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孔祭典,始于孔子四十八世嫡长孙孔端友随宋高宗扈跸南渡,赐家衢州后开始,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现今的南孔祭典,在传承中创新,注重祭典的开放性、互动性和亲民性,提出“当代人祭祀孔夫子”的理念,在祭祀典礼上,参祭人穿当代正装,行鞠躬礼,献礼以五谷取...

西安高腔因衢州古名西安而名,它是以流传于衢州一带的古南戏为基础,吸收江西戈阳腔和本省海盐腔的部分精华而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西安高腔最迟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流传于浙江衢州、金华、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 西安高腔形...

茶灯戏盛于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从江西婺源传入,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据浙江省艺术研究院专家考证,茶灯戏是宋代延传下来的一种茶文化表演形式,是当时茶农为庆祝茶叶丰收和企盼来年茶叶好收成而组织的欢庆之举。是从民间歌舞向民间小戏发展...

民间坐唱班是浙西农村广泛流传的一种主要民间艺术形式,是浙西农村十分活跃的一支民间艺术队伍。坐唱班主要为农户红白喜事服务,根据农民的事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曲调,用不同的乐器进行独奏或合奏,体现人们在不同环境的不同心情,营造不同场面的环境气氛。主...

开化根雕善于以小作品反映大主题。选材奇绝、创作精巧、题材广泛、立意巧妙、古朴浑厚、工艺精湛、渗透着强大的生命力,并具有回归自然的天趣美。尤其人物根艺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汲取各地各派的雕刻技艺,在自然的天成中,以较写实的手法描述人生百态,贴...

廿八都古镇因四周关隘拱卫,少受战乱干扰,至今仍保存有两段较完整的约1公里长的古商业街道和36座民居古建。其中公共建筑物有孔庙、大王庙、文昌阁、万寿宫、真武庙、忠义祠、观音阁、老衙门、新兴社等11幢。此外,二十多幢古民居基本保持明、清两代建筑...

霞山古建筑群,坐落在钱江源头的马金镇霞山村。因历史上受古徽州文化影响较深,村中民居属典型的徽派建筑,结构多为一颗印式。外观整体具有美感。黑瓦白墙,马头翘角,错落有致。门罩、门楼都有精美的砖雕;大门用青石砌成,俗称石门坊,门坊下角有石雕,形象...

九华乡妙源村梧桐祖殿,是国内唯一供奉梧桐祖神的神庙。当地村民奉梧桐祖为“春神”,农历立春日为祭祀日,故为祭春。 祭春内容为祭拜春神、迎春接福、赐求五谷丰登;扎春牛、扮芒神、贴春牛图;供祭品、焚香迎奉、演戏酬神;踏春、采春、尝春、带春等,形成...

杨炯出巡祭祀仪式源于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当地百姓为了祭拜杨炯,祈求丰衣足食,四季平安,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都要举行“杨炯出巡”祭祀仪式。这一祭祀仪式由民间自发兴起,年年进行,代代延续。随着年代久远,祭器不断增加,仪...

邵永丰麻饼从古代的“胡麻饼”演变而来,是衢州一种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文化礼俗色彩特浓的食品。邵永丰麻饼制作工艺独特、艺术上麻、双火炭烤。麻饼的炭烤风味,传统手艺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衢州麻饼自样学京都而来后就一直...

江山婺剧团表演上有许多技巧,其中的“变脸”、“耍牙”是该团所特有。说起戏曲的“变脸”,人们总想到这是川剧的绝活。但很少有人知道,有着四五百年历史的婺剧也有“变脸”的特技,甚至比川剧的变脸还要丰富多彩。川剧变脸手法的特点是更换面具,即扯脸为主...

开化香火草龙,是开化人们欢度中秋佳节的一项传统习俗,起源于唐宋,元末明初达到鼎盛。据苏庄镇富户村汪氏宗谱记载,公元一三六二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于江西九江,后退至浙江云台(即今开化苏庄镇)休整。此时又值中秋,当地百姓杀猪宰羊、舞草龙犒劳红巾...

常山县新昌乡黄塘村的“钢叉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公元1820年左右),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 相传清朝年间,祖籍江西南丰的黄荣等人移居到黄塘村,以种山玉米等作物为生。山上耕种的玉米经常遭到野兽糟蹋,人兽矛盾日益突出...

