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柯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绍兴莲花落,起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以绍兴方言说唱,为浙江现存主要地方曲艺之一。因演唱中间有"哩哩莲花落"之类的帮唱过门,故名。演唱生动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群众喜闻乐见。表演形式早期为“哩工尺”,即由一人...

绍兴自古是制扇名邑,至明代,绍兴制扇业已相当兴盛,主要集中在绍兴城内及嘉会、兴浦、周家桥、州山等地。以周家桥一带为最盛,素有“扇窝”之称,其十有八九的农户均为制扇户,盛时扇作坊不下四、五百家。而绍兴王星记扇庄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而久...

绍兴舜王庙会是缘于会稽山区的人们对舜王特别的信仰和崇拜,而逐渐形成的舜王庆生的民间活动。它集山区人民民俗风物、山区民间文艺和古代山区传统市集为一体,世代相传。每年九月廿七日王坛舜王庙都有庙会,一般持续三天,从九月廿六日祭神开始到九月廿八日谢...

绍兴宣卷系具有宗教色彩的唱说文艺,主要用于祀神祈福。宣卷自唐以来即有,至清代发展成为曲艺。宣卷的唱本,即卷本,通称“宝卷”。艺人在演唱时,置卷本于桌,照本宣唱,故称宣卷。绍兴宣卷的卷本,总数百本左右。宣卷的内容,有的与佛教经籍有关,有的与戏...

绍兴师爷故事是由一系列以“绍兴师爷”为主要人物的轶事趣闻组成的民间故事,以及文人据此加工创作的机智故事。内容丰富,地方特色鲜明。其题材广泛,情节跌宕,充满神奇和智慧,为其他曲艺、戏曲、影视等艺术所取材。绍兴师爷故事的原创性、地域性,是绍兴文...

绍兴是中国酱文化的重要代表地,“无绍不成酱”是对绍兴酱产业、酱文化集中兴旺的概括。绍兴的制酱业起于民间,有“天下酱业无人不说绍,九州之内司厨鲜有不知绍”一说。民国初期,绍兴的酱园作坊多达四五百家,业界人士遍及全国各地,当时就有“绍酒行天下,...

绍兴铜雕也称“越刻”,是一门使用金属工具对铜制品进行文字或图案凿刻处理的传统手工技艺。她借鉴融贯了当地石雕、木雕、砖雕、锡雕等的雕刻技法,代表了越地雕刻的高超工艺水平。绍兴自古盛产铜锡,铜的开采、冶炼、制造十分兴盛。2500年前,越国已能冶...

绍兴“三六九”伤科,系“下方寺里西房伤科”,早期因行医者世居山阴下方禅寺里西房而得名。鼻祖稽幼域。现在,“三六九”伤科传人或在医院坐堂,或自开诊所,为骨伤患者祛痛除病。其治疗手法以少林武功为基本功,分拔、扯、摸、提、按、摩、推、拿8种,并辅...

平水珠茶,产自于全国唯一的“中国珠茶之乡”柯桥区平水镇,清初成为朝廷贡茶并开始大量出口,也从这一时期起声名大振,成为我国当时最为有名的名茶和最早出口的茶类之一,被誉为“绿色珍珠”。其炒制方法十分讲究,经杀青、揉捻、干燥等过程。过去手炒一锅珠...

绍兴花边起源于意大利,原名“万里斯”,是由外国天主教徒于清光绪末年传入绍兴。它以设计新颖美观,挑绣层次分明,图案结构对称,色泽素雅隽美,地方特色浓厚见长,是融外国工艺美术技术与中国民族文化于一体的传统手工艺品,有着“一根线艺术”、“中国的骄...

绍兴修缸补甏技艺,是旧时三百六十行之一。绍兴素有“三缸”之称,自古酒业、酱业、染业云集,缸甏用量极大。于是,修缸补甏技艺应运而生。其修理的费用只相当于新买一只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修缸补甏的操作过程是先凿缝、后钉攀、再补...

绍兴清音班,亦名清音坐唱班,专事民间婚庆寿喜鼓吹演唱。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旧时遍布绍兴城镇乡村。追溯其源,可至唐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清音大棚”发展到绍兴安昌彭家溇、马山、柯山下、南钱清等地。绍兴清音班由八至十八人组成,生、旦、净、末、...

  绍兴宣卷是浙江绍兴地区的“五大曲种”之一,它形成于清代后期,清末民初流布上海、杭州、苏州、绍兴、宁波等地,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绍兴宣卷是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说唱艺术,主要用于祀神祈福活动。其唱本通称“宝卷”,艺人演唱置于桌上,照本宣唱,故名“宣卷”。一般的...

  绍兴莲花落是流行于浙江绍兴一带的曲艺说书形式,它形成于清代道光和咸丰年间。   形成之初,艺人们的行艺方式为沿门说唱,多演唱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类的套辞,后逐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称为“节诗”。这类节诗包括《娘家节诗》、《长婆节诗》、《分家节诗》、《大衫节诗》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