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特产

肃北雪山羊肉

肃北雪山羊是以甘肃高山细毛羊和本地蒙古羊杂交,并经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而成的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良品种,以四季轮牧、草原放牧为主,体质结实,以食野草为生,饮用祁连山雪水,肉质鲜嫩、香味浓郁、无膻味,口感好,具有良好的地域特色。

瓜州锁阳

瓜州历史悠远。唐朝初年,唐代名将薛仁贵率军西征,“兵困锁阳城”的历史故事充分证明了瓜州县自古以来便有着丰富的野生锁阳资源。 1、“薛仁贵兵困锁阳城”的历史故事 唐朝初年,唐代名将薛仁贵率领大军西征,在瓜州常乐城中了埋伏,被哈密国元帅苏宝同围困在城中,大唐的军队多次突围都被敌军挡回,未能成功。大唐军士只能在城中苦守,阻击、防止敌人破城。但是,城中的粮食越来越少,出路又被堵死,无法送出被围困的消息,援兵也就不可能到来,在这种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老将程咬金临危自请军令,乘着天黑,敌人防备比较松懈之时,奋力杀出一条血路,冲出包围圈到长安请救兵。程咬金走后,薛仁贵命令三军将士节衣缩食,即便这样,城中的粮草很快就被吃光了。城中尸体遍地,士兵一天只能吃到一个窝头,好多士兵为了家里的小孩和老人能够活命,就连一个窝头都省下来留给他们,结果好多士兵饿的走路都扶着墙壁。 尽管如此,但城中军民仍任同仇敌忾。当走上城墙和敌人交战时,依然一个个精神抖擞,毫无惧色。可薛仁贵明白,人的生命是有极限的,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即使援兵来了,士兵们早就饿死了,常乐城也必破无疑。 一日,每天坚持巡城的薛仁贵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城中放养的战马尽管由于缺粮少草,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喂养它们,但依然一个个精神抖擞,丝毫没有疲倦困乏之色,每天早晨都迎着朝阳奔跑,并且不时欢快的长嘶几声。薛仁贵就跟踪战马,发现战马每日清晨都在野外啃食一种植物,这种植物形状如同硕大的胡萝卜,他仔细观察吃食了这种植物的战马,没有什么异常情况,就自己挖掘了一棵小心品尝,咀嚼咽下去之后,感觉味道甜丝丝的,稍微带点涩,随着咀嚼满嘴生津,一股精气似乎贯通了全身,他连续咀嚼了几根,顿觉不但没有饥饿感,而且神清气爽,精神百倍。薛仁贵大喜,一打听,原来这种植物叫锁阳,可以食用,于是,传令三军将士挖食锁阳,食用了锁阳的大唐军队一个个回复了精气神,他们坚守城池,静待援兵,当程咬金搬来的救兵赶到时,锁阳城内的唐军一个个如同猛虎一般冲出城池,和援兵一起前后夹击敌军,腹背受敌的敌军看到被围困数月的唐军一个个精神抖擞,以为他们有得神助,惊慌失措,落荒而逃,锁阳城之围遂解。从此后,这座城池就被改名为锁阳城,锁阳美誉便一代一代相传下来。 2、“瓜州锁阳”有传奇的“沙漠人参”之称 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西征,路过瓜州,停兵休整,病倒了。经过很多日医治,病情不见好转,他全身乏困,四肢无力,整夜失眠。眼见西征大事受阻,三军上下焦虑不安。后来,有人进献一样物品,说是瓜州的特产,叫锁阳,是提神补气的良方。成吉思汗连忙派人熬制服下,一日连服数次,当晚觉得体内热气腾腾,香睡一夜之后,第二日顿觉的盛情气爽,精神抖擞。成吉思汗大喜,极力赞誉此物品质非凡,是罕见的“沙漠人参”,从此,瓜州锁阳更加声明遐迩。 3、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锁阳大补阴气,益精血,利大便,润燥养筋,治痿弱”。经检测,瓜州锁阳含有18种氨基酸和17种生理活性成分,富含铁、锌、钙、硒等微量元素,能促进人体细胞新陈代谢,具有抗病毒、延缓衰老和提高人体免疫力作用。