“江山手狮舞”产生于浙闽赣交界的仙霞山区,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相传唐乾符年(878年)黄巢起义军,在仙霞山区逢年过节时经常表演“手狮”,表演起来粗犷有力,充分展示出狮子的威武形象特征,同时也暗寓义军是一支战无不胜的“雄狮”。 表演形式、...

硬头狮子也称硬壳狮子,按单狮、双狮、群狮三种顺序进行,主要有“跳街”、“开四门”、“踏八卦”等套路。 演出时,在双开锣、火铳、爆竹的热烈气氛烘托下,硬头狮子通过起跳、摆威、夹口、撒衣、侧蹲、“擎狮”等动作,展示狮子高大威猛、驱邪镇妖、勇武刚...

貔貅舞以双狮对舞为主, 表演时以“弯”、“滚”、“夹”为主,动物气息十分浓厚。主要套路有“拜揖、破四角、抢球、跳十字、滚背、睡狮、掏耳朵、捉蚤、喝水、擦痒、磨麦转、串阵、盘柱、生小狮、跳兴、打滚、回狮、树牌坊、爬板壁”。以模环乡瓦桥头自然村...

古时江山全境各乡镇、各大一点的村均有龙舞,并且大都为“断头龙”或“节节龙”。 从纪念为老百姓行雨解救旱灾而违犯天条、被斩首的须江老龙开始,到后来为纪念明代心系百姓、舍身斗权贵的“青天尚书”毛恺。一为纪念为老百姓做好事的神或人,二为祈求一年风...

全旺板龙始于明代,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全旺板龙因以木板来固定灯节,故名“板龙”。每年正月十三日晚起灯,先上“周王庙”等庙进香,后到“王氏宗祠”祭祖,十四、十五应邀外村献艺,廿四日散灯。板龙表演,妙在蟠龙。主要有盘龙,叠龙(又称叠塔),游...

廿八都山歌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唐乾符五年(878),黄巢在仙霞山区“刊山开道七百里”,欲趋福建,起义军与唐朝云贵川的拦截部队发生过多次殊死战斗,双方都有诸多兵员潴留在仙霞山区,后移民至廿八都。属云贵川的人民带来了西南山歌,属黄巢山东、...

烂柯山,一个神仙下棋的地方,一个声名远播的旅游胜地,一座蕴含着丰富民间传说的宝山。早在晋代时,这里就流传着王质采樵观棋遇仙的故事,自晋以降,由“王质遇仙”衍生出的民间传说,达六七十个之多:有各种版本的王质遇仙、成仙的传说,有精彩纷呈的仙道传...

道情又名”渔鼓”,由艺人捧一个”渔鼓”和两块“间板”进行演唱。 龙游道情表演上熔“说、表、唱、演、敲”于一炉,揉“手、眼、身、法、步”为一体,唱腔简单纯朴,大多带有吟诵性,基本调虽简单, 表现力很强,可随情节的展开,人物感情的变化,唱词长短...

马金霞山高跷竹马舞,历史悠久。相传,霞山先祖郑元寿于唐武德四年(621年)迁居开化,不久即出使戎狄,演绎了一段苏武牧羊的故事。为纪念郑元寿以及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恭、薛仁贵、罗成等八位唐代开国元勋,霞山郑氏后裔将流传于安徽一带的高跷和流传于...

开化县位于浙江省西部,与安徽、江西交界,地处偏远,山多地少。自建县伊始(北宋太平兴国六年),乡民便多在山上劳作。为排解寂寞,消除劳累,自编自唱山歌,“满山唱”由此得名,并口口相传,代代传承,延续至今已一千多年。“开化满山唱”是全县范围内民歌...

明中期,世代制瓷的沟溪乡上叶村部分工匠(姓氏以曾、巫、蔡、罗、叶为主)移居到距离上叶村十多公里的瓷土富藏地,成为衢州市白瓷生产重要基地,即为今日的碗窑村。 1979年---1981年,在传统白瓷的生产工艺基础上,作为省科研项目“莹白瓷”在衢...

