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天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台州玻璃雕刻技艺是以玻璃为原料,以砂轮做刀,采用特殊的刀法进行艺术创造的一种技艺。起源清代末年,自路桥、海门和天台等地流行发展起来,题材有鸟兽、山水、人物和肖像等方面。...

干漆夹苎是为各种木制品外表装饰和保护的一种独特的技术。其制作工序共48道,成品主要用于佛教造像,宫殿、庙宇建筑物的装饰、保护及民间器材的制作,具有经久不蛀、光泽润亮、不开裂、不变形等特点。东晋时期,干漆夹苎已在天台民间得到应用并流传日本。2...

寒山拾得(和合二仙)传说,是从唐代隐逸诗人寒山和他生死与共的挚友、出身弃儿的国清寺厨僧拾得的故事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主要分布于浙江省以天台为中心的区域。宋代以后,随着寒山诗影响的扩大,渐渐地从对寒山、拾得不是骨肉亲逾兄弟的情谊和...

济公传说是以南宋禅宗高僧道济的故事发展演变而来。六朝隋唐时期,天台流传着许多罗汉、癫僧的传说。南宋早期,道济降生于天台,佯狂济世,人称“济癫”。在道济的生前身后,天台出现了许多关于他的灵异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明清以来,济公传说广泛流传于...

金漆造像技艺是以天然生漆与金箔为主要原材料造像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天台山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早在东晋时,金漆造像技艺就已经成熟。...

苎布,是以苎麻为原料织成的布,又名麻布,由于过去用于制作夏天服装和蚊帐,故又称夏布。苎布虽然手感粗糙,但经久耐用,透气性强,又耐磨,一直在百姓生活中占有相当的位置。苎布制作技艺依靠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每一道工序甚至每一个制作工具都凝聚着劳动...

皇都南拳起源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皇都村陈氏先人陈庚将学得的南拳传授给村民,并融入了天台当地的拳术,形成了“皇都南拳”。从始初的单纯防身,逐渐发展成皇都村的一项传统体育的健身项目、民间艺术表演项目。...

天台山佛教音乐以佛教天台宗音乐为代表,是天台山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公元五世纪时,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在形成独立、完整的天台宗哲学思想的同时,为了使由他指定并口传心授的仪轨符合教义需求,从而产生了天台宗特有的佛教音乐。天台山佛教音乐以庄...

刘阮传说,是流传于天台山一带关于刘晨、阮肇采药遇仙,与仙女结为姻缘的神话爱情故事。主要流传于浙江省天台县及嵊州、新昌、宁海等周边县市。东汉时起,“刘阮传说”就在天台民间口耳相传,后经文人的记叙而流传更广。除了民间口头相传,还衍生到民间戏剧、...

天台云雾茶制作技艺,是天台先民根据高山青茶的特质而积累的制茶技艺,保持了茶叶“香气高锐,清汤绿叶”的品质,天台云雾茶“直、紧、绿”,香郁持久,为绿茶中珍品。...

灵溪奚家拳是浙江省天台县灵溪村奚诚甫在民间拳术基础上整理总结而成。注重“尚武崇德”,讲究“内外兼修”,强调练武修身与强身健体的统一。...

天台人称“蟋蟀”为“油奏”,“打油奏”即为“斗蟋蟀”。每年农历的大暑至中秋,民间都有“打油奏”的习俗。宋代就有许多济公“斗蟋蟀”的传说,油奏的名称是从“游走”谐声而来,说的是济公帮助平民打赢了富人的油奏之后,游走杭城的传说。天台百姓为了表达...

天台山道教南宗洞经音乐,是由开创中国道教南宗的宋代高道张伯端创立的桐柏宫全真龙门派十六韵诵经曲调音乐。历代道士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一根藤”就是把许许多多木条,通过榫卯连接成成一根无头无尾的盘曲藤状的线条,委婉多姿,回环穿插,承转启合形成各种吉祥的图案。“一根藤” 制作技艺不仅凝聚着民间工匠的艺术创造力,更是寄托着人们对吉祥平安的美好向往。...

天台山易筋经,即通过吐纳贯气,引拉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延筋舒脉,以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方法。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天台山紫凝道人宗衡托名菩提达摩撰写了《易筋经》,原系道家导引之术,后被推为中国气功健身的经典。...

  天台县位于浙江省东部,这里山林茂密,盛产山漆、苎麻、香樟等漆艺所需的天然原材料。早在东晋时期,干漆夹苎已在天台民间得到应用,经历代工匠不断努力,技艺逐步成熟。唐代中期,僧人思托在日本用此法制作了鉴真坐像,被日本奉为国宝。   干漆夹苎有完整的技艺流程,其制作由48道工...

  济公传说是以南宋禅宗高僧道济的故事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以天台为中心分布于浙江省境内,并由此辐射全国,影响世界。   六朝隋唐时期,天台就流传着许多罗汉、癫僧的传说。南宋早期,道济降生于天台,佯狂济世,人称“济癫”。在道济的生前身后,天台出现了许多关于他的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