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乡婚俗(太湖渔民婚俗),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   ​​​​​​​苏南水乡婚俗与我国古代礼仪一脉相承,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娶等“六礼”,但又具有水乡特色,以流布于常熟沙家浜镇周边地区和昆...

  连厢,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项目。   连厢,是甪直农村和市镇盛行的娱乐健身活动。连厢也流传于太仓城厢、浏河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等地。   连厢,又称莲湘、霸王鞭、花棍、金钱棍、打花枪等。其历史可上溯至...

  长篇叙事山歌《孟姜女》,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   长篇叙事山歌《孟姜女》发源地芦墟、莘塔(今汾湖经济开发区),位于吴江市的东南面,处于苏州、上海、杭州三大城市的中间之地,与上海的青浦区、浙江的嘉善...

  乾生元枣泥麻饼制作技艺,苏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乾生元,始创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最初店面设在苏州木渎镇西街,原名“费萃泰”,出售双面沾铺芝麻的香脆饼,在当时即享有盛誉。到了清光绪七年...

家具制作技艺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通作家具制作技艺、精细木作技艺)    扩展  常州市,苏州市吴中区,南通市,南通市崇川区、句容市、扬州市广陵区、江阴市 明式家具,是指明代中叶以来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能工巧匠们用紫檀木、酸枝木、枸梓...

莲湘(甪直连厢)扩展 ​​​​​​​ 连厢,是甪直农村和市镇盛行的娱乐健身活动。连厢也流传于太仓城厢、浏河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等地。   连厢,又称莲湘、霸王鞭、花棍、金钱棍、打花枪等。其历史可上溯至宋代的“莲花落”。莲花本是吉祥花,“...

  东山猛将会,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   东山猛将会流播于苏州市西南端东山镇。   东山是伸入太湖的一座半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素有“花果山、鱼米乡”之誉。 东山的猛将信仰历史悠久,据《太湖备...

  宋氏耳针,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   耳穴疗法,是指通过耳廓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国古老的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宋氏针灸诊所由宋玲玲于2004年3月玲创...

  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七桅古船制作技艺),苏州市四批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扩展项目,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七桅古船历史悠久,有“活化石”的美称,也是太湖的标志物。因船上竖桅杆七根,挂篷帆七扇,渔...

  苏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苏州市二批苏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扩展项目,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明式家具,是指明代中叶以来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能工巧匠们用紫檀木、酸枝木、枸梓木、花梨木...

   苏州藏书澄泥石刻,苏州市三批苏州藏书澄泥石刻扩展项目,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苏派砚雕,也称吴门砚雕。以吴中区为代表的“吴门派”是苏派砚雕的主要流派。其中又以苏州传统名砚“村砚”最为著名,它...

  苏州玉石雕刻技艺,苏州市二批苏州玉石雕刻技艺扩展项目,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宋、元时,光福即生产玉器。明、清时,玉雕业十分发达,且不乏名家高手。1976年,光福迂里、山墩、浩度等大队先后创办玉...

  甪直萝卜传统制作技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甪直镇,位于苏州古城东南部,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甪直萝卜,原名源丰萝卜,由清代道光年间徽州人张青来开办的“张源丰” 南酱店所创。民国时...

  聚新春紧酵馒头制作技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紧酵馒头,又名“油氽紧酵”,是一种鲜肉为馅的苏式传统名点小吃。在苏州、上海等地流行,已有百余年历史。 紧酵,即指做包子面皮时,用酵母不多,约用平常...

  吴罗织造技艺(四经绞罗),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罗”原是指一种织造方法,后专指用此类方式编织的丝织品。它用合股丝以经纬绞合的方式织成,具有质地较薄,手感滑爽,花纹美观,兼有透气性等特点,历代...

   冲山佛雕,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佛雕,即佛像雕刻。冲山佛雕,以木雕佛像著称。冲山,原为吴县光福镇的一个渔村,地处太湖之滨。相传吴县的佛雕技艺得传于唐朝塑圣杨惠之。明清时,苏州城...

  砖雕 ,苏州市四批砖雕扩展项目,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地处江南苏州太湖的洞庭东山,历来是名人雅士隐居之地。自古以来,名门望族,达官贵人,商贾豪富,在此购地、造房建屋,厅堂高楼深宅大院约有500...

  苏州红木雕刻技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苏作红木小件雕刻历史悠久,古吴胜地怀有绝技名师巧匠代有其人,雕刻技艺以疏朗润厚清逸,运刀含蓄面闻名于世。明 张翰《松窗梦语・百工纪》讲到“江南之侈,尤莫...

  伍子胥传说,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   伍子胥(公元前555-484),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期吴国重臣,他与苏州有不解之缘,是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造了阖闾(苏州)城,并在此兴修水利、七荐孙武,...

