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特产

普洱茶

产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自治州和澜沧江沿岸各县,多经普洱运销各地,普洱茶即因此而得名。属于黑茶。现在泛指普洱茶区生产的茶,是以公认普洱茶区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普洱茶是”可入口的古董“,不同于别的茶贵在新,普洱茶贵在”陈“往往会随着时间逐渐升值。

勐库大叶种茶

双江是世界茶树原产地 距今约3540万年的宽叶木兰是茶属近缘,其分布区域被北回归线平分,横跨澜沧江水系,正好与云南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相重叠,而澜沧江是双江自治县与景谷的界河,北回归线横穿双江自治县境,证明了双江属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目前,双江自治县境内已经发现多处野生古茶树群落。据考证,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面积1.27万亩,海拔2200-2750m,是迄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分布面积最广、种群密度最大、原生自然植被保存最为完整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同时境内还存有百年以上栽培古茶园19822.7亩,它与周边地域一起,构成了茶树起源、演化,被人类发现利用、驯化栽培的完整链条。 双江是茶祖居住的地方 根据詹英佩著《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记载,当人类还处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期,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存方式时,澜沧江两岸的大山上已有人群活动,这些族群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濮人”。生活在茶树原产地的云南古濮人是最先发现茶、采集茶、吃茶、种茶的族群,他们以茶汤、茶水去油腻、去腥膻、助消化,是真正的茶祖。双江布朗族是云南古濮人的后裔,至今仍保持着远古时候留下的食俗,用大竹筒煮茶叶(或茶花)水加野蜂蜜喝的习惯。 勐库大叶种茶属国家良种 勐库大叶种茶,又名勐库大叶茶、勐库种、勐库茶,属山茶属普洱茶种,根据叶片形态可分黑大叶、卵形大叶、筒状大叶、黑细长叶、长大叶5种类型,原产于云南省双江自治县勐库镇,在云南西部、南部各产茶县广泛栽培,为云南省主要栽培品种之一,被我国茶叶界专家誉为“云南大叶种茶的代表”、“云南大叶茶的英豪”、“云南大叶茶的正宗”。1984年11月21日—26日,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在福建厦门召开第二次会议,会议认定勐库种等三十个传统茶树良种作为全国第一批茶树优良品种;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勐库种为国家品种,编号GS13012-1985。 双江栽培茶的起源 勐库大叶种茶的栽培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傣历946年),据史料《双江傣族简史》记载,公元1484年,双江勐勐土司始祖罕廷法派勐库冰岛村傣民岩庄4人,到缅甸莱弄(驻缅中地区)学习茶叶栽培加工技术和引茶种,归来后,罕廷法即命岩庄等4人于新建的冰岛村佛寺周围首次试行培育茶苗,第一代培育成功150余株,茶母树长大,开花、结果,再继续繁殖发展,成为当今勐库大叶种茶之祖,并在本地陆续传播种植。公元1980年,双江自治县人民政府派员对尚存的茶母树进行考证,最大的一株树龄鉴定为500年,这就是岩庄等4人从缅甸莱弄学习归来后,公元1485年春末夏初所培育移植的茶母树。目前,勐库镇冰岛村尚存500年以上树龄的栽培型古茶树4954株。 勐库大叶种茶被广泛引种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双江傣族第十一代土司罕木庄发送给顺宁府茶籽数百斤分发种植。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顺宁知府琦磷派人到勐库采购茶籽1500公斤在凤山种植。清光绪23年(1897年),云县茶房人士石俊从勐库运回茶籽30驮分给当地农民种植。民国6年(1917年)和民国9年(1920年)云县分别两次引种勐库大叶茶100驮和2.5石。宣统元年(1909年)缅宁通判房景东购买勐库茶籽数百斤推广种植。1923年封维德到勐库购买茶籽数百驮,运至腾冲窜龙、蒲窝两乡种植。新中国成立后,勐库大叶种茶被广泛引种至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及昌宁、保山、腾冲等地,1950年—1980年30年内,茶籽被外引种300多万公斤,形成广阔的种植区域。 