“杨继洲针灸”是浙江衢州地区的一个中医针灸流派,源于清光绪年间,以《针灸大成》为基,非同姓嫡传,以里籍同乡为纽带,历经六代,薪火相传。杨继洲针灸在衢州特定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孕育而生,其最主要的杨氏家传针灸技艺始见于1601年出版的《针灸大成》...

大洲厨刀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朝光绪1890年,是衢州历史上的名牌产品之一,至今已有120年的生产历史。大洲厨刀打制讲究“一炉二炭三钢四铁”,只有这四个方面相互配合才能打制出各种不同类型和用途的刀具。经过一代接一代的技术传授和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

江山唐代属西安府,“西砚”由此而得名。民间流传制砚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咸通年间,明初制砚规模渐大,万历年间达鼎盛期,已有产品经陆、海路传入中亚、东洋和南洋。制作西砚的砚石,产于江山市大陈乡西溪一带(与常山毗邻),此处山石兀立,幽谷深源,盛产...

开化纸,又称“藤纸”“桃花纸”,其细腻洁白、簾纹不显 、温润柔滑、薄中见韧,开化贡纸始于唐宋,盛于明清,风靡朝野,是明清最名贵的典籍用纸。在清代诸多的殿版书籍中,许多重要典籍都是开化纸的刻写本。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 ...

木杆秤是民间流传数千年的计量器具,常山县城乡百姓至今仍在普遍使用。 徐正源秤店是常山县最古老且百姓口碑最好的秤店。传承人徐国祯,祖籍永康市芜芙镇双门村。永康小五金世代传承,历史悠久。时至民国,在土地革命时期,因徐国祯的大伯涉嫌通共被捕,其出...

龙游的皮纸制作技艺是流传于浙江龙游一带的传统手工造纸技艺。 制作主要原料为三桠皮、雁皮和青檀皮,制作工艺分皮料制作和成品制成2个流程30多道工序,有画仙纸、笺纸、国色纸、特种纸等30多个皮纸品种,其最大特点是从原料加工到成品纸的制作,每道工...

龙游发糕是龙游特有的一种节日食品。制作十分讲究材料配比和浸泡时间、火候,完全纯手工制作;成品花色品种多样,色泽洁白如玉、 孔细似针、闻之鲜香扑鼻、食之甜而不腻、糯而不粘 ,因“发糕”为“福高”之谐音,寓“年年发、步步高”之吉祥涵意,既为逢年...

开化种植山茶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榨油技艺也同样历史悠久,手工榨油,以它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函,纯天然植物油的品质,深受大家青睐。传统榨油工艺大致可以分七个步骤,分别为烘炒-碾粉-蒸粉-做饼-入榨-出榨-入缸。整个榨油过程充满着文化...

常山传统榨油技艺源自于本地丰富的油茶资源。传统的山茶油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常山县志》(1990年版)根据芳村镇猷辂、寿源等地家谱记载,认定常山在宋末元初已大量种植油茶。至明代中叶,常山油茶种植已广及山区、丘陵。民国期间全县各乡均种有油茶。1...

开化产茶历史悠久,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早在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开化的芽茶已列为贡品。“开化龙顶茶”系属条形绿茶,她以“条索紧结挺直,白毫披露,银绿隐翠,芽叶成朵匀齐,香气鲜嫩清幽,滋味醇鲜甘爽,汤色杏绿清澈”优异的品质,被评为...

猷辂拳是常山县流传甚广的一种传统民间武术拳种,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猷辂拳十分讲究眼法、身法、手法和步法的变化,拳法干劲有力,大开大合,重拳少腿,刚柔相济,充分体现了南拳固有的特征,既有猛虎下山之威严,蛟龙出海之气势,又有攻防技艺之内涵,强身...

目莲戏以打击乐伴奏,其声腔属高腔范畴,曲牌联辍和板腔体综合使用。溯本追源,它和安徽的青阳腔、元末明初江西的弋阳腔乃同宗共祖,却又互为特色。传入开化以后,为吸引观众,在伴奏中加上管弦为演唱者托腔,并根据剧情的需要,采取乐队帮腔,以烘托气氛和增...

衢州摊簧戏原是一种戏剧代言体说唱形式的曲艺,素以曲调优美、文雅抒情著称。清嘉庆年间流入衢州,流行衢州、金华、上饶、遂昌等地,以及闽、浙、赣、皖四省交界地区。由于戏曲是当时影响大众的主要艺术形式,因而衢州摊簧受戏曲表演影响,曲调从民间歌谣向板...

