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宁夏回族婚俗与宁夏回族族源的形成相辅相成,它不但是穆斯林信众人生礼仪的一部分,也是多民族风俗结合的产物。人们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因此,回族婚俗也是宁夏地域特征在民俗生活中的集中反映,承载了诸多的民族、地域文化特征和丰富的文化事项。   回族...

  抬阁又称“抬角”、“抬歌”、“高抬”、“挠阁”、“脑阁”、“高装”等,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抬阁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在清代盛行一时,流传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特色。 抬阁活动中由数名儿童扮作古装...

  回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坎肩、戴斯达尔、麦赛海袜、准白、礼拜帽、盖头等。   坎肩的原料为布、绸、绢、麻等,有夹、棉、单等多种,冬夏均可穿用,可作内衣,也可作外衣,便于挽袖子洗小净、干活,且不易受凉。   戴斯达尔是波斯语,意为缠...

  回族医药是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医学源远流长,是古代阿拉伯医学与中医学及西域地区各民族医学互相渗透的结晶,但保留了回族的医疗经验、香料药物和文化特征。《回回药方》是元明时代重要的代表性回医著作,原书36卷,现仅存4卷。近年出版的《中国回族医药》、《回族医药简史》、《回族医药奥义》、《回...

  回族医药是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医学源远流长,是古代阿拉伯医学与中医学及西域地区各民族医学互相渗透的结晶,但保留了回族的医疗经验、香料药物和文化特征。《回回药方》是元明时代重要的代表性回医著作,原书36卷,现仅存4卷。近年出版的《中国回族医药》、《回族医药简史》、《回族医药奥义》、《回...

  贺兰石砚产自银川市区以西40公里处的贺兰山小滚钟口。早在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编撰的《宁夏府志》地理山川部中记载:“笔架山,在贺兰山小滚钟口,三峰矗立,宛如笔架,下出紫石可为砚,俗呼贺兰端。”自乾隆年间被发现后,一直开采至今。贺兰石结构细密均匀,质地细腻,刚柔相济,有豆绿、深紫两色叠加,中间...

  隆德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地处六盘山西麓。隆德民间雕塑艺术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清两代,早在宋代绍兴年间,隆德雕塑即已誉满四方。闻名于陕甘宁地区、号称“雕塑世家”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温堡乡杨坡村杨栖鹤家族是隆德雕塑的代表,杨氏家庭泥塑起源于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创始人经多方拜师求教,吸收...

  •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

  佛教音乐是佛教寺院在各种法事活动和节日庆典中使用的音乐。佛教约在东汉明帝年间传入中国,来自印度与西域的佛教音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因吸纳中国民间音乐的艺术因素而具有了独特的面貌,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既含有中国的民族音乐曲调,又含有印度和西域少数民族的音乐曲调。佛教直接应用的音乐赞呗又...

  •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宁夏回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文化活动中,传承了宁夏古代乐器和西北边塞乐器及其音乐,并将之逐步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回族民间乐器。上个世纪,我国文史学家考证出宁夏哇呜、咪咪、口弦分别是汉唐以来在宁夏流传的古乐器埙、羌笛、芦管、簧的流变和遗存。唐太宗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中“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及“不知...

  •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花儿是广泛流传于甘、青、宁及新疆四省区的回、汉、土、东乡、保安、撒拉、藏、裕固等8个民族,并一律使用当地汉语方言,只能在村寨以外歌唱的山歌品种,通称“野曲”(与“家曲”即“宴席曲”相对),又称“少年”。其传唱分日常生产、生活与“花儿会”两种主要场合。“花儿会”是一种大型民间歌会,又称“唱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