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豫园灯会是上海市松江地区传统元宵民俗活动。   元宵灯俗兴于汉代,吴王刘濞将扬州灯会引入松江。明代以后,今上海地区的元宵灯会已十分普遍,其中最热闹、最精彩的场所就在松江府上海县城的城隍庙、豫园一带。   豫园位于上海城厢内城隍庙西北隅,是老...

  中医正骨疗法又名“伤科”或“骨伤科”。在古代农业社会,骨伤的发病率很高,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农村边寨交通闭塞,一旦发生骨折,求治十分困难,于是实践出真知,需求出人才,一些大一点的村落和城镇,几乎都会出现一两个医治骨伤的土医生和土办法,正骨疗法成为我国分布广泛、流派纷呈的一种...

  六神丸肇始于雷氏传人雷子纯。清同治年间,雷氏传人雷滋蕃得六神丸方,扩大生产,声誉日增。现为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的著名特色品种,是国家保密品种,也是国家一般中药保护品种,1979年、1984年和1989年三次获得国家金质奖。   六神丸应用独特的中医药配伍理论:所用药...

  石库门里弄民居因其乌漆厚木大门由花岗岩石板条组成的门框紧箍,又因如官府仓库而得名。最早的石库门为上海宁波路兴仁里,建于同治十一年(1872),至今已有130年历史。石库门是近代70%上海市民的基本民居。   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在建筑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的建筑格...

  毛笔制作工艺非常繁复细巧,一支毛笔的制作要经过从选毫到刻字等五大流程七十多道工序。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是以开创人周虎臣的名字命名,并由周虎臣笔墨庄(笔厂)在三百多年时间内积累而成的。   1694年,周虎臣后裔从江西到苏州开设周虎臣笔墨庄。上海开埠后,周虎臣笔墨庄又于1...

  奉帮裁缝是20世纪初形成于上海的一个裁缝帮派,以制作精工男服(西装、中山装、大衣等)著称,它们改变了中国传统男服宽衣博带的形式,在功能和审美上都更贴近都市生活,奉帮裁缝是海派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近代服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初奉帮裁缝是在码头、外轮为洋人服务...

  功德林素食制作起源于寺庙。清代同治年间,庙宇素食逐渐流入社会。1922年,杭州城隍山常寂寺讲经法师维均的弟子以“弘扬佛法,提倡素食,解杀放生”为宗旨,在上海市北京路贵州路口开设功德林蔬食处。以豆腐、菌菇、蔬菜为原料,素食荤烧,即以手工烹饪出形态逼真的“鱼”、“肉”等菜肴。由于制作精良,口味独特,...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是一门制作金银器物的传统工艺,所制的金银器物主要用于室内陈设欣赏,亦兼有实用功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至商周时代,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东汉时期已形成完整的金银制作手工艺,至明清时期,珐琅、景泰蓝工艺的运用促进了金银制作的发展,使得造出的金银器物更加晶莹剔透,流...

  曹素功于清康熙六年(1667),在安徽歙县岩寺镇创设曹素功墨庄。其制墨技艺有炼烟、和料、制墨、模雕、翻晾、描金等,至今传承十三代,绵延三百余年。   同治年间(1864),曹素功墨庄从苏州迁居上海。上海的大都市环境及海派文化的影响,使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开始创新,发展成...

  上海灯彩是在上海都市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灯彩艺术,它继承古代灯彩的优秀技艺并加以合理发展,不仅材质有所更新,品种也更为丰富。海派灯彩分撑棚灯、走马灯、宫灯、立体动物灯四大类型,其中以何克明为代表的立体动物灯彩集观赏性、艺术性、装饰性于一体,是上海灯彩艺术最精粹的部分。 />...

  独脚戏又称“滑稽”,始创于清末,盛行于民国初年,一直传承发展至今。它发源于杭州,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仅上海黄浦区的老城厢一带就集中了独脚戏的千万热心观众。   独脚戏以上海方言和杭州话表演,它源自民间说唱和文明新戏,初时由一人单独演出,后逐渐发展为两人或多人同...

  上海滑稽戏是在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中期时,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它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受到广大观众欢迎。   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滑稽班社已有笑笑剧团、天宝剧团等十多个。中华人民共和国...

  淮剧又称“江淮戏”、“盐城戏”、“江北小戏”等,它起源于苏北的香火戏,在江淮之间的淮阴、盐城、扬州地区和沪宁线上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及安徽滁州、浙江长兴等地广泛流传。清末民初,江淮小戏闯进上海滩,经历了搭墩子、摆地摊、拉帏子等早期发展阶段,渐渐从茶楼戏园走上专业舞台。上海的淮剧班社吸纳...

  道教音乐又称“道场音乐”,是道教斋醮科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它与道教一样,都是发端于古代巫觋的祭祀歌舞。道教音乐由器乐和声乐两部分组成,器乐采用钟、磬、鼓、木鱼、云锣等乐器主奏,配以吹管、弹拨、拉弦等乐器;声乐以唱诵为主,由高功法师宣戒诵咒、赞神、吟表的独唱和都讲道士的表白及道众的齐唱组成。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