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庆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唱灯”是庆元独有的一个民间小戏,它形式别样,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传统色彩。唱灯由两名演员扮演,即小生和小旦。服饰没有严格规定,可视所在班社具体情况而定。道具分别为两人各持一折扇,小旦腰中系红绸带并另一手拿手巾,也有拿元宝灯或...

大济古村落以明清建筑为主,基本上为大济历史上名人的官宅,大部分厅堂还有皇帝或名人的题匾。明代民居的共同特点有:从大门进去不设倒座,多以三合院为整体布局 普遍选择坚硬木材制作形状不同的木柱础,造型古朴,采光良好。清代民居建筑布局合理,墙高院深...

为纪念香菇鼻祖吴三公,庆元、龙泉、景宁的菇民们建立了菇神庙并在每年农历七月十六至十九日举行庙会祭祀。在庆元,最早出现的菇神庙是宋咸淳元年建在西洋村的灵显庙(即现在的西洋殿)。庙会期间,三县菇农回乡过节还愿,云集西洋殿,请菇民戏班登台演戏,共...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传承人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的造桥技艺。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主墨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完成。...

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旧时这里的戏曲班社大多演出庙会平安戏,以祈求亲人外出平安,求祷香菇生产顺利,故称“菇民戏”。在庆元,亦叫“二都戏”。菇民供奉菇神吴三公,历年冬去夏归都有一番“立愿还愿”的演戏活动。菇民戏形成于明代,盛行于清末...

香菇砍花法传统技艺相传为吴三公所创,在我国延续了800多年,除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菇民之外,非菇民不得其法,“概莫能为”,且形成了一套十分严密的行规。 菇民将树木砍倒后,根据树种、树龄、树木大小的不同,用斧头在树上砍出深浅不一、疏密不同的斧...

    伴随着人工栽培香菇砍花法和“惊蕈术”的发明,菇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菇民文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生产生活习俗。菇民习俗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菇民信仰及行会、菇民戏、菇民山歌、菇民独特语言(山寮白)、菇民庙会、菇民文...

“走桥”就是指每年端午节的第二天,也就是农历五月初六,来自全县及周边地区的妇女,头插鲜花,身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带着棕子、水果、茶点、香、烛、黄纸、鞭炮等祭品,分别来到位于庆元县城附近的双门桥、袅桥、咏归桥(都是古代遗存的木拱廊桥)等三座...

菇民防身术是畲族古老的武术之一,据传历代菇民凭借一根扁担和一把斧头走天下,为抵御盗贼偷窃,菇民练就了一套自我保护的本领,经过历代流传,形成了风格独特的防身术。菇民防身术风格独特,以自卫强身为主,注重下盘功夫,多拳法而少腿法,拳法以七步、五虎...

  中国桥梁营造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优秀的桥梁工艺。编梁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就是其中的一种,现主要流传在浙江、福建等地。   浙闽编梁木拱廊桥历史悠久,造型丰富,数量众多,在国内同类廊桥建筑中独领风骚。编梁木拱廊桥源于唐代的木拱桥三条桥这...

  中国桥梁营造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优秀的桥梁工艺。编梁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就是其中的一种,现主要流传在浙江、福建等地。   浙闽编梁木拱廊桥历史悠久,造型丰富,数量众多,在国内同类廊桥建筑中独领风骚。编梁木拱廊桥源于唐代的木拱桥三条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