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系以对环境及结构力学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构筑成稳固拱架桥梁的技艺体系。木拱廊桥以其独特编木结构,科学地解决受力问题,历经千年风雨保存至今。设计上既考虑功能之...

泰顺药发木偶戏是烟花与木偶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戏曲形式,在泰顺称之为琼花木偶。药发木偶戏的表演形式有两种,即盘式和“树”式。艺人将戏曲人物、神话人物等木偶造型混于烟花之中燃放,在烟花的带动下,焰光中木偶凌空飞舞、五彩纷呈、栩栩如生。其表演...

泰顺提线木偶戏于南宋自杭州传入,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浙北及泉州两大派系艺术特色,在头像雕刻、人物造型、服饰装扮等方面均独具一格。清代泰顺提线木偶戏的技艺与规模都达到了顶盛。木偶戏的题材十分丰富,有传统剧、现代戏与儿童剧,演出风格多样,...

碇步龙始创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至今已200多年历史。碇步龙最大的特征是在碇步上舞,这是目前认为世上绝无仅有的。据仕阳镇朝阳村(原早阳村)林氏族谱记载:林氏裔孙为庆祝朝阳林氏宗祠落成突发奇想首创在碇步上舞龙灯,以庆大典。碇步龙的道具用...

泰顺木偶头雕刻是浙江省传统工艺美术重要保护品种,南宋末年自杭州传入泰顺。木偶头用樟木或纹质细腻的杂木雕刻而成,后施以粉彩,是雕刻手法和彩绘技艺的完美结合。雕刻精细简练,开相文静秀美,脸谱描绘简洁朴素,粉彩工艺细致多姿,其造型和雕刻技法,明清...

泰顺传统畲族婚俗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十五而娶,女十四而嫁,同姓不婚。畲民婚姻或以歌为媒,对歌择偶,或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于母系社会的遗传,妇女在家庭中地位也较高。婚前以歌定情、以歌会亲、以歌完婚。传统畲族婚俗,除嫁女形式外,还有男嫁女...

百家宴,源于祭春福,是当地族人“聚宗亲,商族事,祈上苍,保平安”的祭祀求福活动,深受百姓喜爱,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而得名。泰顺百家宴源于三魁镇张宅村,据当地《张氏宗谱》和地方史料《分疆录》记载,有着800多年历史。百家宴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明万历三年(1575年),畲族迁入泰顺,畲族民歌从此落地扎根。每逢婚嫁喜庆,或有客自远方来,畲民们就聚拢灶房或厅堂对歌,以歌对话,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泰顺畲歌采用“泰顺调”演唱,在音域、音调进行等方面表现出其独特的个性。类型可分传统民歌、革...

龙凤狮子灯始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因龙、凤、狮子合舞而得名,是最具地方特色民间灯舞之一。此舞有龙、凤、狮子各一对,分别与龙珠、花篮、狮球相配。整个舞蹈表现了人们追求美好爱情,向往太平盛世,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地和谐的愿...

车木系指将原木用车木、车床、车制各种不同形状的圆形、圆柱形工件的一种工艺。利用这种工艺制作的木玩具,人们通常称它为“车木玩具”。泰顺车木玩具的根源在民间木偶戏,从木偶造型中脱胎而来。泰顺车木工源于宋末泰顺木偶造型,将木偶、车木、彩绘和装饰技...

畲族三月三又被称“乌饭节“或“对歌节”,以畲族人民纪念祖先为主题,活动形式主要是吃乌饭、唱山歌,对山歌,以歌代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畲族村落或畲族群众都自发组织畲族对歌会,初始在祠堂、宫庙、山林、岗头或老屋、谷场演唱,邻村畲民集聚和唱,热闹...

陈十四娘娘(陈靖姑)是浙南闽北民众千百年来共同信仰的神祇,被誉为“陆上女神”。陈十四信仰风俗起源于唐代,明清时进入兴盛期。陈十四娘娘祭祀风俗从明代开始在泰顺民间形成,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每年的正月十四(娘娘诞辰日)举行为期七天的盛大祭...

泰顺翻九楼又叫“吊九楼”,源于北宋时期,多见于求雨、祈太平、佛像开光、添寿等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求雨九楼”。每逢久旱不雨,稻田龟裂,庄稼受害之年,乡民即举行祈雨九楼活动,祈求上苍赐降甘霖,以解旱情之急。所谓“吊九楼”是指在一平整的空旷野...

泰顺石雕自成流派,奔放大气,细腻精巧,形神兼备。取材于“世界蜡都”龟湖叶蜡石矿中质地上佳矿石。其作品基调为写实而尚意,雕刻手法有圆雕、镂雕、浮雕及线刻,题材分人物、山水、花鸟等几大部类。石雕艺人们根据石材的特点展开构思,因材施艺,依色取俏,...

泰顺乌衣红曲制作技艺自宋末传入,距今近800年历史。明《泰顺县志》载:“然至十月,则家无不酿,谓之大冬酒,故有极陈美酒。”泰顺乌衣红曲的产地分布在三魁镇、泗溪镇、新浦乡、筱村镇、司前镇等地,筱村镇徐岙村出产的乌衣红曲最具代表性。乌衣红曲是境...

  中国桥梁营造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优秀的桥梁工艺。编梁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就是其中的一种,现主要流传在浙江、福建等地。   浙闽编梁木拱廊桥历史悠久,造型丰富,数量众多,在国内同类廊桥建筑中独领风骚。编梁木拱廊桥源于唐代的木拱桥三条桥这...

  中国桥梁营造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优秀的桥梁工艺。编梁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就是其中的一种,现主要流传在浙江、福建等地。   浙闽编梁木拱廊桥历史悠久,造型丰富,数量众多,在国内同类廊桥建筑中独领风骚。编梁木拱廊桥源于唐代的木拱桥三条桥这...

  泰顺木偶戏始于南宋,保存至今的除提线木偶戏外,尚有药发木偶、布袋木偶戏。提线木偶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浙北及泉州两大木偶派系的艺术因素,在头像雕刻、人物造型、服饰装扮诸方面均独具一格。泰顺木偶戏的木偶头用樟木或纹质细腻的杂木雕刻而成,其雕工精细而简练,开相文静而秀美;脸谱描绘简洁朴素,粉彩工...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   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

  碇步龙是流传于泰顺县仕阳镇的一种风格独具的“龙舞”。   仕阳镇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仕水碇步”,该碇步修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长144米,共233齿,连接溪东与朝阳二村。以碇步为平台表演龙舞,始创于清嘉庆三年(1798)。据朝阳村林氏族谱记载:林氏裔孙为...

  明万历三年(1575),畲族迁入泰顺后,畲族民歌从此在山城落地扎根。浙江省泰顺县畲族民歌以轻声细语为特色,句首常细分强拍,尾音拖长,形成别具特色的“泰顺调”。此调虽和“浙闽调”(指闽东、浙南、浙西的商调式)大致相同,但由于语言等不同,在音域、音调等方面表现出其独特的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