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真达锅庄”因发源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洛须区真达乡而得名,其产生年代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吐蕃王国时期,源于民间祭祀活动。它由词、曲、舞三部分构成。词有赞美生活、祈祷幸福、表达男女之情等内容;旋律大多为宫、商、角、征、羽调式;舞曲...

“川西藏族山歌”源于人们放牧、伐薪、驮运赶脚、田间劳动时,为驱散疲劳、抒发感情或与同伴交流时即兴吟唱的歌曲。它是分布并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区的一种原生态民歌,具有自由、高亢、婉转、跌宕等特点。川西藏族山歌的内容与民众的生活情趣紧密相联,多为歌...

  “翻山铰子”舞与“古渝舞”同出一脉,均起源于“公傩戏”,多为祭祀所用。“铰子”本是巫师跳神驱鬼所使用的法器,后经历史演变,逐渐成为舞蹈表演的一种道具,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清咸丰7年,即1857年,之所以称为“翻山铰子”,是因为表演时“铰子...

  “翻山铰子”是流传于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明德乡、六合乡、悦中乡、合兴乡、金堂乡、双流镇、普岭乡、消水镇、老林镇、木桠镇及周边平昌县、渠县等地区的一种汉族打击乐舞蹈。祖师漆姓而不知名。清末,营山明德人聂信忠学得而传入境内,距今已有150多年...

  渠县呷酒酿造技艺复杂,工序较多,主要包括选料、浸泡、冲洗、煮沸、蒸煮、散热、下药、发酵、储藏等20多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要求严格细致,按规程和习俗操作。特别是制麯发酵工序是现代技术和机器无法完成和替代的。从选料到呷酒储藏一般需要40余天...

  “三汇彩亭会”是渠县三汇镇独有的以亭子造型和表演为主要内容,每年农历三月十六至十八日在街道或广场进行表演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三汇彩亭会”的形成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始于清初,盛于清朝中后期至民国年间。“三汇彩亭会”以扎彩亭、抬彩亭、...

                           达州市渠县临巴镇人民政府   “渠县耍锣鼓”是产生并流传于渠县的一种民间锣鼓乐,用途广泛,遍及城乡。“渠县耍锣鼓”由六种乐器组成,各种乐器的敲击法和起的作用各不相同。“鼓打全面”,负责统...

  “石桥烧火龙节”是一项在农历正月晚上刷龙、用烟花烧龙的民俗活动。“石桥烧火龙节”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石桥古镇代代传承,并先后流传于达县、通川、渠县、营山、平昌等地。据《石桥曲志》记录“汉文帝(前179—前163)逢正月十五,出宫游玩,与民...

  渠县刘氏竹编工艺是指产生在以渠县渠江镇为中心地带的全县范围内的一种加工竹器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 渠县竹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300年前。竹编工艺主要传承人刘嘉峰首创了竹编字画、提花编织法,推动了我国竹编技艺的发展。 从砍伐竹子到成品有30...

  三汇彩亭会是流传于四川省渠县三汇镇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它以亭子造型和表演为主要特点,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在街道或广场进行表演。三汇镇地处四川东部华蓥山北段西侧,跨州河、巴河、渠江,交通发达,物产丰富,商贾云集,经济活跃,彩亭会就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发展起来。清代初年,彩亭会开始在...

  渠县竹编工艺以渠江镇为中心,流布于渠县境内。渠县地处四川东北部,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尤其盛产慈竹,为竹编工艺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   渠县竹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三百多年前,生活在这一带的古代人即已开始用竹材编制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到唐代,渠县竹编业已十...

  锅庄舞是流行于藏族地区的一个民间舞蹈类型。它随着藏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既有反映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状况的歌舞,又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的歌舞和在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时表演的歌舞。   锅庄舞有古旧锅庄和新锅庄之分,古旧锅庄带有祭祀性质,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