梅州市大埔县流传已有百余年历史,源于该县茶阳镇下马湖村的软腰龙舞,后逐渐衍化为花环龙的舞蹈形式,并在茶阳镇及湖寮、青溪镇一带广泛流传。 花环龙的道具造型按规格不同分为大龙和小龙,按龙身服饰色彩的不同分为红龙和青龙,红龙象征吉祥平安,...

“青溪仔狮灯”又名“仔狮戏球”,是粤东客家地区的一种花灯类舞蹈。始创于清末民初,源于客家山区元宵灯节的灯舞,经民间艺人吸取提线木偶戏体现技艺及狮灯的基础上,创作的独具一格、以带球戏耍为造型的舞蹈表演艺术——“仔狮灯”。现主要流传于梅州市大埔...

莲池舞又称打莲池,属佛教舞蹈,源于客家地区“香花佛事”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约有300年历史,主要流行于梅州市蕉岭县附近村落。 “打莲池”是为女性亡者做香花佛事的舞蹈,源于《目莲救母》的民间传说。相传,目莲为佛之大弟子,为救母亲出地狱,持...

“铙钹花”属佛教舞蹈,是客家人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源于唐代,是与梅州客家地区佛教文化融合伴生的“香花佛事”重要仪式之一,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现主要流传于梅州市梅江区城区及周边地区。 铙钹花是一种融合了武术、杂技等高难度的动作技巧的舞...

“锣花舞”属道教法事舞蹈,源于道教法事“奉朝”,由七个程式中的“诸神拜朝、发兵、招兵”展示中的“锣花”演变而成,传入五华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主要流传于梅州市五华县境内。 当地人们在盖好新房人住、安神、起灶时,习惯要请道士做法事,以此拜请...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是以西皮(北路)、二黄(南路)为主要声腔的外来剧种,流入大埔约有三百多年历史。1927年,大埔湖寮人钱热储先生根据外江戏的历史源流,将其改称为“汉剧”。建国后为区别于湖北的汉剧,而正名为“广东汉剧”,是广东三大剧种之...

梅县提线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客家人称“吊线戏”,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梅县提线木偶戏是明朝万历年间,由江浙地区经福建闽西上杭传入,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中国稀有提线木偶艺术之一。 梅县提线木偶的造形精巧、生动迫真、形体高大,单个...

五华县采茶戏亦称“粤东采茶戏”,主要分布在五华县的安流镇、龙村镇、横陂镇、水寨镇、华城镇、岐岭镇、长布镇、潭下镇等地。据《五华县志》记载,五华采茶戏大约在清代乾、嘉年间从江西赣南九龙山传入,在粤东地区广泛传播并在五华生根、开花、结果,至今已...

梅县竹板歌因说唱者以竹板击节伴奏而得名,又称“五句落板”、“五句板”、“甲塞歌”,亦有称“乞食歌”、“叫化歌”,是梅县地区家喻户晓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梅县竹板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原地区的五句子,清朝末年随着客家人的迁徙沿赣南、闽西,流...

竹板歌,又称五句板,属客家民间曲艺,因说唱者以竹板击节伴奏而得名。竹板歌由四句“古文”竹板歌嬗变而来,清朝时期自赣南地区传入梅州,后逐渐向五句体过渡,并吸收融合客家山歌的特色,形成独特的的竹板歌。现主要流行于梅州市全境、以及河源、韶关等地的...

梅州市大埔县光德镇的瓷业早在元、明代已相当发达。据考证,光德镇最先制瓷的有水尾、园仔墩、窑山、下陶等村庄,生产碗、盘、杯、碟、壶等日用瓷器,装饰纹样以青花、云龙、花卉和人物为多。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一整套陶瓷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目前,分...

鼓是中国应用广泛的传统乐器,牛皮鼓制作技艺在揭阳市东山区浦东村已传承百余年,产品受到整个潮汕地区的欢迎,是榕城城隍庙、西湖慈善会、进贤门亭、黄岐山侣云寺、乔林双忠庙、普宁泗竹坑及汕头市、潮州市、梅州市、福建省等地庵寺所选用的文化珍品。 清光...

纸花是丰顺县埔寨镇独特的民间工艺品,其制作技艺迄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制作过程选料讲究,技艺精湛,具有民间风格。 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清乾隆六年(1741年),当地已开始制作没有枝叶的纸花朵,民国九年(1920)后,发展成花、枝、叶、...