    马灯戏又称“马灯舞”、“竹马戏”、“跑竹马”、“跳马灯”、“串马灯”、“调马灯”等。马灯以竹为架,蒙以纸或纱布扎成,女子拿花篮,做各种骑在马上和骏马奔驰的舞蹈动作。领头的为“头牌马”,其他的马灯一路尾随,前俯后仰,策马扬鞭,伴着欢快...

马金扛灯,又名宫灯,是宫廷彩灯的一种,始于唐代,盛于宋元。扛灯有八架之多,以“福禄寿禧,吉祥如意”八字为主题。以传统戏剧故事为内容,以人物形象为主体。扛灯分三部分组成:台脚、台面、人物。台脚底架,用木料做成,台面即戏台用蔑片扎骨架,四周框边...

脱节龙又名拼字龙,明代中期传入龙游后舒村等地,属传统舞蹈项目。整套动作包括开四门、跳背、坐肩、抢球、戏球、拖球、扁担花、穿胯、盘龙、回龙、拼字等20多个套路。其特色在于“脱节”和“拼字”,每节龙身都可自由活动,龙珠和龙头搭档的舞蹈较为丰富,...

小儿走马灯相传于明崇祯年间开始流传于龙游县社阳乡青塘坞村一带。 演员全部由9—11岁的小男孩扮演,每次表演由5个得公,5个得婆组成。其最大特点是全部演唱昆曲曲牌,走唱相互配合交融,每一曲目都有不同的表演形式,以表演走阵为主,主要阵式有 “十...

麒麟灯舞是用来驱邪镇灾,祈求吉祥的男子民间舞蹈项目 。麒麟灯只有一头,主要动作是绕头、两面甩、横退、田鸡蹦、蹲(矮桩)、吐火等,其套路分踏字、走阵两种。走阵有“九星结”、“走八卦”、“古钱结”、“五角星”,踏字有“三、六、九”、“国泰民安”...

常山喝彩歌谣是常山县特有的口口相传的民间歌谣,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在民间流行结婚、新屋上梁时进行喝彩、以图吉利的习俗,后来又发展到祝寿、金榜提名等各种喜事,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歌谣。2014年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廿八都木偶戏系提线木偶,经师徒相授,已经传承了18代约500年。该地木偶于明代自江西传入,故演唱唱腔均为赣剧属宜黄派。传入廿八都,即以师徒相授形式传承。廿八都木偶造型十分精巧,它用坚韧的木料加工成型后,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进行彩绘、装潢,使...

龙游婺剧是流传于龙游、金华、衢州一带的高腔、昆曲、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大剧种的总称,其统一风格主要依靠金华、衢州、龙游等方言的表演语言以及器乐和锣鼓点子来形成,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 。据《龙游县志》记载,龙游婺剧和戏曲家李渔、洪昇等人...

横山稻草龙是流传于横山镇天池村一带的为纪念天龙赐水和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于每年八月十五进行的祭祀和舞龙活动。稻草龙用稻草扎成,大的长26多米,其主要活动有点睛、祭龙,村内巡回舞龙和送龙三个仪式,是一条以祭祀活动为主的龙。由于龙身较长,表演比...

十番锣鼓是衢江区农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民间习俗中形成的以祭神、娱乐为内容,以节庆、演出、婚嫁、丧娶为载体,还包涵有舞蹈、音乐、戏曲、宗教、民俗等诸多文化因素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 “番”即“遍”的意思,“十番”有三层含义。其一,参加伴奏的乐器...

畲族婚俗是流传于龙游县沐尘畲族乡一带的畲族传统习俗项目。 畲族是个善歌的民族,社会交往,以歌代言;闲暇休息,以歌为乐;男女相恋,以歌为媒;婚嫁礼仪,以歌为贺;婚俗礼仪过程充满了民俗情趣,其过程包括戏赤郎、借镬礼,劝酒礼、对歌、撬蚧、对盏礼、...

喝山节祭祀活动追溯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喝”其意为呼喊,其声调互相呼应之意,因喝与护在当地方言中韵母相通,百姓也称之为护山节。喝山节的祭祀,可分为公祭、宗祭、家祭、墓祭、重社祭多种。祭祀主要以供奉祖上神明、山神、先师为主,教育后代要重品行、...

