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地区沙湾县特产

下野地西瓜

天山清纯的冰川雪水养育着这片绿洲,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依偎着这片土地。越靠近沙漠,昼夜温差越大,长出的瓜果越甜。上世纪50年代末,下野地就曾试种西瓜,多汁甘甜的瓜瓤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真正翻开下野地西瓜历史的一页,是在1963年,一三四团决定辟出100亩土地,拉开西瓜种植的序幕。团场期盼让丰富的光热资源与半土半沙的土壤珠联璧合,让昼夜温差与天山雪水的灌溉交相辉映,打造下野地西瓜得天独厚的天堂。

石河子一四三团蟠桃

一四三团有60多年种植蟠桃的历史,现种植蟠桃1.2万亩,年产蟠桃10000吨左右,是新疆最大的蟠桃生产基地。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特产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蟠桃之乡”。2017年1月蟠桃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目前,一四三团蟠桃已具有较完整的种植和加工产业链条。主要生产蟠桃果肉饮料和灌装蟠桃浆。

安集海辣椒

安集海辣椒的鲜椒外观色泽鲜红、皮薄肉厚、光滑细长,具有明显的线椒特征,单果质量在5~6克之间,纵径达7厘米。安集海辣椒的干椒外观折皱多,颜色红亮,品性优良。安集海辣椒适合鲜食又适合制干、制酱、加工,口感纯正、辛辣适中 。

那拉提黑蜂蜂蜜

那拉提,蒙古语的意为“有太阳的地方”,传说成吉思汗西征时,有一支蒙古军队由天山深处向伊犁进发,时值春日,山中却是风雪弥漫,饥饿和寒冷使这支军队疲乏不堪,不想翻过山岭,眼前却是一片繁花织锦的莽莽草原,泉眼密布,流水淙淙,犹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时云开日出,夕阳如血,人们不由的大叫“那拉提(有太阳),那拉提”于是留下了这个地名。据《新源县志》记载在1912年左右那拉提已经有哈萨克族开始了养蜂,随着汉族人的大量迁入,汉族人从内地带来了养蜂技术,使那拉提的蜜蜂养殖逐渐扩大,在当时,蜂农们养殖的是当地的土蜂。早在十九世纪末,随着沙俄侵略势力在我国西部疆域的迅速扩张.大量俄国侨民涌入伊犁。就是在那时,俄罗斯人斯迪凡·堪德诺尔特凭借一挂马车将高加索蜜蜂(后驯变为伊犁黑蜂)传入伊犁河谷,从此那拉提开始了大规模养蜂。经过长时间的养殖,蜂农们掌握了黑蜂的养殖技术,黑蜂也适应了那拉提的气候条件,那拉提的蜂农们都把其它蜂种改养成了黑蜂蜂种。那拉提草原每到春夏来临,山花灿漫,景色宜人,草原上密源植物十分丰富,有百里香、勿忘我、牛蒡子、野党参、益母草、野甘草、野贝母、野薰衣草、野紫苏、天山雪莲、野苹果、野油菜等珍贵的蜜源植物,一到春夏季,是那拉提草原蜜蜂放养的黄金季节。2006年,新疆黑蜂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畜禽遣传资源保护名录。

石河子肉苁蓉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位于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管辖的18个农牧团场,有11个团位于沙漠边缘,其中一三六团、一四九团和一五〇团处于沙漠腹地,团场四周被连绵起伏的沙丘所包围,是野生肉苁蓉(荒漠肉苁蓉)的原始栖息地。长久以来,肉苁蓉商品来源于野生资源,为防止过度采挖所造成的野生资源匮乏,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在沙漠上人工种植肉苁蓉,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由于这里气候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冬夏温差很大,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能够满足肉苁蓉生长的下限温度和积温,沙丘多为半固定复合沙垅和金子塔沙巨链沙丘,盐碱化程度适宜,为肉苁蓉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利于肉苁蓉养分的积累。因此,所产肉苁蓉质柔、筋少、质量上乘,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钙和铁、锰、锌、钾等微量元素。沙漠肉苁蓉的开发,不仅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兼具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环保效应。既能防风固沙,增加地表植被,又能在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绿化沙漠,改善生态环境,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真可谓“沙漠产业”,一举多赢,真正实现荒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的目标。

石河子鲜食葡萄

石河子市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师部所在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石河子垦区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气候条件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气候干燥,降雨量少,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是新疆生产鲜食葡萄的优质产区。1952年部队进驻屯垦后,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园艺业,从各地引进优良品种进行种植,而葡萄为本区优势水果,品质好、产量高,五、六十年代即出现一批高产典型,四年生的葡萄株产43公斤。1965年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来石河子视察,参观的第一站即是葡萄园,周总理看到满园的葡萄长势喜人非常高兴,并让陈毅副总理当场作诗一首。2007年温家宝总理来石河子考察工作,也称赞石河子鲜食葡萄:“回味无穷”。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生产的石河子鲜食葡萄光泽圆润、果香浓郁、酸甜适宜、皮薄爽口、产量高、品质好,并富含人体所需的总糖、白藜芦醇、原花青素等多种营养元素。每当葡萄销售季节,广州、深圳、上海、四川等内地客商纷涌而来,鲜食葡萄抢定一空,果品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