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嵊州竹编工艺分布在全市的产竹区,其中上规模的有市区、长乐、崇仁、黄泽、通源、石璜、甘霖等地区。竹编始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勤劳聪慧的中国劳动人民就利用竹子破篾编制简易的用具 汉晋时期,竹编工艺日趋精细 明清两代,竹编工艺水平进一...

嵊州吹打源于庙会文化,与佛教音乐密切相关,以锣、鼓、二胡、京胡、三弦、钹、唢呐、长号等乐器来演奏民间乐曲。嵊州吹打是“浙东锣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传统曲目有《大辕门》《妒花》《绣球》《十番》《五场头》《辕门》《绣球》《妒花》《十番》《...

嵊州根雕以根为身,以意为魂,以美为本,在传统根艺的基础上,凭借艺人自身的雕刻技艺和艺术功底,形成了“七分天成,三分人工”的艺术个性,极大地丰富了根艺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拓展了根艺创作的空间,开创了中国根艺的新境界。在进入新世纪后,在繁花似...

黄泽戏剧服装制作技艺的起源与150年前流入该地的“目连戏”有关。早在20世纪30年代,黄泽镇前良村就有目连戏班,为适应目连戏班演出的需要,该镇村民田舍旺办了一家戏剧服装店,店后设作坊。黄泽的戏剧服装以越剧戏装为主,溶历史文化、服装文化、民族...

绍兴目连戏,是流传于绍兴市及所属各县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戏文,,应节中元,驱邪解禳,是绍兴水乡社戏乃至整个民间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明代已盛行。与其他目连戏相比,具有唱腔独特,拥有特殊乐器“目连号头” 出目独特,在近200出目中,数十出为郑之珍...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 ,有第二国剧之称 ,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

嵊州泥塑开始成规模是在七十年代,创建历史不长,但由于吸收众家之长,而自成一派。它以小巧玲珑、携带方便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而驰名国内外,远销世界各地。嵊州泥塑创制于民国前,当时该县城关镇东街设有菩萨店,艺人们用“手捏泥人”的方法,手工制作并出售出...

嵊州紫砂其前身为“老协兴陶厂”建于清乾隆年间崇仁镇赵马村,而后改称“复兴窑厂”,解放后更名为嵊县陶器厂。主要生产粗陶缸、钵、盆为主,因烧制的产品坯体呈紫色。70年代初开始研制紫砂产品,73年研制成功,填补了浙江紫砂空白,78年更名为“嵊县紫...

崇仁古建筑群连片成群,具有宋朝遗风、明清特色。群内庙宇、祠堂、古戏台、民居、牌坊、药铺、店房、桥梁、池塘、水井一应俱全。以玉山公祠为中心,保存完整的老台门就有100余座,台门之间用跨街小楼勾连,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体现了先人的“分户合族...

嵊州城隍庙为清代建筑,占地10余亩,清乾嘉鼎盛时期,有建筑约200多间,现有建筑68间。其中溪山第一楼、仪门、戏台为清朝嘉庆九年(1804)重修时所建,风貌依旧,其风格保持了清中期的建筑格局。城隍庙建筑技艺总体布局严谨有序,单体建筑活泼自由...

灰塑又名堆灰,是从砖雕和泥塑两种技艺派生出来的一种室外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传统的灰塑是以蛎灰为主要原材料,加上络麻、苎麻等堆塑成型的一种技艺。嵊州灰塑源于东晋,兴于唐代,盛于明清,东晋名士戴逵父子便是这项技艺的开山鼻祖。嵊州灰塑的辉煌期在明清...

浦桥潮神节是纪念治水功臣陈贤(陈老太公)的节会。在嵊州,大小村落都建有陈老太公庙(也叫陈侯庙),尤以浦桥村规模最大、香火最盛。陈老太公系浦桥村人,一生与水结缘,治水有功,深受百姓爱戴,是真正的“潮神”,被列入国家祀典。浦桥村民为纪念先贤,每...

嵊州市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无论在寺庙,还是在民间,木鱼均十分普及,制作也富有传统。博缘木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佛具用品品牌之一,所生产的木鱼不仅传承了传统的工艺制作技法,更是科学地加入了许多文化元素,使木鱼不仅内涵丰富,形态大小也千变万化,用途...

香榧传说是流传于嵊州市及周边县市一带,以香榧为题材创作,并不断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故事。目前广泛流传的香榧传说约有百余个,题材多样,其内容主要涵盖有关香榧树和香榧子渊源的传说、与历史人物相关的香榧传说、与香榧有关的地方风俗传说、与香榧有关的地...

  嵊州地处浙江东部,曹娥江上游,四明山西麓,竹资源丰富,且劈篾性能好,适宜发展竹编工艺。嵊州竹编遍布全市产竹区,上规模的有嵊州市区、苍岩、长乐、崇仁、黄浙、通源、石璜、甘霖等地。   嵊州竹编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至汉晋时工艺已臻精细,明清两代编结水平进一步提高,竹...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许多省、市、地区,它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清末在曲艺“落地唱书”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簧、绍剧等曲种、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成型,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1916年进入上海时称为“绍兴文戏”,1930年以后又发展成为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女子绍兴文...

  嵊州吹打起源于民间的庙会活动。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嵊州就有“村民社赛”、庙会祭祀活动。千百年来世代相传,到明代中叶,境内村村有庙有祠堂,庙堂之中又有戏台。   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嵊州民间音乐逐渐形成东西乡两大派系,西乡一派以长乐镇农民乐队为代表,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