据清顺治《开化县志》记载:南宋理宗嘉定元年(1208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唐头村当地降生一名神童名方元越,在离石耳山三十里远的陶家畦为人放牛。虽未读过书,却聪明敏捷,气度非凡。少年时,常帮助村民尤其是孤寡老人,挑水砍柴做好事。他心地善良,是个...

衢州市衢江区北面一带,浮石街道和云溪乡各村、杜泽镇等地均有过重阳节的习俗,每年农历九月初六至九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要过“重阳”, 而且具有与其它地方别拘的风格,规模之大,参与面之广,别有一番风味。 衢北重阳节每个行政村都有时间不等的重阳节,...

江山老佛节分上路乡和下路乡老佛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廿二至十月底、十一月初。上路乡的老佛节以石门镇的“十月香案”最有特色;下路乡的老佛节以大陈、上余、四都、双塔街道、清湖等地最有特色。虽然上路乡和下路乡的迎佛节的内容、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是...

据开化县志记载:康熙六年开化六都(现大溪边乡)大旱,田地裂,山树焦,河沟沽,牙不发,粒无收。村民成群结队,点香跪拜,舞龙祈水。 “五月十三”祈水节是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活动。活动旨在发动村民筑坝修渠兴修水利,激励乡民与天斗的大无畏精神,夺取生产...

平坑保苗节源于元末年间。传说朱元璋于元末间,率领义军在古田山休整,平坑乡民捐军粮相助,朱元璋非常感激。当时正是五谷禾苗生长旺盛时节,不时被山上下来的狗熊、野猪糟蹋。朱元璋非常痛心,忙派士兵驱熊赶猪,并把部队的旗帜插满田畈,以起到惊吓驱逐野兽...

“清明祭祖灯会”是为纪念徐偃王而举行一种民俗活动,由当地举人朱焕然创导而开展起来,现主要在龙游县社阳乡大公村一带流传。相传该活动始于明末清初,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 清明祭祖灯会隔年进行一次,一般在春笋小年进行。整个活动包括祭祖、花灯展示...

柯城区万田乡余家山头村“女儿节”民俗历经二十二代子孙的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八,出嫁的女儿们回家看望、孝顺父母,到祠堂祭祖,参加村里的公共活动。当天主要的活动习俗有:请佛赐福、祭拜祖先、走马灯、舞龙灯、唱戏等。而今的“女...

光绪《开化县志》载:“元旦……来谒者,饷以冻米糖糕点、年糕、粽、面待之。”据康熙《开化县志》载:“本邑云台乡有詹氏糕点坊,盖赣州詹氏迁来而袭”。康熙年间,有江西齐氏迁入云台乡制作糕点。民国四年(1915年),齐烈斗娶詹氏女为妻,齐、詹两家开...

江山历史悠久,4000年前境内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据《江山市志》(1989年)载:解放后,江山有夹砂陶袋腿盉、泥釉黑陶高领坛、印纹陶罐等文物出土,并先后发现王村乡中大弄唐代窑址、达河前坞宋代青白瓷窑址、三卿口窑岭明代青花窑址。三卿口制瓷作坊至...

十通古艺的明清家具制作工艺,属祖传谱系,从追朔传承人考证,廖伯成(1868年)清未年间,为宫廷“造办处”的一名家具打造木工,手艺精湛,得到明清家具制作工艺的真传。辛亥革命后,回落民间,招收学徒,以做家具为生。其子廖天灯(1900年生),继承...

古琴制作工艺,传承唐宋时期的榫卯结构制作,纯手工,材料为梧桐木作琴面,梓木作琴底,髹以大漆(植物漆),冠角、岳山用红酸技术或紫檀制作,底灰用八宝灰加鹿角霜,面漆用纯土漆加朱砂,整套材料及工艺都为纯传统方法处理,保证音色纯正,从木材到成品需近...

衢州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沿革,衢州祠堂的流传类型及其附设的建筑物也极为丰富,传统的有家庙(如衢州孔氏家庙)、 乡贤祠(如衢州市区钟楼底赵抃祠)。衢州祠堂的主要建筑风格有以明代建筑装饰风格为主,风格端庄、敦厚质朴、自然严瑾;清代祠堂...

