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旱坑凤舞又名双凤舞,主要流传于清远市阳山县杜步旱坑村。据老艺人邓介讲述,旱坑凤舞来自肇庆怀集,明万历年间邓姓祖籍怀集已有舞凤习惯,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邓介的祖父迁居旱坑,凤舞便随着传入,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相传凤舞起源于古时邓家...

闹花灯是流行于英德市沙口镇清溪、红峰等村的民间舞蹈,据传是明代客家人迁居此地时从中原带来的,以清溪村最为兴盛且具代表性。 清溪闹花灯的主要道具有大、小花灯各两盏,仿车一架,软边纸扇两把,柔软手帕两条。花灯为六角形,分内外两层,竹篾扎成,内层...

舞马鹿是粤北山区连州市西岸镇特有的民间舞蹈,据当地老艺人传说,已有150多年历史。 舞马鹿原称打马鹿,因其模拟的是身带弓箭长矛的猎人,寻找、追逐以至最后把鹿打死的情景,突出表现的是山里人的狩猎生活。由于鹿生性温顺可爱,民间更认为金鹿象征福寿...

舞被狮是佛冈县汤塘镇围镇村妇女自发组织的娱神娱人的民间舞蹈形式,是当地元宵上灯习俗中最精彩独特的民俗活动。舞被狮习俗起源于清代后期,相传该村刘氏始祖普振公误迁太婆遗骸葬于后山莲塘“狮听鼓”,后村中妇女舞被狮祈求太婆保佑添丁发财,至今已有一百...

豆腐节是清远市佛冈县高岗镇社岗下村林氏族人元宵上灯习俗中独具特色的一项民间活动。 据林氏族中长辈介绍,豆腐节起源于1609年。当年正月十三林氏村民在祠堂上灯吃斋时,一位村民无意中将豆腐弄到另一位村民身上,引起了一场豆腐仗。第二年参加上年豆腐...

排瑶民歌是连南地区排瑶群众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当地无论男女老少都喜爱唱歌,他们以歌代言、用歌传情,自古成习,排瑶民歌随着当地瑶族社会的发展而历代积淀,口传心授流传至今。 排瑶民歌演唱形式为单声部,曲式结构基本上以一个主导乐句为基础...

瑶族八音是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三水及相邻瑶族地区瑶族独有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当地人自称“哵惞”,是随着瑶族先民从两湖地区迁移南岭而传入广东,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瑶族八音没有记谱,多为口头传授,对应“宫商角徵羽”,加上乐器独特的音色而...

瑶族布袋木狮舞又称“舞木狮”,属瑶族祭祀舞蹈,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具有缅怀祖先迁徙的艰辛,祈祷族人生息繁衍和兴旺发达的良好意愿。瑶族布袋木狮舞多在农历十月丰收季节和翌年春耕前活动,流传于连州市三水、瑶安等乡村。 “木狮”的狮头用泡桐木雕凿而成...

小长鼓舞原也称长鼓舞,为粤北连州过山瑶的民间舞蹈,起源于对本民族的图腾崇拜与祖先的敬祭信仰,多在盘王节、春节或喜庆丰收、祭祀先祖“还盘王愿”以及一些祭祀礼仪中表演,以示对盘王和祖先的敬祭及迎祥纳福的祈愿。 小长鼓舞表演多在厅堂或寨门坪进行。...

燕尾龙舟,因艇形尖头燕尾式样而得名,习惯三人扒之,又称“三人燕尾龙舟”。民国《清远县志》载:邑人好竞龙舟,各乡皆然……亦有小艇,三五人扒之,并无龙形者……前清于端节前后各乡龙船来城会扒,谓之“耍龙”……其他各庙神诞则悬锦标以竞小艇,各乡皆会...

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的西北部,在连南居住的瑶族有排瑶、过山瑶,是全国唯一一个排瑶聚居地。她以别具特色的文化闻名于世,尤其以刺绣最为光辉灿烂。连南瑶族挑花刺绣是瑶族妇女特有的一种传统手艺。瑶族有“沙瑶妹(少女)爱绣花,不会绣花找不到婆家”之...

过山瑶在连山地区主要聚居于吉田镇三水管理区的多个瑶寨,因长期生活在深山高岭中,较少与外界交往,当地过山瑶族仍保留着传统古朴的婚俗礼仪。民国十七年(1928年)《广东连山县志》中曾记载,“婚嫁不预订,每岁以七月七会男女曰耍秋,张筵於野。男女及...