  穹窿山上真观庙会,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项目。   ​​​​​​​穹窿山,位于苏州城西南,太湖之滨,因其山势高峻深邃,故名穹窿。穹窿山上真观位于穹窿山三茅峰顶,汉平帝时始建,以后历代屡有兴癈。顺治年间,修葺扩建...

  邓尉探梅,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项目。 ​​​​​​​  邓尉山,在苏州吴中区(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光福古镇。光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著名的花果鱼米之乡,历来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的美称...

  吴氏疔疗,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项目。   吴氏疔疗,创始于清乾嘉年间。据《吴县文史资料》第六辑记载,“吴县木渎镇山塘街吴氏疔科,专门医治疔疮,疗效显著,是久已驰名江南的民间专科医生”。 吴氏疔疗第四代传人...

  羊肉制作技艺,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藏书羊肉制作技艺发端于明末清初, 最初是农民进入秋冬后农闲时宰羊进食,作为滋养身体、招待亲友的食品。后发展为每到秋冬季,农民宰羊烧制后挑着羊肉食担走村串户,...

  ​​​​​​​江南船拳,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   江南船拳,是流行在我国太湖流域、江南水乡的一种拳种文化。江南,一般包括苏南、浙北和上海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中以太湖为中心的吴文化地...

  宣卷(甪直宣卷),苏州市二批宣卷扩展项目,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   甪直宣卷,主要分布在甫田村的陆巷村、甫港村的陶浜村、澄北村的陶巷村和市镇街道。   明代,甫里镇为长洲县五镇之一,是郡东乡镇之首,是...

  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苏州胥门外横泾木船厂制造手工技术早就闻名,历史悠久。相传南梁就有农用“三撇船”的制造,另据一九七三年开挖苏旺河,在横泾东市梢出土的宋代木船沉没遗骸,...

  苏州太湖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苏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碧螺春,也称碧萝春,因其叶卷曲如螺而得名。俗名“佛动心”,为成品绿茶。产于江苏苏州吴中区太湖洞庭山,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太湖洞庭东西两山...

  苏州光福核雕制作技艺,苏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苏州核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明代文学家魏学洢的散文《核舟记》记述了明天启年间常熟王叔远在不满一寸长的桃核上雕刻出《东坡游赤壁》的场景,被惊赞为...

  苏州金山石雕技艺,苏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金山石是苏州西部木渎金山及其周围山区所产花岗石的统称。据《吴县志》载:“金山在天平东南,初为茶坞山,晋宋年间,凿石得金易今名,山高五十余丈,多美石...

  苏州藏书澄泥石刻,苏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藏书镇历史悠久,相传西汉大臣朱买臣微时贫而樵柴且不废读书,常把书藏于古庙中,因才高学博,被汉武帝重用,先后任会稽太守、主爵都尉。乡人为纪念他而修建...

  东山三月会,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   东山三月会又称东山台阁(抬阁)。顾名思义,即抬在肩上的戏台,流动在大街上的戏文,每一只抬阁都是一幕传统戏曲。东山台阁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清代康熙年间(约1670年)...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春秋战国时期,阖闾大城、馆娃宫、南宫、姑苏台等大型建筑的兴建,孕育了该技艺的形成。明清,皇家宫殿和大量园林的建造,将其推向鼎盛。民国时期逐渐衰落,改革开...

   堂名,苏州市第一批代表作昆曲扩展项目。   堂名,约出现于明末清初,是一种清唱戏文兼奏十番音乐的乐班。这种乐班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以家乐班的形式存在(《笔梦》所记钱岱家乐班:“春时……侍御日偃其间,令诸妓或打十番,或歌清曲,……笙歌相间...

  甪直水乡妇女服饰,苏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   苏州甪直水乡地区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使人们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千百年来,当地一代又一代农村妇女就是在从事稻作农业过程中,创造、 发展 了包...

  评弹艺术,苏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   苏州评弹是运用苏州方言为主的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两个曲种的合称,发源于江苏苏州地区,形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江、浙、沪的长江三角洲一带。评话又称大书,只说不唱;弹词又称...

邓尉探梅 邓尉山,在苏州吴中区(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光福古镇。光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著名的花果鱼米之乡,历来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的美称。每到春天,邓尉山一带梅花盛开,弥漫30余里,一眼望去,如海荡漾,若雪满地。一...

针灸(陈氏针灸、朱氏针灸疗法、宋氏耳针) 耳穴疗法,是指通过耳廓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国古老的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宋氏针灸诊所由宋玲玲于2004年3月玲创建,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古镇木渎,以耳穴针...

吴氏疔科 吴氏疔疗,创始于清乾嘉年间。据《吴县文史资料》第六辑记载,“吴县木渎镇山塘街吴氏疔科,专门医治疔疮,疗效显著,是久已驰名江南的民间专科医生”。 吴氏疔疗第四代传人吴金秀(1868-1939),因婆母去世,即开业行医,专门治疗疔疮5...