 三门源古民居营造技艺属传统技艺项目。主要以叶氏古建筑群为主,  现存“芝兰入座”、“荆花永茂”、“环堵生春” 。 其建筑门楼砖雕镶嵌,工艺精湛,极华丽之能事,内容丰富,美伦美奂,堪称中华一绝。尤以戏曲题材最为瞩目,嵌有二十三块地方婺剧戏曲...

常山县民间武当太乙拳(宋氏门)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武当太乙门的创始人是唐代中期武当隐修道人金晶子祖师,他将老子的清净无为之道与武轮先祖元圣真灵子(先秦时期人士)所遗留的武道修真密技相结合,集修真、武学大成于一身,确定了以武人道、武道相合的...

提线木偶戏是以西安高腔为主要唱腔、衢州方言为主要语言的重要木偶戏流派,主要流传于衢州、金华一带,是研究地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地方方言在民间戏曲中运用的活例证,对西安高腔、婺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衢州木偶戏盛于清朝顺治年间,至今已有350多...

徽戏来源于安徽徽戏,同宗共祖,一脉相承,明末清初流入龙游一带,属传统戏剧项目。。 龙游婺剧徽戏至今尚保存着早期徽戏的老腔老调及其演唱特色。徽戏的乐器以笛和唢呐为主,并以徽胡伴奏,徽胡以刚柔相济为其演奏风格。婺剧徽戏最主要的唱腔曲牌有:二簧、...

常山县新昌乡猷辂村洗马舞,在《常山县志》(第541页)和《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词典》(第38页)均有详细记载。 猷辂村严、谢二姓,是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从江西南丰县、福建建宁县(两县相邻)迁居而来的。严氏后裔世贵、世远两兄弟在猷辂定居以...

苏庄镇横中村,每年的正月十六都要举行跳马灯节庆活动,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已近千年历史。据程氏家谱记载,在大唐永真六年,横中村的程氏家族发生了一场瘟疫,疫情非常严重,每天村里都要死两个人。他们没办法制止这场瘟疫,只有从外地请来了十个道士,做了七天...

狮象灯舞始于宋代,据徐塘《朱氏宗谱》上刊有的朱熹画像为证,徐塘朱氏家族视宋代教育家朱熹奉为先祖。相传朱熹曾携夫人胡氏来马金包山书院讲学,不幸胡氏夫人病逝于包山。之后,朱熹告别包山。后传来朱熹荣升高官,光宗耀祖。徐塘朱氏族人结彩迎灯,扎了狮象...

滚花龙是流传于龙游县湖镇镇大路村毛岭头自然村的一种男子群舞的民间舞蹈品种。舞龙时要放鞭炮以造成热烈、欢庆的气氛。 其表演套路有“引龙出洞”、“龙翻身”、“打云头”、“开东门开西门”等二十多个,最后以“盘龙”结束。整个表演 有“抢”、“跳”、...

“新桥十番锣鼓”是在明时十番锣鼓曲的基础上,吸收了具有衢州地区特色的婺剧内容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民间音乐。清光绪年间,常山县新桥乡横山路村有一王姓大财主,其家中祖上一直崇尚礼乐,以王人俊(1863—1921)为代表的王姓儿孙,在学习、研究明时十...

王琼奴与徐苕郎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令人盈泪动容,被誉为常山版的“梁祝”。 故事发生在常山县宋代时期。琼奴与苕郎的相爱,接连遭到了地方富户刘汉老、领兵权贵吴总兵等人的迫害,导致苕郎冤死,琼奴殉情。这个故事以琼奴与苕郎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对暴虐成...

御玺贡芽,继龙顶茶后又一名茶之秀。御玺贡茶历史悠久, 据县志记载,明崇祯四年(1631年)“芽茶四斤进贡”。皇上喝了此茶后不仅叫绝,连声道“好茶、好茶”。后每年开化进贡的茶叶都要经御上房验收后盖上御玺印章(防以次充好),方可送进宫给皇上饮用...

古砖瓦烧制技艺,以当地粘土为原料,利用专门木制模具,手工制作砖坯瓦坯。烧制而成的古砖瓦,形制古朴,品种多样,质量上乘。该项目以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世和村窑里自然村为中心,辐射至云溪乡相关村落。 云溪乡古砖瓦烧制技艺在衢州地区享有较高声誉,至今...