      凤城即旧清远县城,位于北江河畔,始建于西汉。凤文化在当地源远流长,关于凤城的传说至少已有千余年历史。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清远城地形低洼,每年春夏两季,北江河泛滥成灾,居民深受其害。当地有俗语云:“南雄落水洒湿石,去...

瑶族长鼓,瑶语叫“汪嘟”,是流传于广东连南瑶族地区用于民族舞蹈表演及伴奏的主要道具。瑶族长鼓起源于古代细腰鼓,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铙鼓,瑶人乐,状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侈,亦以皮鞔植于地,坐拊之。”明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瑶族扎染是清远市连南瑶族传统的染整技艺,伴随瑶族人流传于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族地区中的油岭、南岗、山溪、三排、牛头岭、连水、东芒等村寨,是连南瑶族妇女服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卷六《服用门》中记载:“...

      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一个排瑶聚居地,同时也有过山瑶在此居住。在瑶族传统节日、婚礼、葬礼等场合,瑶族人都会穿上绚丽多彩、光艳照人的刺绣盛装,佩戴琳琅满目的瑶族银饰。连南瑶族银饰制作技艺的历史悠久,清代李来章的《八排风土记...

排瑶牛皮酥是流传于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地区的民族特色美食,其制作技艺在排瑶民众中代代传承,产生、发展均与瑶族先民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排瑶牛皮酥制作技艺有选材、风干、烧、捶、清洗、焖炒等反复十多个步骤。制作牛皮酥的选材以牛龄在...

重阳节“大神会”是连州市保安镇群众重阳佳节期间接神驱鬼祈福的傩祭习俗,当地传说是唐代时保安人黄保义助唐玄宗扶正龙床之后,获恩准带回家乡的。保安镇原有文明坊、毓秀坊、东兴坊、万全坊、仙桂坊、太平坊六坊,其中“大神”即西岳大帝,由文明、毓秀、东...

洗佛节是流传于连州市连州镇沙坊村的传统神诞祭祀习俗,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东岳大帝神诞期间举行。当地传说,沙坊村自五代时期建村,开基祖石文德受点化在村头建东岳古庙,并将神像在附近大、小龙河中沐浴净身,以祈求五谷丰登、平安吉利。 洗佛节包括请佛、游...

曹主娘娘信俗发源于清远市英德市,是当地群众奉祀唐代末年率众保家卫民、守护一方平安的“寨将夫人”的传统信俗活动,其流布区域主要集中在英德市及其周边阳山、连州乃至广西来宾等地。 相传,曹主娘娘为唐代末年英州麻寨寨主曹福的妻子,其丈夫在抵抗贼匪过...

      农历四月初八“牛王诞”是连山壮族人的传统节日,至今仍在永丰、福堂、小三江、加田、上帅五个壮族乡镇中传承。相传很久之前,连山壮族先民于四月初八捕了一头小野牛,驯养后犁田耙地,减轻了人们拖犁耙之苦,当地人遂尊其为牛始祖,并将四月初八...

  位于粤北山区西北部的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惟一的排瑶聚居地,也是耍歌堂流传的地区。耍歌堂是瑶族一项大型文化活动,主要流行于三排(含南岗)、涡水、大坪、香坪(含盘石)、三江(含金坑)等6个镇的排瑶村寨,具体表现形态包括有祭祖、出歌堂、过州舞、长鼓舞、瑶歌演唱和对唱、法真表演、追打黑面人等。根...

  盆景技艺是一种传统的人工置景手段,它将植物、奇石等种植和布置于盆内,经过艺术加工使之成为浓缩自然美景的一种陈设品。盆景制作技艺综合了园艺、奇石和美石鉴赏、雕塑造型等众多工艺技巧,成为一种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创作。   盆景起源于观赏植物,早在商周时代便有了观赏名木...

  小长鼓舞是瑶族支系“过山瑶”的民间传统舞蹈,流传于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瑶族聚居地。舞者在唢呐伴奏下,手握长鼓边敲边舞,因其鼓形较小,为区别于瑶族另一支系排瑶的“长鼓舞”,而称“小长鼓舞”。   小长鼓舞有“七十二套路”之称,主要有“盖新房舞”和“造鼓舞”。 <...

  瑶族长鼓舞是中国瑶族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的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及庆祝丰收、乔迁或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瑶族长鼓舞历史悠久,它脱胎于起源很早的祭盘王仪典及一些巫术活动中的舞蹈,现已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文娱活动。   长鼓在瑶语中称为“公”,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