兴宁罗家通书推算法创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为兴宁福兴西兴围人罗庆辉所创制,包括月辰、头由、山课、嫁娶等,有诀言、有分述、有实例,内容丰富、计算精确,曾得到清雍正皇帝恩准发行于华南五省。 兴宁罗家通书推算法是阴、阳历法,沿用我国尧典历学...

青溪黑蛟龙灯舞,其表演也称“乌龙过江”,是汉族传统龙舞的一种。当地相传,大埔县青溪镇汀江西岸铲坑村一带瘴气弥漫、虎狼出没,一江姓叔侄到此斩棘垦荒,叔父却惨被恶虎咬死,潜居此地的黑蛟闻知后,毅然横渡汀江,灭瘴气,驱虎狼,造福黎民百姓,被封列为...

阝留 隍云片糕制作技艺是梅州市丰顺县阝留 隍镇民间独特的传统糕点制作工艺。当地传说,清康熙年间丰顺县一秀才连续五次科举不第,家中因供其读书而经济拮据,第六次赴考为节省盘缠,妻子将糯米磨粉加糖制成米糕,竟然考中举人,乡人认为“糕”与“高”同音...

客家盐焗鸡是客家地区传统美食之一,其制作技艺的历史悠久,与客家先民的生活环境、迁徙经历和生活水平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均有客家盐焗鸡等美食。梅江区客家盐焗鸡制作技艺是客家盐焗鸡制作的典型,其传承着梅州客家民间传统的“盐鸡”...

三及第是蕉岭县等客家地区最具有特色的风味小吃之一,是客家群众根据当地饮食习惯,充分利用本地的菜肴资源,而创造形成的佳肴。所谓“三及第”是过去科举取士连中秀才、举人、进士,也称为“三连及第”,是旧时读书人的莫大功名。相传,蕉岭三及第起源于广州...

梅县客家娘酒酿造技艺的历史悠久,据《嘉应州志]记载,早在宋代以前就有“老酒仍为频开瓮”的诗句。客家人用糯米放入蒸笼蒸成饭加入酒饼和红菊发泡来酿酒,称这种酒为“扒酒”,因这种酿酒呈暗黄色,被称为“客家黄酒”或“客家娘酒”。客家娘酒在粤东客家地...

长乐烧酒属于米香型白酒,具有“蜜香幽雅、醇厚绵柔、舒适引口、回味怡畅、醉不上头”的独特风格,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明朝时长乐等地已普遍采用糙米焖饭、小曲发酵、小盆蒸馏的技术酿制烧酒,众多的烧酒品种数岐岭长乐烧最为著名。明代万历年间,就有“一滴...

      下坝迎灯闹元宵,相传起源于明成化年间。当地周姓七世祖周瑄公带领村民填坑筑陂,凿山引水,历时三年修建了三十多华里的引水圳,并教会人们制作彩灯售卖以筹集资金。引水圳竣工后,当地人组织迎灯闹元宵活动,以牢记周瑄公功德,并寓意将“灯”(...

  汉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清代乾隆年间进入粤东,以潮州为中心,向邻近地区传布。其艺术风格与湖北汉剧有所不同,为显示区别,1956年定名为“广东汉剧”。1959年成立广东汉剧院,院址设在广东省东北部的梅州市。广东汉剧的唱腔音乐包括“二簧”、“西皮”、“大板”等各种声腔,...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的提线木偶戏源远流长,明代初年由福建传入,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五华提线木偶戏的演出已经十分兴盛。20世纪初,五华全县共有二十多个木偶戏班,技艺高超,演出十分活跃。1930年后,五华县的提线木偶班远涉重洋,前往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的客家籍华裔居住地...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是中国传统百戏杂耍的重要组成部分。狮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普遍流行于中国汉族地区,在春节等节日庆典活动中频繁出现,通过热闹欢快的表演寄托中国人祈求吉祥、消除灾害的美好愿望。中国各地的狮舞形态不尽相同,地域特色十分鲜明。它一般分南狮、北狮两大类,南...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舞龙灯”,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民间舞蹈。这种舞蹈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龙舞风格迥然不同。   根据龙的造型来区分,龙舞有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

  广东汉乐分布在广东梅州、汕头、韶关、惠阳等地区,又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旧称客家音乐、外江弦、儒家乐、汉调音乐等。据查是古代汉民由中原南迁时带入的,有“中州古乐”之称,在大埔流传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广东汉乐保留了原有中原音乐的特点,并与大埔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等相融合,同时...

  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内6县1市1区近500万人口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它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并流播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   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