乌米食品是衢州民间流行的特色食品,包括乌米饭和乌米系列糕点。因采用当地特有的南烛叶,捣碎取汁,用汁浸泡糯米,经过蒸晒而制成乌米,又称“乌烛饭”。糯米和南烛树叶都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食用乌米食品,有益肾明目,强筋益气的作用,属传统食疗调补食品...

柯城剪纸内容丰富,剪纸艺人们以精湛的剪法剪出各种民俗纸花,构图精美,粗细结合,体现了江南浙带的特色,至今还传承着明朝的花样,衢州婚俗、吉祥赐福、春耕、国遗九华立春祭、祭孔大典等剪纸作品具有较高的民俗研究价值。柯城剪纸形式多样,包括民俗剪花、...

节节龙也叫九龙节,出自衢州市衢江区上方镇玳堰村。节节龙始于清朝同治年间,最早从江西传入,至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历史。节节龙的舞法很多,有盘颈倒挂、龙开四门、龙戏五方、过仙桥、行龙、躺龙、戏珠、盘龙等二、三十个套路,可连续舞耍一至二个小时而动作...

  九华立春祭是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外陈村比较完好地保留下来的传统农时节令习俗。农历立春日为祭祀日,九华梧桐祖殿是立春祭主要活动场所。   主要祭祀活动有:祭拜春神句芒、迎春接福赐求五谷丰登、供祭品、扮芒神、焚香迎奉、扎春牛、演戏酬神、踏青、鞭春牛等。 ...

  南宗祭孔是指居住南方的孔氏宗亲在衢州孔氏南宗家庙举行的例行祭祀仪式。   南宋建炎二年(1128),孔子第四十八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奉宋高宗赵构之命赴扬州陪皇帝进行郊祀后,扈跸南渡,于建炎三年(1129)来到浙江衢州,受诏“权以州学为庙”祭祀孔子,由此而开始了衢州所...

  流传于浙江龙游的皮纸制作技艺,明万历《龙游县志》有“多烧纸,纸胜于别县”之誉,至今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龙游皮纸以山桠皮、野棉皮、青檀皮为主要原料,制作有2个流程三十多道工序。一是皮料制作流程,主要有砍条、蒸料、剥皮、蒸皮、踏洗、摊晾、制皮坯、撕选、蒸煮、揉洗、...

  婺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俗称“金华戏”,至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婺剧有传统剧目五百多种,其唱腔音乐体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其中包括高腔、昆曲、乱弹、徽调、滩簧和时调等多种声腔。婺剧在行头与化装体制上也有自身特点,脸谱、服装和道具都相当独特。文戏武做、武戏文做是婺...

  廿八都是浙西名镇,素有“八闽咽喉”、“枫溪锁钥”之称。该地木偶戏系提线木偶,于明代自江西传入,以师徒相授形式传承18代。解放前,廿八都木偶戏班活跃在浙、闽、赣三省边境的仙霞山区,人称“戏祖”。廿八都木偶戏历史悠久,保存有部分明、清木偶头像道具、传统木偶的手抄剧本和弋阳高腔遗韵,对研究古代戏剧形式...

  高腔是明代弋阳腔与后来的青阳腔流变派生形成的诸声腔剧种。在几百年的流变过程中,弋阳腔各分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与各地民间音乐有不同程度的结合,由此形成各地高腔不同的音乐风格。   西安高腔形成于浙江衢州,因衢州古称西安而得名。它是在弋阳腔影响下形成的地方戏,最迟形成...

  舞香火草龙是开化县18个乡镇中秋节期间的一种民间习俗,尤以苏庄镇富户村的香火草龙最为精彩。   开化香火草龙是用稻草扎成龙身,并插上密匝匝的香火,舞龙时点燃全部香,草龙变成火龙,在月光朦胧的夜色里,烟雾缭绕,香气飘逸,腾云驾雾,狂奔飞舞,蔚为壮观。 /&...

  烂柯山的传说是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流传。最早的记载见于晋·虞喜《志林》:“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对棋,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柯已烂朽,遽归乡里,已非矣。”梁·任肪《述异记》:“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与一物与质,如枣核。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