羊肉烹制技艺(藏书羊肉制作技艺、码头汤羊肉烹饪技艺) 藏书羊肉制作技艺发端于明末清初, 最初是农民进入秋冬后农闲时宰羊进食,作为滋养身体、招待亲友的食品。后发展为每到秋冬季,农民宰羊烧制后挑着羊肉食担走村串户,沿街叫卖并开店设坊,称为“羊作...

吴罗织造技艺(四经绞罗织造技艺、纱罗织造技艺) “罗”原是指一种织造方法,后专指用此类方式编织的丝织品。它用合股丝以经纬绞合的方式织成,具有质地较薄,手感滑爽,花纹美观,兼有透气性等特点,历代被视为丝绸珍品,由于工艺复杂,耗工费时,价格不菲...

酱菜制作技艺(甪直萝卜制作技艺) 扩展 甪直镇,位于苏州古城东南部,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甪直萝卜,原名源丰萝卜,由清代道光年间徽州人张青来开办的“张源丰” 南酱店所创。民国时期,甪直萝卜主要由张源丰南酱店和沈成号南酱店。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

传统木船制作技艺(七栀古船制作技艺)  扩展 ​​​​​​​ 七桅古船历史悠久,有“活化石”的美称,也是太湖的标志物。因船上竖桅杆七根,挂篷帆七扇,渔民俗称“七扇子”。在历史的长河中,该船充当过战船、渔船、游船等不同角色,在卫疆争霸、渔业生...

糕点制作技艺  (乾生元枣泥麻饼制作技艺、常州大麻糕制作技艺、常州芝麻糖制作技艺)扩展 ​​​​​​​乾生元,始创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最初店面设在苏州木渎镇西街,原名“费萃泰”,出售双面沾铺芝麻的香脆饼,在当时即享有盛誉。到了清...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碧螺春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苏州吴中区洞庭东、西山。碧螺春为成品绿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品种为太湖原种茶,茶果间作,炒制后色泽碧绿鲜嫩,叶形卷曲如螺,色、香、味别具一格。唐宋时已成为贡茶,茶圣陆羽...

抬阁 扩展(东山台阁) 东山三月会又称东山台阁(抬阁)。顾名思义,即抬在肩上的戏台,流动在大街上的戏文,每一只抬阁都是一幕传统戏曲。东山台阁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清代康熙年间(约1670年),已有800多年历史,是吴中民间艺术的瑰宝。 南宋初期...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现主要分布于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香山等周边地区,部分在古城区。始于明代,明清时期最为繁盛。明末魏学洢的《核舟记》是最早记述核雕的文学作品。民国时期,核雕在光福香山舟山村逐渐兴起,目前有谱系...

藏书镇历史悠久,相传西汉大臣朱买臣微时贫而樵柴且不废读书,常把书藏于古庙中,因才高学博,被汉武帝重用,先后任会稽太守、主爵都尉。乡人为纪念他而修建藏书庙,镇名由此而得。     藏书澄泥石雕业据史载始于三国时期。早期制砚区域在镇东部山蒦村,...

金山石是苏州西部木渎金山及其周围山区所产花岗石的统称。据《吴县志》载:“金山在天平东南,初为茶坞山,晋宋年间,凿石得金易今名,山高五十余丈,多美石……”。因金山石质地优于其它花岗石,而被中山陵、毛主席纪念堂等全国著名工程所采用。更重要的是金...

  生活在苏州以东吴县甪直、胜浦、唯亭、陆墓一带的农村妇女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民俗服饰,她们以梳愿摄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裆裤、柬倔裙、裹卷膀、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获得了苏州“少数民族”之称。   水乡妇女很重视愿摄头的梳理和装饰,她们在乌黑的头...

  碧螺春茶产于苏州太湖的洞庭东山、西山。据地方史记载,苏州种茶始于两晋南北朝,唐代陆羽《茶经》有茶叶出自“长洲县(今苏州市)洞庭山”的记述。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记载:“洞庭出美茶,旧入为贡……”清初,洞庭茶俗称“吓煞人香”,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南巡太湖,以该茶色碧形曲似螺,采于早...

  苏州的香山位于太湖之滨,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香山帮是一个以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为地理中心,以木匠领衔,集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古典建筑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   香山帮是吴文化的产物,历史上曾涌现过不少大师,如塑圣杨惠...

  核雕是在核桃壳及各式果核上进行雕镌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长期以来一直流行于中国南北各地。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雕镌技艺即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核雕便是这项技艺的进一步发展。从明末魏学《核舟记》中描绘的情况来看,核雕技艺在明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核雕以核桃壳、桃核、橄榄核、杏核、樱桃核及其他一些质地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