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州米塑,是以糯米,粳米等为原料,磨成粉蒸熟,成粉团状后,和以各种色素,并以揉、捏、掐、刻、扮等手法制成各种人物、花卉、水果、水族、虫鸟等形象,它的工艺细腻精致,造型逼真生动。它与民俗活动息息相关,无论是喜庆年节或迎神赛会、正月滚龙、盖房上...

绸塑以绸制服饰,装扮泥塑或木雕、石膏塑的人物,是集雕塑、纸扎、脸谱、剪纸、彩绘于一身的综合性民间美术。据对温州出土的北宋彩塑剖析,绸塑有受彩塑影响的痕迹。...

竹丝镶嵌是温州传统工艺美术品,其制作工艺是采用新鲜毛竹劈拉成丝,锯切长短篾,用特殊手法拼搭成“方胜”纹样作底板,然后将白桃木锯成花鸟、人物等图形镶嵌在竹丝平面,再施以浮雕技艺而形成的美术作品。...

拦街福,亦称“平安福”。是汉族一种祭祀风俗。旧时,流行于温州地区,为春季祀求幸福之祭,始于清。拦街福属于复合性民俗。起初是一种单纯的信仰民俗,人们拦街设祭,祈求天神消灾、祛邪、赐福;以后借娱神之名,行娱人之实,逐步发展了各项文化艺术活动;后...

温州莲花是浙江的民间曲艺形式之一。流传于浙南地区的温州市区、永嘉、瑞安、乐清、平阳、泰顺及台州的部分地区...

俗称“挑花”,早在明代,已在民间流行,是浙江省抽纱刺绣制品中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种,主产于温州。挑花是手工制作,要求落针点要准确,力度均匀,针法平整流畅,布的背面要求针脚线列成一列整齐的平行线。以十字形针法显示其特点,利用棉布经纬原理,以纱支交...

佛雕彩塑是温州民间一种传统的工艺,历史悠久。彩泥塑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质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

温州石雕是以温州地区出产的华严石(叶腊石)等为主要材质,根据石料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综合运用镂空、圆雕、浮雕、浅刻等工艺技法和俏色等艺术表现手法进行雕刻造型的传统民间工艺。见于晋代,王羲之任温州太守时,就曾使用永嘉华岩石雕制石砚。唐宋时期...

瓯菜具有“以海鲜入为主:轻油轻芡,重刀工;口味清鲜,淡而不薄;烹调讲究,细巧稚致”的特点。瓯菜的烹调方法有三十多种,已列入《中国菜谱》的有四十六个,各种瓯菜多达二百多种,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瓯菜体系。是浙江的四大菜系之一,在中国菜系宝库中占有...

发绣是以人的头发为原料,在真丝软缎上精心制作的传统民间美术。温州发绣系瓯绣分支。现代人像发绣由魏敬先吸收苏州发绣的长处,创新发展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画绣结合的方式,用纯本色的头发丝,绣制现代人物肖像,取得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益。其作品...

温州南拳起源于古代沿海民间的体育活动,是温州武术之“母拳”,流传于浙闽地区,是浙南地区广大民众历来喜爱的健身项目,千百年来盛传不衰。在全国南拳种类中,温州南拳有其独特之处,被列为全国128种优秀拳种之一。...

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基本曲调有“太平调”、“吟调”和“大调”等,板式变化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主要乐器有扁鼓、牛筋琴、三粒板、小抱月等。在单档表演时,一个人可以敲奏四至六...

王顺发船模技艺选用樟木、杂木为材料,仿照古代木船造型,以微缩工艺进行复原制作,以纯手工打造而成的作品。船体连接全部按照传统工艺用槽头链接,不同位置的板材采用不同的连接方式,再以铁钉钉牢,然后填充舱料,有些部位还钉挂不同形状的铁锔子,力求船体...

叶同仁中药炮制技艺是指叶同仁一直沿袭和传承的中药炮制技法,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它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原则和药物自身性质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讲究的是道地药材,采用中药传统手工炮制技法。  ...

  中国镶嵌艺术历史久远,风格独特。殷商时代,铜器铸造中即已出现错金嵌玉的装饰纹样。随着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天然彩石、卵石、贝壳、螺钿、宝石、玉石和人造玻璃料器、陶瓷、木料等都成为了镶嵌的原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镶嵌艺术积累了许多重要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直接镶嵌法、预制法、反贴反上法、正贴正上法等。...

  温州莲花形成于清末,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浙南的温州市区、永嘉、瑞安、乐清、平阳、泰顺及台州的部分地区广泛流传。它系由道情演化而来,清末民初已拥有大量听众,并涌现出徐邦忠、吴文高、徐顺杰、李钩金等一批著名艺人。   温州莲花的词句大多采用七字句,也有五字和十字句,一...