哈尔腾哈萨克羊

哈萨克羊形成历史较早,据清朝杨岫撰写的《豳风广义》中记载,“羊,五方所产不同,而种类甚多,哈密一种大尾羊,尾重一二十斤”,这里所说的大尾羊,即当今的哈萨克羊。长期繁衍在严酷生态环境下的哈萨克羊,经过自然选择及农牧民的精心选育,形成适应性广、体质结实、四肢较高、善于爬山游牧、抓膘能力强的优良地方品种。部分哈萨克族人在阿克塞广阔的草原上安定下来以后,开始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将他们一直牧养的哈萨克羊与一些地方品种进行繁育改良,逐渐形成了适应哈尔腾草原高原环境的高原细毛羊,也就是现在的哈尔腾哈萨克羊。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居住在这里的3000多哈萨克族同胞,俗称“甘肃哈萨克”,保留着古朴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阿克塞县全县2乡1镇 ,因旧城(博罗转井镇)西28公里处有一条白沟而得名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位于甘、青、新三省(区)交界处,河西走廊西南部,全县总面积3.1万平方公里,辖5乡1镇13个行政村。在这片热土上生活着哈萨克、汉、回、维吾尔等11个民族,总人口9100多人,其中哈萨克族3700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1.3%。畜牧业和采矿业是自治县的支柱产业。这里有1480万亩可利用草场,牲畜存栏数15万头(只)。这里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引党济红工程的竣工通水,使这里大片肥沃的土地得以开发。这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百里黄金地,塞外聚宝盆”的美称。 畜牧业是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基础产业,也是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全县上下牢固树立“牧业不稳,全县不稳,牧民不富,全县不富”的思想,始终把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保持农村稳定作为农牧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先后投资2480余万元,建成了一、二期防灾保畜基地和骆驼、绒山羊基地,完成了畜牧业示范县和“三化”治理工程,新上了天然植被恢复与保护工程、退牧还草工程,完成人工种草3万亩,建成引水渠5条80多公里,防洪堤坝22公里,新打机井12眼,修建药浴池、涝池20座,完成围栏封育草场41.7万亩,建高标准暖棚20座,治理“三化”草场57.7万亩,畜群改良面达82%,适龄母畜比例达到56%以上。 启动了良种繁育工程。大力推进牧业产业化进程,以设施畜牧业为主攻方向,按照市场―龙头―基地―牧户的模式发展,形成了一个市场(城效牛羊育肥市场),开发了一个品牌(哈尔腾哈萨克羊),建成了二个龙头项目(乳品加工厂、饲草料加工厂)和三个基地(防灾保畜基地、骆驼、绒山羊基地),实现了由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的转变。畜牧业开始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商品型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靠天养畜向科学养畜的转变。历史上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民族开始实践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牧民在县城有高标准住房,在冬春季有毡房,让老年人在新城养老,青壮年在牧场放牧,少年儿童在新城上学的美好愿望。2003年底,牲畜存栏达16.42万头(只),肉类产量达900多吨,绒毛产量达150多吨,农牧业总产值完成1701万元,同比增长4.94%;完成农牧业增加值1212万元,同比增长5.4%。哈尔腾哈萨克羊肉脂肪分布均匀,肉质细嫩,腥膻味小,是甘肃羊肉的精华,已享誉全国。

瓜州枸杞

枸杞自古就被誉为生命之树,伴随着华夏文明从4000多年前的殷商文化走来,自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枸杞子在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方面,是十全十美的极品、神品。它源远流长的历史、扑朔迷离的传奇、神奇功效的药理、养生保健的饮食、红红火火的吉祥、特殊的地域环境、益寿养颜的健康果酒、西方的“超级水果”。枸杞子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枸杞的传奇文化是神化了的文化,可见枸杞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枸杞的传奇文化。古人认为常食枸杞可以“留住青春美色”、“与天地齐寿”,因此,枸杞花被称为“长生花”,枝条被称为“仙人杖”“西王母杖”。当时,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费尽心机寻求长生之药,宫中被视为三大处方秘药返老还童丸、七宝美髯丹、延龄固本丸中,都有枸杞的成分。宋徽宗时,顺州筑城,民工们在土中挖到枸杞的根,其外形如犬,立即献入宫中,这就是传说中的千岁枸杞。又传唐代润州有个开元寺,寺里有一口井,突然从此井口冒出两缕青烟,继而又从井中出来两条巨龙,在井的上空昂首摆尾,翻滚了一阵子后,回头向井内吐两颗红色耀眼的龙珠,然后便腾云驾雾摇头摆尾直奔东海而去。龙珠在井中变成了两棵大枸杞树,树根扎在井壁的砖缝里。此树长了多少年谁也说不清,只是它粗壮的茎干和灰白色的枝条沿井壁下垂,长达两米余,枝繁叶茂,好像两条意欲向上腾飞的巨龙,故乡民称枸杞为龙树。居住此的居民世世代代饮用此水,人们大都长寿。久而久之,乡民们给该村起了一个吉祥的名字叫长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