茶叶是双江的传统支柱产业 根据地方丛书双江自治县《农牧志》记载,“民国初,勐库年产茶万担,民国24年(1935年)9月至民国25年(1936年)8月,双江国税中,仅茶叶一项每担收银3元,完税茶叶7000担,收银2.1万元。根据双江自治县《茶叶志》记载,茶叶税是双江历史上的主要税收源,1958年征收茶叶税20万元,占工商税的42%;1972年征收茶叶税38万元,占工商税的54%;1993年征收茶叶税185.1万元,占工商税的33%。 2014年末,全县茶叶面积160976亩,其中采摘面积117108亩,毛茶总产量9419.2吨,实现茶叶农业产值(毛茶)5.37亿元,增幅达147.48%,全县涉茶人13万人,茶农人均茶叶收入4128元。通过有机茶园认证1220公顷,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茶叶产地认定5388.7公顷。 全县有茶叶加工企业808户,其中:精制加工32户,初制加工776户,仓储能力4000多吨。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的3户,销售收入上500万元的5户。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个,市级龙头企业3个;获QS认证32家茶叶加工企业;全县在国内外共设有销售网点127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43个。主要产品4类80多个品种,系列产品主要是普洱茶、绿茶等。注册商标74个,目前使用59个,其中:“勐库”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勐康”获云南省著名商标。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省区市、港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中亚、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双江处于茶马古道南支道 茶马古道南道从云南的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大理→怒江→丽江→迪庆→四川甘孜→西藏的昌都→祭隅→波蜜→林芝→拉萨→进入场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富汗。“夷方地”属历史上茶马古道南道支网,包括临沧、双江、沧源、耿马、镇康、永德、凤庆、云县等自然地理相连接的网络式“茶商联络”中心。双江自治县处于南道“夷方地”交易区支网。 勐库大叶种茶北路通过泰恒镇茶市(今博尚镇)远销康藏,有时西藏马帮直接到双江驮运茶叶;南路通过沧源、耿马与缅甸通商;也有当地马帮直接营销茶叶。春茶期间,各地客商组织大批马帮云集到勐库等地收购青毛茶,以驮来的货物交易后的钱采购茶叶,也有以物易物交换茶叶的,最后,各路马帮驮走大宗茶叶。成千上万的马锅头赶着马帮,一代又一代走在茶马古道南道上,唱着永不衰竭的《赶马调》。虽然现今茶叶营销以现代运输方式替代了茶马古道,但县内勐库镇那赛驿道桥仍然保留至今,古道神韵依存。 浓郁的茶文化 双江是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种主体民族杂居。佤族和布朗族是土著民族,世代与茶相依相伴,以茶为饮、引茶入药、用茶做菜,视茶为经济支撑、友谊纽带、健康良药,孕育出各民族底蕴后重,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布朗族的植物传说《茶神传说》和采茶舞均列入双江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茶文化渗透在各民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交友、节庆、婚丧、建房、祭祀、赕佛、议和结盟都离不开茶。如起房盖屋时,都要包上四小包茶、盐、米祭在房基及四棵外墙柱脚,从示敬天地,通四面八方,财源旺盛;每年农历三月初六和五月十九傣族寨子的祭弄日,全村老少由寨子头人领到弄(榕)树旁跪拜,寨主(头人)讲寨史,完后将茶叶等祭品贡在树下,用各颜色的丝线、棉线环绕大树,以求平安。 在茶道茶艺方面,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拉祜族的“雷响茶”和“丁香茶”,佤族的“煮苦茶”和“石板烤茶”,布朗族的“竹筒蜂蜜茶”和“糊米香茶”,傣族的“糯米香茶”和“竹筒茶”。 在第二届中国云南普洱国际博览会举行的2007年“云茶杯”茶艺大赛中,《布朗族糊米香茶》获金奖,《拉祜族丁香茶》获银奖。 同时,茶也派生了许多的茶歌、茶舞。如:拉祜族的七十二路打歌,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拉祜人民的茶心;佤族的鸡枞陀螺,不仅是飞旋的使者,更是佤族人民的茶性;布朗族的蜂桶鼓,不仅是生命的方舟,更是布朗人民的茶灵;傣族的象脚鼓,不仅是节日的祈福,更是傣族人民的茶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